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测控仪。
背景技术:
2.测控,即测量和控制,是指对现实世界物理量进行测量获取信息,再经处理后得到控制量对执行机构进行控制的过程。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铅垂线对墙体垂直度进行矫正,一般铅垂线的使用方法大多是通过使用者直接用手拉住铅垂线一端,将铅锤直接松落在墙体一侧,这种方式铅垂线会与墙体边缘锐利侧直接接触,在使用中铅垂线会和墙体锐利处进行摩擦,时间一长,铅垂线会被磨损,严重时会直接断裂,另一方面这种方式需要使用者一直拉住铅垂线的一端,需要其他人对墙体进行矫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铅垂线与墙体摩擦损坏以及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对墙体进行矫正的问题,提出一种建筑施工用测控仪。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用测控仪,包括第一支撑板、滑块、第一筒体、第二筒体、第一螺栓、第四支撑板、绕线轮、限位环和第五支撑板;
5.第一支撑板底部设置有将其固定在墙体顶部的第一限位组件;滑块沿横向滑动设置在第一支撑板上,滑块上设置有将其固定在第一支撑板上的第二限位组件;第一筒体竖直设置在滑块上,第二筒体配合套在第一筒体上,第二筒体顶部封闭,第二筒体顶部设置有供第一螺栓的螺杆穿过的过孔,滑块上设置有与第一螺栓配合的第一螺纹孔,第一螺栓的螺杆端部穿过第二筒体顶部并配合旋转至第一螺纹孔内,第一螺栓的头部下端面设置橡胶环,橡胶环与第二筒体顶部外侧贴合;第四支撑板水平横向设置在第二筒体外周壁上,第四支撑板远离第二筒体的端面上设置支撑杆;绕线轮套在支撑杆上,绕线轮上绕有铅垂线,铅垂线穿过第六支撑板上设置的通孔,铅垂线底部设置铅锤;两组限位环设置在支撑杆上,绕线轮位于两组限位环之间;第五支撑板竖直设置在第四支撑板底部,第五支撑板上水平设置第六支撑板,第六支撑板位于绕线轮下方,第六支撑板上设置有将铅垂线压紧在通孔孔壁上的第三限位组件。
6.优选的,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板、夹板和弹簧;第二支撑板竖直设置在第一支撑板底部,第二支撑板设置相互平行的两组;夹板竖直设置在第一支撑板底部,夹板与第二支撑板平行,夹板设置相互平行的两组,两组夹板位于两组第二支撑板之间,夹板与第一支撑板滑动连接;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板以及夹板连接,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弹簧设置两组。
7.优选的,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第三支撑板、限位杆和平板;第三支撑板水平设置在滑块上,第三支撑板上设置有供限位杆穿过的过孔,第一支撑板上并列设置多组限位孔,限位杆依次穿过第三支撑板和一组限位孔;平板水平设置在限位杆顶部,平板下端面与第三支撑板上端面贴合。
8.优选的,第三限位组件包括第二螺栓和压板;通孔孔壁上设置有与第二螺栓配合的第二螺纹孔,第二螺栓端部穿过第二螺纹孔伸入通孔内;压板设置在第二螺栓的螺杆端部,铅垂线位于通孔孔壁与压板之间。
9.优选的,第一螺栓的头部水平设置拨杆。
10.优选的,第一支撑板上设置设置圆柱,圆柱上设置锥孔。
11.优选的,两组夹板相对的端面上均并排设置多组防滑条纹。
12.优选的,平板外周设置防滑硅胶层。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通过第一限位组件将第一支撑板固定在待测墙体顶部,滑动滑块使绕线轮远离墙体,滑块调整至合适位置后通过第二限位组件将其固定,调整第三限位组件,下放铅锤和铅垂线至合适位置后,将铅垂线固定,随后测量人员便可对墙体进行测量,不需要其他人员协助,使用方便,且铅垂线不与墙体接触,有效防止铅垂线磨损断裂,同时第二筒体能够转动,便于调整铅垂线与墙体之间的距离,便于根于个人使用情况进行调整,更加人性化。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的主视剖视图;
16.图3为图2的a处部放大示意图。
17.附图标记:1、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夹板;4、防滑条纹;5、弹簧;6、滑块;7、第三支撑板;8、限位杆;9、平板;10、限位孔;11、第一筒体;12、第二筒体;13、第一螺栓;14、橡胶环;15、拨杆;16、第四支撑板;17、支撑杆;18、绕线轮;19、限位环;20、铅垂线;21、铅锤;22、第五支撑板;23、第六支撑板;24、通孔;25、第二螺栓;26、压板;27、圆柱。
