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连体式防护服

专利查询2022-6-25  147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连体式防护服。


背景技术:

2.医用防护服是指医务人员及进入特定医药卫生区域的人群所使用的防护性服装。医用防护服的作用是隔离病菌、有害超细粉尘、酸碱性溶液、电磁辐射等,保证人员安全和保持环境清洁。
3.防护性是医用防护服最为重要的性能要求,主要包括液体阻隔、微生物阻隔和对颗粒物质的阻隔等方面。国家标准gb19082-2009规定了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由连帽上衣和裤子构成,分为连体式结构和分体式结构。
4.根据应用环境及功能不同,医用防护服对于液体及细菌渗入由不同的标准等级,所采用的材料也各不相同。不过,按照基本功能大致分为重复使用型和一次性两类。重复使用的防护服,每次使用后都要清洗和消毒,操作不方便。鉴于此国际上逐渐采用一次性非织造材料制成的防护服。
5.2019年新冠疫情肆虐全国,防护服成了保护一线工作人员的重要防护物品,防护服的结构和尺寸直接影响穿着者的舒适性及安全性。有研究表明:以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为例,随着穿戴防护服时间的增长,防护服热湿,穿着舒适性下降。现阶段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对于一些行业需要定期检测核酸,在进行常规检测操作期间防护服是不可缺少的防护用品。以采集核酸为例,现临床中连体式防护服有带鞋套式,穿上防护服后需要戴手套,手套的边缘需要用胶布封住,以防手套脱落造成污染,在脱防护服的过程中,应先将封住手套边缘的胶布撕开,因为防护服多为一次性无纺布式,极易在撕胶布时将防护服撕破,因此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
6.因此,开发设计一款连手套式防护服,以降低手套污染风险或者降低临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是目前临床工作所亟需的医用防护用品。


技术实现要素:

