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饲养系统和蜘蛛饲养箱

专利查询2022-5-25  121



1.本实用新型属于人工饲养蜘蛛领域,特别是一种蜘蛛饲养系统和蜘蛛饲养箱。


背景技术:

2.蜘蛛不仅是农林生态系统中害虫的重要捕食者,而且其产生的毒素和蛛丝在军工医药等行业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因此,蜘蛛的人工规模化养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蜘蛛是食肉性动物,生性凶猛,专捕活体猎物,因此难以实现室内大规模养殖。
3.现有的蜘蛛饲养装置多应用于室内。单头饲养蜘蛛可用玻璃管或塑料管,虽可避免相互残食现象的发生,但操作繁琐,费时费力。目前群养蜘蛛的饲养装置多为饲养盒,供水方式主要是在饮水盒中放入脱脂棉或海绵,加水供蜘蛛补充水分。如果不对水源进行隔离,部分幼蛛和蜘蛛的活体食物会因此被淹死,降低饲养效率。此外,群养时应避免个体发育差异较大的蜘蛛放入同一饲养装置中,避免个体小的蜘蛛被个体大的同类残食。然而,群养时低龄幼蛛往往与高龄幼蛛及成蛛同时存在,容易造成低龄幼蛛被捕食,降低养殖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蜘蛛饲养系统和蜘蛛饲养箱,可以实现不同龄段蜘蛛自行分离,从而降低蜘蛛同类残食的几率,提高养殖效率。
5.其技术方案如下:
6.蜘蛛饲养系统包括至少第一饲养箱和第二饲养箱,所述第一饲养箱和所述第二饲养箱设置有拼接侧壁和操作口,所述拼接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第一饲养箱和所述第二饲养箱通过所述拼接侧壁相拼接,且所述第一饲养箱和所述第二饲养箱至少有一个设置有两种孔径不同的所述通孔,所述第一饲养箱或所述第二饲养箱内放置有蜘蛛诱导物,用于诱导蜘蛛靠近或远离活动。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二饲养箱拼接在一个所述第一饲养箱的两侧,或两个所述第一饲养箱拼接在一个所述第二饲养箱的两侧。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饲养箱上设置有不同孔径的所述通孔,所述第一饲养箱和所述第二饲养箱可对接。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饲养箱的所述拼接侧壁设置成可抽取结构。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蜘蛛诱导物包括香根草或诱导剂。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饲养箱和所述第二饲养箱包括隔离网,所述隔离网安装在所述第一饲养箱或所述第二饲养箱底部,且所述隔离网与所述第一饲养箱或所述第二饲养箱底面之间存在放置空间。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置空间内安装有食盘和海绵,所述食盘可抽取,所述食盘开口与所述隔离网相对;放置有所述海绵的所述放置空间内还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高于所述海绵的底面低于所述海绵的顶面。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饲养箱和所述第二饲养箱所述操作口上设置有柔
性袖口。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饲养箱和所述第二饲养箱非放置蜘蛛诱导物的一个放置有绿植。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饲养箱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饲养箱的两侧均拼接有一个第二饲养箱;或所述第二饲养箱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饲养箱的两侧均拼接有一个第一饲养箱。
16.蜘蛛饲养箱所述饲养箱设置有拼接侧壁和操作口,所述拼接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饲养箱包括隔离网,所述隔离网安装在所述饲养箱底部,且所述隔离网与所述饲养箱底面之间存在放置空间,所述放置空间放置海绵和食盘。
17.蜘蛛自行分离饲养方法,采用上述所述蜘蛛饲养系统,此处第一饲养箱和第二饲养箱的小孔径的通孔,幼蛛和成蛛无法通过,大孔径的通孔低龄幼蛛可通过,成蛛无法通过,包括如下步骤,
18.将适量雌雄蜘蛛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第一饲养箱中,饲养一段时间后,雌蛛产生卵囊;
19.第二饲养箱与第一饲养箱通过拼接侧壁对接,并在第二饲养箱内放置有蜘蛛诱导物;
20.卵孵化后,自由活动的2龄幼蛛在蜘蛛诱导物的诱导下,通过大孔径的通孔进入到第二饲养箱内,成蛛无法通过大孔径的通孔无法进入第二饲养箱;
