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病虫害防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21  133



1.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病虫害防治装置。


背景技术:

2.茶叶属灌木或小乔木,其叶子可制茶,种子可以榨油,喜欢温暖湿润气候,一生分为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衰老期,茶叶在种植过程中会受病虫害的侵袭,如果不及时防治就会导致茶叶严重减产。
3.茶叶主要的病虫害防治目前还是依赖化学防治,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带来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农用薄膜在农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虽然已有成功案例,如利用地膜控草,利用银色薄膜驱虫等,在保护特定收获对象方面,最成功的案例莫过于果树套袋技术。但是,茶园不同于果园,茶园种植的茶叶一般为灌丛型,且种植密度大;同时,茶叶种植收获的对象是芽梢,小而多,且与树体相连,因此难以单独保护。目前在茶叶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治理上,通常都会采用到诱虫灯和杀虫电网,其可以有效地引诱虫子然后再将虫子杀死,防虫害效果较为理想有效。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电网往往都是直接裸漏在外面,人误碰会产生被电击的感觉,给人体造成不适,且在雨天下工作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茶叶病虫害防治装置,包括顶盖、底板和支撑柱,所述顶盖和底板通过支撑柱连接固定,所述顶盖顶端设有连接件,内部设有电源和控制装置,底端面中心位置设有诱虫灯,所述诱虫灯外侧设有电网ⅰ,所述电网ⅰ两端分别与顶盖底端面和底板固定连接,所述顶盖底端面上还设有第一防护罩和电网ⅱ,所述电网ⅱ设于所述第一防护罩内,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二防护罩和电网ⅲ,所述电网ⅲ设于所述第二防护罩内,所述第一防护罩和所述第二防护罩均为透明壳体,所述底板为镂空板,所述底板下端设有集虫装置。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护罩和所述第二防护罩均为两端开口的圆筒状,所述第一防护罩设于所述第二防护罩外侧,并在水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所述第二防护罩的直径为所述第一防护罩直径的2/3,所述第一防护罩和所述第二防护罩的高度均为所述电网ⅰ高度的3/5。
7.进一步地,所述电网ⅱ设于所述第一防护罩与所述第二防护罩之间,并在水平方向彼此间隔开,所述电网ⅱ的高度为所述第一防护罩高度的4/5,所述电网ⅲ设于所述第二防护罩和所述电网ⅰ之间,并在水平方向彼此间隔开,所述电网ⅲ与所述第二防护罩等高。
8.进一步地,所述集虫装置包括集虫筒、收集袋、支撑架和吸虫风机,所述集虫筒顶端直径大于底端直径,所述集虫筒顶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底端与所述收集袋连接,所述收集袋为致密的网状袋,所述集虫筒内设有十字形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所述吸虫风机。
9.进一步地,所述集虫筒内壁上设有反光膜。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设置双层防护罩,进入防护罩内部的害虫不易出来,同时能有效防护电网,与传统防护罩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罩为透明壳体,可以有效防止雨水接触电网,安全性更好,该装置设置多重电网,电网ⅰ的两端分别与顶盖底端和底板固定连接,害虫无法进入电网ⅰ内部,对诱虫灯能起到一定防护作用,多重电网相互配合,使进入防护罩内部的害虫无论向内还是向外飞都能被相应的电网捕杀,杀虫效率高,底板为镂空板,且其下端设有集虫装置,便于害虫的收集和清理。