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药液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21  134



1.本实用新型属于中药生产领域,具体的为一种中药药液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2.中药作为我国自古以来医学领域的重要结晶,近年来被发现在许多非医学领域都有着优异的发挥,比如用中药代替传统工业化学农药,具有显著地降低毒害性的效果,同时防治效果好;传统用于医学领域的中药大多需要根据具体药方单独熬制,这种生产模式不适合需要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情况;现有的药液生产线又不太适合直接应用于中药熬制的工序,因此需要一种适合大批量工业化生产中药的生产系统,以应对日益增长的中药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宜中药熬制的药液生产系统。
4.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中药药液生产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熬制锅、初过滤器、储液罐、再过滤器、灌装机和包装机:熬制锅连接有输液管道,输液管道连接到初过滤器;初过滤器通过输液管道连接到储液罐,储液罐通过输液管道连接到再过滤器;再过滤器通过输液管道连接到灌装机,灌装机通过传送带连接到包装机。
6.优选地,初过滤器、储液罐和再过滤器在输液管道的连接下构成一条药液处理生产线,药液处理生产线并行的设置有三条;熬制锅通过输液管道分别与三个初过滤器通过输液管道连接,三个再过滤器均通过输液管道连接到灌装机;灌装机设置有混合储液仓。
7.优选地,再过滤器包括包括罐体,罐体为圆柱形筒状结构,罐体的顶面设置为向上突起的弧面结构;罐体包括上罐体和下罐体,上罐体和下罐体同轴上下设置;在上罐体和下罐体连接处设置有四个密封螺栓,密封螺栓固定上罐体与下罐体;下罐体设置在移动底座上,移动底座在底部四角设置有四个万向轮;下罐体的侧壁上对称的设置有进液管道和侧排液管道,下罐体的底部中央位置设置有下排液管道,移动底座的顶部设置有与下排液管道配合的通孔;罐体内部设置有与进液管道、下排液管道和侧排液管道配合的袋式过滤结构;罐体顶部设置有压力表。
8.优选地,下排液管道通过下排液管道分流阀设置有分支管道,分支管道为分流排液管道;分流排液管道和侧排液管道上均设置有控制阀门,分流排液管道的末端与侧排液管道连通。
9.优选地,述袋式过滤机构包括初滤腔,初滤腔底部设置有进液口,进液口处设置有初滤网,进液口与进液管道连接;初滤腔底部设置有出液口,出液口通过管道连接有三通选择过滤器,三通选择过滤器分别连接有主过滤腔和副过滤腔;主过滤腔内设置有主过滤器,副过滤腔内设置有副过滤器;主过滤腔底部与下排液管道连通,副过滤腔底部与侧排液管道连通。
10.优选地,三通选择过滤器共设置有三向通道,其中顶部为进液通道,下方的两个通道分别为精筛通道和粗筛通道;精筛通道内设置有高精度筛网,粗筛通道内设置有低精度筛网;粗筛通道连接到主过滤器,精筛通道连接到副过滤器。
11.优选地,罐体内部还设置有滤渣盒,滤渣盒设置在进液管道底部,并且与进液管道连通。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13.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条完整的中药工业化生产线,包括从药物熬制到最终包装出货的全部过程;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中药药液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基本不需要人工操作,生产效率相较于传统工艺大幅提高。
14.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中药药液生产系统针对中药的生产流程特殊性,设计了分线并行的药液输送处理流程,可以契合中药需要多变熬制的特性,针对性的对不同药液进行专门处理;针对药液的特性,还特别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过滤器,可以在一个过滤器内完成对药液进行不同工艺的过滤处理,缩减了生产线长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线安装成本。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生产工序流程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倾斜角度仰视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过滤罐部分主视角剖视图。
