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免中间坯撞击粗轧辊道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5  124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轧制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避免中间坯撞击粗轧辊道的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粗轧工序,正常生产时,板坯经过粗轧机的工艺过程如下:第一次向右轧制—辊缝调整到130mm—第二次向左轧制—辊缝调整到90mm—第三次向右轧制—辊缝调整到60mm—第四次向左轧制—辊缝调整到35mm—第五次向右轧制,完毕后的中间坯送到精轧机组。在第二、四次向左轧制时,正常情况下,板坯的头部平直地通过各种设备,原设计逻辑合情合理,但是未考虑到高压水除鳞的问题,在辊道和下过渡梁结合处有高压水除鳞集管,而下过渡梁挡住了高压水向上的喷射路径,使中间坯下表面氧化铁皮的冲刷去除受阻,因此,对下过渡梁沿长度方向切割200mm,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高温的板坯变形是极为不均匀的,容易产生下扣或上翘,因为粗轧工序中间坯是处于温度变化过程,尤其是对于轧制过程水冷射入,使坯料上下表面温度冷却不一,中间坯温度不均匀性增加,而表面温度不同,会导致上下表面变形抗力不同,使中间坯轧制时头部向温度低的一方翘曲,温差越大,翘曲缺陷程度越大。一旦产生下扣,第二、四道次逆向轧制的中间坯头部发生下弯直接撞击辊道,巨大的冲击力导致辊道轴承损坏、接轴断裂、电机过流损坏等等各种事故,因此,亟需对该设备进行重新设计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避免中间坯撞击粗轧辊道的装置,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中间坯头部发生下弯直接撞击辊道造成辊道轴承损坏、接轴断裂、电机过流损坏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避免中间坯撞击粗轧辊道的装置,包括下过渡梁、除磷装置和过渡桥架;
5.所述下过渡梁边缘靠近第一辊道一端与第一辊道竖直轴线的距离小于230mm,所述下过渡梁靠近第一辊道一端边缘表面与水平线夹角为0
°
,所述下过渡梁边缘靠近第一辊道一端形状与第一辊道形状匹配;
6.所述除磷装置包括除磷下集管,所述除磷下集管包括横管和纵管,所述横管和纵管焊接连通,所述横管与第一辊道轴线方向一致,所述横管中央设置有三根长管水嘴,所述长管水嘴与横管连接口设置于横管侧方靠近第二辊道一端,所述横管上长管水嘴两侧有均布的短管水嘴,所述短管水嘴与所述长管水嘴分两排设置,所述短管水嘴与横管连接口设置于横管上方,所述短管水嘴共十二根,所述长管水嘴和短管水嘴均与水平方向呈一个夹角,所述纵管在过渡桥架下呈阶梯式结构,所述纵管包括三段直管和两段折弯管,所述除磷下集管设置于轧机入口第一辊道和第二辊道中间的过渡桥架下,除磷水喷射点到除磷水喷射到中间坯表面喷射点的距离不超过300mm;
7.所述过渡桥架包括竖直结构架和平面结构架,所述竖直结构架与平面结构架固定连接,所述竖直结构架包括四条支撑柱和四条连接架,所述四条连接架首尾固定连接构成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四角部位固定连接四条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矩形框架平面垂直,所述平面结构架靠近第一辊道一端连接架上设置有与所述除磷装置水嘴位置匹配的长支架和短支架,所述长支架和短支架均与所在连接架垂直,所述平面结构架沿第一辊道轴线方向两端分别设置有长支架,所述长支架长度大于两辊道之间的距离,所述平面结构架靠近第一辊道一端连接架上设置呈对称分布的十二根短支架,所述平面结构架靠近第二辊道一端连接架上设置三根短支架,所述三根短支架位于连接架中部位置,所述三根短支架位于对称分布的十二根支架的中部,所述靠近第一辊道一端中部的两根短支架分别与靠近第二辊道一端的两根短支架相连。
8.优选的,所述竖直结构架与平面结构架焊接,所述四条连接架首尾焊接构成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四角部位焊接四条支撑柱。
9.优选的,所述下过渡梁规格为长*宽=2970*200mm。
10.优选的,所述下过渡梁为钢材质。
11.优选的,所述长管水嘴和短管水嘴与水平方向所呈夹角为75
°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避免中间坯撞击粗轧辊道的装置,通过将下过渡梁延伸到辊道表面,减小接触过渡的坡度,下过渡梁边缘表面与水平线夹角从16
°
变为0
°
,中间坯即使下扣,也可减缓对辊道的冲击,延长了辊道的使用寿命;将除鳞下集管设置于两辊道中间,使下过渡梁得以延伸,避免除鳞水被下过渡梁遮挡;两辊道中间设置有过渡桥架,为避免过渡桥架对除鳞水遮挡,对过渡桥架结构重新设计,避免遮挡除鳞水路径,除鳞下集管由原始的单排水嘴改进为双排错位布置水嘴,提升除鳞效果。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正面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过渡桥架正面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过渡桥架俯视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除磷下集管正面结构示意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除磷下集管俯视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下过渡梁、2-除磷装置、21-除磷下集管、211-横管、212-纵管、213-长管水嘴、214-短管水嘴、3-过渡桥架、31-竖直结构架、32-平面结构架、4-第一辊道、5-第二辊道。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0.请参阅图1-5,一种避免中间坯撞击粗轧辊道的装置,包括下过渡梁1、除磷装置2和过渡桥架3;
