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高温区域和多保温区域的无阻旋转式转盘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5  118



1.本实用新型涉及餐饮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多个区域高温煮食、多个区域调温保温菜品,且具备有、无通电都无阻旋转的具有多高温区域和多保温区域的无阻旋转式转盘,其结构超薄,使用简单,功能多样。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旋转餐桌的结构也越来越多样。现有的餐桌中,有纯旋转台式的餐桌,用以实现摆放于桌面上的菜品出现在不同的座位前方,进而满足坐在不同座位上的食客进食,但这种餐桌无法使餐桌上的菜品时刻保持在多区域高温;也有同时满足多区域保温和加热式的加热保温旋转餐桌,此时,位于餐桌的中心区域为加热区域,位于中心区域外围的区域为保温区域,虽然这种餐桌能够使得处于保温区域的菜品处于某一温度,但对于气候较为寒冷的地区而言,保温区的温度依然低于人们期望的菜品温度,而保温区只在中心区域设置,则每次只能使一道菜品得到加热,难以保证食用要求。也有的餐桌在桌面上设置多个加热区域对菜品进行加热,但这种餐桌无法实现旋转,这不便于食客进食离自己较远的菜品。还有一种旋转餐桌,在用餐时,直接将带有明火的炉子置于桌面上,然后将菜品置于炉子上,边加热边供食客食用。但这种餐桌其一是存在发生火灾的隐患,其二是炉子里的明火燃烧时间过短,对菜品的加热不能满足食客的使用要求。如能设计一款旋转餐桌,设置多个加热区域,能够同时对多道菜品进行加热,则能保证桌面上同时有多道菜品处于加热状态,从而满足寒冷地区食客对多道菜品温度的要求,且旋转餐桌能够方便食用者将想吃的菜品旋转到面前再夹取到碗里来,这便于食客进食桌面上的所有菜品,提升食客的进食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多个高温加热区域和多个保温区域,能同时对多个高温器皿多道菜品进行煮食或加热保温,且能整体带电或无电状态下无阻地旋转的具有多高温区域和多保温区域的无阻旋转式转盘。
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包括转盘面和设置于所述转盘面下侧面上的旋转体,所述旋转体对所述转盘面形成支撑并使所述转盘面自由转动,所述转盘面上设置有中心加热区域、至少三个外围加热区域及至少两个保温区域,所述外围加热区域及所述保温区域均环绕所述中心加热区域设置,所述转盘面设置有内部空间,在所述转盘面的内部空间内,与所述转盘面上设置的所述中心加热区域及所述外围加热区域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加热装置,与所述转盘面上设置的保温区域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保温装置,在所述旋转体上设置有电源线为所述转盘面内的电器供电,在所述转盘面上,所述中心加热区域、每个所述外围加热区域及每个所述保温区域均设置有控制装置。
5.所述转盘面上设置的外围加热区域及所述保温区域的数目均设置为三个或以上,所述外围加热区域及三个或以上所述保温区域环绕着所述中心加热区域梅花间足地设置。
6.所述转盘面的厚度为30~68mm。
7.所述加热装置为电陶炉或电磁炉的高温加热设备。
8.设置于所述中心加热区域的加热装置为电陶炉,设置于所述外围加热区域的加热装置为电磁炉。
9.所述转盘面的内部空间由上面板、下面板及连接在所述上面板及所述下面板之间的裙边包围而成,所述加热装置及所述保温装置均设置于所述上面板的下表面上。
10.在所述上面板上,与所述中心加热区域及所述外围加热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均采用高温晶板设置,与所述保温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均采用高温全钢化玻璃板设置。
11.在所述下面板上,与设置所述加热装置的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散热孔。
12.所述旋转体包括底板、第一旋转环和第二旋转环,所述第一旋转环转动配合在所述第二旋转环的外围,所述第二旋转环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支撑脚柱,所述第一旋转环上设置有若干个均布的转盘面支撑钉,所述转盘面支撑钉的上端面对所述转盘面形成支撑,所述旋转体与所述转盘面之间存在间隙。