20.图中:熬制锅1;初过滤器2;储液罐3;再过滤器4;上罐体41;下罐体42;移动底座421;万向轮422;密封螺栓43;压力表44;压力表阀门45;初滤腔46;进液口461;初滤网462;三通选择过滤器47;过滤腔48;副过滤器481;主过滤器482;滤渣盒49;灌装机5;进液管道6;下排液管道7;下排液管道分流阀71;分流排液管道8;分流排液管道控制阀81;侧排液管道9;侧排液管道控制阀91;合流排液口92。
具体实施方式
21.实施例1
22.本实施例为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中药药液生产系统,该系统中包含一条完整的中药药液生产工序,依次包括熬制、初过滤、存储、再过滤、灌装和密封包装。
23.如图1所示,熬制工序使用熬制锅1进行,药材与水直接加入熬制锅1内进行高温熬制,完成熬制之后的药液通过输液管道向下一个工序传输;熬制锅1上设置有三条输液管道,分别连接到三个初过滤器2;初过滤器2可以对药液进行初步过滤,将药液中大颗粒的药渣过滤出去;初过滤器2再通过输液管道连接到储液罐3,将出滤后的药液输送到储液罐3进行存储。
24.储液罐3通过输液管道连接到再过滤器,再过滤器可以对药液进行进一步过滤,提纯其中的有益成分,降低药液毒副作用;经过了再过滤器过滤后的药液通过输液管道输送
到灌装机5内进行灌装。
25.灌装机5通过传送带输送药瓶,并且将药液通过灌装头灌入药瓶内;完成灌装之后的药瓶继续由传送带输送到包装机内,进行封盖和贴标包装。
26.由于中药的特殊性,熬制中药时通常需要进行多次熬制,并且分别提取药液进行混合;常见的中药熬制方法需要对药材进行三次熬制,每次熬制后都将药液倒出,然后重新加水继续熬制,三次熬制后的药液再进行混合均分;本实施例采用的即为这种三次熬制的工序,熬制锅1分别连接有三条输液管,即是为了将三次熬制的药液分离并进行独立的处理;三种药液各自独立的进行了两次过滤后,其有效成分各自不同;三种药液最终在灌装机5内混合,并且统一由灌装机5进行灌装装瓶,完成了对三种药液混合均分的处理。
27.实施例2
28.本实施例旨在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再过滤器部件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29.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再过滤器主要包括设置在移动底座421上的过滤罐;过滤罐为圆筒状的结构,再过滤器4为圆筒状中空结构,再过滤器4的顶部设置有向上突起的弧面顶;再过滤器4顶部中央位置设置有压力表44,配合压力表44还设置有压力表阀门45;压力表44用于实时监测再过滤器4内部的液体压力,避免由于罐内压力过大而没有及时发现造成危险事故。
30.再过滤器4分为上罐体41和下罐体42,上罐体41与下罐体42之间通过密封螺栓43连接固定;密封螺栓43可以连接上罐体41和下罐体42,在上罐体41与下罐体42的连接处与密封螺栓43配合的设置有固定连接台,密封螺栓43可以通过螺孔配合的方式连接上下两个固定连接台,使得上罐体41与下罐体42固定连接并且保持密封;需要时也可在上罐体41与下罐体42连接处设置密封圈,以提升再过滤器4的密封性。
31.如图5所示,在再过滤器4内部设置有多重袋式过滤结构,并且该过滤结构分别与设置在再过滤器4两侧以及底部的三个管道连接;在再过滤器4一侧面上连接设置有进液管道6,进液管道伸入再过滤器4内部,并且向上延伸,连接到再过滤器4内部上方的初滤腔46内;初滤腔46底部设置有进液口461,进液口461内设置有初滤网162;通过进液管道6进入再过滤器4内部的中药原液会通过初滤网162进行初步过滤,将液体内部较大的固体残渣阻挡在初滤腔46外;进液管道6在再过滤器4的内部向下设置有分叉管道,并且连接有设置在再过滤器4内部底部的滤渣盒49;被初滤网162阻挡在外的固体残渣会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步沉积在底部的滤渣盒49内;停机维护清理时,较容易堵塞过滤件的较大固体残渣基本全部收集在滤渣盒49内,无需对其他较难清理的过滤件频繁清理,只需要更换清理滤渣盒49便可,降低了维护成本。
32.初滤腔46底部还设置有向下的凹陷,在凹陷最低处设置有输液管道,输液管道连接到三通选择过滤器47上;三通选择过滤器47上设置有三通道,其中一条连接到顶部的初滤腔46,另外两条通道对称向下设置,分别通过输液管道连接到两个过滤腔48上;三通选择过滤器47在向下的两个通道内分别设置有不同规格的过滤件,使得两条通道内传输的液体成分不同;针对经过了三通选择过滤器47选择过滤之后的两种不同成分的药液,分别使用两个不同的过滤腔48来进行进一步过滤处理;设置在中央的过滤腔48为主过滤腔,设置在主过滤腔一侧的过滤腔为副过滤腔,主过滤腔内设置有主过滤器482与三通选择过滤器47连接,副过滤腔内设置有副过滤器481与三通选择过滤器47连接;主过滤腔底部设置有通
孔,再过滤器4的底部中央与移动底座421的底部中央设置有相配合的通孔,穿过上述通孔设置有下排液管道7,下排液管道7将主过滤腔内部空间连通到外部;副过滤腔底部设置有通孔,在再过滤器4侧面上,与进液管道6相对称的设置有侧排液管道9,侧排液管道9与副过滤腔底部的通孔连接,使副过滤腔内部空间连通到外部。
