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g技术应用的综合配电箱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5g技术应用的综合配电箱。
背景技术:
2.配电箱作为电力系统末端的配电设备,为千家万户的正常供电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配电箱中的配电装置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目前配电箱的散热是直接在箱体上设置排风扇进行排气散热,直接使用排气风扇进行排气散热的散热范围较小,且热气会自然向上走,导致散热效果不佳。同时,配电箱作为配电设备,为了实现准确稳定配电,需要设置控制器对其中的配电设备进行控制。由于控制器对工作环境的温度和电磁等较为敏感,因此需要做好电磁防护和散热防高温的措施。目前配电箱的控制器设置于配电箱体内,很难同时兼顾电磁防护和散热防高温,对于一些需要与外部进行通讯连接和数据传输的控制器,则更难做到对控制器的有效防护以及有效散热。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5g技术应用的综合配电箱,具体在于提供一种可对控制器进行有效防护且散热效果良好的综合配电箱。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5g技术应用的综合配电箱,包括配电箱体、设置于配电箱体内的配电装置以及设置于配电箱体一侧的控制器和控制器防护箱,所述配电箱体顶端设置有与配电箱体内连通的通气管道,所述控制器防护箱顶端设置有散热管道并连通至通气管道,所述通气管道外套设有负压散热箱,所述负压散热箱与配电箱体密封连接,负压散热箱一侧设置有可控排气装置,可控排气装置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内设置有5g通讯模块。
5.具体的,负压散热箱内通气管道上设置有导流挡板,所述导流挡板与通气管道外侧固定连接,导流挡板与散热箱内侧之间留有导流缝隙。
6.具体的,配电箱体设置控制器的另一侧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处设置有进气风扇,所述进气风扇与控制器连接。
7.进一步的,进气口处设置有进气箱体,进气风扇设置于进气箱体内,进气箱体内设置有制冷机构,所述制冷机构与控制器连接。
8.具体的,控制器防护箱下端设置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处设置有防尘进气机构。
9.具体的,防尘进气机构采用双重弯道结构,包括进气端、第一弯道、第二弯道和连接端,所述进气端朝向下方并与第一弯道、第二弯道和连接端依次连接,第一弯道和第二弯道的角度均为180度,连接端朝向上方并与进气孔连接。
10.具体的,散热管道侧面设置有导线管与配电箱体连通,控制器的控制线路通过导线管与配电箱体内的配电装置连接。
11.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将控制器设置于配电箱体一侧并设置控制器防护箱
对控制器进行隔离保护,并将控制器防护箱和配电箱体顶部连接至同一通气管道和负压散热箱以实现统一快速散热,在保障控制器良好防护的同时,有效提高配电箱的散热性能,确保配电箱的正常稳定使用。
附图说明
12.附图1为实施例中综合配电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3.附图2为实施例中控制器防护箱底部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4.实施例1,参照图1-2,一种基于5g技术应用的综合配电箱,包括配电箱体1、设置于配电箱体1内的配电装置11以及设置于配电箱体1一侧的控制器12和控制器防护箱2,所述配电箱体1顶端设置有与配电箱体1内连通的通气管道3,控制器防护箱2顶端设置有散热管道21并连通至通气管道3,所述通气管道3外套设有负压散热箱4,所述负压散热箱4与配电箱体1密封连接,负压散热箱4一侧设置有可控排气装置41,可控排气装置41与控制器12连接;所述控制器12内设置有5g通讯模块。
15.在本实施例中,将控制器12利用控制器防护箱2设置于配电箱体1一侧可以实现对控制器12的有效防护,通过在配电箱体1顶端设置通气管道3和负压散热箱4,并将控制器防护箱2顶端设置的散热管道21一同连接至通气管道3内,使得通气管道3和负压散热箱4可以同时对配电箱体1和控制器防护箱2进行散热,简化设备的散热结构;其中,利用通气管道3和负压散热箱4可以将配电箱体1和控制器防护箱2内的空气进行抽吸,使其中的空气能充分流动起来,使得其中温度较低部分的空气和温度较高部分的空气能均匀混合,同时结合从外部吸入冷空气以及从负压散热箱4一侧的可控排气装置41进行散热排气,可以有效提高配电箱整体的散热性能,保障配电箱的正常稳定工作。另外,控制器12内设置有5g通讯模块,可以将控制器12与控制平台进行快速实时的通讯连接,控制平台可以通过控制器12对配电箱体1内的配电装置11以及可控排气装置41进行实时的检测和控制。同时,由于控制器12单独设置于配电箱体1一侧,使得控制器12中的5g通讯模块能与控制平台实现良好的通信,不会被配电箱体1内的配电装置11造成电磁干扰。其中,散热管道21侧面设置有导线管22与配电箱体1连通,控制器12的控制线路可以通过导线管22与配电箱体1内的配电装置11连接。
16.其中,负压散热箱4内通气管道3上设置有导流挡板31,导流挡板31与通气管道3外侧固定连接,导流挡板31与负压散热箱4内侧之间留有导流缝隙32。通气管道3外侧设置的导流挡板31,使得从通气管道3内流出的气流仅能从导流挡板31与负压散热箱4内侧之间四周的导流缝隙31流过,再从负压散热箱4一侧的可控排气装置41流出,这使得通气管道3和负压散热箱4能对配电箱体1和控制器防护箱2内的空气进行均匀地抽吸,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17.另外,配电箱体1设置控制器12的另一侧设置有进气口5,进气口5处设置有进气风扇51,进气风扇51与控制器12连接;进气口5处设置有进气箱体52,进气风扇51设置于进气箱体52内,进气箱体52内设置有制冷机构53,所述制冷机构53与控制器12连接。通过在配电箱体1一侧设置进气口5和进气风扇51,可以增加进入配电箱体1内冷空气的量,从而提高散
