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日常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各类袋体的开口处,且能有效避免从袋体内侧方向爆开的防爆拉链。
背景技术:
2.拉链是各类袋体中常用的开口闭合装置,其广泛应用于自封袋、包装袋或是真空压缩袋等袋体的开口处(袋口),从而允许用户根据需要重复打开或封闭袋体的开口,在需要通过袋体包装物品或是容纳于袋体内部的物品无法一次性用完时,能有效避免袋内物品与外界接触。
3.在传统技术中,拉链往往是采用对称结构的,因而使得拉链在内外两侧具有基本相同的打开力度要求。虽然,这一打开力度要求可以通过材料、结构或是配合度进行具体的设置,但两侧的打开力度是相等或基本相等的,这在一些特殊应用场景中可能会有不利的影响。因为两侧的打开力度相同,为便于从外侧打开袋口,一般要求拉链的外侧打开力度不能太大,因此当袋体内部压力过大时了也会导致拉链从内侧被打开,例如当袋体受挤压或是跌落、碰撞时,易导致拉链爆开。但,如果为避免拉链爆开而将拉链的打开力度设置为较大,则会使得袋口的打开力度明显增加,且还可能导致袋口被撕裂,或者拉链与袋口分离而导致袋口无法被良好地封闭。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外两侧具有不同的打开力度要求,从而使得外部打开力度较小以利于用户手动打开,但内侧打开力度增大以避免袋口爆裂的新型防爆拉链。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方案是:
6.一种防爆拉链,用于袋体的开口处以对于闭合或打开该开口,该防爆拉链包括相互配合的两个拉链条,两个拉链条分别具有第一拉链基带和第二拉链基带,第一拉链基带与第二拉链基带分别连接于袋体开口处的膜片上;对于第一拉链基带与第二拉链基带与袋口处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局限。
7.所述防爆拉链包括至少一组扣条组件,扣条组件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拉链基带上的扣舌以及设置于第二拉链基带上的扣槽。所述扣条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二拉链基带的第一扣舌以及置于第一拉链基带上的第一扣槽,第一扣舌与第一扣槽配合形成为内侧扣条组件;所述内侧扣条组件的内侧方向上设有防爆扣条组件,即靠近于袋体内腔的一侧,防爆扣条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扣舌上的防爆扣舌端,以及对应设置于第一扣槽上的防爆扣槽端;
8.所述防爆扣舌端包括设置于第一扣舌内侧方向上的第一舌端,第一舌端倾斜地设置,其与第一扣舌的第一舌柱之间形成有第一舌槽;防爆扣槽端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扣槽内侧方向上的第二舌端,第二舌端亦倾斜地设置,其由侧面方向上的第二扣槽的侧壁延伸形成,第二舌端与第二扣槽侧壁之间形成第二舌槽;第一舌端与第二舌槽,以及第一舌槽与第
二舌端,分别对应地设置。以使得该防爆拉链的第一、二拉链基带相互扣合配合时,第一舌端配合入第二舌槽中,第二舌端配合入第一舌槽中。
9.根据上述的防爆拉链,所述第一扣槽的内侧形成有左侧壁,第一弧形壁、第二弧形壁,以及连接第一弧形壁与第二弧形壁的左连接壁,所述左连接壁呈直线状或弧线状,其相对于第一拉链基带向下倾斜地设置,以使得由其与第二弧形壁配合形成的第一舌端被配置为相对于第一拉链基带向下倾斜地设置。所述第一舌槽是由左侧壁、第一弧形壁与左连接壁所配合形成的;所述第一扣舌包括从第二拉链基带垂直延伸设置的第一舌柱,第一舌柱的前端形成有第一舌部,第一舌部的宽度大于第一舌柱;第一舌部包括左舌部、右舌部以及舌顶端,第一舌端形成于左舌部上。并且,所述左舌部上还形成有第三弧形壁、第四弧形壁,以及连接第三弧形壁与第四弧形壁的第二连接壁,所述第二连接壁呈直线状或弧线状,其相对于第二拉链基带向下倾斜地设置,以使得由其与第三弧形壁和第四弧形壁配合所形成的第一舌端被配置为相对于第二拉链基带向下倾斜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舌槽是由第二连接壁、第二连接壁与第一舌柱所配合形成的。
