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器和聚光灯。
背景技术:
2.聚光灯通常包括散热器,散热器用于给聚光灯的灯板散热。散热器通常包括多个散热管,灯板的热量传递给散热管,通过散热管散发出去。相关技术的散热器,由于多个散热管的排列设计过于简单,不利于缩小散热管的占用空间,使得散热器的空间利用率较低,从而不利于聚光灯的小巧化。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器,旨在缩小散热管的占用空间,提供散热器的空间利用率,以利于聚光灯的小巧化。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散热器,包括:
5.散热外壳;
6.散热管,所述散热管在延伸方向上包括传热段和散热段,所述散热段位于所述散热外壳内,所述传热段用以与聚光灯的灯板连接;
7.所述散热管的数量为多个,在所述散热管的径向投影面上,多个所述散热管的传热段分布于第一占用区域,多个所述散热管的散热段分布于第二占用区域,所述第一占用区域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占用区域的面积。
8.可选地,所述第一占用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占用区域内。
9.可选地,所述第一占用区域呈圆形;和/或,所述散热管的散热段呈矩阵排布。
10.可选地,所述散热器还包括散热座,所述散热座具有相对背离的连接侧和安装侧,所述连接侧用以与聚光灯的灯板连接,所述散热段安装于所述安装侧。
11.可选地,所述安装侧设有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散热管对应的安装孔,所述散热管的传热段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
12.可选地,所述散热座的外周壁形成有沿散热座的轴向方向延伸的走线槽。
13.可选地,所述散热器还包括散热鳍片,所述散热管的散热段与所述散热鳍片连接。
14.可选地,所述散热外壳内具有散热风道,所述散热段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所述散热器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散热风道的进风口和/或出风口。
15.可选地,所述风扇包括进风风扇,所述进风风扇设于所述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散热外壳的底部。
16.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聚光灯,所述聚光灯包括上述的散热器。
1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散热管的径向投影面上,多个散热管的传热段分布于第一占用区域,多个散热管的散热段分布于第二占用区域,第一占用区域的面积小于第二占用区域的面积,使得散热管的传热段在单位面积上占用的空间小于散热段在单位面积上占用的空间,如此,一方面有利于从整体上缩小散热管所占用的空间,提高了散热器的空间
利用率,从而提高了聚光灯结构的紧凑性,利于聚光灯的小巧化;另一方面,在保证散热段具有较大的散热空间,以保证散热管的散热效果的同时,传热段的占用空间较小使得散热管小巧灵活,使得散热管在实际应用时,可以伸入罩设于灯板的灯罩内与灯板连接,提高了散热管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聚光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聚光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的散热管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的散热管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号说明:
26.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散热外壳101散热风道102进风口103出风口200散热管201第一占用区域202第二占用区域210传热段220散热段300散热座301走线槽310连接侧320安装侧321安装孔400散热鳍片500进风风扇600灯板
ꢀꢀ
27.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0.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的“和/或”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技术方案、b技术方案,以及a和b同时满足的技术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1.以下将主要描述散热器的具体结构。
32.参照图1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散热器包括:
33.散热外壳100;
34.散热管200,所述散热管200在延伸方向上包括传热段210和散热段220,所述散热段220位于所述散热外壳100内,所述传热段210用以与聚光灯的灯板600连接;
35.所述散热管200的数量为多个,在所述散热管200的径向投影面上,多个所述散热管200的传热段210分布于第一占用区域201,多个所述散热管200的散热段220分布于第二占用区域202,所述第一占用区域201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占用区域202的面积。
36.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散热外壳100是具有外观面的壳体,其整体可以呈方形状,圆形状,甚至其他异形等。散热外壳100内可以具有散热风道101、风扇等,散热管200的散热段220位于散热外壳100内,使得散热管200上的热量可以快速的散发出去,散热管200的传热段210用以与聚光灯的灯板600连接,使得灯板600上的热量可以传递到传热段210,再通过传热段210继续传递到散热段220,散热段220再将热量散发出去,达到给灯板600散热的目的。值得说明的是,传热段210并非只能传递热量,在传递热量给散热段220的同时也可以将自身的热量传递到空气中,从而也可以进行散热。关于散热管200的材质,其可以采用传热效果较好的金属,比如铜、铝等。