具体实施方式
18.实施例一
19.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施工用测控仪,包括第一支撑板1、滑块6、第一筒体11、第二筒体12、第一螺栓13、第四支撑板16、绕线轮18、限位环19和第五支撑板22;
20.第一支撑板1底部设置有将其固定在墙体顶部的第一限位组件;滑块6沿横向滑动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上,滑块6上设置有将其固定在第一支撑板1上的第二限位组件;第一筒体11竖直设置在滑块6上,第二筒体12配合套在第一筒体11上,第二筒体12顶部封闭,第二筒体12顶部设置有供第一螺栓13的螺杆穿过的过孔,滑块6上设置有与第一螺栓13配合的第一螺纹孔,第一螺栓13的螺杆端部穿过第二筒体12顶部并配合旋转至第一螺纹孔内,第一螺栓13的头部下端面设置橡胶环14,橡胶环14与第二筒体12顶部外侧贴合;第四支撑板16水平横向设置在第二筒体12外周壁上,第四支撑板16远离第二筒体12的端面上设置支撑杆17;绕线轮18套在支撑杆17上,绕线轮18上绕有铅垂线20,铅垂线20穿过第六支撑板23上设置的通孔24,铅垂线20底部设置铅锤21;两组限位环19设置在支撑杆17上,绕线轮18位于两组限位环19之间;第五支撑板22竖直设置在第四支撑板16底部,第五支撑板22上水平设置第六支撑板23,第六支撑板23位于绕线轮18下方,第六支撑板23上设置有将铅垂线20压
紧在通孔24孔壁上的第三限位组件。
21.第一螺栓13的头部水平设置拨杆15,便于对第一螺栓13进行转动。
22.第一支撑板1上设置设置圆柱27,圆柱27上设置锥孔,不使用时能将铅锤21放置在锥孔内。
23.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限位组件将第一支撑板1固定在待测墙体顶部,滑动滑块6使绕线轮18远离墙体,滑块6调整至合适位置后通过第二限位组件将其固定,调整第三限位组件,下放铅锤21和铅垂线20至合适位置后,将铅垂线20固定,随后测量人员便可对墙体进行测量,不需要其他人员协助,使用方便,且铅垂线20不与墙体接触,有效防止铅垂线20磨损断裂,同时第二筒体12能够转动,便于调整铅垂线20与墙体之间的距离,便于根于个人使用情况进行调整,更加人性化。
24.实施例二
2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施工用测控仪,相较于实施例一,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板2、夹板3和弹簧5;第二支撑板2竖直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底部,第二支撑板2设置相互平行的两组;夹板3竖直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底部,夹板3与第二支撑板2平行,夹板3设置相互平行的两组,两组夹板3位于两组第二支撑板2之间,夹板3与第一支撑板1滑动连接;弹簧5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板2以及夹板3连接,弹簧5处于压缩状态,弹簧5设置两组。
26.本实施例中,两组夹板3之间夹住墙体,对第一支撑板1的固定简单方便。其中,两组夹板3相对的端面上均并排设置多组防滑条纹4,能提高两组夹板3的夹持效果。
27.实施例三
28.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施工用测控仪,相较于实施例一,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第三支撑板7、限位杆8和平板9;第三支撑板7水平设置在滑块6上,第三支撑板7上设置有供限位杆8穿过的过孔,第一支撑板1上并列设置多组限位孔10,限位杆8依次穿过第三支撑板7和一组限位孔10;平板9水平设置在限位杆8顶部,平板9下端面与第三支撑板7上端面贴合。
29.本实施例中,将限位杆8从限位孔10内拔出即可滑动滑块6,限位杆8插入限位孔10即可完成滑块6的固定,操作简单方便。其中,所述平板9外周设置防滑硅胶层,便于拉动平板9。
30.实施例四
3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施工用测控仪,相较于实施例一,第三限位组件包括第二螺栓25和压板26;通孔24孔壁上设置有与第二螺栓25配合的第二螺纹孔,第二螺栓25端部穿过第二螺纹孔伸入通孔24内;压板26设置在第二螺栓25的螺杆端部,铅垂线20位于通孔24孔壁与压板26之间。
32.本实施例中,旋转第二螺栓25通过压板26将铅垂线20压紧,铅垂线20无法继续下降,测量人员便可离开所述测控仪进行墙体的观察矫正。
33.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