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ems小车静电释放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静电释放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ems小车静电释放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动地面双轨小车系统是一种灵活有效的轨道式输送系统,该系统包括轨道以及在轨道上运行的ems小车。ems小车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由于ems小车的轮子与轨道之间会发生摩擦,而摩擦会产生静电,产生的静电在ems小车上积累,积累在ems小车上的静电会对小车上的cpu、通讯网卡、安全继电器、行走驱动变频器、行走定位读码器等电气元件产生干涉,导致ems小车出现定位错误、通讯失败、低速报警等故障,严重时可能会造成前后小车相撞。
3.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去静电毛刷去静电,将毛刷安装在ems小车上,运行过程中毛刷在轨道刷动,即可去除静电;但是,毛刷通常为铜毛刷或棕毛刷,铜毛刷会磨损轨道表面,造成ems小车轨道偏移、轨道上定位码磨损等严重后果,而棕毛刷在使用过程中其自身会发生磨损、断裂甚至断裂等故障,给轨道的清洁带来较大的困难。
4.现有技术中还存在如公开号为cn110304002a的中国专利公开的输送小车间歇式释放静电装置,包括支架、支撑杆、放电触头、导线和多个导电板;其中,支撑杆的一端与支架铰接;放电触头与支撑杆上远离支架的一端相连;导线的一端与放电触头相连,导线的另一端穿过支架后与接地端子连接;多个导电板用于间隔设置在小车轨道上,导电板上设置有放电表面,放电表面与放电触头接触配合。
5.上述静电释放装置虽然能实现静电释放的目的,但是该装置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6.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ems小车静电释放装置,通过静电释放组件与静电转移组件之间的接触,实现了对ems小车静电的释放,且该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7.一种ems小车静电释放装置,ems小车在接地的轨道上运动,包括用于收集静电的静电释放组件、用于将静电转移至接地的轨道上的静电转移组件;
8.所述静电转移组件可拆卸固定于轨道的横梁上;
9.所述静电释放组件包括一体化连接的固定板与第一连接板,所述固定板与ems小车可拆卸连接;
10.所述静电释放组件还包括与静电转移组件滚动连接的旋转部;
11.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旋转部活动连接。
12.具体的,ems小车在运行的过程中,ems小车的轮子与轨道之间会发生摩擦,进而产生静电,静电会积累在ems小车上,积累的静电会对ems小车上的电器元件进行干涉,或导致ems小车出现定位错误、通讯失败、低速报警、前后ems小车相撞等故障;因此,积累在ems小车上的静电需要释放,静电释放的路径通常是将ems小车上的静电转移至轨道上,轨道接地
释放静电;
13.考虑到成本,ems小车通常采用间歇式释放静电的方式,但是在小ems车到达释放点之前,静电都积累在ems小车上,亦会对ems小车的电器元件造成一定的损害;
14.本方案提供的静电释放装置包括与ems小车连接的静电释放组件,在ems小车运行到静电释放点,即静电转移组件处时,静电释放组件与静电转移组件接触,并随着ems小车的运动,静电释放组件的旋转部从静电转移组件上滚过,完成静电的释放。
15.优选的,所述旋转部包括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第一轴承以及与第一轴承套接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第二轴承以及与第二轴承套接的第二转轴;
16.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放置孔,所述第一轴承设于放置孔内,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底端为弧面且与第二轴承相切;
17.所述第一转动部与第二转动部通过连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均与连杆套接;
18.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两端均分设有止档键、螺柱。
19.具体的,固定板将静电释放组件固定在ems小车上,第一转动部与第一连接板滚动连接,第二轴承与静电转移组件接触,当第二轴承从静电转移组件上滚过时,第二转动部转动,由于卸静电板为曲面板,第二转动部的高度会发生变化,因此与第二转动部通过连杆连接的第一转动部也开始转动,连杆上下摆动对第二转动部的高度进行调节。
20.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上套接有两个第一轴套,两个所述第一轴套分设于第一轴承两侧;所述第二转轴上套接有两个第二轴套,两个所述第二轴套分设于第二轴承两侧。
21.具体的,在轴承两侧设置轴套,轴套位于连杆与轴承之间的结构,不仅能对轴承进行定位,同时能减少轴承的磨损,增大轴承的寿命。
22.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可拆卸固定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于放置孔上方用于限制连杆的转动角度,所述限位块与第一连接板之间设有用于调节限位块与第一连接板之间的距离的垫块。
23.具体的,为防止连杆转动过高,导致第二转动部无法与静电转移组件接触,设置限位块的结构是合适的,由于轴承两侧均设有用于定位的轴套,因此,连杆与第一连接板之间相距一定的距离,所以利用垫块调节限位块与第一连接板之间的距离是合适的。
24.优选的,所述静电转移组件包括设于横梁下方的下固定板、设于横梁上方的上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上固定板通过丝杆与卸静电架活动连接,所述下固定板与卸静电架分设于上固定架的两侧。
25.具体的,上、下固定板分别置于轨道的横梁的两侧,利用螺栓链接,将静电转移组件可拆卸固定在横梁上,上固定板与卸静电架通过丝杆连接,则通过转动丝杆对卸静电架的高度进行调节。