10.根据上述任一的防爆拉链,所述防爆拉链包括两组扣条组件,外侧扣条组件平行地设置于内侧扣条组件的外侧,内侧扣条组件与外侧扣条组件均设置于第一拉链基带和第二拉链基带上。并且,外侧扣条组件的第二扣舌设置于第一拉链基带上,其第二扣槽设置于第二拉链基带上;即,内侧扣条组件与外侧扣条组件的扣舌与扣槽相反地设置于第一拉链基带和第二拉链基带上。
11.根据上述任一的防爆拉链,所述内侧扣条组件的外侧方向上设有右侧壁、右弧形壁以及右连接壁,所述右连接壁采用直线状或弧线状的形状,其水平地设置。
12.根据上述任一的防爆拉链,所述内侧扣条组件的外侧方向上设有右侧壁、右弧形壁以及右连接壁,所述右连接壁采用直线状或弧线状的形状,其水平地设置。
13.所述第二扣舌包括沿第一拉链基带垂直或接近于垂直延伸设置的第二舌柱,以及设置于第二舌柱前端的第二舌部,第二舌部配置为以第二舌柱的中心线对称地设置;所述第二扣槽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扣槽壁,以及位于两第二扣槽壁之间的第二扣槽部,第二舌部配合入第二扣槽部中以使外侧扣条组件扣合并在两侧具有相同的打开力度。
14.根据上述任一的防爆拉链,所述右连接壁被配置为省略,右侧壁与右弧形壁首尾相接以配合形成右扣槽。
15.根据上述任一的防爆拉链,所述第一拉链基带与第二拉链基带分别热压焊接于袋体的开口处的两个膜片内表面上。
16.根据上述任一的防爆拉链,所述第一扣槽或第二扣槽的外壁下端是竖直形状的,外壁的下端垂直或基本垂直地向第一拉链基带或第二拉链基带延伸设置,以形成为具有至少部分竖直外壁的第一扣槽或第二扣槽。外壁与第一拉链基带或第二拉链基带之间优选通过圆弧段连接,以使第一扣槽或第二扣槽与第一拉链基带或第二拉链基带之间连接牢固、不易破损。
17.本实用新型的防爆拉链,通过在内侧扣条组件的靠近于袋体内腔一侧的内侧方向上设置由防爆扣舌端和防爆扣槽端组成的防爆扣条组件,以避免拉链被袋体内腔方向的压力或物体作用而爆开;其中,该防爆扣舌端包括设置于第一扣舌内侧方向上且倾斜设置的第一舌端,防爆扣槽端包括设置于第一扣槽内侧方向上且倾斜设置的第二舌端,从而通过
处于内侧方向的第一舌端与第二舌端的配合,使内侧扣条组件在内侧方向的打开力度明显提高,使其与外侧方向具有不同的分离强度。
18.该内侧扣条组件在从外侧方向撕开时,其外侧的扣舌与扣槽采用传统结构而易于撕开,并且在此情况下其打开角度与第一、二舌端的倾斜方向一致,使得内侧的防爆扣条组件也是易于打开的。相反,欲从内侧方向打开时,由于第一舌端与第二舌端的倾斜角度关系,使得两者具有相对更强的接合力度,其不容易打开,经实测表明,其打开力为传统扣条组件的2 倍以上,从而可以有效避免使用时袋口从内侧爆开。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某一实施例的防爆拉链的结构示意图,其是该防爆拉链配合于袋体1 的开口处时的剖示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实施例的防爆拉链的第一拉链条的剖示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图1实施例的防爆拉链的第二拉链条的剖示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图1实施例防爆拉链的扣槽的内侧结构示意图之一;
23.图5是图1实施例防爆拉链的扣槽的内侧结构示意图之二;
24.图6是图1实施例防爆拉链的扣槽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图1实施例防爆拉链的扣舌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6.图8是图1实施例防爆拉链的扣舌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7.图9是图1实施例防爆拉链扣舌的第一舌部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0是图1实施例防爆拉链扣槽的第二舌端的结构示意图。