7.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连体式防护服,以解决目前临床医护人员在使用医用防护服时,由于防护手套与所述医用防护衣不是一体式设计,在防护过程中手套滑落污染或者脱防护服由于防护服撕破而导致的职业暴露风险的问题。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9.根据本实用提供的一种新型连体式防护服,包括:
10.防护服本体和防护手套,所述防护手套和所述防护服本体焊接、缝合或者粘贴在一起;
11.调节松紧机构,所述调节松紧机构设置于所述防护服本体和所述防护手套连接部位;
12.其中,调节松紧机构包括第一限位带、第二限位带和固定带,所述第一限位带设置
于所述防护服本体手腕对应区域,所述第一限位带沿所述防护服本体袖子纵向设置,所述第二限位带设置于所述固定带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二限位带套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带上;
13.连接扣,所述连接扣设置于所述固定带的外侧面,所述固定带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带后反折通过所述连接扣紧固在所述防护服本体的手腕对应区域。
14.进一步地,还包括降温机构,所述降温机构包括可拆解冰袋和冰袋放置兜,所述冰袋放置兜设置于所述防护服本体人体易于出汗的腋窝、肘窝、膝盖窝、腹股沟和后背对应的区域;所述冰袋放置兜上设置开口,通过所述开口放入或取出所述可拆解冰袋,且所述开口为夹链自封口。
15.进一步地,还包括液体引流机构,所述液体引流机构包括正压送风动力系统、送风管、引流管和控制过滤阀,所述正压送风动力系统设置于所述防护服本体的背部,所述送风管一端连接所述正压送风动力系统,所述送风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冰袋放置兜的一端部,所述引流管的内侧端设置于所述冰袋放置兜的相对端部,所述引流管的外侧端设置于所述防护服本体上,且所述引流管的外侧端设置所述控制过滤阀。
16.进一步地,还包括吸汗层,所述吸汗层设置于所述防护手套手心、手背对应区域,所述吸汗层由吸汗材质组成。
17.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扣为魔术贴,所述魔术贴包括毛面和勾面,所述毛面设置于所述固定带的第二端部,所述勾面设置于所述固定带的中部。
18.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冰袋放置兜为防水材质,且所述冰袋放置兜远离人体皮肤的侧面设置第一隔热层。
19.进一步地,所述冰袋放置兜近人体皮肤的侧面设置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二隔热层上设置透气孔。
20.进一步地,所述送风管和引流管均为扁平、柔软的管体,且所述送风管和所述引流管均贴附于所述防护服本体设置。
21.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手套为乳胶材质。
22.进一步地,还包括限位扣,所述第二限位带沿所述第一限位带上下滑动,当所述第二限位带调整至所述防护服本体手腕对应区域时,所述第一限位带和所述第二限位带通过所述限位扣固定,所述限位扣为按扣。
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24.一、防护服本体与防护手套通过焊接、缝合或者粘贴的方式粘贴在一起,临床医护人员在使用防护服过程中,不存在由于粘贴不严而产生缝隙的问题,也不存在脱防护服时,防护服被撕破的问题,从而降低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
25.二、防护服本体与防护手套通过焊接、缝合或者粘贴的方式粘贴在一起,便于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和防护手套,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够避免防护手套滑落而导致的污染问题。
26.三、设置调节松紧机构,临床医护人员在使用防护服的时,可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调节固定带的位置或者固定带的松紧,从而既能保证医护人员的舒适性,也能够保证防护手套与人体手部具有较好的贴合度,便于临床医护工作者开展相应的临床诊疗活动。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28.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连体式防护服正面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连体式防护服背面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节松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冰袋放置兜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冰袋放置兜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34.图中:1防护服本体;2防护手套;3调节松紧机构;31第一限位带;32第二限位带;33固定带;331第一端部;332第二端部;333连接扣;3331毛面;3332勾面;34;限位扣;4降温机构;41可拆解冰袋;42冰袋放置兜;421开口;422第一隔热层;423第二隔热层;4231透气孔;5液体引流机构;51正压送风动力系统;52送风管;53引流管;54控制过滤阀;6吸汗层。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6.如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连体式防护服,包括:
37.防护服本体1和防护手套2,所述防护手套2和所述防护服本体1焊接、缝合或者粘贴在一起;所述防护服本体1和所述防护手套1连体设置,在穿上所述防护服本体1后不需要在通过用胶布粘贴,因此有效地避免了防护手套脱落造成污染的问题,或者在脱防护服时可能撕破防护服而导致的职业暴露风险的问题。
38.调节松紧机构3,所述调节松紧机构3设置于所述防护服本体1和所述防护手套2连接部位;所述调节松紧机构3能够调节所述防护手套2与人体手部贴合度。
