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化泵站清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一体化泵站的坑底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2.一体化泵站是提升污水,雨水,饮用水,废水的提升装备,由工厂统一生产组装后运至现场安装的交钥匙泵站。现有的一体化泵站的缺陷是坑底容易沉积泥沙,长期淤积造成异味,对环境影响很大。
3.现有的技术往往体型加大,不方便携带,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一体化泵站的坑底清洁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一体化泵站的坑底清洁装置,快速的对垃圾进行清理,对垃圾进行收纳,对垃圾收纳仓进行快速的更换,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一体化泵站的坑底清洁装置,包括导料箱、清理单元和收纳单元;
6.导料箱的左右两端分别开设通槽,左侧的通槽端面固定连接引导槽;
7.清理单元:包含齿轮二、清理滚轮和动力组件,所述导料箱的下侧内表面左部前后分别转动连接转轴的下端,两个转轴的中部分别与清理滚轮的圆心处固定连接,两个转轴的上端分别通过清理滚轮和导料箱的上侧表面开设的圆孔延伸至导料箱的上侧,并且分别与齿轮二固定连接,两个齿轮二连接动力组件。
8.设计引导槽,从而使垃圾聚集在引导槽内,从而快速的对垃圾进行清除,从而增加装置的工作效率,设计清理滚轮,从而对垃圾进行清理工作,从而增加清理的效果,当控制装置进行工作时,先控制动力组件控制两个齿轮二向内转动,从而带动两个清理滚轮向内转动,从而进行清理工作。
9.进一步的,所述动力组件包含支板、电机一和齿轮一,所述导料箱的上侧表面位于齿轮二的右侧分别通过支板固定连接电机一,两个电机一的输入端通过外部控制开关组控制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两个电机一的转动轴分别固定连接齿轮一,两个齿轮一分别与对应的齿轮二啮合连接。
10.设计两个电机一,从而使两个电机一同时向内转动,从而进行清理工作,当控制动力组件工作时,先通过外部控制开关组控制两个电机一同时向内转动,从而带动两个齿轮一向内转动,从而带动两个齿轮二向内转动,从而带动两个清理滚轮进行清理工作。
11.进一步的,所述收纳单元包含收纳仓和滑条,所述收纳仓的左侧表面开设通槽,收纳仓的前后侧面中部分别固定连接滑条,两个滑条分别与导料箱的右侧通槽的端面对应位置开设的滑槽滑动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收纳单元还包含限位条和限位槽,两个滑条的上下侧表面分别固
定连接限位条,每个限位条分别与滑槽的上下侧对应位置开设的限位槽滑动连接。
13.设计限位条和限位槽,从而保证收纳仓不会从装置上脱落,从而保证装置稳定性。
14.设计收纳仓,从而对清理的垃圾进行收纳,从而保证垃圾不会二次污染,提高装置的实用性,设计滑条,从而使用滑动的方式进行更换工作,从而使更换工作更加快捷,当进行更换工作时,用手向右滑动收纳仓,从而使收纳仓打开。
15.进一步的,所述收纳单元还包含支架、卡环和卡扣,所述收纳仓的上侧表面左侧中部固定连接支架,所述支架通过转轴与卡环的下端活动连接,所述卡环的上端与导料箱的上表面对应位置固定连接的卡扣卡接。
16.设计卡环和卡扣,从而对收纳仓的关闭状态进行固定,从而保证收纳仓不会因外部原因从装置上脱离,从而增加装置的稳定性,当进行卡接工作时,先将收纳仓合起,再用手拨动卡环,从而时卡环逆时针转动九十度,从而进行卡接。
17.进一步的,还包括电机二、转动轴、引导板和保护盒,所述引导槽的前侧表面左部通过保护盒固定连接电机二,所述电机二的输入端通过外部控制开关组控制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电机二的转动轴穿过保护盒和引导槽开设的圆孔与转动轴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的中段固定连接引导板的中心位置,转动轴的后端通过轴承与引导槽的后侧内部转动连接。
18.设计引导板,从而使外部垃圾更加容易被装置清理,从而进一步增加装置的工作效率,设计保护盒,从而对电机二进行保护,当控制引导板工作时,先通过外部控制开关组控制电机二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转动,从而带动引导板转动,从而进行辅助工作。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一体化泵站的坑底清洁装置,具有以下好处:
20.1、设计引导槽,从而使垃圾聚集在引导槽内,从而快速的对垃圾进行清除,从而增加装置的工作效率;
21.2、在引导槽设计引导板,从而使外部垃圾更加容易被装置清理,增加工作效率;
