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线检测工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短路检测工装。
背景技术:
2.屏蔽电线是使用金属网状屏蔽丝层作为隔离层把信号线包裹起来的传输线,屏蔽丝层一般是红铜或者镀锡铜,屏蔽电线的隔离层需要接地,外来的干扰信号能够被隔离层倒入大地。在屏蔽电线的端部压入端子过程中,需要将屏蔽电线的隔离层剥开,在内部中心导体上固定端子,并通过铜环将端子压紧固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因为隔离层中的屏蔽丝翻折不彻底,残留的隔离层屏蔽丝与内部中心导体一同压固在端子内,当发生此种情况会严重影响电线最终的信号传输质量。
3.在现有技术中,在检测中心导体端部压接端子时是否有隔离层的屏蔽丝被压接在端子内,会采用人工的方式,具体分别将端子和隔离层接入检测电路内,若二者间为通路,则说明残留隔离层的屏蔽丝与内部中心导体一同安装在端子内,反之则检验合格,此种方式费时费力,且人工操作存在误差,影响检测效果。
4.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通短路检测工装,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通短路检测工装,对压接端子后的电线端部的屏蔽网、铜环和中心导体同时检测,提高操作自动化的同时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率。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通短路检测工装,包括固定座、夹臂组件、检测组件和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夹臂组件沿竖直方向移动,且均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夹臂组件上且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
7.所述固定座包括水平基座和设置在其上的竖直墙板,所述夹臂组件和所述驱动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竖直墙板的两侧,所述夹臂组件与所述竖直墙板滑动连接,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夹臂组件两夹臂上的检测夹具,两所述夹臂带动其上的所述检测夹具靠近或者远离。
8.进一步的,在设置有所述夹臂组件一侧的竖直墙板上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夹臂组件通过滑板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连接;
9.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竖直墙板上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驱动连接板并带动所述滑板移动。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缸沿竖直方向设置,且其伸缩杆朝上设置,所述连接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气缸伸缩杆的端部,且位于所述竖直墙板的上方。
11.进一步的,所述夹臂组件包括两所述夹臂、无杆气缸和第二滑轨,所述无杆气缸和
所述第二滑轨均固定在所述滑板上,两所述夹臂分别固定在所述无杆气缸的两卡盘上,且与所述第二滑轨滑动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无杆气缸和所述第二滑轨均沿水平方向设置,两所述卡盘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且位于所述无杆气缸的同一侧,所述第二滑轨设置在所述无杆气缸的上方。
13.进一步的,所述夹臂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沿其长度方向设置为连接部、固定部和安装部;
14.所述夹臂通过固定部与所述卡盘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二滑轨的一侧设置有滑块并通过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二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检测夹具设置在所述安装部。
15.进一步的,所述检测夹具包括设置在所述夹臂内侧多个夹头,以及设置在所述夹臂外侧的接线盒;
16.所述夹头设置为导体且与所述接线盒相连,多个所述夹头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且均沿垂直于所述竖直墙板的方向设置。
17.进一步的,在所述安装部的外侧还设置有扶线夹,所述扶线夹对称设置在两所述夹臂上且与所述夹头对应设置。
18.进一步的,在所述水平基座上还设置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能够驱动吹气管沿垂直于所述竖直墙板的方向移动,所述吹气管与两所述夹臂的中间位置对准设置。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0.在本技术中,通过对称设置在夹臂组件两夹臂上的夹头检测线缆端部翻折屏蔽丝处、铜环处以及中心导体处的通短路状况;
