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窗帘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窗帘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窗帘为保持帘体平稳地升降,通常会在帘体上对称地穿设有至少两根拉绳,相应地,会针对每根拉绳都单独设置一个绕线筒来进行拉绳的收放,但是,两个以上的绕线筒分别独立设置于横梁之上,一方面难以保证各绕线筒的同步性;另一方面绕线筒的筒长会在横梁长度方向上占据较大空间,使得帘体宽度较窄(横梁长度较短)的窗帘难以安装多个绕线筒进而无法进行多线收放。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窗帘绕线装置,可以多线平稳收放窗帘的同时还能适配更小幅宽的窗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窗帘卷绕装置,包括基座、枢设于所述基座上的绕线机构和用于驱动所述绕线机构旋转的驱动机构,所述绕线机构包括一个套设于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轴上且与所述驱动轴在周向上相对固定的主绕线筒,所述主绕线筒包括供拉绳卷绕于其上的第一绕线段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绕线段的一端并用于与设在所述基座上的螺孔相螺接的螺杆段,所述绕线机构还包括至少一个副绕线筒,所述主绕线筒和所述副绕线筒共轴设置且依次固定连接,所述副绕线筒包括结构与所述第一绕线段相同的第二绕线段以及设置于第二绕线段的一端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绕线段远离所述螺杆段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绕线段远离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每个所述副绕线筒上的第一连接件与在轴向上相邻接的所述主绕线筒或者副绕线筒上的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
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末端带有倒钩的弹臂,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绕线段或者所述第二绕线段相对固定的筒体以及与所述筒体一端连为一体的端板,所述端板的中心处开设有供驱动轴穿过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的周缘还形成有固定槽,所述弹臂从所述端板的外侧面插入并穿过所述贯通孔的固定槽且以所述第二绕线段的端面和所述倒钩分别抵接所述端板的外侧面和内侧面。
6.进一步地,所述贯通孔的周缘还形成有定位插槽,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定位柱,所述第一连接件对应插入所述第二连接件上时,所述定位柱插入所述定位插槽内而定位。
7.进一步地,所述主绕线筒及/或所述副绕线筒的中心处开设有横截面为非圆形且与驱动轴的横截面相适配的插孔,所述驱动轴插设于所述插孔内。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绕线段和所述第二绕线段均包括沿轴向依次衔接设置的小径段、锥筒段以及大径段,所述锥筒段的外径自小径段向大径段逐渐增大,所述大径段远离小径段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固定拉绳尾端的拉绳固定部,所述第一绕线段的小径段远离所述大径段的一端还与所述螺杆段相衔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大径段远离所述锥筒
段的一端的内部。
9.进一步地,所述筒体上还设置有定位槽和末端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定位凸点的弹片,所述大径段内壁对应设有定位凸条和定位孔,所述第二连接件置入大径段内时,所述定位凸条对应插置于所述定位槽内,弹片末端的定位凸点对应卡设于所述定位孔内。
10.进一步地,所述小径段、锥筒段以及大径段的外侧面均设置有依次衔接为一体的第一外螺纹,所述基座上还开设有出绳口,所述拉绳的一端固定于拉绳固定部而另一端自所述出绳口伸至基座外部,拉绳位于所述拉绳固定部与出绳口之间的部分沿所述第一外螺纹的螺纹凹槽卷绕延伸。
11.进一步地,所述小径段上的所述第一外螺纹还与螺杆段外侧面用于与所述螺孔相螺接的第二外螺纹相衔接。
12.进一步地,所述基座上对应于所述主绕线筒和副绕线筒分别固定设有引导拉绳卷绕至所述主绕线筒和副绕线筒上的导线座,所述大径段远离所述小径段的一端还设有自大径段的外侧面凸出以与所述导线座相抵接而定位所述主绕线筒和副绕线筒的初始位置的定位部。
13.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一端嵌设有一螺母,所述螺母的螺纹孔构成所述螺孔。