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茶叶病虫害防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顶盖的仰视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底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5.如图1-3所示,一种茶叶病虫害防治装置,包括顶盖1、底板2和支撑柱3,所述顶盖1和所述底板2通过所述支撑柱3连接固定,所述顶盖1顶端设有连接件4,用于与固定架连接,所述顶盖1内部设有电源5和控制装置6,电源5为蓄电池,为病虫害防治装置供电,控制装置6控制用电部件的开启与关闭,所述顶盖1底端面中心位置设有诱虫灯7,用于吸引害虫,所述诱虫灯7外侧设有电网
ⅰꢀ
8,所述电网
ⅰꢀ
8两端分别与顶盖1底端面和底板2固定连接,所述顶盖1底端面上还设有第一防护罩9和电网
ⅱꢀ
10,所述电网
ⅱꢀ
10设于所述第一防护罩9内,所述底板2上设有第二防护罩11和电网
ⅲꢀ
12,所述电网
ⅲꢀ
12设于所述第二防护罩11内,所述第一防护罩9和所述第二防护罩11均为透明壳体,一方面可以使灯光透过防护罩,另一方面能有效防护电网,起到防雨的作用;优选地,所述电网
ⅰꢀ
8的网格密度大于所述电网
ⅱꢀ
10和电网
ⅲꢀ
12的网格密度,电网
ⅰꢀ
8网格密度较高,且上端与顶盖1下端面直接连接,下端与底板2直接接触,使害虫无法进入电网
ⅰꢀ
8内部,能对内部诱虫灯7起到一定防护作用,双层防护罩的设置,使进入防护罩内部的害虫难以出来,且通过设置多重电网,使得进入防护罩内部的害虫无论向内还是向外飞,均能被相应的电网捕杀,杀虫效率高,所述底板2为镂空板,所述底板2下端设有集虫装置13,使被诱杀的害虫通过镂空的底板2落入集虫装置13(如图1中箭头指示方向)。
16.所述第一防护罩9和所述第二防护罩11均为两端开口的圆筒状,所述第一防护罩9设于所述第二防护罩11外侧,并在水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所述第二防护罩11的直径为所述第一防护罩9直径的2/3,所述第一防护罩9和所述第二防护罩11的高度均为所述电网
ⅰꢀ
8高度的3/5,可以有效防护内部电网,同时提供害虫进入诱杀装置内部的通道(如图1中箭头指示方向)。
17.所述电网
ⅱꢀ
10设于所述第一防护罩9与所述第二防护罩11之间,并在水平方向彼此间隔开,利于散热,所述电网
ⅱꢀ
10的高度为所述第一防护罩9高度的4/5,电网
ⅱꢀ
10的高度小于第一防护罩9的高度,保证其可以得到第一防护罩9的有效防护,所述电网
ⅲꢀ
12设于
所述第二防护罩11和所述电网
ⅰꢀ
8之间,并在水平方向彼此间隔开,所述电网
ⅲꢀ
12与所述第二防护罩11等高,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顶盖1底端面间隔开,使害虫能够进入到诱杀装置内部。
18.所述集虫装置13包括集虫筒131、收集袋132、支撑架133和吸虫风机134,所述集虫筒131顶端直径大于底端直径,且顶端与所述底板2固定连接,底端与所述收集袋132连接,所述收集袋132为致密的网状袋,可以网住害虫,但可以使透过底板2进入集虫装置13内的雨水漏出,所述集虫筒131设置成上大下小的中空圆台状,使其内壁呈向收集袋132倾斜的斜面,便于害虫尸体滑入收集袋132内,所述集虫筒131内设有十字形支撑架133,所述支撑架上设有吸虫风机134,可以将一些个头较小的害虫直接吸入集虫装置13,提高捕虫效率,还可以将粘到电网上的害虫尸体吸入集虫装置13,辅助清洁电网,延长电网的清洁周期,利于散热,加速收集袋132内害虫尸体风干,避免发臭。
19.优选地,所述集虫筒131内壁上设有反光膜135,可以将照射到集虫筒131内壁上的光反射的更远,利于引诱害虫。
20.本实用新型茶叶病虫害防治装置的工作过程为:在害虫出没的高峰时段,打开诱虫灯7,电网和吸虫风机134,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诱杀害虫,对于体型较小的害虫,如茶小叶蝉,飞到防护罩附近时可以通过吸虫风机134直接将其吸入集虫装置13,一部分易撞击掉落的害虫撞击防护罩后会直接掉落到集虫装置13内,例如金龟、茶毛虫等,防护罩内设计多重电网,飞入防护罩内部的害虫,通过电网捕杀,该病虫害防治装置设计多重陷阱,杀虫效率高。
2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