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降尘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锅炉排渣用降尘装置。
背景技术:
2.锅炉除渣系统采用采用干式排渣,灰渣经过渡渣斗(渣井)掉落到干式排渣机的输渣钢带上,热渣经过在锅炉负压作用下进入炉内的冷风的冷却后,由输送钢带送到碎渣机破碎后,进入干式贮渣仓,锅炉除渣系统在渣仓排渣时一直存在严重扬尘现象,是锅炉侧较大粉尘污染源,导致设备和工作环境的污染,清扫又浪费了人力资源,严重影响了现场的安全文明生产,在环保压力日趋增大的形势下问题异常突出,因此提出一种锅炉排渣用降尘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技术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4.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锅炉排渣用降尘装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5.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提供一种锅炉排渣用降尘装置。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锅炉排渣用降尘装置,其包括,输料单元,包括驱动电机、设置于输料箱的一侧,设置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且位于所述输料箱内腔的第一输料轴,设置于所述驱动电机一侧的第二输料斗,设置于所述第一输料轴表面的主动齿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输料斗的表面且与所述主动齿轮配合的从动齿轮;
7.降尘单元,包括水箱、设置于所述输料箱的一侧,设置于所述水箱顶部的水泵,设置于所述输料箱顶部的输水管,设置于所述输水管一侧的连通管,设置于所述输水管底部的出水管,以及设置于所述出水管的底部且位于所述输料箱内腔的排水管,设置于所述排水管底部的雾化喷头。
8.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锅炉排渣用降尘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输料箱包括箱盖、设置于所述输料箱的顶部,设置于所述输料箱一侧的出料口,设置于所述输料箱的顶部且与所述输水管配合的固定架,以及设置于所述箱盖顶部的进料斗。
9.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锅炉排渣用降尘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限位单元,包括第一连接块、设置于所述箱盖的一侧,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块底部的卡箍块,设置于所述输料箱的一侧且与所述卡箍块配合的第二连接块,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块一侧的限位销。
10.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锅炉排渣用降尘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输料箱还包括滤网、设置于所述输料箱的内腔且位于所述第一输料轴和第二输料斗的上方。
11.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锅炉排渣用降尘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排水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部与所述箱盖固定连接。
12.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锅炉排渣用降尘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卡箍块包括限位孔、设置于所述卡箍块的一侧且与所述限位销配合。
13.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锅炉排渣用降尘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降尘单元还包括控制阀、设置于所述出水管的表面且位于所述输料箱的上方。
14.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锅炉排渣用降尘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水泵出水端通过连通阀与所述连通管连通,所述水泵的进水端贯穿至水箱的内腔。
15.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锅炉排渣用降尘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水箱包括注水管、设置于所述水箱的顶部,设置于所述注水管顶部的挡盖。
16.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锅炉排渣用降尘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箱盖的底部设置有密封垫。
17.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在原有的基础上延长渣料的输送距离,能够有效增长物料输送距离,使得物料在输料箱内部充分加湿,雾化喷头布置在输料箱内部,径向排列,形成水帘有利于干灰的加湿搅拌,输料箱结构简单,易于更换,可以通过控制阀调节喷嘴的数量来调节湿灰的含水率,排放至放渣车时,对收尘管道进行优化利用炉膛负压收尘,能够有效控制扬尘问题。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19.图1为锅炉排渣用降尘装置的结构图。
20.图2为锅炉排渣用降尘装置的输料箱剖面图。
21.图3为锅炉排渣用降尘装置的第一连接块仰视图。
22.图4为锅炉排渣用降尘装置的第二连接块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24.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5.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26.实施例1
27.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炉排渣用降
尘装置,锅炉排渣用降尘装置包括输料单元200,包括驱动电机201、设置于输料箱100的一侧,设置于驱动电机201的输出端且位于输料箱100内腔的第一输料轴202,设置于驱动电机201一侧的第二输料斗203,设置于第一输料轴202表面的主动齿轮204,以及设置于第二输料斗203的表面且与主动齿轮204配合的从动齿轮205。
28.降尘单元300,包括水箱301、设置于输料箱100的一侧,设置于水箱301顶部的水泵302,设置于输料箱100顶部的输水管303,设置于输水管303一侧的连通管304,设置于输水管303底部的出水管305,以及设置于出水管305的底部且位于输料箱100内腔的排水管306,设置于排水管306底部的雾化喷头307。
29.输料箱100的输送距离为2600mm,驱动电机201电机型号为y200l2-6,其功率为22kw,驱动电机201叶片回转直径为750mm,在原有的基础上延长渣料的输送距离,能够有效增长物料输送距离,使得物料在输料箱100内部充分加湿,雾化喷头307布置在输料箱100内部,径向排列,形成水帘有利于干灰的加湿搅拌,输料箱100结构简单,易于更换,可以通过控制阀308调节喷嘴的数量来调节湿灰的含水率,排放至放渣车时,对收尘管道进行优化利用炉膛负压收尘,能够有效控制扬尘问题。
30.实施例2
31.参照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其不同于第一个实施例的是:
32.具体的,输料箱100包括箱盖101、设置于输料箱100的顶部,设置于输料箱100一侧的出料口102,设置于输料箱100的顶部且与输水管303配合的固定架103,以及设置于箱盖101顶部的进料斗104。
33.进一步的,还包括限位单元400,包括第一连接块401、设置于箱盖101的一侧,设置于第一连接块401底部的卡箍块402,设置于输料箱100的一侧且与卡箍块402配合的第二连接块403,设置于第二连接块403一侧的限位销404。
34.进一步的,输料箱100还包括滤网105、设置于输料箱100的内腔且位于第一输料轴202和第二输料斗203的上方。
35.使用时,当需要对雾化喷头307进行检修或更换时,将限位销404从第一连接块401和第二连接块403的内腔抽出,然后将连通管304从连通阀的内腔抽出,之后向上提起箱盖101,箱盖101以此对雾化喷头307进行检修和维护。
36.实施例3
37.参照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其不同于前两个实施例的是:
38.具体的,排水管30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500,连接杆500的顶部与箱盖101固定连接。
39.进一步的,卡箍块402包括限位孔402a、设置于卡箍块402的一侧且与限位销404配合。
40.进一步的,降尘单元300还包括控制阀308、设置于出水管305的表面且位于输料箱100的上方。
41.进一步的,水泵302出水端通过连通阀与连通管304连通,水泵302的进水端贯穿至水箱301的内腔。
42.进一步的,水箱301包括注水管301a、设置于水箱301的顶部,设置于注水管301a顶部的挡盖301b。
43.进一步的,箱盖101的底部设置有密封垫。
44.结合附图1~4,使用时,通过进料斗104将渣料输送至输料箱100的内腔,此时启动驱动电机201和水泵302,驱动电机201带动第一输料轴202转动,第一输料轴202带动主动齿轮204转动,主动齿轮204带动从动齿轮205转动,从动齿轮205带动第二输料斗203转动,对渣料进行输送,同时水泵302将水箱301中的水溶液输送至雾化喷头307的内腔,对渣料进行喷淋降尘,通过控制阀308,可对雾化喷头307的开启数量进行调节,通过炉膛负压进行二次吸尘,以此对灰尘进行更进一步的清理,当需要对雾化喷头307进行检修或更换时,将限位销404从第一连接块401和第二连接块403的内腔抽出,然后将连通管304从连通阀的内腔抽出,之后向上提起箱盖101,箱盖101以此对雾化喷头307进行检修和维护。
45.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