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包含一个主绕线筒和至少一个副绕线筒的绕线机构,主绕线筒套设于驱动轴上并相对驱动轴周向固定且一端还设置有与基座相螺接的螺杆段,副绕线筒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主绕线筒远离螺杆段一端也设置第二连接件,主绕线筒和副绕线筒共轴设置且依次固定连接,每一个副绕线筒上的第一连接件与轴向上相邻的主或副绕线筒上的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由此实现多个绕线筒的串联连接和周向上的相对固定,保证了多个绕线筒的收放窗帘的同步性;同时只需在主绕线筒上设置螺杆段就能固定整个绕线机构至基座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多个绕线筒在窗帘宽度方向上占据的位置大小,使得本装置适用于更小幅宽的窗帘。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窗帘卷绕装置一个可选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窗帘卷绕装置一个可选实施例拆分状态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窗帘卷绕装置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与大径段相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窗帘卷绕装置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的副绕线筒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窗帘卷绕装置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绕线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以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而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21.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实施例提供一种窗帘卷绕装置,包括基座1、枢设于所述基座1上的绕线机构2和用于驱动所述绕线机构2旋转的驱动机构3,所述绕线机构2包括一个套设于所述驱动机构3的驱动轴30上且与所述驱动轴30在周向上相对固定的主绕线筒20,所述主绕线筒20包括供拉绳4卷绕于其上的第一绕线段201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绕线段201的一端并用于与设在所述基座1上的螺孔10相螺接的螺杆段202,所述绕线机构2还包括至少一个副绕线筒22,所述主绕线筒20和所述副绕线筒22共轴设置且依次固定连接,所述副绕线筒22包括结构与所述第一绕线段201相同的第二绕线段221以及设置于第二绕线段221的一端的第一连接件223,所述第一绕线段201远离所述螺杆段 202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绕线段221远离第一连接件223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二连接件24,每个所述副绕线筒22上的第一连接件223与在轴向上相邻接的所述主绕线筒20或者副绕线筒 22上的第二连接件24固定连接。
22.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包含一个主绕线筒20和至少一个副绕线筒22的绕线机构2,主绕线筒20套设于驱动轴30上并相对驱动轴30周向固定,主绕线筒20一端还设置有与基座1 相螺接的螺杆段202,且副绕线筒22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连接件223与第二连接件24,主绕线筒20远离螺杆段202一端也设置第二连接件24,主绕线筒20和所述副绕线筒22共轴设置且依次固定连接,每一个副绕线筒22上的第一连接件223与轴向上相邻的主或副绕线筒上的第二连接件24固定连接,由此实现多个绕线筒的串联连接和周向上的相对固定,保证了多个绕线筒的收放窗帘的同步性;同时只需在主绕线筒20上设置螺杆段202就能固定整个绕线机构2至基座1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多个绕线筒在窗帘宽度方向上占据的位置大小,使得本装置适用于更小幅宽的窗帘。
23.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23包括末端带有倒钩2230a的弹臂2230,所述第二连接件24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绕线段201或者所述第二绕线段221相对固定的筒体241以及与所述筒体241连为一体的端板243,所述端板243的中心处开设有供驱动轴30穿过的贯通孔2430,所述贯通孔2430的周缘还形成有固定槽2430a,所述弹臂 2230从所述端板243的外侧面插入并穿过所述贯通孔2430的固定槽2430a且以所述第二绕线段221的端面和所述倒钩2230a分别抵接所述端板243的外侧面和内侧面。
24.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第一连接件223中设置末端带倒钩2230a的弹臂2230,并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4的端板243中心处开设的贯通孔2430周缘部位相应形成固定槽2430a,在实施组装时,将弹臂2230从端板243的外侧面插入并穿过所述固定孔2430的固定槽 2430a,在插接到位后,每个副绕线筒22将会以第二绕线段221的端面与倒钩2230a分别抵接于相邻接的主绕线筒20或副绕线筒22上的第二连接件24的端板243的外侧面和内侧面。由此实现稳固连接,不会脱落。
25.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贯通孔2430的周缘还形成有定位插槽 2430b,所述第一连接件223还包括定位柱2232,所述第一连接件223对应插入所述第二连接件24上时,所述定位柱2232插入所述定位插槽2430b内而定位。本实施例在贯通孔 2430的周缘还形成定位插槽2430b,相应地,所述第一连接件223还包括定位柱2232,从而,在所述第一连接件223对应插入所述第二连接件24上时,由所述定位柱2232插入所述定位插槽2430b内而定位,可以使第一连接件223与第二连接件24的插接操作更为快捷,且定位效果更好,连接更为稳固。
