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导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6-7  127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引导管。


背景技术:

2.目前颈内动脉支架和颅内支架植入或弹簧圈栓塞手术大都是经股动脉入路。经股动脉进行神经介入手术容易造成穿刺部位血肿,腹膜后血肿等并发症,术后创伤大,病人恢复慢,需长时间平卧后才能下床,与经股动脉进行神经血管内治疗手术相比,经桡动脉进行手术治疗可有效减少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的发生,且患者完成手术后不需卧床制动,较为舒适,且住院费用低。
3.目前还没有用于经桡动脉输送颈内动脉和颅内支架或弹簧圈的导引导管,主要是由于桡动脉至颈内动脉的角度小,例如在在解剖结构为ii型弓(主动脉弓顶切线到头臂干起始部的距离等于2倍头臂干的宽度)或ⅲ型弓(ⅲ型是指主动脉弓顶切线到头臂干起始部的距离等于3倍或以上头臂干宽度)的情况下,导引导管需要在血管内旋转或成袢(如图4所示的导引导管,该导管弯曲的最低点在升主动脉的底部,支撑导引导管的头端反向指向头臂干)以使导管头端能够进入对应的病变分支血管中,在旋转或成袢过程中,技术难度大,操作繁琐、耗时;同时需要为输送支架、弹簧圈等其他神经介入器械提供支撑性稳定的通路,因而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也增加了相关操作风险和手术射线曝光时间。这就需要导引导管具有良好的扭控性、支撑性、稳定性,同时需要导引导管能顺应主动脉弓的各种形态进入颈内动脉血管。此外,导引导管远端的可视性也极为重要,操作者可根据远端可视性直观地观察导管远端及头端的旋转或成袢的情况,便于操作者及时调整导引导管的形态,降低从桡动脉入路的技术难度。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经股动脉)导引导管通常只会在头端设置一到两个显影点去标识导引导管远端的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引导管,通过在导引导管的远端部设置交替的多个弯曲段和多个平直段,可顺应解剖结构较复杂的主动脉弓的弓形,使操作者易于在升主动脉中成袢或旋转导引导管以进入对应的分支血管。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引导管,包括从远至近设置的远端部和近端部,所述导引导管的远端部包括至少三个弯曲段和至少两个平直段,所述弯曲段与所述平直段交替设置。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导管的远端部从远至近依次包括:第一弯曲段、第一平直段、第二弯曲段、第二平直段、第三弯曲段和第三平直段,所述第一弯曲段、第二弯曲段和第三弯曲段均为弧形。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曲段的角度为钝角,所述第二弯曲段的角度为锐角,所述第三弯曲段的角度为钝角。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曲段的角度为125
°
~175
°
,所述第二弯曲段的角度
为30
°
~70
°
,所述第三弯曲段的角度为165
°
~175
°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曲段的长度为1cm~2.5cm,所述第一弯曲段的中点至所述第二弯曲段的中点的长度为4cm~16cm,所述第二弯曲段的中点至所述第三弯曲段的中点的长度为3cm~4cm。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弯曲段和所述第三弯曲段均位于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弯曲段位于与所述第一平面不同的第二平面。
11.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导引导管包括第一中间层和第二中间层,所述第二中间层位于所述第一中间层的外侧,所述第一中间层为螺旋缠绕结构、交叉编织结构或螺旋缠绕结构与交叉编织结构的组合结构,所述第二中间层为螺旋缠绕结构、交叉编织结构或螺旋缠绕结构与交叉编织结构的组合结构。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中的一层为螺旋缠绕结构,另一层为交叉编织结构。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为一体成型层,且所述第一中间层的远端的刚度低于近端的刚度;和/或,
