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美容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电流刺激眼罩。
背景技术:
2.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智能化发展,电脑和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长期使用电脑工作的人来说,长时间不间断的面对电脑屏幕会对使眼睛干涩、疲劳,长期的刺激会导致眼疾,而且电脑和手机的长时间观看,会造成眼中分泌的润滑物减少,导致近视眼。医学研究证明,视疲劳性眼疾是由于眼睛过度疲劳造成眼睛睫状肌压力过大,眼肌收缩和松弛的弹性变弱,眼肌周围血液循环系统携氧量减少,对大脑的命令不敏感,出现看东西模糊,酸痛等症状。
3.为了舒缓眼部肌肉,许多人选择佩戴医疗用眼罩来缓解眼部肌肉的疲劳。然而,现有的用于缓解眼部疲劳的眼罩一般采用蒸汽熏蒸或磁疗进行,其缓解效果一般或难以控制作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医疗用眼罩对眼部疲劳缓解效果一般且作用范围难以控制的问题,提供一种微电流刺激眼罩。
5.一种微电流刺激眼罩,该微电流刺激眼罩包括主壳体、连接组件以及微电流衬垫组件。连接组件的一侧对应安装于主壳体内部,微电流衬垫组件对应套设于连接组件的另一侧。
6.主壳体包括眼罩壳体、调节阀以及转轴,调节阀以及转轴安装于眼罩壳体内部。其中,眼罩壳体具有罩体、气雾通道以及安装槽。气雾通道贯通安装槽的侧壁并连通安装槽以及罩体,调节阀以及转轴安装于安装槽内。
7.罩体具有镜面对称的第一眼罩壳以及第二眼罩壳,连接组件分别对应安装于第一眼罩壳以及第二眼罩壳。
8.微电流衬垫组件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一微电流衬垫以及第二微电流衬垫,第一微电流衬垫以及第二微电流衬垫分别与连接组件对应连接,并且第一微电流衬垫以及第二微电流衬垫均具有电源插孔,该电源插孔能够通过对应的导线连接外部专用电源,从而使得第一微电流衬垫以及第二微电流衬垫分别引入微电流。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安装槽设置于第一眼罩壳以及第二眼罩壳之间,并连接第一眼罩壳以及第二眼罩壳。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气雾通道具有进气口以及排气口,进气口设置于第一眼罩壳以及第二眼罩壳连接处远离连接组件的一侧,也即设置于安装槽的侧壁外侧;排气口分别对应设置于第一眼罩壳的外侧端以及第二眼罩壳的外侧端。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安装槽的内壁具有进气孔、第一分流孔、第二分流孔以及通孔;安装槽通过进气孔与进气口连通;安装槽通过第一分流孔与第一眼罩壳连通,安
装槽通过第二分流孔与第二眼罩壳连通;通孔设置于安装槽的底壁。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排气口包括第一排气口以及第二排气口,第一排气口设置于第一眼罩壳内部远离安装槽的一端,第二排气口设置于第二眼罩壳内部远离安装槽的一端。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调节阀具有旋钮、阀片以及卡槽,旋钮设置于阀片一端面的外侧,卡槽设置于该端面的内侧,阀片的另一端套接于安装槽内。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阀片的侧壁设置有一开放窗口,该开放窗口可同时连通第一分流孔、第二分流孔以及进气孔。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转轴具有对应于卡槽的卡块以及环状抵片,卡块设置于转轴的一端,并通过通孔以及阀片的敞口端连接至卡槽;环状抵片设置与转轴的另一端,并与安装部的底壁外侧抵接。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分别与第一眼罩壳以及第一微电流衬垫连通;第二连接件分别与第二微电流衬垫第二眼罩壳连通。
17.上述的微电流刺激眼罩通过微电流衬垫组件引入微电流对使用者眼部周围的皮肤施加微电流刺激,从而达到有针对性地舒缓眼部肌肉的效果。其中,微电流衬垫组件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一微电流衬垫以及第二微电流衬垫,第一微电流衬垫以及第二微电流衬垫均具有电源插孔,并分别通过对应导线连接外部专用电源,从而分别引入微电流对使用者眼部周围的皮肤施加微电流刺激,其对使用者眼部肌肉疲劳的缓解更加有效。
附图说明
