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拖拉机四柱驾驶室骨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25  124



1.本实用新型属于拖拉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拖拉机四柱驾驶室骨架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农业深松技术与复式作业的不断推广,大马力拖拉机在农业生产中增产增效作用越来越被广大农户认可,针对拖拉机使用性能要求不断攀升,拖拉机整体结构也在不断提高,拖拉机驾驶室作为直接的人工作业场所,是衡量拖拉机舒适性的重要因素,驾驶室为驾驶员提供舒适的操作空间,避免噪音、废气、雨雪等有害因素影响。
3.中国(cn201821040117.2)公开了一种四柱式拖拉机驾驶室骨架结构,包括:左侧围合件、右侧围合件、后围合件、底板合件、前窗上横梁、后窗上横梁、前窗下横梁、风窗纵梁;左侧围合件通过前窗上横梁、后窗上横梁、前窗下横梁、风窗纵梁分别与右侧围合件、后围合件、底板合件连接在一起。驾驶室骨架为四柱式结构,驾驶员视野宽阔;驾驶室骨架的型材弯曲为平面内定曲率半径,焊接后驾驶骨架外形实现双曲面,造型美观;前后立柱设计成截面形状对称,弯管半径相同,且在对称面上弯曲,弯管工艺简单,零件设计通用性强;前窗上横梁、左右门上边梁、后窗上横梁为同规格常用型材,且弯曲半径相同,弯管模具和弯管工序通用,管件搭接端面设计为平面,其装配不便、装配效率低。
4.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1、由于拖拉机驾驶室骨架尺寸大、重量大,装配效率低;2、传统六柱式驾驶室相对视野不足,影响安全性。如何改善驾驶室视野开阔性,保证驾驶室作业安全系数,提高驾驶室装配效率,提高产品使用性能,已成为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驾驶室视野开阔性、方便装配、安全性高的拖拉机四柱驾驶室骨架结构。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拖拉机四柱驾驶室骨架结构,包括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分为左前立柱、左后立柱、右前立柱、右后立柱,所述支撑立柱的顶部之间设置有支撑上梁,所述支撑上梁分为设于所述左前立柱与右前立柱间的前上梁、设于所述左后立柱与右后立柱间的后上梁、设于所述左后立柱与左前立柱间的左上梁、设于所述右前立柱与右后立柱间的右上梁,所述左前立柱与所述右前立柱之间设有前中梁,所述左后立柱与所述右后立柱之间设有后中梁,设置前中梁、后中梁对支撑立柱进行加固,连接其他部件,所述支撑立柱与所述支撑上梁之间的空间形成驾驶室,所述左前立柱底端设置有左门下横梁,所述左门下横梁连接有左挡泥瓦梁,所述左挡泥瓦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左后立柱的底端,与所述左门下横梁和左挡泥瓦梁相对称的设置有右门下横梁和右挡泥瓦梁。
7.上述方案中的一种拖拉机四柱驾驶室骨架结构,包括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分为左前立柱、左后立柱、右前立柱、右后立柱,设置四根支撑立柱来进行支撑,便于开阔四周
