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封胶制备用原料多级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5  123



1.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胶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密封胶制备用原料多级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2.密封胶是指随密封面形状而变形,不易流淌,有一定粘结性的密封材料,是用来填充构形间隙、以起到密封作用的胶粘剂,通常以沥青物、天然树脂或合成树脂、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等干性或非干性的粘稠物为基料,配合滑石粉、白土、炭黑、钛白粉和石棉等惰性填料,再加入增塑剂、溶剂、固化剂、促进剂等制成。
3.现有的密封胶混合装置在进料过程中,由于密封胶原料有较强的黏性,会有部分原料与进料管内壁粘在一起,导致进料管道的堵塞,需要人工进行导通,进而导致密封胶的制备效率降低,同时密封胶混合装置内搅拌通过电机带动搅拌杆进行转动混合,内部原料受到混合力度较小,导致原料混合速率下降。
4.因此,需要一种密封胶制备用原料多级混合装置,用以解决进料管堵塞和原料受到混合力度小导致混合速率下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密封胶制备用原料多级混合装置,解决了进料管堵塞和原料受到混合力度小导致混合速率下降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密封胶制备用原料多级混合装置,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顶部固定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固定有第一转动轴,所述外壳体顶部贯穿安装有进料管,所述外壳体底部贯穿安装有出料管,所述第一转动轴外壁固定有搅拌杆,所述外壳体内壁固定有撞击杆,所述外壳体顶部通过支撑块固定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固定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一端固定有转动杆,所述外壳体顶部靠近第二电机一侧固定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顶部活动安装有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一端底部活动安装有导料杆,所述第一传动杆另一端底部活动安装有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底部固定有限位框。
7.作为优选,所述导料杆顶部固定有圆顶,所述圆顶为半球状,所述导料杆为圆台状,所述圆顶顶部固定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顶部通过第一限位杆与第一传动杆铰接,所述第一传动杆中部通过第二限位杆与第二连接杆铰接。
8.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传动杆顶部通过第三限位杆与第一传动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三限位杆与第二限位杆之间的间距值等于第一限位杆与第二限位杆之间的间距值相等。
9.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框为中空矩形状,所述限位框内壁的长度值等于转动杆长度值的两倍,所述限位框的内壁长度值等于进料管的高度值。
10.作为优选,所述转动杆的一端固定有滑块,所述滑块与限位框活动套接,且限位框
的内壁厚度值等于滑块的直径值。
11.作为优选,所述搅拌杆和撞击杆均设置有三组,每组所述搅拌杆和撞击杆均呈竖直等距安装,且每组所述搅拌杆和撞击杆均设置有三个,且三个所述搅拌杆和三个所述撞击杆均呈圆周等距分布,且搅拌杆和撞击杆呈交错状排布。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启动第二电机带动第二转动轴和转动杆进行转动,滑块在限位框内部移动,限位框将滑块的圆周运动转化为第二传动杆的竖直上下运动,第一传动杆围绕第二限位杆进行转动,同时导料杆和第二传动杆仍处于竖直状,导料杆与第二传动杆进行相反的上下运动,对进料管内部的原料进行挤压,将黏着的原料挤压进入外壳体内部即可,从而达到进料管不会堵塞提高混合效率的效果。