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变形婴儿床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25  132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医用变形婴儿床。


背景技术:

2.婴儿床是指给婴幼儿使用的床,婴儿床款式多种多样,功能和价格也是相差也很大,在医疗行业医用婴儿床的使用也较为广泛;但是现有的医用变形婴儿床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中,婴儿床在使用过程中,置物框在底部,结构较为单一,不具备折叠功能,拿取东西需要弯腰拿取,使用时费时费力不便捷,同时在移动过程中没有辅助结构,不能保持移动的基础,为此,本领域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种医用变形婴儿床。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医用变形婴儿床,解决了置物框拿取东西弯腰费力不便捷与后续置物框支撑固定的问题。
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医用变形婴儿床,包括婴儿床、支撑杆和置物框,所述支撑杆的下端外表面安装有一号万向轮,所述置物框的后侧外表面开设有侧开槽,所述婴儿床与置物框的连接处安装有固定结构,所述置物框的下端外表面靠近边缘处安装有辅助支撑结构,所述辅助支撑结构的中部设置有限位结构;
5.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卡块,所述婴儿床的前端外表面开设有卡槽,所述婴儿床与置物框的外表面均安装有轴承桩,所述轴承桩的外表面安装有公杆和母杆;
6.所述辅助支撑结构包括辅助桩,所述辅助桩的下端外表面安装有一号杆,所述一号杆的一端安装有二号杆,所述二号杆的内侧安装有连接杆,所述二号杆的一端安装有三号杆,所述三号杆的一端安装有二号万向轮;
7.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孔,所述连接杆的端部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的一侧活动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侧安装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一端安装有限位滑块,所述滑动槽的内侧外表面开设有限位滑槽。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婴儿床的高度与置物框的高度相等,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四组并呈阵列排布,所述一号万向轮的数量与置物框的数量相等,所述侧开槽的横截面积小于置物框的横截面积,且侧开槽呈对称分布。
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卡块呈对称排布,所述卡块的侧剖面为“l”型结构,所述卡槽的数量与卡块的数量相等,所述卡块与卡槽之间相匹配。
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轴承桩呈对称排布,所述公杆的横截面积小于母杆的横截面积,所述公杆沿着母杆内侧外表面伸缩滑动。
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辅助桩数量为两组并呈对称排布,所述辅助桩与一号杆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一号杆、二号杆和三号杆的形状相同,所述连接杆为圆柱结构,所述二号万向轮的数量为两组并呈对称排布。
12.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限位孔为圆柱结构,所述滑动槽的直径
小于连接杆的直径,所述连接块的侧边为弧形结构,所述固定块为圆柱结构,所述固定块的直径小于滑动槽的直径。
13.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限位滑块的直径大于固定块的直径,所述限位滑槽的横截面积大于滑动槽的横截面积,所述连接块带动固定块沿着滑动槽内侧前后滑动,所述限位滑块沿着限位滑槽内侧外表面前后滑动。
14.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医用变形婴儿床。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1、一种医用变形婴儿床,通过婴儿床的前端外表面开设有卡槽,婴儿床与置物框的外表面均安装有轴承桩,轴承桩的外表面安装有公杆和母杆,在婴儿床使用过程中,通过拉动置物框,使得侧开槽沿着支撑杆外表面进行移动,同时在轴承桩作为转动与支撑作用下,使得公杆与母杆沿着轴承桩进行转动,直至置物框与婴儿床保持统一水平面时,在将置物框向婴儿床处推动,使得公杆沿着母杆内侧滑动,直至卡块与卡槽进行贴合,在将置物框向上移动,使得卡块对准卡槽,将卡块与卡槽进行移动,在向下移动,直至卡块下端外表面贴至卡槽内侧外表面,将置物框进行固定,便于置物框的固定,从而将置物框进行拉出,拿东西不需要弯腰,节省力气,使用便捷,折叠时,节省占地面积。