14.所述第二中间层为一体成型层,且所述第二中间层的远端的刚度低于近端的刚度。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导管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中间层的外侧的外层,所述外层的远端的硬度低于近端的硬度。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中至少一层对应于至少部分所述远端部的位置处为显影性金属层。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中至少一层对应于至少部分所述远端部的位置处为采用双层丝材形成的螺旋缠绕结构或交叉编织结构;所述双层丝材包括内金属芯和包裹所述内金属芯的外金属层,且所述内金属芯为显影性金属层。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导管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中间层的外侧的外层,所述外层对应于至少部分所述远端部的位置处为掺杂有显影剂的高分子材料层。
19.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引导管具有如下优点:
20.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导引导管的远端部设置交替的多个弯曲段和多个平直段,可顺应解剖结构较复杂的主动脉弓的弓形,使操作者易于在升主动脉中成袢或旋转导引导管以进入对应的分支血管,如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
21.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导管至少部分设置有两层中间层,两层中间层分别可以是螺旋缠绕结构、交叉编织结构或螺旋缠绕结构与交叉编织结构的组合结构,能够为导引导管提供良好的支撑性和管腔形变保持能力,在导引导管内输送器械时也能抗扭结(kink),并能为微导管、支架类产品的通过提供有效的弓形支撑,避免因导引导管回撤而影响器械的输送到位,提供良好的稳定性。
22.本实用新型的导引导管不仅可以作为经桡动脉进入颅内以输送器械的导引导管,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场景中,例如用于将器械输送入心脏血管的导引导管等。
附图说明
2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
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导引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导引导管的远端部的剖面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导引导管的远端部的中间层示意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导引导管在主动脉弓进入右颈总动脉的示意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导引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
30.10
ꢀꢀꢀꢀ
导引导管
ꢀꢀꢀꢀꢀꢀꢀꢀꢀꢀꢀꢀꢀꢀꢀ
12
ꢀꢀꢀꢀ
导引导管的近端部
31.11
ꢀꢀꢀꢀ
导引导管的远端部
ꢀꢀꢀꢀꢀꢀꢀ
13
ꢀꢀꢀꢀ
扩散应力管
32.114
ꢀꢀꢀ
第一弯曲段
ꢀꢀꢀꢀꢀꢀꢀꢀꢀꢀꢀꢀꢀ
14
ꢀꢀꢀꢀ
导管座
33.111
ꢀꢀꢀ
第一平直段
ꢀꢀꢀꢀꢀꢀꢀꢀꢀꢀꢀꢀꢀ
81
ꢀꢀꢀꢀ
导丝
34.115
ꢀꢀꢀ
第二弯曲段
ꢀꢀꢀꢀꢀꢀꢀꢀꢀꢀꢀꢀꢀ
82
ꢀꢀꢀꢀ
同轴导管
35.112
ꢀꢀꢀ
第二平直段
ꢀꢀꢀꢀꢀꢀꢀꢀꢀꢀꢀꢀꢀ
91
ꢀꢀꢀꢀ
左颈总动脉
36.116
ꢀꢀꢀ
第三弯曲段
ꢀꢀꢀꢀꢀꢀꢀꢀꢀꢀꢀꢀꢀ
92
ꢀꢀꢀꢀ
左锁骨下动脉
37.113
ꢀꢀꢀ
第三平直段
ꢀꢀꢀꢀꢀꢀꢀꢀꢀꢀꢀꢀꢀ
93
ꢀꢀꢀꢀ
降主动脉
38.a
ꢀꢀꢀꢀꢀ
远端部的内层
ꢀꢀꢀꢀꢀꢀꢀꢀꢀꢀꢀ
94
ꢀꢀꢀꢀ
主动脉瓣
39.b
ꢀꢀꢀꢀꢀ
远端部的第一中间层
ꢀꢀꢀꢀꢀ
95
ꢀꢀꢀꢀ
升主动脉
40.c
ꢀꢀꢀꢀꢀ
远端部的第二中间层
ꢀꢀꢀꢀꢀ
96
ꢀꢀꢀꢀ
桡动脉
41.d
ꢀꢀꢀꢀꢀ
远端部的外层
ꢀꢀꢀꢀꢀꢀꢀꢀꢀꢀꢀ
97
ꢀꢀꢀꢀ
右颈总动脉
42.m1ꢀꢀꢀꢀ
双层丝材的外金属层
43.m2ꢀꢀꢀꢀ
双层丝材的内金属芯
具体实施方式
44.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说明书中的“或”、“或者”均可能表示“和”或者“或”。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于一个部件来说,“远端”指的是远离操作者的一端,“近端”指的是靠近操作者的一端。例如,在图1的视角中,导引导管的左侧为远端,右侧为近端。