33.如图2、图3和图4所示,以上附图均为展示本实施例外部特征,特别是外部管道的连接方式;下排液管道7从再过滤器4底部伸出,侧排液管道9从再过滤器4的侧面伸出,进液管道6从再过滤器4的侧面伸入,进液管道6与侧排液管道9相对于再过滤器4对称设置,并且均与下排液管道7呈九十度设置;下排液管道7上设置有下排液管道分流阀71,通过下排液管道分流阀71从下排液管道7上分出一条分支管道,称为分流排液管道8;液体可以在下排液管道分流阀71的控制下选择继续从下排液管道7排出,或是从分流排液管道8排出;分流排液管道8的末端连接到侧排液管道9上,与侧排液管道9合并并且最终连接到合流排液口92上。
34.侧排液管道9上设置有侧排液管道控制阀91,分流排液管道8上设置有分流排液管道控制阀81,两个控制阀可以分别控制两个管道内的液体流动,配合设置在下排液管道7上的下排液管道分流阀71,进而可以控制液体在整个过滤罐内部的流动情况,选择性的控制液体的过滤流程。
35.当关闭下排液管道分流阀71与分流管道控制阀41时,液体无法从下排液管道7与分流排液管道8排出,只能通过侧排液管道9路径排出,此时液体在过滤罐内只通过副过滤腔流动,通过合流排液口92排出的液体均为只通过副过滤器481过滤处理的液体;若关闭侧排液管道控制阀91和分流排液管道控制阀81,调整下排液管道分流阀71,使液体可以通过下排液管道7路径排出,此时在过滤罐内的液体仅通过主过滤腔内的主过滤器482进行过滤,从下排液管道7排出的液体均为仅通过主过滤器482处理后的液体;若打开侧排液管道控制阀91,关闭分流排液管道控制阀81,同时调整下排液管道分流阀71使下排液管道7打开,此时可以分别从合流排液口92与下排液管道7处排出分别经过副过滤器481与主过滤器482过滤处理后的液体,可以将同一份药品原液中的两种不同成分分别滤出;若将两个控制阀全部打开,同时调整下排液管道分流阀71使下排液管道7的排液路径关闭,此时分别经过主过滤器482和副过滤器481的两种不同成分的药液会合流后从合流排液口92统一排出,此时的过滤工序可以分别过滤出两个不同规格的药液并且再将其混合后统一排出。
36.再过滤器4整体设置在移动底座421上,移动底座421包括与再过滤器4底部固定连接的顶板;顶板的四角设置有支撑杆,四个支撑杆连接到底部支撑板的四角;在底部支撑板的底部四角分别固定设置有四个万向轮422,用以支持移动底座进行移动。
37.实施例3
38.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所使用的技术方案并无大体不同,主要用于对上述三通选择过滤器47与过滤腔48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39.如图5所示,三通选择过滤器47为连接初滤腔46、主过滤器482与副过滤器481的中间连接件,其设置有三个通口,分别与初滤腔46、主过滤器482与副过滤器481连接;在连接初滤腔46的通口内并未设置过滤件,但在连接过滤器的两个通口内均设置有过滤件,并且其过滤件的规格不同;连接主过滤器482的过滤件为低精度筛网,连接副过滤器481的过滤件为高精度筛网,对应的两个通口分别称为粗筛通道与精筛通道;低精度筛网的筛网密度
低于高精度筛网,两者不同的筛网密度可以选择性的使进入主过滤器482与副过滤器481内部的药液成分不同。
40.由于主过滤器482与副过滤器481内部的药液成分不同,主过滤器482与副过滤器481的过滤件规格也不相同,针对其内部药液的成分不同可以分别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过滤件,并且最终获得各自含有不同有效成分的药液;三通选择过滤器47与过滤腔48内的过滤件可以根据药液成分需要选择有机滤网、离子滤网、选择透过膜等过滤件,以针对性的对药液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筛选过滤提纯。
41.由于中药药液中的成分复杂,同一份中药原液中可能含有多种不同的有效成分,其中有效成分可能需要不同的过滤工序来进行过滤提纯,使用了三通选择过滤器47与双过滤腔48的设计可以将以往需要设置多个过滤器的工艺步骤缩减在一个过滤罐内完成,节省了空间与成本;并且经过了不同工序过滤出来的两种药液还可以根据阀门的控制分别排出或是合流混合之后统一排出,方便生产线的设置与管理;根据阀门的具体配合,也能够使再过滤器4内过滤件部分工作,只进行一种过滤,而更改过滤件的工作情况只需要在再过滤器4外更改阀门的工作情况便可,操作简单有效。
42.以上所述,仅为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详细说明,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所做出的限定,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所披露的范围内,所能够轻易想到的变化或者替换方案,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中所记述的保护范围为准。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