26.优选的,所卸静电架包括与丝杆固定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顶部设有卸静电板,所述卸静电板为向上凸起的曲面板;所述卸静电板内凹一侧的曲面上固定有肋板,所述肋板与第二连接板一体化连接。
27.具体的,卸静电板为向上凸起的曲面板,曲面为流线型便于第二转动部的滚动,肋板用于加强卸静电板的强度和稳定性。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29.通过静电释放组价与静电转移组件分设于ems小车与导轨的横梁上的结构,当ems小车运动至设有静电转移组件的横梁处,静电释放组件与静电转移组件相接触实现了经静电转移释放的目的,此种结构能最大程度的对ems小车上的电器元件进行保护,而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ems小车静电释放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ems小车静电释放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ems小车静电释放装置的静电释放组件的装配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ems小车静电释放装置的静电释放组件的爆炸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ems小车静电释放装置的静电转移组件的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36.如图1-5所示,ems小车100在接地的轨道200上运动,静电释放装置包括用于收集静电的静电释放组件300、用于将静电转移至接地的轨道200上的静电转移组件400;
37.所述静电转移组件400可拆卸固定于轨道200的横梁210上;
38.所述静电释放组件300包括一体化连接的固定板310与第一连接板320,固定板310上设有通孔,与ems小车100上与通孔适配的方位设有螺纹孔,利用螺钉穿过通孔并旋进螺纹孔实现固定板310与ems小车的可拆卸连接;
39.所述静电释放组件300还包括与静电转移组件400滚动连接的旋转部;
40.所述第一连接板320与旋转部活动连接。
41.ems小车100在运行的过程中,小车的轮子与轨道200之间会发生摩擦,进而产生静电,静电会积累在ems小车100上,积累的静电会对ems小车100上的电器元件进行干涉,或导致ems小车100出现定位错误、通讯失败、低速报警、前后ems小车100相撞等故障;因此,积累在ems小车100上的静电需要释放,静电释放的路径通常是将ems小车100上的静电转移至轨道200上,轨道200接地释放静电;
42.考虑到成本,ems小车100通常采用间歇式释放静电的方式,但是在ems小车100到达释放点之前,静电都积累在ems小车100上,亦会对ems小车100的电器元件造成一定的损害;
43.本方案提供的静电释放装置包括与ems小车100连接的静电释放组件300,在ems小车100运行到静电释放点,即静电转移组件400处时,静电释放组件300与静电转移组件400接触,并随着ems小车100的运动,静电释放组件300的旋转部从静电转移组件400上滚过,完成静电的释放。
44.旋转部包括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第一轴承331以及与第一轴承331套接的第一转轴332,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第二轴承341以及与第二轴承341套接的第二转轴342;
45.所述第一连接板320上设有放置孔321,所述第一轴承331设于放置孔321内,所述
第一连接板320的底端为弧面且与第二轴承341相切;
46.所述第一转动部与第二转动部通过连杆350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332、第二转轴342均与连杆350套接;连杆350分设于轴承的两侧;
47.所述第一转轴332和第二转轴342的两端均分设有止档键、螺柱;
48.止档键位于一侧连杆350的外侧,螺柱位于另一侧连杆350的外侧,螺柱与螺母配合旋紧。
49.固定板310将静电释放组件300固定在ems小车100上,第一转动部与第一连接板320滚动连接,第二轴承341与静电转移组件400接触,当第二轴承341从静电转移组件400上滚过时,第二转动部转动,由于卸静电板431为曲面板,第二转动部的高度会发生变化,因此与第二转动部通过连杆350连接的第一转动部也开始转动,连杆350上下摆动对第二转动部的高度进行调节。
50.第一转轴332上套接有两个第一轴套333,两个所述第一轴套333分设于第一轴承331两侧,第一轴套333位于连杆350与第一轴承331之间;
51.所述第二转轴342上套接有两个第二轴套343,两个所述第二轴套343分设于第二轴承341两侧,第二轴套343位于连杆350与第二轴承341之间。
52.第一连接板320上可拆卸固定有限位块360,连杆350为两端设有向外突出的圆弧的块状结构,因此限位块360上与连杆350适配的位置上设有向内凹的圆弧;所述限位块360设于放置孔321上方用于限制连杆350的转动角度,所述限位块360与第一连接板320之间设有用于调节两者间的距离的垫块370。
53.为防止连杆350转动过高,导致第二转动部无法与静电转移组件400接触,设置限位块360的结构是合适的,由于轴承两侧均设有用于定位的轴套,因此,连杆350与第一连接板320之间相距一定的距离,所以利用垫块370调节限位块360与第一连接板320之间的距离是合适的。
54.静电转移组件400包括设于横梁210下方的下固定板410、设于横梁210上方的上固定板420,所述上固定板420与下固定板410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上固定板420通过丝杆440与卸静电架活动连接,所述下固定板410与卸静电架分设于上固定架420的两侧。
55.具体的,上、下固定板分别置于轨道200的横梁210的两侧,利用螺栓链接,将静电转移组件400可拆卸固定在横梁210上,上固定板420与卸静电架通过丝杆440连接,则可通过转动丝杆440对卸静电架的高度进行调节。
56.卸静电架包括与丝杆440固定的第二连接板432,所述第二连接板432顶部设有卸静电板431,所述卸静电板431为向上凸起的曲面板;所述卸静电板431内凹一侧的曲面上固定有肋板433,所述肋板433与第二连接板432一体化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