4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引导管,包括从远至近设置的远端部和近端部,所述导引导管的远端部包括至少三个弯曲段和至少两个平直段,所述弯曲段与所述平直段交替设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导引导管的远端部设置交替的多个弯曲段和多个平直段,可顺应解剖结构较复杂的主动脉弓的弓形,使操作者易于在升主动脉中成袢或旋转导引导管以进入对应的分支血管,如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
46.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导引导管包括第一中间层和第二中间层,所述第二中间层位于所述第一中间层的外侧,所述第一中间层为螺旋缠绕结构、交叉编织结构或螺旋缠绕结构与交叉编织结构的组合结构,所述第二中间层为螺旋缠绕结构、交叉编织结
构或螺旋缠绕结构与交叉编织结构的组合结构,第一中间层和第二中间层能够为导引导管提供良好的支撑性和管腔形变保持能力,在导引导管内输送器械时也能抗扭结(kink),并能为微导管、支架类产品的通过提供有效的弓形支撑,避免输送器械时因阻力大而造成导引导管回撤而影响器械的输送到位,提供良好的稳定性。
47.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具体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导引导管的结构。可理解的是,附图所示出的结构和具体实施例中限定的结构仅为示例,而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48.如图1所示,在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导引导管10,包括从远至近设置的远端部11和近端部12,所述导引导管10的远端部11包括至少三个弯曲段和至少两个平直段,所述弯曲段与所述平直段交替设置。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导管10的远端部11包括三个弯曲段114、115、116和三个平直段111、112、113,所述三个弯曲段114、115、116均为弧形。所述导引导管10的远端部11从远至近依次包括:第一弯曲段114、第一平直段111、第二弯曲段115、第二平直段112、第三弯曲段116和第三平直段113,即所述导引导管10的最远端为第一弯曲段114而非平直段,导引导管10的最远端由于具有一定的弯曲弧度且可以通过在外层设置高分子材料而具有一定的再塑形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血管的损伤,医生也可以根据不同血管的解剖形态对弯曲段114进行再塑形形成不同的角度,使导引导管10能进入不同形态的分叉血管而到达病变血管。所述远端部11可以通过将导引导管10放置在同样由多个弯曲段和多个平直段交替组成的ptee(poly tetra fluoroethylene,聚四氟乙烯)模型中并通过加热来定型而形成或其他方式定型而成,例如对导引导管10的远端部11特定位置进行加热使其弯曲变形而形成弯曲段。
49.该导引导管10可以适用于从桡动脉入路治疗颅内血管类疾病,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在保证桡动脉导引导管的临床性能需求的同时,因其远端部11形态难以顺应主动脉弓解剖结构,造成难以成袢或旋转而无法进入颅内血管中。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导引导管10的远端部11设置交替的多个弯曲段和多个平直段,可顺应解剖结构较复杂的主动脉弓的弓形,使操作者易于在升主动脉中成袢或旋转导引导管以进入对应的分支血管,如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此外,该导引导管10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场景中,例如用于将器械输送入心脏血管的导引导管等,降低导引导管在血管内输送的难度。
50.如图1所示,所述导引导管10的近端部12的近侧还设置有扩散应力管13和导管座14。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曲段114的角度φ1为钝角,以在所述导引导管10的最远端形成具有比较平滑弧度的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弯曲段114的角度φ1为125
°
~175
°
,进一步优选地,角度φ1为165
°
~175
