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粮食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水稻种子除芒装置。
背景技术:
2.稻米叫做"种子",种子外面的叫做“种皮”,单子叶植物则往往称为“颖壳”,颖壳上面的带有倒锯齿的针状茸毛叫做“芒”,水稻的有芒和无芒,是指水稻稃壳的顶端有没有芒,也就是说稃壳的顶端有没有尖毛,在水稻播种时,稻米表面的芒会对种子的发芽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3.基于上述,传统的水稻除芒装置是将大量的水稻统一的放置到搅拌容器中,挤压水稻,使得水稻与水稻之间产生摩擦,从而达到清除稻芒的作用,大量的水稻同时进行挤压清除,容易造成水稻发生破碎,同时其中一部分无法清除干净,且清除过后的水稻与稻芒仍混合在一起,水稻与稻芒的分离也十分的麻烦。
4.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水稻种子除芒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稻种子除芒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传统的水稻除芒装置是将大量的水稻统一的放置到搅拌容器中,挤压水稻,使得水稻与水稻之间产生摩擦,从而达到清除稻芒的作用,大量的水稻同时进行挤压清除,容易造成水稻发生破碎,同时其中一部分无法清除干净,且清除过后的水稻与稻芒仍混合在一起,水稻与稻芒的分离也十分的麻烦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一种水稻种子除芒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7.一种水稻种子除芒装置,包括装置外箱;所述装置外箱为中空的长方体结构;除芒机构,所述除芒机构固定安装在装置外箱内部;
8.水稻输送装置,所述水稻输送装置固定安装在装置外箱顶部,且水稻输送装置底部与除芒机构相连接。
9.进一步,所述除芒机构包括:
10.收集箱,收集箱顶部与装置外箱固定连接,且收集箱一端开设有小孔,同时两两收集箱为一组;
11.带动轴,带动轴一端穿过装置外箱与外部的电机相连接,且带动轴表面与除芒机构旋转连接。
12.进一步,所述除芒机构还包括:
13.除芒刀片,除芒刀片固定安装在带动轴表面,且带动轴处于收集箱内部;
14.水稻穿行管,水稻穿行管与收集箱固定连接,且水稻穿行管表面开设有圆孔,水稻穿行管与收集箱的圆孔位置相同。
15.进一步,所述除芒机构还包括:
16.水稻排出管,水稻穿行管插入到水稻排出管内部;
17.稻芒排出管,稻芒排出管顶部插入到收集箱内。
18.进一步,所述水稻输送装置包括:
19.辅助输送组件,辅助输送组件底部与装置外箱固定连接;
20.齿轮带,齿轮带与辅助输送组件内部设置的齿轮相啮合,齿轮带一端设置有电机;
21.水稻盛放箱,水稻盛放箱底部与辅助输送组件固定连接。
22.进一步,所述水稻输送装置还包括:
23.承载箱,承载箱内部开设有方形槽,水稻穿行管插入到承载箱内部开设的方形槽内部;
24.转杆,转杆旋转安装在承载箱内部;
25.辅助输送柱,辅助输送柱开设有四组方形凹槽。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7.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装置内部设置有除芒机构,水稻在水稻穿行管穿过时,由于水稻穿行管管口较小,水稻通行量较少,能够对水稻进行更为细致的清除,在穿行时,水稻两端的芒会穿过水稻穿行管开设的圆孔进入到收集箱内部,除芒刀片会对插入的稻芒进行切割清除,不会对水稻本体产生损害,同时切除的稻芒会从底部排出,不会与水稻主体混合,清除效率高,多组除芒机构清除速度也相对较高。
28.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装置内部设置有水稻输送装置,能够将水稻盛放箱内的水稻平缓的输送到除芒机构内部,有效提高除芒效率,同时也能够起到防止堵塞的作用。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轴侧视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除芒机构轴侧视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水稻输送装置分解结构示意图。
33.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a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34.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辅助输送组件分解结构示意图。