29.其中,1、袋体,11、第一拉链基带,12、第二拉链基带,21、第一扣舌,22、第一扣槽,31、第二扣舌,32、第二扣槽,211、第一舌部,212、第一舌柱,213、第一舌端,214、第一舌槽,215、第三舌端,221、防爆扣槽壁,222、第一扣槽壁,223、防爆扣槽,224、第二舌端,225、第二舌槽,226、右扣槽,201、左侧壁,202、第一弧形壁,203、左连接壁,204、第二弧形壁,205、右侧壁,206、右连接壁,207、右弧形壁,208、外壁,301、第三弧形壁, 302、第二连接壁,303、第四弧形壁,304、第三舌端,305、第三舌槽,311、第二舌部,312、第二舌柱,321、第二扣槽壁,322、第二扣槽部。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对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作出更清楚地限定,下面就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仅是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某些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其中对于相关结构的具体的直接的描述仅是为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各具体特征并不当然、直接地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指导下所作的常规选择和替换,均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31.一种防爆拉链,可用于压缩袋、自封袋、包装袋等袋体的开口处,以实现对于该开口的可重复开闭的目的。
32.该防爆拉链包括相互配合的两个拉链条,两拉链条分别具有第一拉链基带11和第二拉链基带12,第一拉链基带11与第二拉链基带12通过热熔、胶粘等方式固定于袋体1的开
口处的两个膜片内侧表面上,形成如图1所示的剖面结构。
33.当然,该防爆拉链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配合于袋口处。例如,采用如cn1759046a所示的结构将拉链配合于袋体的一个膜片上并配合其用于开封用的切断带形成袋口;或者,使得第一拉链基带与第二拉链基带的内表面与袋口的两膜片的外表面热压合地焊接而形成袋口。
34.在图1所示的具有该防爆拉链的袋体1中,左侧方向为用于容纳物体的袋体内腔,其由一片膜、两片膜片、三片膜片、五片膜片等不同数量的膜片相互焊接而形成,袋体1的膜片数量以及焊接方式,也不局限于列明的方式,因其是现有技术中熟知的技术故不作赘述。
35.为实现对于袋体1的开口重复开闭的目的,该防爆拉链包括至少一组扣条组件,扣条组件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拉链基带11上的扣舌以及设置于第二拉链基带12上的扣槽,通过扣舌配合于扣槽内而将第一拉链基带11与第二拉链基带12扣合在一起,以闭合袋体1的开口。
36.为提高密封性能和扣合强度,图1所示的防爆拉链具有两组扣条组件,形成分别位于靠袋体内腔一侧的内侧扣条组件和位于靠外界一侧的外侧扣条组件,从而通过两组分别设置的扣条组件,提高扣合强度,同时也能增强密封性。
37.所述内侧扣条组件由设置于第二拉链基带12上的第一扣舌21以及置于第一拉链基带11 上的第一扣槽22配合而形成,外侧扣条组件则由设置于第一拉链基带11上的第二扣舌31以及设置于第二拉链基带12上的第二扣槽32配合而形成。其中,第一扣舌21上设有第一舌部 211,第一扣槽22由用于防爆的防爆扣槽壁221、常规的第一扣槽壁222以及由两者配合形成的防爆扣槽223形成,第一舌部211配合于防爆扣槽223内以形成扣合关系;并且,第一舌部211进一步包括位于一侧的用于防爆的第一舌端213和另一侧的常规的第三舌端215,第三舌端215包括第三舌端304和第三舌槽305。
38.为避免拉链被袋体内腔方向的压力或物体作用而爆开,所述防爆拉链还包括防爆扣条组件,其设置于内侧扣条组件的内侧方向上,即靠近于袋体内腔的一侧。所述防爆扣条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扣舌21上的防爆扣舌端,以及对应设置于第一扣槽22上的防爆扣槽端。