视野,所述支撑立柱的顶部之间设置有支撑上梁,所述支撑上梁分为设于所述左前立柱与右前立柱间的前上梁、设于所述左后立柱与右后立柱间的后上梁、设于所述左后立柱与左前立柱间的左上梁、设于所述右前立柱与右后立柱间的右上梁,设置四根支撑上梁来进行支撑立柱的连接固定,方便安装驾驶室顶盖,所述左前立柱与所述右前立柱之间设有前中梁,所述左后立柱与所述右后立柱之间设有后中梁,所述支撑立柱与所述支撑上梁之间的空间形成驾驶室,所述左前立柱底端设置有左门下横梁,所述左门下横梁连接有左挡泥瓦梁,所述左挡泥瓦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左后立柱的底端,与所述左门下横梁和左挡泥瓦梁相对称的设置有右门下横梁和右挡泥瓦梁,设置左门下横梁、右门下横梁用来连接部件,配合安装门板,设置左挡泥瓦梁、右挡泥瓦梁来配合安装挡泥瓦和固定立柱,立柱与上梁均采用低合金结构钢为材料,分布于骨架四周,具有高强度、抗扭能力特点。
8.进一步的,所述左前立柱和所述右前立柱的底端之间分别设置有封板左下横梁与封板右下横梁,所述封板左下横梁与所述封板右下横梁之间连接有前封板,所述前封板的顶部连接所述前中梁,所述前封板内部开有安装口。
9.所述左前立柱和所述右前立柱的底端之间分别设置有封板左下横梁与封板右下横梁,封板左下横梁与封板右下横梁均与前中梁平行,所述封板左下横梁与所述封板右下横梁之间连接有前封板,前封板用于隔离拖拉机机头部分与驾驶室,所述前封板的顶部连接所述前中梁,所述前封板内部开有安装口,通过安装口可以将机头部分的操纵元件设置在驾驶室内,操纵元件包括方向盘、刹车、油门、离合器。
10.进一步的,所述后中梁上对称的设置有两根底板立柱,所述底板立柱的下端分别设置有底板纵梁,所述底板纵梁分别与所述封板左下横梁、所述封板右下横梁固定,所述底板纵梁的后部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座。
11.所述后中梁上对称的设置有两根底板立柱,所述底板立柱的下端分别设置有底板纵梁,所述底板纵梁分别与所述封板左下横梁、所述封板右下横梁固定,底板立柱和底板纵梁对驾驶室骨架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所述底板纵梁的后部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座,设置第一安装座来方便驾驶室骨架与拖拉机机体的连接,第一安装座上开有连接孔。
12.进一步的,所述左挡泥瓦梁与所述右挡泥瓦梁均为弧形,所述支撑上梁、所述支撑立柱均为弧形,左挡泥瓦梁与所述右挡泥瓦梁的弧度大于所述支撑上梁、所述支撑立柱的弧度。
13.所述左挡泥瓦梁与所述右挡泥瓦梁均为弧形,挡泥瓦梁弧形的弧度与拖拉机车轮相匹配,所述支撑上梁、所述支撑立柱均为弧形,左挡泥瓦梁与所述右挡泥瓦梁的弧度大于所述支撑上梁、所述支撑立柱的弧度,支撑上梁、所述支撑立柱均为弧形,设置为弧形来增加驾驶室内的空间,方便操作。
14.进一步的,与所述封板左下横梁、所述封板右下横梁、所述前封板、所述左门下横梁、所述右门下横梁相连的设置有水平方向的驾驶室底板,所述驾驶室底板贴合于所述底板纵梁的顶面,所述底板纵梁与所述左挡泥瓦梁、右挡泥瓦梁之间分别设置有左挡泥瓦板、右挡泥瓦板,所述驾驶室底板的两侧与所述左挡泥瓦板、右挡泥瓦板贴合,所述驾驶室底板的后侧与所述左挡泥瓦板、所述右挡泥瓦板间设置有台阶底座结构,与所述台阶底座结构的后侧、所述后中梁、所述左挡泥瓦板的后侧、所述右挡泥瓦板的后侧相连的设置有后挡板。
15.与所述封板左下横梁、所述封板右下横梁、所述前封板、所述左门下横梁、所述右门下横梁相连的设置有水平方向的驾驶室底板,所述驾驶室底板贴合于所述底板纵梁的顶面,如此设置驾驶室底板连接稳定,容易控制与部件间的密封性,所述底板纵梁与所述左挡泥瓦梁、右挡泥瓦梁之间分别设置有左挡泥瓦板、右挡泥瓦板,所述驾驶室底板的两侧与所述左挡泥瓦板、右挡泥瓦板贴合来保证密封性,设置左挡泥瓦板、右挡泥瓦板来阻挡从车轮甩出的泥水,所述驾驶室底板的后侧与所述左挡泥瓦板、所述右挡泥瓦板间设置有台阶底座结构,台阶底座结构上方用来设置座位,与所述台阶底座结构的后侧、所述后中梁、所述左挡泥瓦板的后侧、所述右挡泥瓦板的后侧相连的设置有后挡板,后挡板用来封闭驾驶座的后侧面和连接部件。