°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曲段114的长度l1为1cm~2.5cm,优选为1cm。此处长度l1指的是第一弯曲段14的两端的直线距离。并且在第一弯曲段114的最远端的位置可以设置用来标识导引导管10头端(在本实用新型中,导引导管的头端指的是导引导管首先进入血管的部分,即最远端)的显影环。所述弯曲段的结构设计主要是为了保证头端具有抗椭圆性能的同时,受力时更易变形进而损耗到达头端的力值,从而减少头端对血管壁的损伤,避免损伤血管。
51.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弯曲段115的角度为锐角,所述第三弯曲段116的角度为钝角,使得第二弯曲段115和第三弯曲段116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弯曲,以更好地顺应解剖结构较复杂的主动脉弓的弓形。例如,在图1的视角中,第三弯曲段116具有向下弯曲的弧度,
第二弯曲段115具有向上弯曲的弧度。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三个弯曲段114、115、116的弯曲方向和弯曲角度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三个弯曲段114、115、116可能在同一个平面上,也可能是在不同平面上。优选地,所述第二弯曲段115和所述第三弯曲段116位于同一个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一弯曲段114位于一个第二平面上,所述第二平面与第一平面不重合,但是可以交叉或平行。由于颈内动脉跟主动脉弓或颈总动脉不在同一个平面上,采用此结构的导引导管更方便进入颈内动脉。优选地,所述第二弯曲段115的角度φ2为30
°
~70
°
,进一步地,角度φ2优选为35
°
~60
°
。优选地,所述第三弯曲段116的角度φ3为165
°
~175
°
。所述第一弯曲段114的中点至所述第二弯曲段115的中点的长度l2优选为4cm~16cm,长度l2进一步优选为7cm~10cm。所述第二弯曲段115的中点至所述第三弯曲段116的中点的长度l3优选为3cm~4cm。此处,长度l2指的是第一弯曲段114的中点到第二弯曲段115的中点的直线距离,长度l3指的是第二弯曲段115的中点到第三弯曲段116的中点的直线距离。
52.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合理设置各个弯曲段的角度、长度、相邻弯曲段的中点之间的长度的数值,得到更合适于经桡动脉入路治疗颅内血管类疾病的导引导管,可以更好地顺应解剖结构较复杂的主动脉弓的弓形。然而,上述列举的各个弯曲段的角度、长度、相邻弯曲段的中点之间的长度的数值均为可选的数值,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选择上述列举的数值,也可以选择未列举出来的其他数值,得到不同的导引导管的结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在将该导引导管应用于不同的场景时,可以根据特定场景来设计各个弯曲段的角度、长度、相邻弯曲段的中点之间的长度的数值。
53.进一步地,为了平衡桡动脉导引导管的支撑性、整体性以及远端部11的柔软性之间的关系,降低操作者操作困难度,降低病人并发症风险,在该实施例中,还进一步对所述导引导管的分层结构进行了改进。
54.如图2所示,在所述导引导管的第一弯曲段114处,所述导引导管包括从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内层a、第一中间层b、第二中间层c和外层d。所述导引导管的内径为0.050-0.090”,优选地,其内径为0.058-0.088”。所述导引导管的外径为0.06-0.012”,优选地,其外径为0.0788”,此处导引导管的内径和外径的数值仅为示例,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本实用新型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未包含在上述范围之内的其他数值。所述导引导管的远端部11的其他部分的多层结构可以采用与图2中的第一弯曲段114相同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与图2中的第一弯曲段114结构不同的结构。所述导引导管的近端部12的多层结构可以采用与图2中的第一弯曲段114相同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与图2中的第一弯曲段114结构不同的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引导管也可以仅包括单层中间层,即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内层a、中间层b或c和外层d。此处以导引导管的远端部11均采用图2中示出的结构为例,结合图2具体介绍导引导管的远端部11的分层结构。
