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石膏固定和拆除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临床上为骨伤患者进行石膏固定时,多数采用先浸湿石膏绷带,再缠绕于患者伤患部位的方法。当患部为腿部、足部等患者不易长时间保持水平角度时,需要人员辅助患者保持患部稳定以便于医生进行操作,这样不仅操作不便,而且难以维持在同一位置,从而影响操作的准确性。此外,由于石膏绷带浸湿后具有一定粘性,辅助人员在稳定患部时不易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膏固定和拆除的辅助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患者进行石膏固定时,患者不易保持患部稳定,导致不便于医生进行操作,而且难以维持在同一位置,从而影响操作的准确性的技术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石膏固定和拆除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支架和多个连接板;每个支架包括底座、竖直设置且与底座固连的两根立杆,以及水平设置的第一横杆,第一横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两个立杆固定连接。
5.所述连接板为可伸缩板,可根据使用需求通过拉伸调整伸缩板长度;所述连接板两端连接支架的第一横杆;所述立杆上设有刻度。
6.进一步的,所述每个连接板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另一端固定设置第二连接部;所有连接板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部活动式设置在其中一个支架的第一横杆上;移动支架,当两个支架之间的间距和连接板的长度相同时,连接板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部能够连接在另一支架的第一横杆上。
7.当需要固定或拆除石膏时,移动两个支架,使两个支架之间的间距和连接板的长度相同,然后将连接板的两端通过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分别与两个支架的第一横杆活动式连接,连接板呈水平状。医生可根据实际需要搭接或取下一个或多个连接板。将患者腿、足等患部放在成水平状的连接板上,保持患部稳定以便于医生进行操作,不仅可保证医生操作的准确性,而且减轻了相关人员的负担。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为圆弧板,圆弧板对应的圆心角为200度,第一横杆为圆管,且第一横杆的半径略小于搭接部圆弧板的半径。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设计为圆弧板,安装时只需要将圆弧板搭接在第一横杆上即可,便于搭接、拆卸,操作简单。使用结束后,取下连接板,同时将支架搬运至空置处,节省空间。
9.进一步的,所述圆弧板的内弧面顶部凹陷形成一个凹槽,圆弧板远离连接板的一端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横杆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第一横杆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所述连接板与两个支架连接时,凹槽与第一凸起配合
设置,第二凸起插入通孔中,与通孔配合设置。
10.通过设置凹槽、通孔、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连接板与两个支架连接时,凹槽与第一凸起配合设置,第二凸起插入通孔中,与通孔配合设置,提高了连接板与支架连接的稳定性,防止安装后的连接板意外脱落,增强安全性能。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圆筒,连接板通过第一连接部活动式套设在其中一个支架的第一横杆上;第二连接部为圆弧板,第二连接部的圆弧板对应的圆心角为200度,立杆为圆管,第一横杆的半径略小于搭接部圆弧板的半径。所有连接板通过第一连接部活动式套设在其中一个支架的第一横杆上,连接板能够绕对应支架的第一横杆转动;移动支架,当两个支架之间的间距和连接板的长度相同时,转动连接板,则连接板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部能够搭接在另一支架的第一横杆上。使用结束后,反向转动连接板,使连接板处于竖直状态,同时将支架搬运至空置处,节省空间。
12.进一步的,所述立杆为伸缩杆,包括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均为圆管,第二立杆套设在第一立杆上,第二立杆的上端固定设置有调节和固定松紧的装置,打开该装置时,可以调节第一立杆的高度,至理想高度时,关上该装置来固定立杆高度。可根据具体的需要调立杆的高度,当需要升高第一横杆的高度,只需要打开调节和固定松紧装置的手柄,然后松开螺母,之后,将第一立杆向上提升,使第一横杆达到需要的高度,然后反向转动锁紧螺母,再将手柄搬回以便锁紧,达到紧固、锁定第一立杆的目的。同样的操作方法,使另一个支架的第一横杆升高,且保持两个第一横杆的高度相同。
13.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包括水平设置的两个第二横杆和一个第三横杆,第二横杆与第一横杆垂直设置,第三横杆与第一横杆平行,第三横杆的两端与两个第二横杆对应固定连接,呈“工”状,每个第二立杆下端与对应的一个第二横杆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底座,提高支架的稳定性。
14.进一步的,所述每个第二横杆底部设置有两个万向轮,便于移动,省力。
15.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石膏固定和拆除的辅助装置,可灵活地调节带有连接板的第一横杆的高度,医生可根据实际需要搭建或取下一个或多个连接板,以免浸湿的石膏绷带上的粘液粘到手上或其他器具上;可以方便地移动装置的位置;具有省力、灵活、方便和卫生等优点。
16.当需要固定或拆除石膏时,移动两个支架,使两个支架之间的间距和连接板的长度相同,然后将连接板的两端通过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分别与两个支架的第一横杆活动式连接,连接板呈水平状。医生可根据实际需要搭接或取下一个或多个连接板。将患者腿、足等患部放在成水平状的连接板上,保持患部稳定以便于医生进行操作,不仅可保证医生操作的准确性,而且减轻了相关人员的负担。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石膏固定和拆除的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所述第一横杆对的端面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所述连接板、转动连接部和搭接部的一体成型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石膏固定和拆除的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所述连接板、转动连接部和搭接部的一体成型结构示意图。
