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智能灯光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5  1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车用智能灯光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汽车灯光系统中,主要分为车身外部的前大灯、尾灯、转向灯、雾灯等,车身内部的顶灯、仪表、导航、空调等零部件上的灯等,其中车身内部灯光主要通过驾驶员触发按键开关来控制灯光的亮灭或者亮度。
3.现有的车用灯光装置其位置通常位于已经设定好的位置,例如车厢的顶部或车门的内壁上,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完整的调整装置对照明方向进行调整,就使得一部分的照明灯所产生的光线会直接照射到车内人员的眼部,对其视线造成干扰,非常不利于驾驶人员观察车外的环境,瞬间的强光甚至会造成眼睛的短暂失明,而且普通的灯光污染也会造成人眼的角膜和虹膜的损伤,白内障的发病率可高达45%,从而引起视觉疲劳和视力下降,还会使人头晕目眩,甚至发生失眠、食欲下降、身体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同时此车用灯光在使用时会在一瞬间改变车内的亮度,而肉眼对突然亮起的光线需要一段时间进行适应,若车辆处于正常行驶的状态下就可能会干扰到驾驶人员的正常判断。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车用智能灯光控制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车用智能灯光控制装置,包括照明灯主体,所述照明灯主体的两侧设置有方向调整装置,所述照明灯主体的底部设置有自动隐藏装置,所述方向调整装置包括主传动支杆,所述主传动支杆的一端设置有支撑力臂,所述支撑力臂安装在照明灯主体的内部。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向调整装置起到保护车内人员观察视线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对车内人员的眼睛进行保护。
8.较佳的,所述主传动支杆与支撑力臂之间设置有旋转连接端口。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运作时支撑力臂与主传动支杆之间能够通过旋转连接端口进行转动。
10.较佳的,所述主传动支杆的数量共有两个,且分别安装在照明灯主体的两侧,其中一个主传动支杆的底部设置有驱动支点。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支点带动整个照明灯主体进行转动。
12.较佳的,所述主传动支杆的一端设置有弹性支撑底杆,所述弹性支撑底杆的底部连接在照明灯主体的底部。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传动支杆配合弹性支撑底杆可以改变整个照明灯一侧的长度。
14.较佳的,所述驱动支点位于照明灯主体的底部,所述驱动支点的内部设置有折叠
收纳层。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折叠收纳层再配合上竖直方向上角度的调节可以实现全方位自动转向的功能。
16.较佳的,所述驱动支点的接线端与车辆的接线端之间相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动支点的接线端连接在汽车本体的内部线路当中,使用时电流会进入到驱动支点的内部。
1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通过设置旋转连接端口、主传动支杆和支撑力臂,组合使用可以改变整个照明灯在竖直方向的角度,随后驱动支点再顺着此照明灯主体底部的安装平台进行移动,从而带动整个照明灯主体进行转动,再配合上竖直方向上角度的调节可以实现全方位自动转向的功能,以避免强光直射到驾驶人员和乘坐人员上,可以避免强光干扰到驾驶人员的正常判断,从而减少车内灯光对车辆正常行驶所造成影响,起到保护车内人员观察视线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对车内人员的眼睛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斜侧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方向调整装置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隐藏装置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1、照明灯主体;2、方向调整装置;3、自动隐藏装置;
24.21、主传动支杆;22、旋转连接端口;23、支撑力臂;24、驱动支点;25、折叠收纳层;26、弹性支撑底杆;
25.31、三角形底座;32、转动轴承;33、接收夹层;34、延伸支撑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参考图1和图2,车用智能灯光控制装置,包括照明灯主体1、方向调整装置2和自动隐藏装置3,方向调整装置2安装在照明灯主体1的两侧,自动隐藏装置3安装在照明灯主体1的底部,方向调整装置2包括主传动支杆21、旋转连接端口22、支撑力臂23、驱动支点24、折叠收纳层25和弹性支撑底杆26,旋转连接端口22安装在主传动支杆21的一端,支撑力臂23的一端连接在旋转连接端口22的内部,支撑力臂23的另一端连接在照明灯主体1的内部,旋转连接端口22的内部设置有横向和纵向的转动圆心,其中纵向转动圆心与主传动支杆21相连接,横向转动圆心与支撑力臂23相连接,在进行运作时支撑力臂23与主传动支杆21之间能够通过旋转连接端口22进行转动,驱动支点24安装在其中一个主传动支杆21的另一端,折叠收纳层25位于驱动支点24与主传动支杆21的交接处,弹性支撑底杆26安装在另一主传动支杆21的底部,驱动支点24的接线端连接在汽车本体的内部线路当中,使用时电流进入到驱动支点24的内部,驱动支点24推动主传动支杆21围绕折叠收纳层25进行转动,同时弹
性支撑底杆26的内部设置有伸缩杆,在驱动支点24驱动主传动支杆21进行转动时,其中一个主传动支杆21首先进行转动,并同时带动另一个主传动支杆21进行转动,而处于从动状态下的主传动支杆21利用弹性支撑底杆26来进行长度的改变,组合使用可以改变整个照明灯在竖直方向的角度,随后驱动支点24再顺着此照明灯主体1底部的安装平台进行移动,从而带动整个照明灯主体1进行转动,再配合上竖直方向上角度的调节可以实现全方位自动转向的功能,以避免强光直射到驾驶人员和乘坐人员上,可以避免强光干扰到驾驶人员的正常判断,从而减少车内灯光对车辆正常行驶所造成影响,起到保护车内人员观察视线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对车内人员的眼睛进行保护。
28.参考图3,自动隐藏装置3包括三角形底座31、转动轴承32、接收夹层33和延伸支撑面板34,接收夹层33的一端连接在三角形底座31的内部,转动轴承32位于接收夹层33与三角形底座31的交接处,接收夹层33的两侧设置有倒角用于转动时提供可移动的空间,避免在转动时出现可移动范围不够的情况出现,以使得接收夹层33可以在三角形底座31的顶部进行小范围内的转动,从而让此自动隐藏装置3能够配合照明灯主体1收纳时处于不同角度的状态中进行使用,避免出现伸缩故障的情况,延伸支撑面板34的底部连接在接收夹层33的内部,延伸支撑面板34可以从接收夹层33的内部移出,与接收夹层33共同组成不同长度的支撑支柱,从而改变整个照明灯主体1在车内的位置。
29.工作原理:请参考图1、图2和图3所示,使用时延伸支撑面板34从接收夹层33的内部移出,与接收夹层33共同组成不同长度的支撑支柱对照明灯进行位置调节,同时接收夹层33的两侧设置有倒角用于转动时提供可移动的空间,使得此自动隐藏装置3能够配合照明灯主体1收纳时处于不同角度的状态中进行使用,当照明灯主体1延伸到外部环境之后,支撑力臂23与主传动支杆21之间通过旋转连接端口22进行转动,电流进入到驱动支点24的内部,驱动支点24推动主传动支杆21围绕折叠收纳层25进行转动,同时弹性支撑底杆26的内部设置有伸缩杆,在驱动支点24驱动主传动支杆21进行转动时,处于从动状态下的主传动支杆21利用弹性支撑底杆26来进行长度的改变,随后驱动支点24再顺着此照明灯主体1底部的安装平台进行移动,可以实现全方位自动转向的功能。
3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