21.完成幼蛛和成蛛的自行分离。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23.经过分离幼蛛和成蛛后,第一饲养箱和第二饲养箱可以分离开。单独放置饲养;
24.取出位于第二饲养箱的蜘蛛诱导物;
25.第二饲养箱内的幼蛛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后,成长为成蛛,并产生卵囊;
26.对接无蜘蛛的第一饲养箱,在第一饲养箱内放置蜘蛛诱导物;
27.卵孵化后,自由活动的2龄幼蛛在蜘蛛诱导物的诱导下,通过大孔径的通孔进入到第一饲养箱内,成蛛无法通过大孔径的通孔,无法进入第一饲养箱。
28.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优点及效果:
29.在饲养蜘蛛时,将适量雌性和雄性蜘蛛按照一定比例放入至第一饲养箱中,然后投放食物饲养,待蜘蛛产生卵囊后,将第二饲养箱拼接在第一饲养箱的拼接侧壁上,在第二饲养箱内放置蜘蛛诱导物,自由活动的2龄幼蛛会在蜘蛛诱导物的诱导下通过孔径较大的通孔进入到第二饲养箱内,但是无论大孔径还是小孔径的通孔,成蛛都无法通过,所以即使成蛛也被诱导了却无法离开第一饲养箱,所以实现了幼蛛和成蛛的自行分离,减少了人工的操作,大幅节省了人工,便于实现大规格的人工饲养。
附图说明
30.此处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的具体实例,并与具体实施方式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原理及效果。
31.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不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
3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第一饲养箱和两个第二饲养箱拼接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饲养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饲养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食盘立体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说明:
37.10、第一饲养箱;11、拼接侧壁;111、通孔;12、操作口;121、柔性袖口;13、隔离网;14、海绵;15、食盘;151、把手;16、透气孔;17、绿植;20、第二饲养箱;30、蜘蛛诱导物。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39.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结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现实的场景的情况下,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也可以具有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相对应的含义。
40.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二
…”
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
41.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是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安装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43.蜘蛛的种类分为多种,这里主要以游猎型蜘蛛为研究对象,但是不代表该系统仅能饲养游猎型蜘蛛,其中,常见的游猎型蜘蛛有拟环纹豹蛛、星豹蛛和线纹猫蛛。
44.如图1至图3所示,蜘蛛饲养系统,包括至少第一饲养箱10和第二饲养箱20,所述第一饲养箱10和所述第二饲养箱20设置有拼接侧壁11和操作口12,所述拼接侧壁11上开设有多个通孔111,所述第一饲养箱10和所述第二饲养箱20通过所述拼接侧壁11相拼接,且所述第一饲养箱10和所述第二饲养箱20至少有一个设置有两种孔径不同的所述通孔111,所述第一饲养箱10或所述第二饲养箱20内放置有蜘蛛诱导物30,用于诱导蜘蛛靠近或远离活动。
45.在饲养蜘蛛时,将适量的雌性和雄性蜘蛛按照一定比例放入至第一饲养箱10中,然后投放食物饲养,待蜘蛛产生卵囊后,将第二饲养箱20拼接在第一饲养箱10的拼接侧壁11上,在第二饲养箱20内放置蜘蛛诱导物30,自由活动的2龄幼蛛在蜘蛛诱导物30的诱导下通过孔径较大的通孔111进入到第二饲养箱20内,但是无论大孔径还是小孔径的通孔111,成蛛均无法通过,所以即使成蛛被诱导但无法离开第一饲养箱10,所以实现了低龄幼蛛和成蛛的自行分离,减少人工操作,大幅节省人工,便于实现大规格的人工饲养。