35.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36.1、装置外箱;
37.2、除芒机构;
38.201、收集箱;202、带动轴;203、除芒刀片;204、水稻穿行管;205、水稻排出管;206、稻芒排出管;
39.3、水稻输送装置;
40.301、辅助输送组件;3011、承载箱;3012、转杆;3013、辅助输送柱;302、齿轮带;303、水稻盛放箱。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
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4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4.实施例:
45.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
4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稻种子除芒装置,包括装置外箱1;装置外箱1为中空的长方体结构;除芒机构2,除芒机构2固定安装在装置外箱1内部;除芒机构2包括:收集箱201,收集箱201为中空的圆柱形结构,收集箱201顶部与装置外箱1固定连接,且收集箱201一端开设有小孔,且两两收集箱201为一组,收集箱201能够将切割清除下来的稻芒进行收集,起到了防止稻芒乱飞的作用;水稻输送装置3,水稻输送装置3固定安装在装置外箱1顶部,且水稻输送装置3底部与除芒机构2相连接;水稻输送装置3包括:辅助输送组件301,辅助输送组件301底部与装置外箱1固定连接,辅助输送组件301能够起到辅助控制水稻输送的作用。
47.如图3所示,除芒机构2还包括:
48.带动轴202,带动轴202一端穿过装置外箱1与外部的电机相连接,且带动轴202表面与除芒机构2旋转连接;除芒刀片203,除芒刀片203固定安装在带动轴202表面,且带动轴202处于收集箱201内部,带动轴202转动会带动除芒刀片203进行旋转,除芒刀片203能够起到切割清除稻芒的作用;水稻穿行管204,水稻穿行管204为l形结构,且水稻穿行管204与收集箱201固定连接,且水稻穿行管204表面开设有圆孔,水稻穿行管204与收集箱201的圆孔位置相同,水稻在穿行时,稻芒会穿过水稻穿行管204与收集箱201开设的圆孔进入到收集箱201内部,除芒刀片203会将稻芒进行切割清除;水稻排出管205,水稻排出管205为中空的长方体结构,且水稻穿行管204插入到水稻排出管205内部,水稻排出管205能够将强理完的水稻进行收集排放到底部的安置箱中;稻芒排出管206,稻芒排出管206为中空的长方体结构,且稻芒排出管206顶部插入到收集箱201内,将清理出来的稻芒排放到底部的安置箱中。
49.如图4所示,水稻输送装置3包括:
50.辅助输送组件301,辅助输送组件301底部与装置外箱1固定连接,辅助输送组件301能够起到辅助控制水稻输送的作用;齿轮带302,齿轮带302与辅助输送组件301内部设置的齿轮相啮合,齿轮带302一端设置有电机,电机通过齿轮带302带动辅助输送组件301内部的转杆3012旋转;水稻盛放箱303,水稻盛放箱303底部与辅助输送组件301固定连接;承载箱3011,承载箱3011为长方体结构,且承载箱3011内部开设有方形槽,水稻穿行管204插入到承载箱3011内部开设的方形槽内部;转杆3012,转杆3012旋转安装在承载箱3011内部,且转杆3012一端设置有齿轮,电机通过齿轮带302带动转杆3012进行旋转;辅助输送柱
3013,辅助输送柱3013为圆柱形结构,且辅助输送柱3013开设有四组方形凹槽,辅助输送柱3013在转动的同时,凹槽内部会将水稻排放到水稻穿行管204中,达到控制水稻排放的作用。
51.在另一实施例中,启动齿轮带302一端的电机,通过齿轮带302带动多组转杆3012进行旋转,完成水稻的输送控制,将齿轮带302替换成带动链条也能够起到带动作用。
52.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53.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时,将水稻放入到水稻盛放箱303内,启动齿轮带302一端的电机,通过齿轮带302带动多组转杆3012进行旋转,转杆3012会带动辅助输送柱3013进行旋转,辅助输送柱3013表面开设的方形槽会将水稻排送到水稻穿行管204中,辅助输送柱3013表面开设的方形槽较小,每次输送的数量较少,有效的防止水稻穿行管204内部出现堵塞,同时也能够提高清除效率,由于水稻较为细长且水稻两端才会有芒,水稻会横向滚过倾斜的l形水稻穿行管204,到达水稻穿行管204与收集箱201连接处时,稻芒会穿过水稻穿行管204与收集箱201开设的圆孔深入到收集箱201内,除芒刀片203会将伸入的稻芒进行切割清除,稻芒与水稻主体不会掺杂在一起,也不会对水稻主体产生破坏,切割后的稻芒会通过稻芒排出管206排出带安置箱内,水稻会通过水稻排出管205进入到安置箱内,完成水稻除芒。
5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