55.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导管的内层a采用摩擦系数低的高分子材料,如聚四氟乙烯等含氟聚合物、高密度聚乙烯、尼龙、或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所述内层a的摩擦系数优选为0.02~0.1,以使得导引导管提供更为顺滑的内表面,便于器械从中通过。第一中间层b为螺旋缠绕结构、交叉编织结构或螺旋缠绕结构与交叉编织结构的组合结构,所述第二中间层c为螺旋缠绕结构、交叉编织结构或螺旋缠绕结构与交叉编织结构的组合结构。因此,第一中间层b和第二中间层c能够为导引导管提供良好的支撑性和管腔形变保持能力,在导引导管内输送器械时也能抗kink,并能为微导管、支架类产品的通过提供有效的弓形支撑,避
免输送器械时因阻力大而导致导引导管回撤而影响器械的输送到位,提供良好的稳定性。
56.所述第一中间层b和所述第二中间层c可以均采用金属材料,或者均采用高分子材料,或者一层采用金属材料而另外一层采用高分子材料。中间层b/c可以采用的金属材料例如可以为不锈钢、镍钛合金、钴铬合金、镍钴合金、铂钨合金、铂铱合金、其它铂合金等常用的医用金属材料。中间层b/c可以采用的高分子材料例如可以为液晶高分子、聚芳纶等常用的医用高分子材料。优选地,第一中间层b和第二中间层c同为镍钛合金材料,由于镍钛合金为形状记忆性材料,人体温度高于其相变温度af点,且该材料具有超弹性,能更好地抵抗变形,在经过弯曲血管中时能更好地保持管腔形态,在输送器械时,能更好的支撑器械的输送,不会由于输送器械时出现的阻力而导致导引导管往回撤,影响器械的到位能力。
57.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b和所述第二中间层c中至少一层的至少部分为显影性金属层。优选地,所述第一中间层b和所述第二中间层c中的至少一层对应于所述导引导管的至少部分远端部11的位置处为显影性金属层,例如采用铂、黄金或钽等在x光下衰减系数高的金属材料,方便操作者在手术过程中观察导引导管在经桡动脉进入颅内血管时远端部11在主动脉的形态,及时对导引导管进行调整,如旋转或成袢使导引导管的头端能通过对应病变血管的分支口,如右颈动脉口,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并发症。可以将显影性金属制备成丝材,然后螺旋缠绕或编织以形成第一中间层b和/或第二中间层。
58.所述第一中间层b和所述第二中间层c中至少一层的至少部分为采用双层丝材形成的螺旋缠绕结构或交叉编织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中间层b和所述第二中间层c中至少一层对应于所述导引导管的至少部分远端部11的位置处为采用双层丝材形成的螺旋缠绕结构或交叉编织结构。图3以所述第一中间层b为采用双层丝材形成的螺旋缠绕结构b1为例进行说明,可理解的是,第二中间层c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图3中示出的结构,或采用与图3中结构不同的其他螺旋或编织结构。所述双层丝材包括外金属层m1和被外金属层m1所包裹的内金属芯m2,且所述内金属芯为显影性金属。具体地,外金属层m1为镍钛合金、钴铬合金或镍钴合金,内金属芯m2为铂、黄金或钽等在x光下衰减系数高的金属材料,衰减系数越高,在x光下的不透射线性更强。优选地,远端部11的第一中间层b和/或第二中间层c含x光衰减系数更高(高于导引导管的近端部材料的x光衰减系数)的金属材料,远端部11相比于近端部具有更好的显影性,方便操作者在手术过程中观察导引导管在经桡动脉进入颅内血管时远端部11在主动脉的形态,及时对导引导管进行调整,如旋转或成袢使导引导管的头端更易通过对应病变血管的分支口,如右颈动脉口,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并发症。进一步优选地,仅在远端部11的三个弯曲段的中点处的中间层采用显影性金属材料,即三个弯曲段的中点处的中间层含有x光衰减系数高于非弯曲段中点位置处的金属材料。
59.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b和所述第二中间层c可以同为螺旋缠绕结构或者同为交叉编织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中间层b和所述第二中间层c中的一层为螺旋缠绕结构,另一层为交叉编织结构,可保证导管具有柔顺性的同时,提供良好的支撑性和管腔保持能力,不易kink。
60.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b的远端的刚度低于近端的刚度,优选地,所述第一中间层b的刚度从近端至远端是逐步降低的。所述第二中间层c的远端的刚度低于近端的刚度,优选地,所述第二中间层c的刚度从近端至远端是逐步降低的。所述第一中间层b和所述第二中间层c分别是从远端到近端一体成型的,而不是由不同刚度的材料拼接而成,而其