热效率;另外,在进气口5处设置进气箱体52,并在进气箱体52内设置制冷机构53,可以对从外部进入配电箱体1的空气进行制冷,从而进一步提高对配电箱体1内的散热效果;其中制冷机构53采用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封装于进气箱体52上端和/或下端,进气箱体52上设置有透气孔容外部空气进入。
18.另外,在控制器防护箱2下端设置有进气孔23,所述进气孔23处设置有防尘进气机构24。防尘进气机构24采用双重弯道结构,包括进气端241、第一弯道242、第二弯道243和连接端244,所述进气端241朝向下方并与第一弯道242、第二弯道243和连接端244依次连接,第一弯道242和第二弯道243的角度均为180度,连接端244朝向上方并与进气孔23连接。
19.通过控制器防护箱下端的进气孔23,可以增加外部空气进入控制器防护箱2的量,有效提高对控制器12的散热效果。并在进气孔23处设置防尘进气机构24,可以确保进气孔23的通畅,保证控制器防护箱2内良好的散热性。
20.当然,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范围,故,凡是在本实用新型原理上做等效改变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5g技术应用的综合配电箱,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电箱体、设置于配电箱体内的配电装置以及设置于配电箱体一侧的控制器和控制器防护箱,所述配电箱体顶端设置有与配电箱体内连通的通气管道,所述控制器防护箱顶端设置有散热管道并连通至通气管道,所述通气管道外套设有负压散热箱,所述负压散热箱与配电箱体密封连接,负压散热箱一侧设置有可控排气装置,可控排气装置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内设置有5g通讯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5g技术应用的综合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散热箱内通气管道上设置有导流挡板,所述导流挡板与通气管道外侧固定连接,导流挡板与散热箱内侧之间留有导流缝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5g技术应用的综合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箱体设置控制器的另一侧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处设置有进气风扇,所述进气风扇与控制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5g技术应用的综合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处设置有进气箱体,进气风扇设置于进气箱体内,进气箱体内设置有制冷机构,所述制冷机构与控制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5g技术应用的综合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防护箱下端设置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处设置有防尘进气机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5g技术应用的综合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进气机构采用双重弯道结构,包括进气端、第一弯道、第二弯道和连接端,所述进气端朝向下方并与第一弯道、第二弯道和连接端依次连接,第一弯道和第二弯道的角度均为180度,连接端朝向上方并与进气孔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5g技术应用的综合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道侧面设置有导线管与配电箱体连通,控制器的控制线路通过导线管与配电箱体内的配电装置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5G技术应用的综合配电箱。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配电箱体、配电装置以及设置于配电箱体一侧的控制器和控制器防护箱,配电箱体顶端设置有通气管道,控制器防护箱顶端设置有散热管道并连通至通气管道,通气管道外套设有负压散热箱,负压散热箱与配电箱体密封连接,负压散热箱一侧设置有可控排气装置;控制器内设置有5G通讯模块。优点在于:通过将控制器设置于配电箱体一侧并设置控制器防护箱对控制器进行隔离保护,并将控制器防护箱和配电箱体顶部连接至同一通气管道和负压散热箱以实现统一快速散热,在保障控制器良好防护的同时,有效提高配电箱的散热性能,确保配电箱的正常稳定使用。正常稳定使用。正常稳定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王旭江 王丹 王琳 王建 王晓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易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23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