13.每个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板,在所述控制板上装置有mcu、数码显示屏、大小调节开关、功能选择开关及功能锁定开关,循环按压所述功能选择开关进行功能选择,每个所述控制装置分别设置有供电线为对应的控制区域的加热装置或保温装置供电,在所述中心加热区域、每个所述外围加热区域及每个所述保温区域上均设置有感应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控制装置信号连接。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转盘面上设置中心加热区域和至少三个外围加热区域,从而保证了转盘面上具有多个加热区域,满足同时对多道菜品的加热,满足寒冷地区人们对菜品温度的要求;同时,转盘面上还设置了至少两个保温区域,通过保温区域亦可对菜品进行保温;本实用新型同时实现了加热和保温功能;此外,本实用新型避免了明火的使用,保证了安全性和可靠性;而旋转体的设置则大大地便利了用餐人员的用餐,减少了远端夹菜而可能出现的尴尬;在旋转体中通过设置的电源线实现对转盘面内的电器设备供电,而电源线的结构能够保证即使是旋转体在旋转状态下仍然能实现通电,实现旋转体无论是有电或无电状态下均能无阻旋转,进而保证转盘面内的电器根据需求始终能够满足通电需求;在所述转盘面上,所述中心加热区域、每个所述外围加热区域及每个所述保温区域均设置有控制装置,进而实现对每个加热装置或保温装置能够进行单独的控制,使每个工作区域不存在干涉问题,使得区域使用更加灵活。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简易外结构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简易俯视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简易仰视图;
18.图4是所述转盘面的简易部分剖视图;
19.图5是所述控制装置面板的简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包括转盘面1和设置于所述转盘面1下侧面上的旋转体2,所述旋转体2对所述转盘面1形成支撑并使所述转盘面1自由转动,所述转盘面1上设置有中心加热区域11、至少三个外围加热区域12及至少两个保温区域13,所述外围加热区域12及所述保温区域13均环绕所述中心加热区域11设置,所述转盘面1设置有内部空间,在所述转盘面1的内部空间内,与所述转盘面1上设置的所述中心加热区域11及所述外围加热区域12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加热装置,与所述转盘面1上设置的保温区域13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保温装置,在所述旋转体2上设置有电源线26为所述转盘面1内的电器供电。在所述转盘面1上,所述中心加热区域11、每个所述外围加热区域12及每个所述保温区域13均设置有控制装置14。具体结构如下。
21.每个所述控制装置14包括控制板,在所述控制板上装置有mcu、数码显示屏27、大小调节开关28、功能选择开关29及功能锁定开关30,循环按压所述功能选择开关29进行功能选择,每个所述控制装置分别设置有供电线为对应的控制区域的加热装置或保温装置供电,在所述中心加热区域11、每个所述外围加热区域12及每个所述保温区域13上均设置有感应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控制装置信号连接。其中,功能选择开关包含了上断电功能选择、功率功能选择、温度调节功能选择、工作时间长度设置等。通过功能选择开关实现上电后,循环按压所述功能选择开关通过选择功率功能,再通过大小调节开关调节到需要的功率值,该功率值通过数码显示屏显示具体数值,然后通过功能锁定开关设定当前的功率值进行工作。在完成加热或保温工作后,通过功能选择开关即可实现断电控制,使作业模块(加热装置或保温装置)处于非作业状态。当想设定加热装置或保温装置的工作时间时,可通过按压所述功能选择开关选择到工作时间长度设置功能,通过大小调节开关28调节时长,再按压功能锁定开关30锁定以时间长度来设定工作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其中的mcu选自型号为chk dcl6907的芯片。设置于加热区域或保温区域的感应器为温度感应器,一般为热敏电阻即可满足要求。此外,所述中心加热区域11设定的功率一般在2500w以内,每个所述外围加热区域12设定的功率一般在1000w以内,每个所述保温区域13设定的功率一般在150w以内,如图2和图5所示。如此设置,能够使得转盘能够根据需要为指定的区域通电,或加热或保温,使得转盘使用更加灵活,也间接地降低了成本。
