柜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2  206



1.本公开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柜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现在消费者对家用空调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上下出风式的分布式送风技术满足了这一需求。现有技术中的出风口出风面积相对有限,送风角度范围较小,这导致室内换热效果相对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公开提供一种柜式空调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出风口面积较小室内换热效果较差的不足。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柜式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构造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内设有具有第二出风口的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具有第一位置,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导风隔板,当所述出风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导风隔板与所述出风口的壁体之间形成第一出风口,,所述壳体内的出风气流能够从所述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流出。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组件还具有第二位置,当所述出风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导风隔板与所述出风口的壁体之间形成搭接,以封堵所述第一出风口。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导风隔板连接的围板,所述围板与所述导风隔板形成围设形成所述第二出风口。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出风口内设有多个导风板,多个导风板能够被驱动产生摆动,以调整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的气流的流出角度。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开口内壁上设有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内侧延伸的翻筋结构,当所述导风板被驱动闭合时,所述导风板的至少部分边缘能够搭接于所述翻筋结构朝向所述壳体的外侧的一侧上。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柜式空调器还包括出风组件驱动部件,所述出风组件驱动部件能够驱动所述出风组件的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组件驱动部件包括驱动盒以及处于所述驱动盒内的主动齿轮、与所述出风组件连接的齿条,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齿条为弧形齿条,以使所述出风组件能够以摆动的方式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和/或,所述出风组件还具有顶盖安装板,所述顶盖安装板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组装有顶盖。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齿条的朝向所述顶盖安装板的一侧设有插销定位结构,所述齿条通过所述插销定位结构与所述顶盖安装板靠近所述壳体的一侧形成定位连接。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内具有风道隔板,所述风道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在所述出风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导风隔板的
第一端能够与所述风道隔板的第一端接触,以使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流出、所述第二风道中的气流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在所述出风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导风隔板远离所述风道隔板的一端能够与所述出风口的壁体搭接以遮盖所述第一出风口。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柜式空调器还包括出风口支撑架,所述出风口支撑架连接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出风口构造于所述出风口支撑架上,所述出风口支撑架还构造有驱动盒安装座,所述驱动盒的底部与所述驱动盒安装座连接。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具有风道隔板时,所述出风口支撑架内设有过渡隔板,所述过渡隔板的第一端与所述风道隔板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出风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过渡隔板的第二端与所述导风隔板的第一端接触连接,在所述出风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过渡隔板的第二端与所述导风隔板的第一端脱离。
16.本公开提供的一种柜式空调器,所述出风口具体包括所述出风组件具有的第二出风口以及所述导风隔板与所述出风口的壁体之间形成第一出风口,从而能够增大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面积,且能够有利于增大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气流的扫风角度,进而能够提高室内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开机时的状态示意图(剖视),图中示意出了出风口处于出风状态,出风组件处于对应的第一位置;
18.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19.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器关机时的状态示意图,图中示意出了出风口处于非出风状态(也即密封状态),出风组件处于对应的第二位置;