46.其中操作口在第一饲养箱10和第二饲养箱20的正前方,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
47.如图1所示,无论是第一饲养箱10还是第二饲养箱20均包括多个侧壁,图1中间为第一饲养箱10,两侧为第二饲养箱20,此仅为展示的一种拼接方式,还可以存在多种拼接方式,如中间为第二饲养箱20,两侧为第一饲养箱10。
48.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所述第一饲养箱10上设置有不同孔径的所述通孔111,所述第一饲养箱10和所述第二饲养箱20可对接。而所述第二饲养箱20拼接侧壁11设置成可抽取结构。此时的第二饲养箱20的拼接侧壁11上的通孔111均为小孔径通孔111,低龄幼蛛无法穿过,所以第一饲养箱10和第二饲养箱20拼接,需要抽出第二饲养箱20的拼接侧壁11才完成拼接,完成第一饲养箱10内的低龄幼蛛转移到第二饲养箱20内。
49.此处的自行转移率并非是百分百的,还有少部分的低龄幼蛛无法自行活动到第二饲养箱20,可以继续留在第一饲养箱10内或通过操作孔进行人为转移。待达到理想的转移率后,如转移率达到80%,可以将第二饲养箱20的拼接侧壁11合上,此时第一饲养箱10内的幼蛛也无法转移到第二饲养箱20,可以解除第一饲养箱10和第二饲养箱20的拼接。
50.由于第一饲养箱10存在部分较大的孔径的通孔111,所以还会导致部分幼蛛在第一饲养箱10和第二饲养箱20分离后顺着大孔径的通孔111爬出,所以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解决。第一种方法,第一饲养箱10和第二饲养箱20继续拼接,直至幼蛛长到一定大小无法通过大孔径的通孔111后,再解除第一饲养箱10和第二饲养箱20的拼接;第二种方法,设置阻挡板,如第一饲养箱10的大孔径通孔111集中在一块区域,如在拼接侧壁11下部,然后在第一饲养箱10和第二饲养箱20解除拼接后,通过阻挡板,将开设大孔径的通孔111的区域阻挡,达到阻挡大孔径通孔111的目的。
5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饲养箱10和第二饲养箱20的拼接侧壁11是采用不同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如同样采用第一饲养箱10,将大孔径的通孔111区域阻挡即可,如上述的第二种方法,设置阻挡板。而通孔111的孔径的大小是根据饲养蜘蛛个体的大小设置的,其大孔径和小孔径均相对于饲养的蜘蛛种类而言,例如饲养拟环纹豹蛛,其根据2龄幼蛛不能通过的孔径为小孔径;期望分离的低龄幼蛛能通过,而成蛛不能通过的孔径为大孔径。此处小孔径直径不大于0.5毫米,大孔径大于0.5毫米,小于2毫米。
52.通过上述的设置,可以达到第一饲养箱10和第二饲养箱20循环使用,即在第一饲养箱10饲养成蛛,待第一饲养箱10内的成蛛繁殖出幼蛛后,并且幼蛛转移到第二饲养箱20,此时,继续饲养第二饲养箱20的幼蛛,待成年后也可以产生幼蛛,可以再拼接上无成蛛的第一饲养箱10,第二饲养箱20新的幼蛛可以转移到第一饲养箱10内,如此反复循环,可以达到循环养殖蜘蛛,节省人力。
53.以上具体的实施例,而在饲养时,由于成蛛产的幼蛛数量较多,如果单用一个第二饲养箱20用于装诱导过来的幼蛛显然会导致幼蛛的密度大幅增加,不利于饲养,所以本实施例中通过两个第二饲养箱20拼接在一个第一饲养箱10的两侧,用于收集饲养幼蛛。同理在第二饲养箱20产生幼蛛后,需要将两个第一饲养箱10拼接在一个第二饲养箱20的两侧。
54.由于单个卵囊内的蜘蛛数量很多,而且2龄幼蛛的开始自由活动的时间也有差异,一些成蛛在2龄幼蛛全部自由活动前便会产生新的卵囊,所以为了尽可能收集到幼蛛,可以将第二饲养箱20长时间拼接在第一饲养箱10上,待第二饲养箱20的蜘蛛密度足够后,更换新的第二饲养箱20拼接在第一饲养箱10侧边。其中,所述蜘蛛诱导物30包括香根草或诱导
剂。采用香根草属于植物类,可以模拟草丛环境,还可以达到诱导蜘蛛的作用。也可以采用诱导剂进行诱导作用。
55.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饲养箱10和所述第二饲养箱20包括隔离网13,所述隔离网13安装在所述第一饲养箱10或所述第二饲养箱20底部,且所述隔离网13与所述第一饲养箱10或所述第二饲养箱20底面之间存在放置空间。隔离网13将第一饲养箱10隔离出一部分放置空间,用于放置饲养时使用的物品。由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饲养箱10和第二饲养箱20的区别在于拼接侧壁11的不同,所以以下结构的描述用第一饲养箱10为例。
5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饲养箱20将隔离网13延伸至外侧,即在第一饲养箱10和第二饲养箱20拼接后,隔离网13可以接触到第一饲养箱10,防止幼蛛掉落进拼接底部的缝隙。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板材阻隔拼接底部的缝隙,防止幼蛛掉落。
