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控机床的机身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一般生产制造业在使用数控机床时除了机床损坏的情况,基本一个机床都是在长时间的工作,因此需要对机床内的驱动设备进行通风散热以此来保护驱动设备。例如公开号为cn 212977650 u,一种数控铣床的机床防护罩散热机构,涉及数控机床技术领域,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前侧固定安装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机体的上表面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压缩机,所述机体的顶端中部活动连接有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的下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风扇的一侧边缘处固定连接有保护壳。该数控铣床的机床防护罩散热机构,在机体顶部开设孔,并在孔内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架通过第一固定架对第一电机进行支撑,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第一风扇进行旋转,通过第一风扇的旋转可以将设备内部因加工工件产生的热量进行抽吸排出,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降温;该技术方案在使用时设置一个风机进行抽风,实际上空气流动性差,冷却采用压缩机进行制冷,而实际生产过程中装配压缩机的数控机床并不普遍,且压缩机制冷功耗大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控机床的机身散热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数控机床的机身散热装置,包括:
5.机体;
6.侧板,安装在机体的侧面,侧板上开设有检修通槽及散热通槽;
7.还包括:
8.散热罩,安装在侧板的外侧且与散热通槽相配合;
9.进气机构;
10.出气机构;
11.其中,所述散热罩内设有用于将散热罩分隔为上空间和下空间的隔板,所述上空间内安装进气机构,所述下空间内安装出气机构,所述进气机构和出气机构配合实现机体内的气体流动。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罩上设有若干散热孔,该散热孔呈两端为圆弧状的矩形,进气机构用于将外界的空气吹入到机体内,出气机构用于将机体内部的风吹出,形成了空气的循环、为空气的流动提供动力,散热罩可以起到一定隔尘的作用,通过隔板将进气机构和出气机构分隔开能够避免对流从而造成影响,散热效果进一步的提升。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气机构和出气机构均设有:
14.风扇;
15.安装罩;
16.其中,两个风扇的风向相反,所述安装罩设置在风扇的外侧用于对风扇进行限位固定。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扇形成的动力对风进行吹动,由于机体是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因此其内部温度会高于外部温度,通过风扇形成的气流循环流动,能够更好的散热。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
19.第一过滤结构;
20.第二过滤结构;
21.其中,所述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沿隔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过滤结构由散热罩的顶部插入到散热罩内并抵触隔板,所述第二过滤结构由散热罩的底部插入到散热罩内并抵触隔板,所述第一过滤结构位于进气机构的进风端,所述第二过滤结构位于出气机构的出风端。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风时灰尘会从散热罩进入并过滤在第一过滤结构上,能够保证在进风过程中是洁净的,在出风时,机体内部的灰尘会附着在第二过滤结构上,也能够对机体内部进行除尘,也能防止灰尘双向进出。
2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板远离散热罩的一端设有导流件,所述导流件包括:
24.连接部;
25.分叉部;
26.第一导流片;
27.第二导流片;
28.其中,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隔板端部固定连接,分叉部与连接部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分叉部呈喇叭状由靠近连接部的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导流片和第二导流片分设在分叉部的两端。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叉部与连接部一体成型,第一导流片倾斜向外形成朝上的引流轨道,用于对进气机构进入的风进行导流,第二导流片倾斜向外形成朝下的引流轨道用于对出气机构的风进行导流,将两股气流进一步的分隔,能够更好的促进气体的流动。
3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导流片和第二导流片倾斜设置。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将气流分隔,提高流动性。