自身的刚度变化可以通过对第一中间层b和第二中间层c进行退火处理或抛光得以实现。其中,在采用退火处理时,对第一中间层b和第二中间层c的远端进行退火处理,可以降低远端的刚度;在采用抛光处理时,通过抛光减小第一中间层b和第二中间层c的远端直径,实现降低第一中间层b和第二中间层c的远端刚度。由于第一中间层b和第二中间层c的刚度由近端到远端降低,可以保证导引导管的近端支撑性好、推送手感好,而远端刚度低则可以提高远端的柔软度,提高远端顺应血管形变能力的同时,降低远端对血管的损伤。同时,由于第一中间层b和第二中间层c分别是一体成型层,可以避免由于不同刚度的材料的拼接而造成应力屏障而影响推送性,通过结构和工艺的结合,实现了一种材料分段满足不同支撑性、刚度、顺应性的需求,更好地平衡了支撑性、整体性以及头端柔软等性能。
61.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导管的外层d也可以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如聚酰胺、聚氨酯等医用高分子材料。优选地,所述导引导管的外层d从远端到近端由不同硬度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使得所述导引导管的外层d的远端的硬度低于近端的硬度。优选地,位于所述导引导管的头端部分的外层d的高分子材料为硬度极低的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制成,如硬度为40~60a的tpu,以保证导引导管的头端足够软,在输送过程中不损伤血管。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导管的外层d至少部分为掺杂有显影剂的高分子材料层。优选地,所述导引导管的外层d对应于远端部11的部分为掺杂有显影剂的高分子材料层,如含钽、钨、金、硫酸钡、氧化铋等显影剂的高分子材料。掺杂有显影剂的外层d与中间层中含有的x光衰减系数高(相比于近端部的材料的x光衰减系数高)的金属材料配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显影效果,使操作者更能清楚地观察到导引导管的远端部11在主动脉弓中的形态。
62.图4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可经桡动脉入路的导引导管的使用方法。图4中示出的动脉结构包括:左颈总动脉91、左锁骨下动脉92、降主动脉93、主动脉瓣94、升主动脉95、桡动脉96和右颈总动脉97。一般地,在ⅱ型或ⅲ型弓,由于主动脉弓的切线与右颈总动脉97开口的距离等于或大于右颈总动脉97直径,很难由桡动脉96进入右颈总动脉97或右颈内动脉。采用图1~3中实施例所示的导引导管10的结构,利用同轴技术将导引导管10的远端部11全部输送至主动脉弓后,将同轴导管82和导丝81回撤至导引导管10近端,同时推送导引导管10使远端部11在升主动脉95成袢,或旋转使头端的第一弯曲段114指向右颈总动脉97,再将同轴导管82和导丝81推送至导引导管10的头端以远,此时再推送导引导管10便可顺着同轴导管82和导丝81攀爬至右颈内动脉或右椎动脉。此过程中便利用到了该实施例的远端部11的结构优势,使操作者容易成袢且头端易进入右颈总动脉,同时远端部11柔软可显影,操作者可直观地观察到导引导管10的头端在主动脉弓中的形态走向以便对导引导管及时调整,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并发症,调整时因头端柔软也不易损伤血管。在导引导管10到达目标位置后,可输送支架、弹簧圈、球囊导管等神经介入器械。
63.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导引导管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与图1中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图5中的导引导管10的远端部11的各个弯曲段的角度与图1中各个弯曲段的角度不同。图5的实施例中,第一弯曲段114的角度φ1’小于图1的实施例中第一弯曲段114的角度φ1,第二弯曲段115的角度φ2’小于图1的实施例中第二弯曲段115的角度φ2,图5的实施例中第三弯曲段116的角度φ3’大于图1的实施例中第三弯曲段116的角度φ3。图1示出的导引导管的结构和图5示出的导引导管的结构由于其远端部的形态不同,分别
可以针对不同患者的解剖结构选择使用。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各个弯曲段的角度和/或弯曲方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例如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或弯曲方向,而不以图1和图5中示出的为限。
64.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