26.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结合图4所示,所述主绕线筒20及/或所述副绕线筒22的中心处开设有横截面为非圆形且与驱动轴30的横截面相适配的插孔25,所述驱动轴30对应插设于所述插孔25内。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主绕线筒20及/或所述副绕线筒 22的中心处开设非圆形的插孔25,使得所述主绕线筒20及/或所述副绕线筒22的与插设于其中的驱动轴30在周向上不会产生相对滑动,确保驱动轴30的有效传动。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插孔25内壁形成有凸筋250从而使得插孔25的横截面为非圆形,由此与驱动轴 30上对应的凹槽300相适配而可实现定位和传动配合。
27.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绕线段201和所述第二绕线段221 均包括沿轴向依次衔接设置的小径段201a、锥筒段201b以及大径段201c,所述锥筒段201b 的外径自小径段201a向大径段201c逐渐增大,所述大径段201c远离小径段201a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固定拉绳4尾端的拉绳固定部26,所述第一绕线段201的小径段201a远离所述大径段201c的一端还与所述螺杆段202相衔接,所述第二连接件24分别设置于所述大径段 201c远离所述锥筒段201b的一端的内部。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绕线段201和第二绕线段 221轴向依次衔接设置小径段201a、锥筒段201b以及大径段201,并在大径段201c远离小径段201a的一端设置有拉绳固定部26,当窗帘展开或收拢时,帘体处于不同高度,受力点处于第一绕线段201或第二绕线段221上的不同位置的拉绳4得以匹配不同大小的筒外径,进而保证整个收放过程中拉绳4作用于第一绕线段201或第二绕线段221的力矩相对稳定,可采用恒定扭矩输出的驱动机构3,降低成本;同时将第二连接件24设于大径段201c内部,方便设于小径段201a端的第一连接件223插入连接以及进一步缩短绕线机构2的轴向长度。
28.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筒体241上还设有定位槽 241a和末端具有向外凸出的定位凸点241b的弹片241c,所述大径段201c内壁对应设有定位凸条280和定位孔282,所述第二连接件24置入大径段201c内时,所述定位凸条28对应插置于所述定位槽241a内,弹片241c末端的定位凸点241b对应卡设于所述定位孔282 内。本实施例通过在筒体241上开设定位槽241a和具有定位凸点241b的弹片241c,在大径段201c内壁上对应设置定位凸条280和定位孔282,由此,在将所述第二连接件组装至大径段201c内部时,由定位槽241a与定位凸条280插接配合实现轴向导向以及周向定位,在插接到位时,定位凸点241b与定位孔282卡嵌配合实现周向和轴向的定位,避免第二连接件24再从大径段201c脱落出来,从而实现了第二连接件24与主绕线筒20或副绕线筒22 的有效固定连接,结构简单,组装方便;而在需要拆卸时,只需从外侧抵推定位凸点 241b,使定位凸点214b从定位孔282中退出,即可将第二连接件24从大径段201c内部拉出。
29.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小径段201a、锥筒段201b以及大径段201c的外侧面均设置有依次衔接为一体的第一外螺纹21,所述基座1 上还开设有出绳口12,所述拉绳4的一端固定于拉绳固定部26而另一端自所述出绳口12 伸至基座1外部,拉绳4位于所述拉绳固定部26与出绳口12之间的部分沿所述第一外螺纹 21的螺纹凹槽卷绕延伸。本实施例通过于绕线机构2上设置拉绳固定部26及第一外螺纹 21,并配合基座1上开设的出绳口12来有序引导和卷绕拉绳4,避免拉绳4自绕线机构2 上滑脱或杂乱缠绕,使得拉绳4的收放更为平顺,避免不同的拉绳出现不同步收放现象。
30.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小径段201a上的所述第一外螺纹21还与螺杆段202外侧面用于与所述螺孔10相螺接的第二外螺纹202a相衔
接。本实施例将第一外螺纹21与第二外螺纹202a设为一体衔接,能有效利用小径段201a 与螺孔10螺接配合,从而进一步缩短所述主绕线筒20的长度。
31.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基座1上对应于所述主绕线筒20和副绕线筒22分别固定设有引导拉绳4卷绕至所述主绕线筒20和副绕线筒 22上的导线座14,所述大径段201c远离所述小径段201a的一端还设有自大径段201c的外侧面凸出以与所述导线座14相抵接而定位所述主绕线筒20和副绕线筒22的初始位置的定位部29。本实施例在基座1上设置导线座14,方便组装,同时在大径段201c外侧面凸出设置定位部29,通过定位部29与导线座14相抵接来定位主绕线筒20和副绕线筒22的初始位置,可以确保分别卷绕在主绕线筒20和副绕线筒22上的拉绳4可以同步收放,避免窗帘的帘体收放过程中发生偏斜。
32.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基座1的一端嵌设有一螺母16,所述螺母16的螺纹孔构成所述螺孔10。本实施例在基座1一端嵌设螺母16,且其上的螺纹孔即为与螺杆段201螺接的螺孔10,螺母16作为常见机械零件,经济易得,便于维修更换。
33.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