39.所述防爆扣舌端,包括设置于第一扣舌21内侧方向上的第一舌端213,第一舌端213倾斜地设置,其与第一扣舌21的第一舌柱212之间形成有第一舌槽214;防爆扣槽端包括设置于第一扣槽22内侧方向上的第二舌端224,第二舌端224亦倾斜地设置,其由侧面方向上的第二扣槽的侧壁延伸形成,第二舌端224与第二扣槽侧壁之间形成第二舌槽225。第一舌端 213与第二舌槽225,以及第一舌槽214与第二舌端224,分别对应地设置,以使得该防爆拉链的两拉链基带11、12相互扣合配合时,第一舌端213配合入第二舌槽225中,第二舌端 224配合入第一舌槽214中。
40.并且,由于处于内侧方向配合的防爆扣条组件的两舌端213、224是倾斜设置的,从而使得对应的内侧扣条组件在内侧方向与外侧方向具有不同的分离强度。
41.具体来说,该内侧扣条组件在从外侧方向撕开时,其外侧的扣舌与扣槽采用传统结构而易于撕开,且由于其打开角度与两舌端213、224的倾斜方向一致,使得内侧的防爆扣条组件也是易于打开的。
42.在具有传统拉链结构的袋体中,若袋体内腔中的压力增高而对内侧扣条组件产生
了向外的作用力,或是袋体1内部所容纳的物体被外力挤压后朝向开口处位移运动而对内侧扣条组件产生的作用力,会使得位于袋体1开口处的拉链被撕开。但在本实用新型的防爆拉链中,由于倾斜设置的第一舌端213与第二舌槽225,以及第二舌端224与第一舌槽214的配合,使得从袋体内侧方向的作用力,使得两拉链基带11、12之间的夹角增大,第一舌端213与第二舌端之间相对扣紧,使得该拉链不易被从内部打开,从而起到防爆的效果。
43.传统的扣条组件由对称设置的扣舌与扣槽相配合而形成的,从而其在内外两侧具有相同的打开力度。如图2、3所示,该防爆拉链袋体外侧为传统的双侧具有相同打开力度的拉链(即图中右侧的一组扣条组件),外侧的扣条组件由第二扣舌31与第二扣槽32配合而形成,第二扣舌31由沿第一拉链基带11垂直或基本垂直设置的第二舌柱312,以及设置于第二舌柱312 前端的第二舌部311形成,并且,第二舌部311配置为以第二舌柱312的中心线对称地设置;相应地,所述第二扣槽32由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扣槽壁321,以及位于两第二扣槽壁321之间的第二扣槽部322组成。
44.如图1所示,当第二扣条组件的扣条与扣槽配合时,第二舌部311的弧形的顶端与两第二扣槽壁321的顶端相接触,由于按压力的作用使得两第二扣槽壁321被第二舌部311的顶端分开以使第二扣槽部322的开口扩大,同时第二舌部311亦会产生轻微的形变,从而使得第二扣舌31配合入第二扣槽32中,以使得两者扣合而密封。当需要打开拉链时,施力使得两拉链基带11、12之间相对远离,以使第二舌部311的一侧或是第二扣槽壁321中的一个,或者两者同时形变,以使得第二扣舌31从第二扣槽32中逐步脱离或一次性脱离,对于具体是逐步脱离还是一次性脱离,取决于作用力大小与方向。
45.故而,上述传统的扣条组件在两侧方向上的打开力度是相同的,对于具体的作用力大小,可以通过材质性能、扣舌与扣槽形状等因素进行控制。因此传统的扣条组件若设置的打开力度较小,则易导致其在使用时易爆开,而力度过大又要导致外侧打开困难甚至是损坏袋口结构,因而使用上是不便的。
46.为此,如图5所示,第一扣槽22的内侧部分形成有左侧壁201,第一弧形壁202、第二弧形壁204,以及连接第一弧形壁202与第二弧形壁204的左连接壁203,所述左连接壁203 呈直线状或弧线状,其相对于第一拉链基带11向下倾斜地设置,以使得由其与第二弧形壁 204配合形成的第一舌端213被配置为相对于第一拉链基带11向下倾斜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舌槽214是由左侧壁201、第一弧形壁202与左连接壁203所配合形成的。
47.如图7、8所示,所述第一扣舌21包括从第二拉链基带12垂直或基本垂直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舌柱212,第一舌柱212的前端形成有第一舌部211,第一舌部211的宽度大于第一舌柱212;第一舌部211包括左舌部、右舌部以及舌顶端。第一舌端213形成于左舌部上。并且,所述左舌部上还形成有第三弧形壁301、第四弧形壁303,以及连接第三弧形壁301与第四弧形壁303的第二连接壁302,所述第二连接壁302呈直线状或弧线状,其相对于第二拉链基带12向下倾斜地设置,以使得由其与第三弧形壁301和第四弧形壁303配合所形成的第一舌端213被配置为相对于第二拉链基带12向下倾斜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舌槽214是由第二连接壁302、第二连接壁302与第一舌柱212所配合形成的。