37.关于散热管200的径向投影面,需要说明的是,并非只是散热管200的径向所在的面,还包括径向所在的面所属的大区域内的面,本实施例中,在散热管200的径向投影面上,多个散热管200的传热段210分布于第一占用区域201,多个散热管200的散热段220分布于第二占用区域202,第一占用区域201的面积小于第二占用区域202的面积,使得散热管200的传热段210在单位面积上占用的空间小于散热段220在单位面积上占用的空间,如此,一方面有利于从整体上缩小散热管200所占用的空间,提高了散热器的空间利用率,从而提高了聚光灯结构的紧凑性,利于聚光灯的小巧化;另一方面,在保证散热段220具有较大的散热空间,以保证散热管200的散热效果的同时,传热段210的占用空间较小使得散热管200小巧灵活,使得散热管200在实际应用时,可以伸入罩设于灯板600的灯罩内与灯板600连接,提高了散热管200的适用性。
3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占用区域201位于第所述第二占用区域202内。也即,在所述散热管200的径向投影面上,散热管200的传热段210不会凸出散热段220,如此,有利于提高散热管200整体结构的规整性,从而提高散热器的规整性,同时还能有效的避免散热管200与其他零部件相互干扰,有利于提高聚光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占用区域201呈圆形;和/或,所述散热管200的散热段220呈矩阵排布。由于灯罩通常呈圆形,本实施例中,第一占用区域201呈圆形,使得散热管200在实际应用时,散热段220伸入灯罩后,两者结构适配对应,有利于提高结构的规整性和紧凑性,利于聚光灯的小巧化。而散热管200的散热段220呈矩阵排布,有利于散热管200在
实际应用时,迎合空气的流动方向,确保空气能经过各散热管200以吸收散热管200的热量,提高散热管200的散热效果。比如,散热外壳100内具有散热风道101,多个散热管200的传热段210沿着散热风道101的延伸方向排列成散热管200列,散热管200列有多列,多列散热管200列沿着第二方向排布,第二方向与散热风道101的延伸方向垂直,相邻的两行散热管200列具有过风通道。如此,空气能经过过风通道与每列散热管200列的每个散热管200接触,以吸收每个散热管200的热量,从总体上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还包括散热座300,所述散热座300具有相对背离的连接侧310和安装侧320,所述连接侧310用以与聚光灯的灯板600连接,所述散热段220安装于所述安装侧320。具体而言,散热座300的连接侧310可以与灯板600的板面贴合设置,以增大接触面积,提高灯板600传递热量到散热座300上的传热效果。将散热段220安装于散热座300,散热座300再与灯板600连接,相比直接将散热管200与灯板600连接,由于不受散热管200的形状限制,更有利于提高散热管200与灯板600之间的稳固性,使得散热管200能稳定的为灯板600散热,提高散热器的稳定性。
41.进一步的,所述安装侧320设有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散热管200对应的安装孔321,所述散热管200的传热段210安装于所述安装孔321内。具体而言,传热段210与安装孔321适配插合,安装孔321的设置,有利于固定散热管200,提高散热管200安装的稳固性,同时有利于增大散热管200与连接座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座300传递热量到散热管200上的传热效果,从而提高散热器的散热速度,快速的为灯板600散热。
4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座300的外周壁形成有沿散热座300的轴向方向延伸的走线槽301。具体而言,走线槽301可以供聚光灯内部元器件走线,比如,可以供灯板600和控制器的走线。进一步的,走线槽301的侧壁面和底壁面弧形过渡连接,如此不会形成倒角,使得走线槽301的槽壁圆滑流畅,利于走线。
43.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所述散热器还包括散热鳍片400,所述散热管200的散热段220与所述散热鳍片400连接。散热段220散热的同时将部分热量传递到散热鳍片400上,通过散热鳍片400散发出去,如此,散热鳍片400有利于增大散热器的散热面积,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管200的材质为铜,所述散热鳍片400的材质为铝。可以理解的是,铜和铝均具有较高的散热性能,利于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同时铜和铝的材质都比较轻,有利于减小散热管200和散热鳍片400的重量,从而有利于减轻散热器的总体重量,以控制聚光灯的重量,利于使用;另外,结合上述散热管200安装在散热座300的实施例,散热管200和散热鳍片400重力较轻,使得散热座300不需提供过大的支撑力,从而有利于减轻散热座300的负担,提高了散热管200安装的稳固性,从而提高了散热器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外壳100内具有散热风道101,所述散热段220位于所述散热风道101内,所述散热器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散热风道101的进风口102和/或出风口103。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风扇,有利于散热风道101的空气流通,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进一步的,所述风扇包括进风风扇500,所述进风风扇500设于所述进风口102,所述进风口102位于所述散热外壳100的底部。进风风扇500可以将外部的空气吸进散热风道101内,以快速的为散热风道101提供温度相对降低的空气,以快速的吸收散热风道101内的热量,提高散热效果;可以理解的是,热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空气密度小,质量轻,所以热
空气向上升,故进风风扇500设于位于散热外壳100底部的进风口102,迎合了热空气向上升的运动趋势,利于空气的流通,进一步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45.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聚光灯,该聚光灯包括散热器,该散热器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聚光灯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