20.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5为图1中部分组件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图5中的出风组件的内部剖视图;
23.图7为图5中的出风口支撑架的内部剖视图;
24.图8为现有技术中的柜式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表示为:
26.1、壳体;11、风道隔板;12、第一风道;13、第二风道;14、出风口;21、导风隔板;22、围板;23、导风板;24、翻筋结构;25、顶盖安装板;3、出风组件驱动部件;31、驱动盒;311、插销定位结构;32、主动齿轮;33、齿条;4、顶盖;5、出风口支撑架;51、驱动盒安装座;52、过渡隔板;100、第一离心风机;200、第二离心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27.结合参见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柜式空调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构造有出风口14,所述出风口14内设有具有第二出风口的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具有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导风隔板21,当所述出风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导风隔板21与所述出风口14的壁体之间形成第一出风口,所述壳体1内的出风气流能够从所述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流出,当所述出风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
时,所述导风隔板21与所述出风口14的壁体之间形成搭接,以封堵所述第一出风口。该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口14具体包括所述出风组件具有的第二出风口以及所述导风隔板21与所述出风口14的壁体之间形成第一出风口,从而能够增大所述出风口14的出风面积,且能够有利于增大所述出风口14的出风气流的扫风角度,进而能够提高室内换热效果,同时,在所述出风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能够利用所述出风组件封堵所述第一出风口,从而无需单独针对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挡风板,精简了所述出口14处的结构设计,能够在不使用出风口14时防止外部的昆虫、杂物、灰尘经由所述第一出风口进入所述壳体1的内部。
28.所述导风隔板21的具体形状可以是多样的,可以依据具体的气流引导方向需求进行合理设计,例如可以设计为弧板结构,以将所述第一出风口中的出风气流引导至大致水平的方向,而将所述第二出风口中的出风气流引导至大致竖直的方向。
29.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位置对应于所述出风口14处于出风状态,所述第二位置对应于所述出风口14处于非出风状态,所述出风组件将带动所述导风隔板21的位置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出风状态指的是所述柜式空调器开机时,用户选择所述出风口14出风的状态;而所述非出风状态则指的是所述柜式空调器关机时或者所述柜式空调器处于开机状态但是用户选择了其他的出风口出风而并未选择所述出风口14出风的状态(例如柜式空调器为上下出风的空调器)。
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导风隔板21连接的围板22,所述围板22与所述导风隔板21形成围设形成所述第二出风口。可以理解的,所述围板22的结构型式可以是多样的,理论上,其只要能够与所述导风隔板21共同围设形成所述第一出风口即可,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6所示,所述围板22呈一个大致u形的结构,所述导风隔板21则处于所述u形的开口处。需要特别指出的,此时所述导风隔板21为所述出风组件的一个部件,在一个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出风组件的第二出风口将气流引导向第二方向,而所述第一出风口则将气流引导向第一方向,例如所述第二方向为大致的竖直方向,而所述第一方向则为大致的水平方向,从而使所述出风口14的出风范围得到极大扩大,同时所述导风隔板21处于第二位置时还能够将所述第一风道12的出口予以密闭,而无需单独针对其单独设置对应的出风挡板,从而使空调器的结构得到精简。
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出风口内设有多个导风板23,多个导风板23能够被驱动产生摆动,以调整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的气流的流出角度,从而能够使所述出风口14的出风送风角度更大,也即使空调器具有了更大的送风范围。可以理解的,所述导风板23通过相应的电机-曲柄连杆机构驱动做摆动,从而实现对出风气流的扫风面积的调节,而作为空调技术领域相对公知的技术,本公开不再赘述。
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开口内壁上设有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内侧延伸的翻筋结构24,当所述导风板23被驱动闭合时,所述导风板23的至少部分边缘能够搭接于所述翻筋结构24朝向所述壳体1的外侧的一侧上,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一出风口不出风时,所述导风板23能够密封所述第一出风口,有效防止外部昆虫、杂物、灰尘进入壳体1的内部。进一步地,所述翻筋结构24朝向所述导风板23的一侧粘贴有海绵,从而进一步提升导风板23被驱动闭合时的密封性。
3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柜式空调器还包括出风组件驱动部件3,所述出风组件驱动部件3能够驱动所述出风组件的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需要说