57.具体地,所述放置空间内安装有食盘15和海绵14,所述食盘15可抽取,所述食盘15开口与所述隔离网13相对;放置有所述海绵14的所述放置空间内还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高于所述海绵14的底面低于所述海绵14的顶面。具体地,排水口放在第一饲养箱10和第二饲养箱20的后侧。食盘15为无盖的塑料盘,食盘15内放置非飞行类昆虫,或者人工饲料,以供蜘蛛取食。而蜘蛛由于隔离网13的作用无法直接进入到食盘15,所以下次抽出食盘15不会有蜘蛛逃逸。而且需要清理第一饲养箱10内的残渣时,可以扫入食盘15内取出,而食盘15外侧设置有把手151,方便取放。另外,第一饲养箱10和第二饲养箱20的隔离网13均可取出,例如食盘15放入时,可以将阻挡食盘15的部分隔离网13取出,供蜘蛛取食食盘15上的食物。在本实施例中,只有食盘15上的隔离网13可以取出,如海绵14上方的隔离网为固定设置。放置的海绵14用于提供水分,蜘蛛需要水分时,可以在第一饲养箱10底部获取,由于存在隔离网13,所以蜘蛛不会直接落在海绵14上,也不会被水淹没导致蜘蛛的死亡。而且放置空间的排水口可以控制海绵14上的水分,不会导致过多的水分留在海绵14上表面。
58.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饲养箱10和所述第二饲养箱20所述操作口12上设置有柔性袖口121。操作口12可以用于转移蜘蛛,以及放置其他物品,如放置香根草,其余较大的残渣如蜘蛛尸体,可以通过该操作口12取出,而且操作口12采用柔性袖口121封装,手伸入时可以保证与柔性袖口121与手部较为贴合,防止蜘蛛或昆虫逃离。
59.其中第一饲养箱10和第二饲养箱20在饲养时均放置有绿植17,可以提供给蜘蛛一个栖息环境,同时降低蜘蛛接触机率。
60.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饲养箱10和第二饲养箱20均采用透明材质制成,如采用透明的塑料制成,不仅在拼接侧壁11上开设有通孔111,在顶部位置也开设有通孔111,但是顶部的通孔111孔径较小,用于透气作用,也可以认为是透气孔16,无论是蜘蛛还是昆虫均无法通过该透气孔16,当然位于拼接侧壁11的通孔111也具有透气作用,而且小孔径的通孔111昆虫也无法通过,所以拼接侧壁11的小孔径通孔111即为通气孔16。
61.所述饲养箱包括第一饲养箱10和第二饲养箱20。
62.蜘蛛自行分离饲养方法采用上述所述蜘蛛饲养系统,此处第一饲养箱10和第二饲养箱20的小孔径的通孔111,幼蛛和成蛛无法通过,大孔径的通孔111低龄幼蛛可通过,高龄幼蛛及成蛛无法通过,包括如下步骤,将适量的雌雄蜘蛛按照一定比例放入第一饲养箱10中;饲养一段时间后,雌蛛产生卵囊,将第二饲养箱20与第一饲养箱10通过拼接侧壁11对接,并在第二饲养箱20内放置有蜘蛛诱导物30;卵孵化后,自由活动的2龄幼蛛在蜘蛛诱导
物30的诱导下,通过大孔径的通孔111进入到第二饲养箱20内,成蛛无法通过大孔径的通孔111无法进入第二饲养箱20;完成幼蛛和成蛛的自行分离。此为第一次分离,还可以依照该方法多次饲养与分离。如下:
63.经过分离幼蛛和成蛛后,第一饲养箱10和第二饲养箱20可以分离开,单独放置饲养;取出位于第二饲养箱20的蜘蛛诱导物30;第二饲养箱20内的幼蛛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后,成长为成蛛,并产生卵囊;再对接无蜘蛛的第一饲养箱10,在第一饲养箱10内放置蜘蛛诱导物30;卵孵化后,自由活动的2龄幼蛛在蜘蛛诱导物30的诱导下,通过大孔径的通孔111进入到第一饲养箱10内,成蛛无法通过大孔径的通孔111,无法进入第一饲养箱10。此为完成第二次饲养与分离,依此方法可以实现多次饲养与分离,所以大幅节省了人工饲养与分离的操作。
64.但是采用上述方法饲养与分离蜘蛛,如果要保持蜘蛛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及捕食能力,在人工饲养多代后,需要评估蜘蛛的生物学特性及捕食能力。若蜘蛛活力、生殖力和捕食力显著下降,需要补充野外种。
65.引用图纸说明时,是对出现的新特征进行说明;为了避免重复引用图纸导致描述不够简洁,在表述清楚的情况下,图纸不再一一引用已描述的特征。
66.以上实施例的目的,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的再现与推导,并以此完整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目的及效果,其目的是使公众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67.以上实施例也并非是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穷尽性列举,在此之外,还可以存在多个未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