22.所述转盘面1上设置的外围加热区域12及所述保温区域13的数目均设置为三个或以上,所述外围加热区域12及三个或以上所述保温区域13环绕着所述中心加热区域11梅花间足地设置。在这里,外围加热区域可以设置为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更多个,这可视乎转盘的尺寸及使用的习惯而定,当然,还需要考虑整个转盘的散热问题,以保证安全。
23.所述转盘面1的厚度为30~68mm。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转盘在实现无阻地自由转动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证极薄的厚度,从而使得整个转盘结构上更加轻便,也相对地降低了成本。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的转盘面的厚度为40mm。
24.所述加热装置为电陶炉或电磁炉等高温加热设备。由此可见,可根据实际需求而选择不同的加热设备。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于所述中心加热区域11的加热装置为电陶炉,设置于所述外围加热区域12的加热装置为电磁炉。
25.所述转盘面1的内部空间由上面板15、下面板16及连接在所述上面板15及所述下面板16之间的裙边17包围而成,所述加热装置及所述保温装置均设置于所述上面板15的下
表面上。转盘面的内部空间的设置,能够将加热设备及保温设备进行收纳,保证转盘面通过旋转体实现自由旋转。
26.在所述上面板15上,与所述中心加热区域11及所述外围加热区域12相对应的位置均采用高温晶板设置,与所述保温区域13相对应的位置均采用高温全钢化玻璃板设置。由此可见,加热的区域和保温的区域分别采用特殊的高温晶板和高温全钢化玻璃板来制作,保证了桌面材料满足高温的要求,保证了转盘的质量。
27.在所述下面板16上,与设置所述加热装置的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散热孔161。通过散热孔可有效地将转盘面内产生的热量散出,保证内部空间的各种电器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28.所述旋转体2包括底板21、第一旋转环22和第二旋转环23,所述第一旋转环22转动配合在所述第二旋转环23的外围,所述第二旋转环23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21上,所述底板21的下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支撑脚柱24,所述第一旋转环22上设置有若干个均布的转盘面支撑钉25,所述转盘面支撑钉25的上端面对所述转盘面形成支撑,所述旋转体2与所述转盘面1之间存在间隙。在制作转盘面1时,在下面板16的中心处开设一个中心通孔,该中心通孔的大小与旋转体2的大小差不多。转盘面支撑钉25的上端设置有一个支撑块,该支撑块支撑于所述上面板15的下侧面上,支撑块与上面板的下侧面之间通过胶水粘接的方式固定配合。此外,在底板21的中心处设置有通孔且在该通孔处设置电滑环,通过该电滑环及电源线26即可将外部电源引入到转盘面的内部空间为加热装置、保温装置及温控开关等提供电源。
29.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转盘面上设置中心加热区域和至少三个外围加热区域,从而保证了转盘面上具有多个加热区域,满足同时对多道菜品的加热,满足寒冷地区人们对菜品温度的要求;同时,转盘面上还设置了至少两个保温区域,通过保温区域亦可对菜品进行保温;本实用新型同时实现了加热和保温功能;此外,本实用新型避免了明火的使用,保证了安全性和可靠性;而旋转体的设置则大大地便利了用餐人员的用餐,减少了远端夹菜而可能出现的尴尬;在旋转体中通过设置的电源线实现对转盘面内的电器设备供电,而电源线的结构能够保证即使是旋转体在旋转状态下仍然能实现通电,实现旋转体无论是有电或无电状态下均能无阻旋转,进而保证转盘面内的电器根据需求始终能够满足通电需求。在所述转盘面上,所述中心加热区域、每个所述外围加热区域及每个所述保温区域均设置有控制装置,进而实现对每个加热装置或保温装置能够进行单独的控制,使每个工作区域不存在干涉问题,使得区域使用更加灵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