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缸体、缸体阀板组合结构及压缩机。
背景技术:
2.针对现有的压缩机,为了提高其性能,需要引导压缩机储油腔内的润滑油进入到压缩机吸气腔循环润滑,从而提高压缩机的润滑效果,在上述润滑油流通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经过缸体和阀板上的通孔,以及二者之间的间隙,其中,由于间隙较小,且二者之间还会增设垫片,因此使得润滑油的流通严重受阻,无法达到预期的润滑效果。
3.鉴于上述问题,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设计一种缸体、缸体阀板组合结构及压缩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缸体,能够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中还请求保护一种缸体阀板组合结构及压缩机,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缸体,包括设置于主体上的以下结构:
7.润滑油流通通道,设置有若干个,贯通所述主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至少所述第一端为平面结构;
8.导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上,对所述润滑油流通通道边缘的流通范围进行扩展;
9.其中,所述导油槽包括引入端和流通段,所述流通段联通所述引入端和润滑油流通通道,所述引入端集中供润滑油进入所述流通段。
10.进一步地,所述引入端平行所述平面结构的截面为圆弧线,所述圆弧线大于半圆弧。
11.进一步地,所述导油槽的底面为平面。
12.进一步地,所述流通段沿直线延伸。
13.进一步地,所述流通段沿曲线延伸,且所述曲线最多具有两个弯折段。
14.进一步地,所述流通段包括直线延伸段和曲线延伸段,所述曲线延伸段用于所述直线延伸段的变向。
15.一种缸体阀板组合结构,包括如上所述的缸体、阀板及垫片;
16.所述垫片夹设在所述缸体的第一端与阀板之间,其中,所述阀板上设置有过油孔,所述过油孔与所述缸体上导油槽的引入端对应;
17.所述垫片为平板结构,且包括若干镂空区域,其中,所述过油孔与所述引入端所在区域与其中一个所述镂空区域对应。
18.进一步地,在平行所述平面结构的方向上,所述引入端的截面面积小于对应的所
述过油孔的截面面积。
19.一种压缩机,采用如上所述的缸体阀板组合结构。
20.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21.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保证润滑油进入缸体与阀板之间间隙,且引导压缩机储油腔内的润滑油进入到压缩机吸气腔循环润滑的缸体结构形式,通过此种缸体的结构改进,可在缸体通过模具成型的过程中,直接对模具进行改进而在缸体铸造后直接完成导油槽成型,不影响现有产品的加工成本及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缸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5.图3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6.图4为阀板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1、润滑油流通通道;2、导油槽;21、引入端;22、流通段;3、过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1.实施例一
32.一种缸体,包括设置于主体上的以下结构:润滑油流通通道1,设置有若干个,贯通主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至少第一端为平面结构;导油槽2,设置于第一端上,对润滑油流通通道1边缘的流通范围进行扩展;其中,导油槽2包括引入端21和流通段22,流通段22联通引入端21和润滑油流通通道1,引入端21集中供润滑油进入流通段22。
33.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保证润滑油进入缸体与阀板之间间隙,且引导压缩机储油腔内的润滑油进入到压缩机吸气腔循环润滑的缸体结构形式,通过此种缸体的结构改进,可起到以下两方面技术效果:
34.第一方面:省去对阀板改进所带来的成本及工艺难度的提高;
35.第二方面;可在缸体通过模具成型的过程中,直接对模具进行改进,在模具上设置对应的成型结构,从而在缸体铸造后直接完成导油槽2成型,此种方式所形成的导油槽2可
避免后续的加工,因为其精度要求较低,此种方式基本不影响现有产品的加工成本及生产效率;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导油槽2也可在现有的缸体成型后通过加工的方式获得,加工的精度要求较低,此种方式较上一种方式而言,具有相对大的难度,可用于临时性的生产。
36.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引入端21平行平面结构的截面为圆弧线,圆弧线大于半圆弧。
37.如图3所示,通过此种引入端21的设置,目的在于形成面积相对较大的集中收集区域,此部分区域对于润滑油的集中收集具有提升效率的作用,且通过相对较大的集中面积可起到缓冲的作用;另外,此种截面形式的引入端21便于加工,当通过模具直接对缸体进行成型时,只需引入端21在深度增加的过程中的直径平滑过渡减小而形成适当坡度即可,便于成型后的模具去除;而当引入端21在缸体成型后后续加工实现时,只需通过铣槽的方式即可获得,两种形式均较易实现。
38.当上述引入端21形状确定后,流通段22可通过与圆弧线敞口部分的连接而自然的实现与润滑油流通通道1的联通。
39.其中,导油槽2的底面为平面;此种设置的目的在于避免在相对狭小的流通通道内,造成对润滑油的阻力,平面的形式能够使得润滑油更加顺畅的在导油槽2内流通;另外,从加工的角度考虑,也更加容易实现,当导油槽2通过模具直接成型时,平面可降低铸造缺陷的产生;而导油槽2通过后续加工实现时,也可作为铣槽而轻松获得底部的平面。
40.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针对流通段22的结构形式具有以下三种实施方式:
41.方式一
42.流通段22沿直线延伸,此种方式可使得润滑油获得更好的流通性,且加工难度更低;但是缸体作为压缩机的重要结构其结构形式较为复杂,平直的流通段22在设定型号的缸体上可能难以实现,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流通段22还具有第二种实施方式,具体如下;
43.方式二
44.流通段22沿曲线延伸,且曲线最多具有两个弯折段;沿曲线延伸的方式更加适于对其他结构进行规避,但是为了保证润滑油在狭小的流通空间内顺利流通,弯折段的数量需要控制为1个或者2个。
45.方式三
46.流通段22包括直线延伸段和曲线延伸段,曲线延伸段用于直线延伸段的变向;此种方式下可分别实现上述方式一和方式二的目的,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选择。
47.实施例二
48.一种缸体阀板组合结构,包括如实施例一所述的缸体、阀板及垫片;垫片夹设在缸体的第一端与阀板之间,其中,阀板上设置有过油孔3,过油孔3与缸体上导油槽2的引入端21对应;垫片为平板结构,且包括若干镂空区域,其中,过油孔3与引入端21所在区域与其中一个镂空区域对应。
49.通过上述对应关系的建立,使得润滑油可在过油孔3、导油槽2和润滑油流通通道1之间流通,镂空区域规避了对润滑油在过油孔3和引入端21之间流通的阻挡,而流通段22由于为第一端上的凹陷区域,因此也不会受到垫片上任意区域的阻隔而保持顺畅的流通状态。
50.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在平行平面结构的方向上,引入端21的截面面积小于对应
的过油孔3的截面面积,在不影响压缩机其他性能的前提下,可尽可能的降低对原有缸体的改进范围。
51.实施例三
52.一种压缩机,采用如实施例二所述的缸体阀板组合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起到的技术效果同样与实施例二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5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