16.进一步的,所述台阶底座结构的右前方开有直角缺口或弧形缺口,所述缺口底部开有通孔。
17.所述台阶底座结构的右前方开有直角缺口或弧形缺口,所述缺口底部开有通孔,直角缺口或弧形缺口用来放置操纵杆,方便操纵杆的移动,缺口底部开有通孔来让操纵杆通过。
18.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纵梁之间设置有若干加强横梁,所述加强横梁与所述底板纵梁之间对称的设置有一对或多对的第二安装座。
19.所述底板纵梁之间设置有若干加强横梁,用来加强底板纵梁的稳定性,所述加强横梁与所述底板纵梁之间对称的设置有一对或多对的第二安装座,来方便驾驶室骨架与拖拉机机体的连接,第二安装座上开有连接孔。
20.进一步的,所述左前立柱、右前立柱上均设置有圆柱扶手,左右的所述圆柱扶手与所述左前立柱、右前立柱之间均设置有转向灯连接座,所述左前立柱、右前立柱上均设置有后视镜座。
21.所述左前立柱、右前立柱上均设置有圆柱扶手,圆柱扶手用来方便进出驾驶室,左右的所述圆柱扶手与所述左前立柱、右前立柱之间均设置有转向灯连接座,可以是带安装孔的连接板结构,用来连接转向灯,所述左前立柱、右前立柱上均设置有后视镜座,可以是带安装孔的连接板结构。
22.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上梁均为矩形管制成,相邻的所述支撑上梁之间、所述支撑上梁与所述支撑立柱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筋,所述支撑上梁均设置有水平方向的限位连接结构,所述限位连接结构上开有螺纹孔。
23.所述支撑上梁均为矩形管制成,相邻的所述支撑上梁之间、所述支撑上梁与所述支撑立柱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筋,用来增加结构稳定性,所述支撑上梁均设置有水平方向的限位连接结构,所述限位连接结构上开有螺纹孔,用来方便设置驾驶室顶板。
24.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立柱、所述右挡泥瓦梁、所述左挡泥瓦梁、所述左门下横梁、所述右门下横梁均为异型管制成,所述支撑立柱、所述右挡泥瓦梁、所述左挡泥瓦梁、所述左门下横梁、所述右门下横梁均为空心结构,所述支撑立柱的横截面均相同,所述右挡泥瓦梁、所述左挡泥瓦梁、所述左门下横梁、所述右门下横梁截面均相同。
25.所述支撑立柱、所述右挡泥瓦梁、所述左挡泥瓦梁、所述左门下横梁、所述右门下横梁均为异型管制成,使连接稳定,所述支撑立柱、所述右挡泥瓦梁、所述左挡泥瓦梁、所述左门下横梁、所述右门下横梁均为空心结构,减轻结构重量便于装配,降低成本,所述支撑
立柱的横截面均相同,所述右挡泥瓦梁、所述左挡泥瓦梁、所述左门下横梁、所述右门下横梁截面均相同,结构统一,方便制作,能降低成本。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7.(1)本实用新型骨架重量轻,设有安装结构、装配效率高;
28.(2)在传统六柱式驾驶室基础上增加驾驶室视野开阔性,保证驾驶室作业安全系数;
29.(3)骨架带弧度设计,增加驾驶室空间,提升人工作业舒适度;
30.(4)结构稳定、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拖拉机四柱驾驶室骨架结构的立体结构视图;
3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拖拉机四柱驾驶室骨架结构的仰视图;
3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拖拉机四柱驾驶室骨架结构的俯视图;