明的是,由于所述导风隔板21属于所述出风组件,因此,其相应的位置切换与所述导风隔板21的位置是相对应的。通过所述出风组件驱动部件3的驱动实现所述出风组件的切换,提升了所述柜式空调器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作为所述出风组件驱动部件3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出风组件驱动部件3包括驱动盒31以及处于所述驱动盒31内的主动齿轮32、与所述出风组件连接的齿条33,所述主动齿轮32与所述齿条33啮合。所述主动齿轮32与相应的驱动电机驱动连接,当所述驱动电机运转时,所述主动齿轮32被驱动旋转进而带动所述齿条33产生运动,所述出风组件最终在所述齿条33的带动下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运转。可以理解的,所述驱动盒31与所述齿条33之间还具有相应的滑动引导结构(例如滑槽、滑轨),以保证所述齿条33的运动可靠性。
34.所述出风组件的位置切换方式可以是升降式的,此时,所述齿条33可以被设计为直条型的齿条,但这种方式需要所述导风隔板21的第一端与所述风道隔板11的对应端部(例如前述的第一端)之间设置相应的密封胶条,从而保证对应的气密性,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本公开的设计目的,但是在升降过程中,密封胶条处于摩擦状态,容易产生异响,还存在脱落等隐患,可靠性较低。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齿条33为弧形齿条,以使所述出风组件能够以摆动的方式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也即,由于所述弧形齿条与所述主动齿轮32的配合,所述弧形齿条带动所述出风组件围绕所述弧形齿条的中心进行摆动,当所述弧形齿条处于高点时对应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弧形齿条处于低点时对应所述第二位置,此外,通过摆动的方式实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切换能够使空调器的出风口处的结构更加紧凑。
3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组件还具有顶盖安装板25,所述顶盖安装板25远离所述壳体1的一侧组装有顶盖4,所述顶盖4以可组装的方式与所述顶盖安装板25连接为一体,可以单独对所述顶盖4的外观面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例如进行电镀等二次处理工艺,而无需与所述出风组件的外观面一体进行处理,减少成本浪费,所述顶盖4的设计目的还在于能够掩盖所述齿条33与所述顶盖安装板25的连接部位,提升空调器的外观美感。
3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齿条33的朝向所述顶盖安装板25的一侧设有插销定位结构311,所述齿条33通过所述插销定位结构311与所述顶盖安装板25靠近所述壳体1的一侧形成定位连接,以能够便利所述齿条33与所述顶盖安装板25之间的连接过程,所述齿条33与所述顶盖安装板25之间还可以通过相应的螺纹件实现可靠连接。
37.参见图8所示的空调器,其具有双风道(前侧风道a及后侧风道b),双风道内两层气流在出风之前首先汇集到一起,然后再由同一出风口出风,其缺陷在于,前后两层空气流速不同,存在气压差,当两股气流交汇时,会产生紊流,导致较大的风量损失。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内具有风道隔板11,所述风道隔板11将所述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风道12及第二风道13,所述第一风道12中设置有驱动气流流动的第一离心风机100、所述第二风道13中设置有驱动气流流动的第二离心风机200,在所述出风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导风隔板21的第一端(具体为邻近所述风道隔板11的一端,例如图1所示方位的所述导风隔板21下端)能够与所述风道隔板11的第一端(具体为邻近所述导风隔板21的一端,例如图1所示方位的所述风道隔板11的上端)接触进而使所述导风隔板21与所述风道隔板11形成一个连续的气流引导面,以使所述第一风道12的气流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流出、所述第二风道13中的气流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在所述出风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
所述导风隔板21远离所述风道隔板11的一端能够与所述出风口14的壁体搭接以遮盖所述第一出风口。该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隔板21能够在所述出风口14处于出风状态时与所述出风口14内部空间中的风道隔板11共同形成一个连续的气流引导面,从而使所述第一风道12与所述第二风道13中的气流在从所述出风口14送出之前彼此独立出风而不在壳体1的内部汇集,从而有效杜绝由于气流汇集导致的气流风量损失的现象发生。
38.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导风隔板21的第一端与所述风道隔板11的第一端接触具体为两者形成搭接密封。
39.所述柜式空调器还包括出风口支撑架5,所述出风口支撑架5连接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出风口14构造于所述出风口支撑架5上,所述出风口支撑架5还构造有驱动盒安装座51,所述驱动盒31的底部与所述驱动盒安装座51连接。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所述壳体1内设置所述出风口支撑架5形成所述出风组件以及所述驱动盒31的安装载体,能够保证各个部件的安装稳定性。
4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口支撑架5内设有过渡隔板52,所述过渡隔板52的第一端与所述风道隔板11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导风隔板21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过渡隔板52的第二端与所述导风隔板21的第一端接触连接,在所述导风隔板21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过渡隔板52的第二端与所述导风隔板21的第一端脱离。该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渡隔板52处于所述风道隔板11与所述导风隔板21之间,从而能够使所述导风隔板21与所述风道隔板11无需直接匹配,进而能够降低所述风道隔板11(其长度较长)的加工精度要求,而可以通过所述过渡隔板52的加工组装使所述导风隔板21与所述风道隔板11形成一个相对圆滑的导流面。
41.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42.以上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