48.如图1-3、图8所示,第一扣槽22与第二扣槽32的外壁208下端是竖直形状的,外壁 208的下端垂直或基本垂直地向第一拉链基带11或第二拉链基带12延伸设置,以形成为具有图示的竖直外壁。在较佳情况下,外壁208与第一拉链基带11或第二拉链基带12之间优选
通过圆弧段连接,以使第一扣槽22或第二扣槽32与第一拉链基带11或第二拉链基带12 之间连接牢固、不易破损。
49.以上,是设置于内侧扣条组件的内侧方向上(即靠近于袋体内腔的一侧)的防爆扣条组件的实现结构,对于第一舌端213与第二舌端224的宽度d1、d2,第一舌端213与第二舌端 224的倾斜角度,第一舌端213与第二舌端224的长度,以两者的材质,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以及实际的应用需要进行具体地设置,在此并不局限。
50.此外,为使得该防爆拉链在内外两侧具有不同的打开力度要求,所述内侧扣条组件的外侧的舌端与舌槽是现有结构,以使得所述内侧扣条组件在外侧方向上具有较小的打开力度。
51.如图6所示,第一扣槽22的外侧部分的右扣槽226上形成有右侧壁205、右弧形壁207 以及右连接壁206,所述右连接壁206同样可以采用直线状或弧线状的形状,其水平或基本水平地设置;或者,所述的右连接壁206亦可以省略,而直接由右侧壁205与右弧形壁207 配合形成右扣槽226,这样的结构是易于从外侧打开的。
52.当然,若将上述内侧扣条组件的右侧的扣合组合,替换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的防爆扣条组件,但降低其连接强度,例如减小第一舌端213或第二舌端224厚度,或者减小倾斜角度,又或是减小第一舌端213或第二舌端224的长度,均是可行的。
53.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拉链除具有两组扣条组件外,也可以是仅具有一组扣条组件,或者是具有三组、四组或更多组扣条组件,但不管其扣条组件的数量如何,上述的防爆扣条组件均是设置于袋体内侧方向上的,其至少设置于一组扣条组件上。
54.将具有图1所示结构的防爆拉链热压合焊接于两片膜片的内表面上,扣合拉链后,从而从其左侧方向(即拉链设置于袋口时的内侧方向)和右侧(即拉链设置于袋口时的外侧方向),分别测试拉链的打开作用力,经多次测试表明,本实用新型的防爆拉链的左侧打开作用力是右侧作用力的2倍以上。
55.相关测试数据如下:
56.表1本实用新型防爆拉链的拉开力测试表
57.序号防爆结构侧无防爆结构侧118.2n7.2n215.9n6.7n316.6n7.1n
58.其中,上述防爆结构侧和无防爆结构侧,是以如图1所示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的防爆拉链样品进行实际检测而得到的;检测时,将待测一侧的第一拉链基带11(或第二拉链基带12) 固定,再将用于检测的推拉力计与另一侧的第二拉链基带12(或第一拉链基带11)相连接,缓慢施加压力直至拉链被拉开,观察并记录该拉链的实际爆开拉力值。
59.表1的数据是采用艾普计量仪器有限公司(aipli)的nk-30型推拉力计测得的,其最大测量值30n(3kg),最小测量值3n(0.3kg),推拉杆行程10mm,示值误差
±
1%f.s。经多次测量,图1所示的防爆拉链样品在无防爆结构一侧的爆开拉力值在6.5-7.5n之间,有防爆结构一侧的爆开拉力值约在16-18n之间,多次试验均值分别为7n和17n,且试验50次以上未见明显的衰减,测试数据仍在上述区间范围内不规则地浮动变化,表1是其中三次测试的实测结果。
60.当然,上述实测数据是基于该样品检测获得的,并不表明本实用新型的防爆结构只能达到这样数值的防爆效果。实际上,材质结构、两舌部的厚度、扣合深度、拉链的大小等参数都会对该拉链的实测防爆数据有影响,这可以根据需要具体设置。但是,本实用新型相对于同等的传统拉链结构而言,其可以将具有防爆结构一侧的爆开拉力提高到现有的两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