3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拖拉机四柱驾驶室骨架结构的后视图;
35.图中:1、左前立柱;2、左门下横梁;3、左挡泥瓦梁;4、左后立柱;5、后中梁;6、左上梁;7、后上梁;8、右后立柱;9、右上梁;10、前上梁;11、右挡泥瓦梁;12、右前立柱;13、前中梁;14、右门下横梁;15、封板右下横梁;16、前封板;17、封板左下横梁;18、底板立柱;19、底板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条件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7.实施例1
38.如图1-4所示,一种拖拉机四柱驾驶室骨架结构,包括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分为左前立柱1、左后立柱4、右前立柱12、右后立柱8,所述支撑立柱的顶部之间设置有支撑上梁,所述支撑上梁分为设于所述左前立柱1与右前立柱12间的前上梁10、设于所述左后立柱4与右后立柱8间的后上梁7、设于所述左后立柱4与左前立柱1间的左上梁6、设于所述右前立柱12与右后立柱8间的右上梁9,所述左前立柱1与所述右前立柱12之间设有前中梁13,所述左后立柱4与所述右后立柱8之间设有后中梁5,设置前中梁13、后中梁5对支撑立柱进行加固,连接其他部件,所述支撑立柱与所述支撑上梁之间的空间形成驾驶室,所述左前立柱1底端设置有左门下横梁2,所述左门下横梁2连接有左挡泥瓦梁3,所述左挡泥瓦梁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左后立柱4的底端,与所述左门下横梁2和左挡泥瓦梁3相对称的设置有右门下横梁14和右挡泥瓦梁11。
39.上述方案中的一种拖拉机四柱驾驶室骨架结构,包括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分为左前立柱1、左后立柱4、右前立柱12、右后立柱8,设置四根支撑立柱来进行支撑,便于开阔四周视野,所述支撑立柱的顶部之间设置有支撑上梁,所述支撑上梁分为设于所述左前立柱1与右前立柱12间的前上梁10、设于所述左后立柱4与右后立柱8间的后上梁7、设于所
述左后立柱4与左前立柱1间的左上梁6、设于所述右前立柱12与右后立柱8间的右上梁9,设置四根支撑上梁来进行支撑立柱的连接固定,方便安装驾驶室顶盖,所述左前立柱1与所述右前立柱12之间设有前中梁13,所述左后立柱4与所述右后立柱8之间设有后中梁5,所述支撑立柱与所述支撑上梁之间的空间形成驾驶室,所述左前立柱1底端设置有左门下横梁2,所述左门下横梁2连接有左挡泥瓦梁3,所述左挡泥瓦梁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左后立柱4的底端,与所述左门下横梁2和左挡泥瓦梁3相对称的设置有右门下横梁14和右挡泥瓦梁11,设置左门下横梁2、右门下横梁14用来连接部件,配合安装门板,设置左挡泥瓦梁3、右挡泥瓦梁11来配合安装挡泥瓦和固定立柱,立柱与上梁均采用低合金结构钢为材料,分布于骨架四周形成驾驶室骨架支撑结构,具有高强度、抗扭能力特点,本实施例结构有利于消除视觉盲区、降低产品成本,而且可以提升产品密封性,提高产品外观品质。
40.驾驶室支撑上梁、支撑立柱、门下横梁及挡泥瓦梁形成车门框焊接总成,并且驾驶室前面通过调整前上梁10、前中梁13、后上梁7及后中梁5的宽度实现驾驶室宽度的变化,最大限度实现系列化通用性。
41.进一步的,所述左前立柱1和所述右前立柱12的底端之间分别设置有封板左下横梁17与封板右下横梁15,所述封板左下横梁17与所述封板右下横梁15之间连接有前封板16,所述前封板16的顶部连接所述前中梁13,所述前封板16内部开有安装口。