21.夹头检测组件在夹臂组件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多个,通过驱动组件调节夹臂组件的竖直高度,移动不同规格的夹头检测组件至检测位置,对线缆端部进行检测,提高检测操作的自动化程度。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短路检测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短路检测工装的侧视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短路检测工装的背向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1、固定座;11、水平基座;111、第二气缸;112、吹气管;12、竖直墙板;121、第一滑轨;2、夹臂组件;21、夹臂;211、连接部;212、固定部;213、安装部;22、无杆气缸;221、卡盘;23、第二滑轨;24、滑块;25、扶线夹;3、检测组件;31、检测夹具;32、夹头;33、接线盒;4、驱动组件;41、第一气缸;42、连接板;43、滑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 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 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 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 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2.如图1至图5所示的通短路检测工装,包括固定座1、夹臂组件2、检测组件3和驱动组件4,驱动组件4用于驱动夹臂组件2沿竖直方向移动,且均设置在固定座1上,检测组件3设置在夹臂组件2上且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座1包括水平基座11和设置在其上的竖直墙板12,夹臂组件2和驱动组件4分别设置在竖直墙板12的两侧,夹臂组件2与竖直墙板12滑动连接,检测组件3包括对称设置在夹臂组件2两夹臂21上的检测夹具31,两夹臂21带动其上的检测夹具31靠近或者远离。
33.通过机械臂夹持待检线缆移至两夹臂21中间的检测位置,在本技术中,检测组件3在夹臂组件2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多个,能够通过驱动组件4驱动夹臂组件2沿竖直方向移动,使夹臂组件2上不同规格的检测组件3移动至检测位置,再通过两夹臂21相互靠近,通过设置在其内侧的多个夹头32分别从两侧触碰线缆端部的中心导体、铜环和屏蔽网,检测通短路情况。
34.具体的,在设置有夹臂组件2一侧的竖直墙板12上设置有第一滑轨121,第一滑轨121沿竖直方向设置,夹臂组件2通过滑板43与第一滑轨121滑动连接;驱动组件4包括固定在竖直墙板12上的第一气缸41,第一气缸41驱动连接板42并带动滑板43移动。
35.进一步的,第一气缸41沿竖直方向设置,且其伸缩杆朝上设置,连接板42固定在第一气缸41伸缩杆的端部,且位于竖直墙板12的上方。
36.第一气缸41固定在竖直墙板12远离夹臂组件2的另一侧,第一气缸41通过伸缩杆端部的连接板42横跨竖直墙板12与固定夹臂组件2的滑板43相连,第一气缸41通过伸缩杆驱动连接板42移动的同时带动滑板43沿竖直方向移动。
37.在本技术中,夹臂组件2包括两夹臂21、无杆气缸22和第二滑轨23,无杆气缸22和第二滑轨23均固定在滑板43上,两夹臂21分别固定在无杆气缸22的两卡盘221上,且与第二滑轨23滑动连接。
38.具体的,无杆气缸22和第二滑轨23均沿水平方向设置,两卡盘221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且位于无杆气缸22的同一侧,第二滑轨23设置在无杆气缸22的上方。夹臂21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沿其长度方向设置为连接部211、固定部212和安装部213;夹臂21通过固定部212与卡盘221固定连接,在连接部211朝向第二滑轨23的一侧设置有滑块24并通过滑块24与第二滑轨23滑动连接,检测夹具31设置在安装部213。
39.如图4所示,无杆气缸22能够同时驱动设置在其上的两卡盘221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靠近或者远离,两夹臂21通过其中部位置的固定部212固定在卡盘221上,通过其顶部位置的滑块24与第二滑轨23滑动连接,确保无杆气缸22驱动两夹臂21移动过程中的稳固。
40.其中,检测夹具31包括设置在夹臂21内侧多个夹头32,以及设置在夹臂21外侧的接线盒33;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夹头32设置为导体且与接线盒33相连,多个夹头32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且均沿垂直于竖直墙板12的方向设置,当两夹臂21相互靠近时,对称设置在其上的多个夹头32分别从线缆的两端压近,分别与线缆端部的屏蔽丝处、铜环处以及中心导体处相接触。在安装部213的外侧还设置有扶线夹25,扶线夹25对称设置在两夹臂21上且与夹头32对应设置。
41.在本技术中,在水平基座11上还设置有第二气缸111,第二气缸111能够驱动吹气管112沿垂直于竖直墙板12的方向移动,吹气管112与两夹臂21的中间位置对准设置。吹气管112在对线缆端部检测前对其吹起,使检测结果更精确。
42.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