39.其中,调节松紧机构3包括第一限位带31、第二限位带32和固定带33,所述第一限位带31设置于所述防护服本体1手腕对应区域,所述第一限位带31沿所述防护服本体1袖子纵向设置,所述第二限位带32设置于所述固定带33的第一端部331,所述第二限位带32套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带31上;所述第二限位带32套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带31上,且所述第二限位带32能够沿所述第一限位带31上下滑动,临床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各自手部的大小调整所述第二限位带32的高度,从而调整所述固定带33固定于人体手腕的位置。
40.连接扣333,所述连接扣333设置于所述固定带33的外侧面,所述固定带33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带32后反折通过所述连接扣333紧固在所述防护服本体1的手腕对应区域。
4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还包括降温机构4,所述降温机构4包括可拆解冰袋41和冰袋放置兜42,所述冰袋放置兜42设置于所述防护服本体1人体易于出汗的腋窝、肘窝、膝盖窝、腹股沟和后背对应的区域;所述冰袋放置兜42上设置开口421,通过所述开口421放入或取出所述可拆解冰袋41,且所述开口421为夹链自封口。所述可拆解冰袋41进行消毒后放入所述冰袋放置兜42内,为了避免所述可拆解冰袋41在所述冰袋放置兜42内移动,可通过粘贴、按扣或者卡扣等方式将所述可拆解冰袋41与所述冰袋放置兜42固定。将所述可拆解冰袋41放入所述冰袋放置兜42后,将所述开口421闭合。
4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还包括液体引流机构5,所述液体引流机构5包括正压送风动力系统51、送风管52、引流管53和控制过滤阀54,所述正压送风动力系统51设置于所述防护服本体1的背部,所述送风管52一端连接所述正压送风动力系统51,所述送风管5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冰袋放置兜42的一端部,所述引流管53的内侧端设置于所述冰袋放置兜42的相对端部,所述引流管53的外侧端设置于所述防护服本体1上,且所述引流管53的外侧端设置所述控制过滤阀54。随着可拆解冰袋41放入所述冰袋放置兜42内的时间增加,所述可拆解冰袋41内会有液体渗出,为了保证防护服使用者的舒适性,需将产生的液体及时引出,通过所述液体引流机构5能够将液体引出。设置所述正压送风动力系统51,当将所述冰袋放置兜42内产生的液体向外引流的过程中,所述防护服本体1内的压力大于外部压力,有效地防止外部的细菌病毒通过所述引流管53进入所述防护服本体1内部,在所述引流管53的外侧端设置所述控制过滤阀54,能够起到过滤液体、净化所述引流管53端部空气的作用。
43.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还包括吸汗层6,所述吸汗层6设置于所述防护手套2手心、手背对应区域,所述吸汗层6由吸汗材质组成。所述吸汗层6设置部位的所述防护手套2可采用超薄纱布外用乳胶,以增加舒适度。
44.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连接扣333为魔术贴,所述魔术贴包括毛面3331和勾面3332,所述毛面3331设置于所述固定带33的第二端部332,所述勾面3332设置于所述固定带33的中部。魔术贴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将两个分离部位连接起来的方式,操作简单,价格便宜,利于临床推广和使用。
45.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其中所述冰袋放置兜42为防水材质,且所述冰袋放置兜42远离人体皮肤的侧面设置第一隔热层422。设置所述第一隔热层422减慢所述可拆解冰袋41内冰的融化速度。
46.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冰袋放置兜42近人体皮肤的侧面设置第二隔热层423,所述第二隔热层423上设置透气孔4231。设置所述第二隔热层423减慢所述可拆解冰袋41内冰的融化速度,在所述第二隔热层423上设置透气孔4231便于冷气通过所述透气孔4231作用于人体以产生降温的效果。
47.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送风管52和引流管53均为扁平、柔软的管体,且所述送风管52和所述引流管53均贴附于所述防护服本体1设置。此设置是为了保证临床医护人员在使用防护服过程中的舒适性。
48.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防护手套2为乳胶材质。乳胶材质为
现有技术中医用防护手套常用材质,价格便宜,防护效果佳,利于临床推广使用。
49.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还包括限位扣34,所述第二限位带32沿所述第一限位带31上下滑动,当所述第二限位带32调整至所述防护服本体1手腕对应区域时,所述第一限位带31和所述第二限位带32通过所述限位扣34固定,所述限位扣34为按扣。设置所述限位扣34有效地避免了所述第二限位带32位置确定后,所述第二限位带32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带31再次发生移位的问题。
5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过程如下:
51.医护人员将手部消毒后,临床工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在冰袋放置兜42内放置可拆解冰袋41或者不放置可拆解冰袋41,如果选择放置可拆解冰袋41将可拆解冰袋41通过开口421放置于冰袋放置兜42内,放置后将开口421闭合,防护服本体1穿好,第二限位带32沿第一限位带31上下滑动,使固定带33处于防护服本体1手腕对应区域,将连接扣333连接,使固定带33固定于人体腕部区域。临床可根据天气炎热程度,冰袋融化的速度,间隔一端时间,连通正压送风动力系统51,通过送风管52、冰袋放置兜42、引流管53和控制过滤阀54管路将湿气及时排出体外,使防护服处于干爽的状态,保证医护人员穿防护服过程中的舒适性。
52.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