42.所述左前立柱1和所述右前立柱12的底端之间分别设置有封板左下横梁17与封板右下横梁15,封板左下横梁17与封板右下横梁15均与前中梁13平行,所述封板左下横梁17与所述封板右下横梁15之间连接有前封板16,前封板16用于隔离拖拉机机头部分与驾驶室,所述前封板16的顶部连接所述前中梁13,所述前封板16内部开有安装口,用于安装拖拉机操控系统,通过安装口可以将机头部分的操纵元件设置在驾驶室内,操纵元件包括方向盘、刹车、油门、离合器。
43.进一步的,所述后中梁5上对称的设置有两根底板立柱18,所述底板立柱18的下端分别设置有底板纵梁19,所述底板纵梁19分别与所述封板左下横梁17、所述封板右下横梁15固定,所述底板纵梁19的后部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座。
44.所述后中梁5上对称的设置有两根底板立柱18,所述底板立柱18的下端分别设置有底板纵梁19,所述底板纵梁19分别与所述封板左下横梁17、所述封板右下横梁15固定,底板立柱18和底板纵梁19对驾驶室骨架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所述底板纵梁19的后部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座,设置第一安装座来方便驾驶室骨架与拖拉机机体的连接,第一安装座上开有连接孔。
45.进一步的,所述左挡泥瓦梁3与所述右挡泥瓦梁11均为弧形。
46.所述左挡泥瓦梁3与所述右挡泥瓦梁11均为弧形,挡泥瓦梁弧形的弧度与拖拉机车轮相匹配,挡泥瓦梁用以配合形成驾驶室门框结构。
47.进一步的,与所述封板左下横梁17、所述封板右下横梁15、所述前封板16、所述左门下横梁2、所述右门下横梁14相连的设置有水平方向的驾驶室底板,所述驾驶室底板贴合于所述底板纵梁19的顶面,所述底板纵梁19与所述左挡泥瓦梁3、右挡泥瓦梁11之间分别设置有左挡泥瓦板、右挡泥瓦板,所述驾驶室底板的两侧与所述左挡泥瓦板、右挡泥瓦板贴合,所述驾驶室底板的后侧与所述左挡泥瓦板、所述右挡泥瓦板间设置有台阶底座结构,与所述台阶底座结构的后侧、所述后中梁5、所述左挡泥瓦板的后侧、所述右挡泥瓦板的后侧
相连的设置有后挡板。
48.与所述封板左下横梁17、所述封板右下横梁15、所述前封板16、所述左门下横梁2、所述右门下横梁14相连的设置有水平方向的驾驶室底板,所述驾驶室底板贴合于所述底板纵梁19的顶面,如此设置驾驶室底板连接稳定,容易控制与部件间的密封性,所述底板纵梁19与所述左挡泥瓦梁3、右挡泥瓦梁11之间分别设置有左挡泥瓦板、右挡泥瓦板,所述驾驶室底板的两侧与所述左挡泥瓦板、右挡泥瓦板贴合来保证密封性,设置左挡泥瓦板、右挡泥瓦板来阻挡从车轮甩出的泥水,所述驾驶室底板的后侧与所述左挡泥瓦板、所述右挡泥瓦板间设置有台阶底座结构,台阶底座结构上方用来设置座位,与所述台阶底座结构的后侧、所述后中梁5、所述左挡泥瓦板的后侧、所述右挡泥瓦板的后侧相连的设置有后挡板,后挡板用来封闭驾驶座的后侧面和连接部件。
49.进一步的,所述台阶底座结构的右前方开有直角缺口或弧形缺口,所述缺口底部开有通孔。
50.所述台阶底座结构的右前方开有直角缺口或弧形缺口,所述缺口底部开有通孔,直角缺口或弧形缺口用来放置操纵杆,方便操纵杆的移动,缺口底部开有通孔来让操纵杆通过。
51.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纵梁19之间设置有若干加强横梁,所述加强横梁与所述底板纵梁19之间对称的设置有一对或多对的第二安装座。
52.所述底板纵梁19之间设置有若干加强横梁,用来加强底板纵梁19的稳定性,所述加强横梁与所述底板纵梁19之间对称的设置有一对或多对的第二安装座,来方便驾驶室骨架与拖拉机机体的连接,第二安装座上开有连接孔。