23.图1-4中:1、立杆;11、第一立杆;12、第二立杆;13、调节松紧的装置;2、第一横杆;21、第一凸起;22、第二凸起;3连接板;31、第一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35、凹槽;36、通孔;4、第三横杆;5、第二横杆;6、万向轮。
24.图5-6中:1、立杆;11、第一立杆;12、第二立杆;13、调节松紧的装置;2、第一横杆;3连接板;311、第一连接部;322、第二连接部;4、第三横杆;5、第二横杆;6、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实施例是为了使对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26.实施例一:
27.如图1-4所示,一种石膏固定和拆除的辅助装置,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支架和多个连接板3;每个支架包括底座、竖直设置且与底座固连的两根立杆1,以及水平设置的第一横杆2,第一横杆2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两个立杆1固定连接,立杆1上设置有刻度。
28.所述底座包括水平设置的两个第二横杆5和一个第三横杆4,第二横杆5与第一横杆4垂直设置,第三横杆4与第一横杆2平行设置,第三横杆4的两端与两个第二横杆5对应固定连接,呈“工”状,每个立杆1下端与对应的一个第二横杆5固定连接。每个第二横杆底部设置有两个万向轮6。
29.每个连接板3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部31,另一端固定设置第二连接部32;所有连接板通过第一连接部31活动式设置在其中一个支架的第一横杆2上;移动支架,当两个支架之间的间距和连接板的长度相同时,连接板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部32能够搭接在另一支架的第一横杆2上。连接板为金属片,宽为6cm,相邻两固定片的间距为3cm。
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均为圆弧板,圆弧板对应的圆心角为200度,第一横杆2为圆管,且第一横杆2的半径略小于搭接部圆弧板的半径。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设计为圆弧板,安装时只需要将圆弧板搭接在第一横杆上即可,便于搭接、拆卸,操作简单。使用结束后,取下连接板,同时将支架搬运至空置处,节省空间。每个圆弧板的内弧面顶部凹陷形成一个凹槽35,每个圆弧板远离连接板的一端开设有通孔36;所述第一横杆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21,第一横杆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22;所述连接板与两个支架连接时,凹槽35与第一凸起21配合设置,第二凸起22插入通孔36中,与通孔36配合设置。通过设置凹槽、通孔、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连接板与两个支架连接时,凹槽与第一凸起配合设置,第二凸起插入通孔中,与通孔配合设置,提高了连接板与支架连接的稳定性,防止安装后的连接板意外脱落,增强安全性能。
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立杆1为伸缩杆,包括第一立杆11和第二立杆12,均为圆管,第二立杆12套设在第一立杆11上,第二立杆12的设置一个调节松紧的装置13,打开该装置的手柄并松开螺母,可以调节第一立杆11的高度,至理想高度时,关上该装置的手柄并旋紧螺
母可以固定立杆1高度。同样的操作方法,使另一个支架的第一横杆2升高,且保持两个第一横杆2的高度相同。
32.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该装置为患者固定或拆除石膏的操作方法如下:
33.1、将两个支架移至所需要的位置。
34.2、根据患部的高低,分别调整可调节高度的立杆1以确定高度位置,并采用松紧调节和固定装置加以固定。为确保两个第一横杆2高度一致,可以参考立杆1内侧的刻度进行调整。
35.3、移动两个支架,调整支架间距和连接板3的长度,使两个支架之间的间距和连接板3的长度相同,根据需要搭接所需连接板3,将连接板3的两端通过圆弧板分别搭接在两个支架的第一横杆2上,并锁定万向轮6。
36.4、操作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搭接或取下连接板3。
37.5、操作结束,清洁连接板3,取下连接板3,解除万向轮6限位,将两个支架移动至设备存放位置。
38.实施例二:
39.如图5、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32为圆筒,连接板31通过第一连接部311活动式套设在其中一个支架的第一横杆2上;第二连接部322为圆弧板,第二连接部322的圆弧板对应的圆心角为200度,立杆1为圆管,第一横杆2的半径略小于搭接部圆弧板的半径。所有连接板3通过第一连接部311活动式套设在其中一个支架的第一横杆2上,连接板3能够绕对应支架的第一横杆2转动;移动支架,当两个支架之间的间距和连接板3的长度相同时,转动连接板3,则连接板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部322能够搭接在另一支架的第一横杆2上。使用结束后,反向转动连接板3,使连接板3处于竖直状态,同时将支架搬运至空置处,节省空间。
40.其他部分与实施例一中相同。
41.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该装置为患者固定或拆除石膏的额操作方法如下:
42.1、将两个支架移至所需要的位置。
43.2、根据患部的高低,分别调整可调节高度的立杆1以确定高度位置,并采用松紧调节和固定装置加以固定。为确保两个第一横杆2高度一致,可以参考立杆1内侧的刻度进行调整。
44.3、移动两个支架,使两个支架之间的间距和连接板3的长度相同,根据需要搭接所需连接板3,连接板3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部311活动式套设在其中一个支架的第一横杆2上,转动连接板3,则连接板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部322能够搭接在另一支架的第一横杆2上,并锁定万向轮6。
45.4、操作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搭接或取下连接板3。
46.5、操作结束,清洁连接板3,反向转动连接板3,使连接板3处于竖直状态,解除万向轮6限位,将两个支架移动至设备存放位置。
47.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实现全部功能,或根据需要实现部分功能。
48.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