3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过滤结构与第二过滤结构均包括:
33.滤网部;
34.安装部;
35.限位部;
36.定位部;
37.其中,所述滤网部的一端与安装部相互连接,所述限位部设置在安装部的外侧,所述散热罩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部与该限位槽插接配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安装部突出于散热罩。
3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安装部将滤网部装入到散热罩内,安装部上的限位部与限位槽配合后通过紧固件将限位部与限位槽锁紧,定位部设置在隔板上,当限位部与限位槽配合后,滤网部也插到了定位部中,形成双重定位,稳定性提高,且该方式连接后也便于拆卸将滤网部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3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0.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整体结构示意图;
41.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侧板局部剖视图。
42.附图标记:1、机体;2、侧板;200、检修板;201、散热罩;202、隔板;203、风扇;204、安装罩;205、第一过滤结构;206、第二过滤结构;207、滤网部;208、安装部;209、限位部;210、定位部;211、限位槽;212、散热孔;3、导流件;300、连接部;301、分叉部;302、第一导流片;303、第二导流片。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4.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数控机床的机身散热装置,包括:机体1;侧板2,安装在机体1的侧面,侧板2上开设有检修通槽及散热通槽;还包括:散热罩201,安装在侧板2的外侧且与散热通槽相配合;进气机构;出气机构;其中,所述散热罩201内设有用于将散热罩201分隔为上空间和下空间的隔板202,所述上空间内安装进气机构,所述下空间内安装出气机构,所述进气机构和出气机构配合实现机体1内的气体流动。散热罩201上设有若干散热孔212,该散热孔212呈两端为圆弧状的矩形,进气机构用于将外界的空气吹入到机体1内,出气机构用于将机体1内部的风吹出,形成了空气的循环、为空气的流动提供动力,散热罩201可以起到一定隔尘的作用,通过隔板202将进气机构和出气机构分隔开能够避免对流从而造成影响,散热效果进一步的提升,检修通槽处铰接有检修板200,进气机构上可以设置半导体制冷片,用于对机体进一步的降温。
45.所述进气机构和出气机构均设有:风扇203;安装罩204;其中,两个风扇203的风向相反,所述安装罩204设置在风扇203的外侧用于对风扇203进行限位固定。风扇203形成的动力对风进行吹动,由于机体1是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因此其内部温度会高于外部温度,通过风扇203形成的气流循环流动,能够更好的散热。
46.还包括:第一过滤结构205;第二过滤结构206;其中,所述第一过滤结构205和第二过滤结构206沿隔板202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过滤结构205由散热罩201的顶部插入到散热罩201内并抵触隔板202,所述第二过滤结构206由散热罩201的底部插入到散热罩201内并抵
触隔板202,所述第一过滤结构205位于进气机构的进风端,所述第二过滤结构206位于出气机构的出风端。在进风时灰尘会从散热罩201进入并过滤在第一过滤结构205上,能够保证在进风过程中是洁净的,在出风时,机体1内部的灰尘会附着在第二过滤结构206上,也能够对机体1内部进行除尘,也能防止灰尘双向进出。
47.所述隔板202远离散热罩201的一端设有导流件3,所述导流件3包括:连接部300;分叉部301;第一导流片302;第二导流片303;其中,所述连接部300的一端与隔板202端部固定连接,分叉部301与连接部30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分叉部301呈喇叭状由靠近连接部300的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导流片302和第二导流片303分设在分叉部301的两端。分叉部301与连接部300一体成型,第一导流片302倾斜向外形成朝上的引流轨道,用于对进气机构进入的风进行导流,第二导流片303倾斜向外形成朝下的引流轨道用于对出气机构的风进行导流,将两股气流进一步的分隔,能够更好的促进气体的流动。
48.所述第一导流片302和第二导流片303倾斜设置。进一步的将气流分隔,提高流动性。
49.所述第一过滤结构205与第二过滤结构206均包括:滤网部207;安装部208;限位部209;定位部210;其中,所述滤网部207的一端与安装部208相互连接,所述限位部209设置在安装部208的外侧,所述散热罩201上开设有限位槽211,所述限位部209与该限位槽211插接配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安装部208突出于散热罩201。通过安装部208将滤网部207装入到散热罩201内,安装部208上的限位部209与限位槽211配合后通过紧固件将限位部209与限位槽211锁紧,定位部210设置在隔板202上,当限位部209与限位槽211配合后,滤网部207也插到了定位部210中,形成双重定位,稳定性提高,且该方式连接后也便于拆卸将滤网部207进行清理。
5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