22.3、设计收纳仓,从而对清理的垃圾进行收纳,从而保证垃圾不会二次污染,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导料箱、2引导槽、3清理单元、31支板、32电机一、 33齿轮一、34齿轮二、35清理滚轮、4收纳单元、41收纳仓、42滑条、43限位条、44限位槽、45支架、46卡环、47卡扣、5电机二、 6转动轴、7引导板、8保护盒。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一体化泵站的坑底清洁装置,包括导料箱1、清理单元3和收纳单元4;
29.导料箱1的左右两端分别开设通槽,左侧的通槽端面固定连接引导槽2;
30.清理单元3:包含齿轮二34、清理滚轮35和动力组件,导料箱 1的下侧内表面左部前后分别转动连接转轴的下端,两个转轴的中部分别与清理滚轮35的圆心处固定连接,两个转轴的上端分别通过清理滚轮35和导料箱1的上侧表面开设的圆孔延伸至导料箱1的上侧,并且分别与齿轮二34固定连接,两个齿轮二34连接动力组件。
31.设计引导槽2,从而使垃圾聚集在引导槽2内,从而快速的对垃圾进行清除,从而增加装置的工作效率,设计清理滚轮35,从而对垃圾进行清理工作,从而增加清理的效果,当控制装置进行工作时,先控制动力组件控制两个齿轮二34向内转动,从而带动两个清理滚轮35向内转动,从而进行清理工作。
32.动力组件包含支板31、电机一32和齿轮一33,导料箱1的上侧表面位于齿轮二34的右侧分别通过支板31固定连接电机一32,两个电机一32的输入端通过外部控制开关组控制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两个电机一32的转动轴分别固定连接齿轮一33,两个齿轮一33分别与对应的齿轮二34啮合连接。
33.设计两个电机一32,从而使两个电机一32同时向内转动,从而进行清理工作,当控制动力组件工作时,先通过外部控制开关组控制两个电机一32同时向内转动,从而带动两个齿轮一33向内转动,从而带动两个齿轮二34向内转动,从而带动两个清理滚轮35进行清理工作。
34.收纳单元4包含收纳仓41和滑条42,收纳仓41的左侧表面开设通槽,收纳仓41的前后侧面中部分别固定连接滑条42,两个滑条 42分别与导料箱1的右侧通槽的端面对应位置开设的滑槽滑动连接。
35.设计收纳仓41,从而对清理的垃圾进行收纳,从而保证垃圾不会二次污染,提高装置的实用性,设计滑条42,从而使用滑动的方式进行更换工作,从而使更换工作更加快捷,当进行更换工作时,用手向右滑动收纳仓41,从而使收纳仓41打开。
36.收纳单元4还包含限位条43和限位槽44,两个滑条42的上下侧表面分别固定连接限位条43,每个限位条43分别与滑槽的上下侧对应位置开设的限位槽44滑动连接。
37.设计限位条43和限位槽44,从而保证收纳仓不会从装置上脱落,从而保证装置稳定性。
38.收纳单元4还包含支架45、卡环46和卡扣47,收纳仓41的上侧表面左侧中部固定连接支架45,支架45通过转轴与卡环46的下端活动连接,卡环46的上端与导料箱1的上表面对应位置固定连接的卡扣47卡接。
39.设计卡环46和卡扣47,从而对收纳仓41的关闭状态进行固定,从而保证收纳仓41不会因外部原因从装置上脱离,从而增加装置的稳定性,当进行卡接工作时,先将收纳仓41合起,再用手拨动卡环 46,从而时卡环46逆时针转动九十度,从而进行卡接。
40.还包括电机二5、转动轴6、引导板7和保护盒8,引导槽2的前侧表面左部通过保护盒8固定连接电机二5,电机二5的输入端通过外部控制开关组控制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电机二5的转动轴穿过保护盒8和引导槽2开设的圆孔与转动轴6的前端固定连接,转
动轴6的中段固定连接引导板7的中心位置,转动轴6的后端通过轴承与引导槽2的后侧内部转动连接。
41.设计引导板7,从而使外部垃圾更加容易被装置清理,从而进一步增加装置的工作效率,设计保护盒8,从而对电机二5进行保护,当控制引导板7工作时,先通过外部控制开关组控制电机二5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6转动,从而带动引导板7转动,从而进行辅助工作。
4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泵站的坑底清洁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43.先通过外部控制开关组控制电机二5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6转动,从而带动引导板7转动,从而进行辅助工作,再通过外部控制开关组控制两个电机一32同时向内转动,从而带动两个齿轮一33向内转动,从而带动两个齿轮二34向内转动,从而带动两个清理滚轮35 进行清理工作,当进行更换工作时,先用手拨动卡环46,从而时卡环46顺时针转动九十度,从解除卡接,再用手向右滑动收纳仓41,从而使收纳仓41打开,从而进行更换工作。
44.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实施例中所公开的通过外部控制开关组控制电机二5和电机一32工作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方法。
45.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