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墙板踢脚线的收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6  132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装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墙板踢脚线的收口结构。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墙板是一种用于建筑物内部非承重部位的墙体预制条板,通过相互进行拼接装配即可形成隔墙,可以减少现场的湿式作业,节约现场用工,缩短建筑施工周期。
3.传统的装配式墙板的踢脚线收口多为墙板直接落地,然后在墙板表面再安装各种材质的踢脚线,这样的结构会使踢脚线突出墙板面,家具摆放时与墙板面之间总是有一道缝隙。由于上述原因,出现了平齐式或是内凹式的踢脚线设计,其具体的结构是,先安装踢脚线,再在这个踢脚线上安装上墙板,但先安装踢脚线,在后续对地面施工的过程中容易撞到踢脚线,导致踢脚线产生错位,并且墙板只能从踢脚线的顶部高度开始安装,对墙板和踢脚线组合后的高度与墙体的高度尺寸配合要求较高,增加制造难度。
4.鉴于上述问题,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设计一种装配式墙板踢脚线的收口结构,能够使墙板可以在任意高度开始安装,并且减少地面施工对踢脚线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装配式墙板踢脚线的收口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平齐式或是内凹式的踢脚线结构由于需要先安装踢脚线,导致的地面施工容易撞到踢脚线导致踢脚线产生错位、墙板和踢脚线组合后的高度与墙体的高度尺寸配合要求较高增加制造难度的问题。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承托件、墙板、踢脚线;
7.所述承托件包括设置在水平方向的找平段和托举段,以及设置在竖直方向的抵接段,所述找平段和所述托举段分别设置在所述抵接段的两侧;所述承托件固定在墙体上时,所述找平段一端与墙体相抵,螺钉穿过所述抵接段后与墙体连接;
8.所述墙板放置在所述托举段顶面,且侧面与所述抵接段贴合;
9.所述承托件与地面形成间隔,所述踢脚线设置在所述间隔内。
10.进一步地,所述找平段设置在所述抵接段的中间段,所述找平段设置在所述抵接段的两端。
11.进一步地,所述找平段远离所述抵接段的一端设置有竖直向上延伸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侧壁与所述墙板侧抵接。
12.进一步地,所述抵接段上设置有向远离所述墙板方向弯折的弯折段,所述弯折段形成槽形结构,所述螺钉设置在所述槽形结构处。
13.进一步地,所述弯折段设置在所述托举段的两侧。
14.进一步地,所述承托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15.进一步地,所述墙板在竖直方向设置有多个时,每两个所述墙板之间设置一个所述承托件,上方的所述墙板放置在所述托举段顶面,下方的所述墙板与所述托举段底面抵接。
16.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17.设计的一种装配式墙板踢脚线的收口结构,通过在墙面的任意高度上安装承托件,用承托件来托住墙板,从而使墙板可以根据墙面的具体情况在合适的高度开始安装;在地面施工完成后,再将踢脚线安装到承托件与地面形成的间隔,从而避免先安装踢脚线在地面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的碰撞错位问题,减少地面施工对踢脚线的影响。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装配式墙板踢脚线的收口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1的a处放大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1的b处放大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承托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承托件1、找平段11、托举段12、抵接段13、弯折段131、延伸段14、墙板2、踢脚线3。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属于“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一种装配式墙板踢脚线的收口结构,如图1~2和图4所示,包括:
27.承托件1、墙板2、踢脚线3;承托件1包括设置在水平方向的找平段11和托举段12,以及设置在竖直方向的抵接段13,找平段11和托举段12分别设置在抵接段13的两侧;承托件1固定在墙体上时,找平段11一端与墙体相抵,螺钉穿过抵接段13后与墙体连接;墙板2放置在托举段12顶面,且侧面与抵接段13贴合;承托件1与地面形成间隔,踢脚线3设置在间隔内。
28.具体的,本收口结构在安装时,先根据墙面的高度情况和墙板2的高度情况,在墙面合适的高度先安装好承托件1,之后将墙板2安装到承托件1上,从而使墙板2的安装高度更加适配墙体,避免墙板2组合成隔墙后由于高度差距在顶端形成缝隙,此时墙板2的高度
尺寸和踢脚线3的高度尺寸就不再有配合关系,因此降低了加工难度;承托件1安装完成后会与地面形成间隔,此处先进行地面施工,在地面施工完成后,再将踢脚线3安装到间隔内,从而避免先安装踢脚线3在地面施工中容易产生的碰撞错位问题,减少地面施工对踢脚线的影响;踢脚线3的规格可以进行任意地选择:若踢脚线3厚度同间隔宽度,就可以形成平齐式踢脚;踢脚厚度薄于间隔宽度,就可以形成内凹式踢脚,从而增加了本结构的适用范围。
29.为了使承托件1在使用过程中更加平稳,如图1~2和图4所示,找平段11设置在抵接段13的中间段,找平段11设置在抵接段13的两端。找平段11与墙体抵接的一端优选设置竖直方向的折弯段,能增加找平段11与墙体的接触面积,增加稳定性。
30.为了更好地固定墙板2,如图1~2和图4所示,找平段11远离抵接段13的一端设置有竖直向上延伸的延伸段14,延伸段14与抵接段13形成槽形结构,延伸段14侧壁与墙板2侧抵接。
31.为了避免螺钉影响墙板2安装后的平整度,如图1~2和图4所示,抵接段13上设置有向远离墙板2方向弯折的弯折段131,弯折段131形成槽形结构,螺钉设置在槽形结构处,在螺钉安装后,螺钉的一端可以隐藏在槽形结构内,使墙板2仅与抵接段13接触,保证墙板2的平整。优选地,弯折段131设置在托举段12的两侧。
32.为了加强承托件1的整体结构强度,如图1~2和图4所示,承托件1使用拉挤成型、冲压成型或折弯成型等一体成型工艺制作,使承托件1形成一体成型结构。
33.当墙体过高,墙板2在竖直方向需要设置有多个时,如图1和图3~4所示,每两个墙板2之间设置一个承托件1,上方的墙板2放置在托举段12顶面,下方的墙板2与托举段12底面抵接。
3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