18.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微电流刺激眼罩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微电流刺激眼罩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微电流刺激眼罩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微电流刺激眼罩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微电流刺激眼罩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4.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微电流刺激眼罩,该微电流刺激眼罩包括:主壳体1、连接组件2以及微电流衬垫组件3。连接组件2的一侧对应安装于主壳体1内部,微电流衬垫组件3对应套设于连接组件2的另一侧。在实际应用中,主壳体1作为微电流刺激眼罩的主体能够将连接组件2以及微电流衬垫组件3固定成型,并适应人体面部从而提高微电流刺激眼罩与面部的贴合度,进而提升使用体验;而微电流衬垫组件3与人体面部直接接触,并能够通过连接专用电源产生微电流对面部皮肤施加微电流刺激。
25.请参阅图1,主壳体1包括眼罩壳体11、调节阀12以及转轴13,调节阀12以及转轴13安装于眼罩壳体11内部。眼罩壳体11作为支撑主体,在使用者进行佩戴时提供强度支撑,调节阀12和转轴13在用于对进入眼罩壳体11的药物气雾流量进行调节。其中,眼罩壳体11具有罩体111、气雾通道112以及安装槽113。安装槽113贯穿罩体111的顶侧表面和底侧表面设置于罩体111的中部,调节阀12和转轴13安装于安装槽113内,气雾通道112贯通安装槽113的侧壁并连通安装槽113以及罩体111。在实际应用时,药物气雾通过气雾通道112依序流经安装槽113、罩体111、连接组件2以及微电流衬垫组件3从而接触使用者的眼部,而调节阀12和转轴13在安装槽113中对气雾流量进行调节。
26.请参阅图1和图2,罩体111具有镜面对称的第一眼罩壳1111以及第二眼罩壳1112,连接组件2分别对应安装于第一眼罩壳1111以及第二眼罩壳1112,安装槽113设置于第一眼罩壳1111以及第二眼罩壳1112之间,并连接第一眼罩壳1111以及第二眼罩壳1112。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眼罩壳1111与第二眼罩壳1112相互独立,并且彼此通过安装槽113连通,在进行气雾输入时,第一眼罩壳1111以及第二眼罩壳1112能够分别通过连接组件2对双眼进行相对独立的给药工作。气雾通道112的进气口1121设置于第一眼罩壳1111以及第二眼罩壳1112连接处远离连接组件2的一侧,也即设置于安装槽113的侧壁外侧;气雾通道112的排气口1122分别对应设置于第一眼罩壳1111的外侧端以及第二眼罩壳1112的外侧端。
27.请参阅图1和图4,气雾通道112的进气口1121设有一连接管道1123,该连接管道1123能够配合连接外部气雾给药设备,并通过气雾通道112依序连通安装槽113、罩体111、连接组件2、微电流衬垫组件3以及气雾通道112的排气口1122。
28.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4,安装槽113为筒状结构,调节阀12通过安装槽113的敞口安装于安装槽113的内部,安装槽113底壁具有一通孔1131,转轴13的一端由底壁外侧通过通孔1131与调节阀12固定连接,调节阀12以转轴13为轴心可进行旋转;第一眼罩壳1111以及第二眼罩壳1112分别设置于安装槽113的两侧,安装槽113的侧壁具有进气孔1132、第一分流孔1133以及第二分流孔1134;安装槽113通过进气孔1132与连接管道1123连通,即为气雾通道112的进气口1121;安装槽113通过第一分流孔1133与第一眼罩壳1111连通,安装槽113通过第二分流孔1134与第二眼罩壳1112连通。在实际应用中,芯线的药物气雾通过进气口1121,进而通过连接管道1123以及进气孔1132进入安装槽113内部,气雾通过第一分流孔1133以及第二分流孔1134进入微电流衬垫组件3内部作用于人体眼部;通过旋转调节阀12,能够调节分别进气孔1132、第一分流孔1133以及第二分流孔1134的气雾流量,从而调节微电流刺激眼罩的气雾给药量。
29.请参阅图3,排气口1122包括第一排气口11221以及第二排气口11222,第一排气口11221设置于第一眼罩壳1111内部远离安装槽113的一端,第一排气口11221内壁设有第一公扣结构,第二排气口11222设置于第二眼罩壳1112内部远离安装槽113的一端,第二排气口11222内壁设有第二公扣结构,连接组件2分别通过第一公扣结构以及第二公扣结构与罩体111连接。在实际应用中,药物气雾与人体眼部作用完成后,分别通过第一排气口11221以及第二排气口11222进行排气,从而使得气雾通道112内形成流动的气雾流,进而使得人体眼部不断接触新鲜的药物气雾,以此保证微电流刺激眼罩给药的有效性。