17.2、一种医用变形婴儿床,通过辅助桩的下端外表面安装有一号杆,一号杆的一端安装有二号杆,二号杆的内侧安装有连接杆,二号杆的一端安装有三号杆,三号杆的一端安装有二号万向轮,连接杆的端部开设有滑动槽,滑动槽的一侧活动连接有连接块,连接块的一侧安装有固定块,固定块的一端安装有限位滑块,滑动槽的内侧外表面开设有限位滑槽,在置物框固定完成后,通过辅助桩作为支撑作用下,一号杆、二号杆与三号杆通过连接杆进行旋转固定,使得万向轮接触至地面为移动做好准备,在通过移动限位结构,使得连接块带动固定块沿着滑动槽内侧外表面移动,直至限位滑块贴至限位滑槽内侧外表面,在将下端的固定块与限位孔进行贴合,同时连接块整体向内侧与动,直至将一号杆、二号杆与三号杆进行限位固定,便于后续的支撑与移动。
附图说明
18.图1为一种医用变形婴儿床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一种医用变形婴儿床的后视图;
20.图3为一种医用变形婴儿床的俯视图;
21.图4为一种医用变形婴儿床中辅助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一种医用变形婴儿床中限位结构的局部侧剖图。
23.图中:1、婴儿床;2、支撑杆;3、一号万向轮;4、置物框;5、侧开槽;6、固定结构;61、卡块;62、卡槽;63、轴承桩;64、公杆;65、母杆;7、辅助支撑结构;71、辅助桩;72、一号杆;73、二号杆;74、连接杆;75、三号杆;76、二号万向轮;8、限位结构;81、限位孔;82、滑动槽;83、连接块;84、固定块;85、限位滑块;86、限位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用变形婴儿床技术方案:一种医用变形婴儿床1,包括婴儿床1、支撑杆2和置物框4,支撑杆2的下端外表面安装有一号万向轮3,置物框4的后侧外表面开设有侧开槽5,婴儿床1与置物框4的连接处安装有固定结构6,置物框4的下端外表面靠近边缘处安装有辅助支撑结构7,辅助支撑结构7的中部设置有限位结构8,固定结构6包括卡块61,婴儿床1的前端外表面开设有卡槽62,婴儿床1与置物框4的外表面均安装有轴承桩63,轴承桩63的外表面安装有公杆64和母杆65,辅助支撑结构7包括辅助桩71,辅助桩71的下端外表面安装有一号杆72,一号杆72的一端安装有二号杆73,二号杆73的内侧安装有连接杆74,二号杆73的一端安装有三号杆75,三号杆75的一端安装有二号万向轮76,限位结构8包括限位孔81,连接杆74的端部开设有滑动槽82,滑动槽82的一侧活动连接有连接块83,连接块83的一侧安装有固定块84,固定块84的一端安装有限位滑块85,滑动槽82的内侧外表面开设有限位滑槽86。
26.进一步的,婴儿床1的高度与置物框4的高度相等,支撑杆2的数量为四组并呈阵列排布,一号万向轮3的数量与置物框4的数量相等,侧开槽5的横截面积小于置物框4的横截面积,且侧开槽5呈对称分布,在婴儿床1与置物框4同一高度的情况下,便于两者后续的固定,保持统一水平面,有利于两者的同时移动使用,侧开槽5与支撑杆2进行滑动,便于置物框4的折叠收纳,节省占地面积。
27.卡块61呈对称排布,卡块61的侧剖面为“l”型结构,卡槽62的数量与卡块61的数量相等,卡块61与卡槽62之间相匹配,轴承桩63呈对称排布,公杆64的横截面积小于母杆65的横截面积,公杆64沿着母杆65内侧外表面伸缩滑动,使得侧开槽5沿着支撑杆2外表面进行移动,同时在轴承桩63作为转动与支撑作用下,使得公杆64与母杆65沿着轴承桩63进行转动,直至置物框4与婴儿床1保持统一水平面时,在将置物框4向婴儿床1处推动,使得公杆64沿着母杆65内侧滑动,直至卡块61与卡槽62进行贴合,在将置物框4向上移动,使得卡块61对准卡槽62,将卡块61与卡槽62进行移动,在向下移动,直至卡块61下端外表面贴至卡槽62内侧外表面,将置物框4进行固定。
28.辅助桩71数量为两组并呈对称排布,辅助桩71与一号杆72之间为活动连接,一号杆72、二号杆73和三号杆75的形状相同,连接杆74为圆柱结构,二号万向轮76的数量为两组并呈对称排布,限位孔81为圆柱结构,滑动槽82的直径小于连接杆74的直径,连接块83的侧边为弧形结构,固定块84为圆柱结构,固定块84的直径小于滑动槽82的直径,限位滑块85的直径大于固定块84的直径,限位滑槽86的横截面积大于滑动槽82的横截面积,连接块83带动固定块84沿着滑动槽82内侧前后滑动,限位滑块85沿着限位滑槽86内侧外表面前后滑动,一号杆72、二号杆73与三号杆75通过连接杆74进行旋转固定,使得万向轮接触至地面为移动做好准备,在通过移动限位结构8,使得连接块83带动固定块84沿着滑动槽82内侧外表面移动,直至限位滑块85贴至限位滑槽86内侧外表面,在将下端的固定块84与限位孔81进行贴合。
2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婴儿床1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通过拉动置物框4,使得侧开槽5沿着支撑杆2外表面进行移动,同时在轴承桩63作为转动与支撑作用下,使得公杆64与母杆65沿着轴承桩63进行转动,直至置物框4与婴儿床1保持统一水平面时,在将置物框4
向婴儿床1处推动,使得公杆64沿着母杆65内侧滑动,直至卡块61与卡槽62进行贴合,在将置物框4向上移动,使得卡块61对准卡槽62,将卡块61与卡槽62进行移动,在向下移动,直至卡块61下端外表面贴至卡槽62内侧外表面,将置物框4进行固定,便于置物框4的固定,从而将置物框4进行拉出,拿东西不需要弯腰,节省力气,使用便捷,折叠时,节省占地面积。
30.在置物框4固定完成后,使用者通过辅助桩71作为支撑作用下,一号杆72、二号杆73与三号杆75通过连接杆74进行旋转固定,使得万向轮接触至地面为移动做好准备,在通过移动限位结构8,使得连接块83带动固定块84沿着滑动槽82内侧外表面移动,直至限位滑块85贴至限位滑槽86内侧外表面,在将下端的固定块84与限位孔81进行贴合,同时连接块83整体向内侧与动,直至将一号杆72、二号杆73与三号杆75进行限位固定,便于后续的支撑与移动。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