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液器支架组件和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27  137



1.本技术属于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液器支架组件和压缩机。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立式压缩机通常采用支架来固定分液器,一般支架位于分液器上筒体附近。对于较高的分液器回存在固定不牢,造成模态共振的现象;为避免发生模态共振这种情况,会在分液器下筒体附近再焊接一个支架,但由于焊接等误差,无法保证每个分液器支架均发挥作用,因此会导致模态共振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分液器支架组件和压缩机,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多个支架难都发挥作用而发生模态共振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分液器支架组件,包括:
5.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连接部为一体化设置;
6.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用于连接在分液器的不同部位上;所述分液器支架组件经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于待固定件上。
7.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连接部沿所述分液器的轴向方向排布设置,且在三者的排布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分液器的接触位置为间隔分布。
8.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连接有连接筋,所述连接筋远离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连接部的排布方向。
9.可选地,所述连接部相对所述第一支架或所述第二支架向远离所述分液器方向突出。
10.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沿所述分液器的轴向,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依次连接设置。
11.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均设有用于固定连接的连接件。
12.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焊接件,所述焊接件上设有焊孔或焊凸点。
13.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如上所述的分液器支架组件。
14.可选地,所述压缩机包括有壳体和电机组件,所述电机组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外壁上,且所述连接部的连接位置远离所述电机组件与所述壳体的接触位置。
15.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时,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位置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位置均位于所述电机组件与所述壳体的接触区域外。
1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分液器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连接部为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用于连
接在分液器的不同部位上;所述分液器支架组件经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于待固定件上。
17.本技术通过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做成一体结构,避免两次焊接造成的支架不对中问题,保证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发挥作用,使得分液器的两处不同部位均得到固定,很好的解决了分液器模态共振问题。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剖视结构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液器支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图2的俯视结构图。
21.附图标记表示为:
22.1、分液器支架组件;11、第一支架;12、第二支架;13、第一连接部;131、焊点;14、第二连接部;141、焊点;15、连接筋;2、分液器;31、壳体;32、电机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23.结合参见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种分液器支架组件1,包括:
24.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和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架11、所述第二支架12和所述连接部为一体化设置;
25.所述第一支架11和所述第二支架12用于连接在分液器2的不同部位上;所述分液器支架组件经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于待固定件上。
26.本技术采用双支架方式来固定分液器2,同时将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做成一体结构,避免分液器2固定不牢的问题,并且能避免两次焊接造成的支架不对中问题,保证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均能发挥作用,分液器2上下端均得到固定,很好的解决了分液器2模态共振问题。
2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1、所述第二支架12和所述连接部沿所述分液器2的轴向方向排布设置,且在三者的排布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架11和所述第二支架12与所述分液器2的接触位置为间隔分布。
28.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在分液器2上的接触位置为间隔分布,但由于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为一体结构,因此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之间存在中空部,这样能节约材料成本,减轻重量,避免压缩机过重造成的不平衡现象,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分别通过压板和螺钉将分液器2固定在支架上。
2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1和所述第二支架12之间连接有连接筋15,所述连接筋15远离所述第一支架11、所述第二支架12和所述连接部的排布方向。
30.在远离连接部所在的分液器2轴向方向上,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通过连接筋15来连接为一体,能降低振动传递。
31.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突出所述第一支架11或所述第二支架12与所述分液器2的连接面。
32.连接部相较于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突出分液器2,也即在分液器2的外周向上凸起,保证连接部方便固定,也避免了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与压缩机壳体31等固定件接触。
33.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包括有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14,沿所述分液器2的轴向,所述第一连接部13、所述第一支架11、所述第二支架12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4依次连接设置。
34.本技术分液器2支架组件1采用第一连接部13、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和第二连接部14四个部分依次连接构成的一体结构,再结合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14都突出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的连接面,使得整个装配过程操作简便。
3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3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4上均设有便于固定连接的连接件。优选地,连接件包括焊接件,所述焊接件上设有焊孔或焊凸点。
36.在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14上均设置连接件,尤其是焊接件,能方便将连接部与壳体31进行焊接固定,如图2和3所示,在第一连接部13上设置至少三个焊点141131,第二连接部14上设置至少三个焊点141131,提高分液器2支架组件1的连接稳固性。
37.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如上所述的分液器支架组件1。
38.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分液器2支架与压板结合完成对分液器2进行固定,支架均焊接在电机组件32接触壳体31的区域,压缩机内的电机转动会带动分液器2产生振动,从而产生低频噪音。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包括有壳体31和电机组件32,所述电机组件32设在所述壳体31内;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31外壁上,且所述连接部的连接位置远离所述电机组件32与所述壳体31的接触位置。
40.将连接部与可替代连接位置远离壳体31内电机组件32接触的位置,延长了电机组件32的振动经支架传递到分液器2的路径。
41.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14时,所述第一连接部13的连接位置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4的连接位置均位于所述电机组件32与所述壳体31的接触区域外。
42.将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14与压缩机壳件的固定位置,均逃离电机与壳体31接触区域,减小电机转动带动分液器2产生的振动,从而减小低频嗡嗡声,从根源上减小压缩机噪音振动。
43.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4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