5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上梁均为矩形管制成,相邻的所述支撑上梁之间、所述支撑上梁与所述支撑立柱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筋,所述支撑上梁均设置有水平方向的限位连接结构,所述限位连接结构上开有螺纹孔。
54.所述支撑上梁均为矩形管制成,相邻的所述支撑上梁之间、所述支撑上梁与所述支撑立柱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筋,用来增加结构稳定性,所述支撑上梁均设置有水平方向的限位连接结构,所述限位连接结构上开有螺纹孔,用来方便设置驾驶室顶板。
55.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立柱、所述右挡泥瓦梁11、所述左挡泥瓦梁3、所述左门下横梁2、所述右门下横梁14均为异型管制成,所述支撑立柱、所述右挡泥瓦梁11、所述左挡泥瓦梁3、所述左门下横梁2、所述右门下横梁14均为空心结构,所述支撑立柱的横截面均相同,所述右挡泥瓦梁11、所述左挡泥瓦梁3、所述左门下横梁2、所述右门下横梁14截面均相同。
56.所述支撑立柱、所述右挡泥瓦梁11、所述左挡泥瓦梁3、所述左门下横梁2、所述右门下横梁14均为异型管制成,使连接稳定,所述支撑立柱、所述右挡泥瓦梁11、所述左挡泥瓦梁3、所述左门下横梁2、所述右门下横梁14均为空心结构,减轻结构重量便于装配,降低成本,所述支撑立柱的横截面均相同,所述右挡泥瓦梁11、所述左挡泥瓦梁3、所述左门下横梁2、所述右门下横梁14截面均相同,结构统一,方便制作,能降低成本,通过对各立柱的合理设计,提高了零部件的通用性减少模具投入,采用上述四立柱结构不仅可以消除视觉盲区、降低产品成本;而且可以提升国内产品密封、降噪性能、升级造型。
57.通过对各横梁工艺难度分析,合理布置骨架结构设计,使得使得前风挡玻璃、门玻璃及后窗玻璃与驾驶室骨架安装面保持间隙均匀,从而达到提升驾驶室的密封效果,通过
采用异型管材相结合焊接方法,提高了整个驾驶室的整体焊接强度,对驾驶室框架的形状起到定位固定的作用,从而提高产品安全性能。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不仅可以改善其安全性、密封性提高产品使用性能,而且可以提升国内产品密封性、降噪、升级造型;采用本实用提供的拖拉机驾驶室解决驾驶室受力问题,具有强度高、抗弯和抗扭能力强等特点,预防翻以及防落物性能更优越,提高产品外观品质。
58.实施例2
5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拖拉机四柱驾驶室骨架结构,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6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上梁、所述支撑立柱均为弧形,左挡泥瓦梁3与所述右挡泥瓦梁11的弧度大于所述支撑上梁、所述支撑立柱的弧度。
61.所述支撑上梁、所述支撑立柱均为弧形,左挡泥瓦梁3与所述右挡泥瓦梁11的弧度大于所述支撑上梁、所述支撑立柱的弧度,支撑上梁、所述支撑立柱均为弧形,设置为弧形来增加驾驶室内的空间,方便操作。
62.进一步的,所述左前立柱1、右前立柱12上均设置有圆柱扶手,左右的所述圆柱扶手与所述左前立柱1、右前立柱12之间均设置有转向灯连接座,所述左前立柱1、右前立柱12上均设置有后视镜座。
63.所述左前立柱1、右前立柱12上均设置有圆柱扶手,圆柱扶手用来方便进出驾驶室,左右的所述圆柱扶手与所述左前立柱1、右前立柱12之间均设置有转向灯连接座,可以是带安装孔的连接板结构,用来连接转向灯,所述左前立柱1、右前立柱12上均设置有后视镜座,可以是带安装孔的连接板结构。
6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