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第一转动轴和搅拌杆进行转动,对外壳体内部的原料进行搅拌混合,外壳体内壁固定有撞击杆,撞击杆对转动的原料形成反作用力,使得原料混合力度增加,从而达到提高原料的混合效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的a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17.图3为图1的b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外壳体;2、第一电机;3、进料管;4、出料管;5、第一转动轴;6、搅拌杆;7、撞击杆;8、导料杆;81、圆顶;9、第二电机;91、第二转动轴;10、支撑块;11、第一连接杆;111、第一限位杆;12、第一传动杆;13、第二连接杆;131、第二限位杆;14、第二传动杆;141、第三限位杆;15、转动杆;151、滑块;16、限位框。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1.参照图1-4,一种密封胶制备用原料多级混合装置,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顶部固定有第一电机2,第一电机2的动力输出端固定有第一转动轴5,外壳体1顶部贯穿安装有进料管3,外壳体1底部贯穿安装有出料管4,第一转动轴5外壁固定有搅拌杆6,通过第一电机2带动第一转动轴5和搅拌杆6进行转动,对外壳体1内部的原料进行搅拌混合,外壳体1内壁固定有撞击杆7,撞击杆7对转动的原料形成反作用力,使得原料混合力度增加。
22.其中,外壳体1顶部通过支撑块10固定有第二电机9,第二电机9的动力输出端固定有第二转动轴91,第二转动轴91一端固定有转动杆15,外壳体1顶部靠近第二电机9一侧固定有第二连接杆13,第二连接杆13顶部活动安装有第一传动杆12,第一传动杆12一端底部活动安装有导料杆8,导料杆8对进料管3进行敲击,将进料管3内部的原料向底部外壳体1中进行挤压第一传动杆12另一端底部活动安装有第二传动杆14,第二传动杆14底部固定有限位框16,限位框16将滑块151的圆周运动转化为第二传动杆14的竖直上下运动。
23.其中,导料杆8顶部固定有圆顶81,圆顶81为半球状,当从进料管3中倒入原料落在导料杆8顶部时,可以从圆顶81处落下,导料杆8为圆台状,圆顶81顶部固定有第一连接杆11,第一连接杆11顶部通过第一限位杆111与第一传动杆12铰接,第一传动杆12中部通过第二限位杆131与第二连接杆13铰接,使得第一传动杆12可以围绕第二限位杆131进行转动,同时导料杆8和第二传动杆14仍处于竖直状。
24.其中,第二传动杆14顶部通过第三限位杆141与第一传动杆12的另一端铰接,第三限位杆141与第二限位杆131之间的间距值等于第一限位杆111与第二限位杆131之间的间距值相等,使得第二传动杆14上下移动的距离等于导料杆8上下移动的距离。
25.其中,限位框16为中空矩形状,限位框16内壁的长度值等于转动杆15长度值的两倍,防止滑块151触碰限位框16内壁两侧导致第二传动杆14左右移动,限位框16的内壁长度值等于进料管3的高度值,使得第二传动杆14上下移动的距离等于进料管3的高度,导料杆8运动至最底端可以与进料管3底端齐平,将进料管3中黏着的原料进行导落。
26.其中,转动杆15的一端固定有滑块151,滑块151与限位框16活动套接,且限位框16的内壁厚度值等于滑块151的直径值,使得滑块151可以在限位框16内部进行滑动,搅拌杆6和撞击杆7均设置有三组,每组搅拌杆6和撞击杆7均呈竖直等距安装,且每组搅拌杆6和撞击杆7均设置有三个,且三个搅拌杆6和三个撞击杆7均呈圆周等距分布,且搅拌杆6和撞击杆7呈交错状排布,防止搅拌杆6触碰撞击杆7导致装置损坏,同时第一电机2带动第一转动轴5和搅拌杆6进行转动,对外壳体1内部的原料进行搅拌混合,外壳体1内壁固定有撞击杆7,撞击杆7对转动的原料形成反作用力,增加原料的混合力度。
27.工作原理:在使用时,首先启动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9进行转动,在从进料管3向外壳体1中加入带混合原料,圆顶81为半球状,当从进料管3中倒入原料落在导料杆8顶部时,可以从圆顶81处落下,第一电机2带动第一转动轴5和搅拌杆6进行转动,对外壳体1内部的原料进行搅拌混合,撞击杆7对转动的原料形成反作用力,第二电机9带动第二转动轴91和转动杆15进行转动,滑块151在限位框16内部移动,限位框16将滑块151的圆周运动转化为第二传动杆14的竖直上下运动,第一传动杆12围绕第二限位杆131进行转动,同时导料杆8和第二传动杆14仍处于竖直状,导料杆8与第二传动杆14进行相反的上下运动,对进料管3内部的原料进行挤压,将黏着的原料挤压进入外壳体1内部进行混合即可。
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