30.请参阅图1、图2、图4以及图5,调节阀12具有旋钮121和阀片122,阀片122具有筒状结构,阀片122一端与旋钮121固定连接,并且该一端内壁设置有一卡槽123,阀片122另一端
具有敞口。阀片122设置于安装槽113内,并且阀片122的侧壁外侧与安装槽113的侧壁内侧相抵接,阀片122能够随旋钮121转动任意角度,从而使得使用者能够对调节阀12进行顺畅的调节,同时当使用者关闭其中一分流孔时,阀片122侧壁以及安装槽113的侧壁紧密抵接能够提高调节阀12的密封性能;阀片122的侧壁设置有一开放窗口1221,该开放窗口1221可同时连通第一分流孔1133、第二分流孔1134以及进气孔1132,当使用者需要将双眼的进气量调节至最大时,该开放窗口1221能够将第一分流孔1133、第二分流孔1134以及进气孔1132完全敞开,阀片122的敞口一端以及开放窗口1221安装于安装槽113内部,旋钮121设置于安装槽113的敞口端的外部。
31.请参阅图5,转轴13的一端对应卡槽123设置有卡块131,另一端设置有环状抵片132,转轴13的卡块131一端通过通孔1131以及阀片122的敞口端连接至卡槽123,从而使得调节阀12能够紧密固定于安装槽113内,环状抵片132与安装槽113的底壁外侧抵接,以此使得调节阀12能够进行平滑旋转。
32.请参阅图1、图2、图4以及图5,连接组件2包括第一连接件21以及第二连接件22,第一连接件21具有第一暂留腔211以及对应第一排气口11221的第一排气通道212,第一暂留腔211与第一排气通道212连通。第一暂留腔211的底壁设置有第一导入孔2111,第一暂留腔211通过第一导入孔2111与第一眼罩壳1111连通,在实际应用时,药物气雾通过第一导入孔2111进入第一暂留腔211内进行暂存,在此过程中,气雾与眼部进行充分接触并发挥药物作用,在完成药物作用后,气雾在气雾流的气压作用下通过第一排气通道212排出。第一排气通道212的内壁对应第一公扣结构设置有第一母扣结构,第一公扣结构与第一母扣结构配合形成稳定卡扣结构,第一连接件21通过该卡扣结构与第一眼罩壳111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22具有第二暂留腔221以及对应第二排气口11222的第二排气通道222,第二暂留腔221与第二排气通道222连通。第二暂留腔221的底壁设置有第二导入孔2211,第二暂留腔221通过第二导入孔2211与第二眼罩壳1112连通,在实际应用时,药物气雾通过第一导入孔2111进入第一暂留腔211内进行暂存,在此过程中,气雾与眼部进行充分接触并发挥药物作用,在完成药物作用后,气雾在气雾流的气压作用下通过第一排气通道212排出。第二排气通道222的内壁对应第二公扣结构设置有第二母扣结构,第二公扣结构与第二母扣结构配合形成稳定卡扣结构,第二连接件22通过该卡扣结构与第二眼罩壳1112固定连接。
33.请参阅图1、图4以及图5,微电流衬垫组件3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一微电流衬垫31以及第二微电流衬垫32,第一微电流衬垫31以及第二微电流衬垫32均具有电源插孔301,电源插孔301分别设置于第一微电流衬垫31以及第二微电流衬垫32的外表面,该电源插孔301能够通过对应的导线连接外部专用电源,从而使得第一微电流衬垫31以及第二微电流衬垫32分别引入微电流。第一微电流衬垫31以及第二微电流衬垫32一侧敞口均具有套接结构302,其另一侧敞口均具有扩散状衬垫结构303,第一微电流衬垫31以及第二微电流衬垫32通过套接结构302分别套设于第一连接件21以及第二连接件22的敞口边缘,扩散状衬垫结构303与使用者的脸部接触,并形成相对密闭的微电流作用区,在使得药物气体与使用者眼部充分接触的同时,对使用者眼部周围的皮肤施加微电流刺激,从而实现眼部美容的目的。
3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微电流刺激眼罩通过微电流衬垫组件引入微电流对使用者眼部周围的皮肤施加微电流刺激,从而达到有针对性地舒缓眼部肌肉的效果。其中,微电流衬垫组件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一微电流衬垫以及第二微电流衬垫,第一微电流衬垫以及第
二微电流衬垫均具有电源插孔,并分别通过对应导线连接外部专用电源,从而分别引入微电流对使用者眼部周围的皮肤施加微电流刺激,其对使用者眼部肌肉疲劳的缓解更加有效。
35.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3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