21.下过渡梁1边缘靠近第一辊道4一端与第一辊道4竖直轴线的距离小于230mm,下过
渡梁1靠近第一辊道4一端边缘表面与水平线夹角为0
°
,下过渡梁1边缘靠近第一辊道4一端形状与第一辊道4形状匹配;
22.除磷装置2包括除磷下集管21,除磷下集管21包括横管211和纵管212,横管211和纵管212焊接连通,横管211与第一辊道4轴线方向一致,横管211中央设置有三根长管水嘴213,长管水嘴213与横管211连接口设置于横管211侧方靠近第二辊道5一端,横管211上长管水嘴213两侧有均布的短管水嘴214,短管水嘴214与长管水嘴分两排设置,短管水嘴214与横管211连接口设置于横管211上方,短管水嘴214共十二根,长管水嘴213和短管水嘴214均与水平方向呈一个夹角,纵管212在过渡桥架3下呈阶梯式结构,纵管212包括三段直管和两段折弯管,除磷下集管21设置于轧机入口第一辊道4和第二辊道5中间的过渡桥架3下,除磷水喷射点到除磷水喷射到中间坯表面喷射点的距离不超过300mm;
23.过渡桥架3包括竖直结构架31和平面结构架32,竖直结构架31与平面结构架32固定连接,竖直结构架31包括四条支撑柱和四条连接架,四条连接架首尾固定连接构成矩形框架,矩形框架四角部位固定连接四条支撑柱,支撑柱与矩形框架平面垂直,平面结构架32靠近第一辊道4一端连接架上设置有与除磷装置2水嘴位置匹配的长支架和短支架,长支架和短支架均与所在连接架垂直,平面结构架32沿第一辊道4轴线方向两端分别设置有长支架,长支架长度大于两辊道之间的距离,平面结构架32靠近第一辊道4一端连接架上设置呈对称分布的十二根短支架,平面结构架32靠近第二辊道5一端连接架上设置三根短支架,三根短支架位于连接架中部位置,三根短支架位于对称分布的十二根支架的中部,靠近第一辊道4一端中部的两根短支架分别与靠近第二辊道5一端的两根短支架相连。
2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下过渡梁1边缘靠近第一辊道4一端与第一辊道4竖直轴线的距离小于230mm,下过渡梁1靠近第一辊道4一端边缘表面与水平线夹角为0
°
,并且下过渡梁1边缘靠近第一辊道4一端形状与第一辊道形状匹配,这样下过渡梁1鼻梁延长至第一辊道4表面,使下过渡梁1鼻梁与第一辊道4的距离缩小,减小下过渡梁1边缘表面与水平线夹角,中间坯传送过程中,防止中间坯下扣,保证中间坯良好的质量和轧制状态的稳定,减缓对辊道进行冲击;除磷下集管21的长管水嘴213和短管水嘴214与水平方向呈一定角度,纵管212在过渡桥架3下呈阶梯式结构,纵管212包括三段直管和两段折弯管,除磷下集管21设置于轧机入口第一辊道4和第二辊道5中间的过渡桥架3下,除磷水喷射点到除磷水喷射到中间坯表面喷射点的距离不超过300mm,当中间坯通过时,除磷装置开启,确保除磷效果。过渡桥架3是引导中间坯的台架,包括竖直支架31和平面结构架32,竖直结构架31与平面结构架32固定连接,平面结构架32靠近第一辊道4一侧设置有与除磷装置2水嘴位置匹配的支架,既起到中间坯过渡的支撑作用,又能符合除磷下集管的装配。除磷装置包括除磷下集管、除磷上集管和除磷箱体,除鳞下集管为双排错位布置水嘴,除磷箱体直接固定在横梁上,分为两部分,收水罩和挡水集管,入口的收水罩和挡水集管为活动部分,可做90
°
旋转,在检修、更换集管时拆除挡水集管连接软管,即可旋转入口箱体90
°
,旋转方式可采用液压或者天车起吊。除磷箱体为焊接钢结构件,挡水集管是防止氧化铁皮和高压水飞溅的防护装置,除磷上下集管由喷射阀控制,除磷上下集管与高压水供水管相连,喷水控制设手动和自动,过钢时喷射,不过钢时停喷,当中间坯受到高压水喷射而冷却时,由于基体材料及氧化皮层的收缩率不同而产生的切向剪力,促使氧化皮从基体上剥落。
25.进一步的,竖直结构架31与平面结构架32焊接,四条连接架首尾焊接构成矩形框
架,矩形框架四角部位焊接四条支撑柱。
26.在本实施方式中,竖直结构架31与平面结构架32焊接,四条连接架首尾焊接构成矩形框架,矩形框架四角部位焊接四条支撑柱,结构架的连接固定采用焊接方式,操作简单,安装维修方便,减少劳动强度。
27.进一步的,下过渡梁1规格为长*宽=2970*200mm。
28.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过渡梁规格为长*宽=2970*200mm,引导中间坯的行进方向,耐磨损,适合通常尺寸的中间坯的传送过渡,保证轧制过程中间坯精度的稳定性,提高板材成品质量。
29.进一步的,下过渡梁1为钢材质。
30.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过渡梁1为钢材质,下过渡梁厚度为200mm,足够的厚度防止中间坯形变,使得中间坯在轧制过程中的抗力趋于一致,防止中间坯结构不均匀,影响正常的轧钢工序,保证板材成品的质量优良率,如板材精度、温度精度、厚度精度,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
31.进一步的,长管水嘴213和短管水嘴214与水平方向所呈角度为75
°

32.在本实施方式中,长管水嘴213和短管水嘴214与水平方向所呈角度为75
°
,使喷射水产生水平分力,将氧化铁皮冲出钢板边缘之外,除磷装置的除磷压力为18mpa,具有较大的冲击力,防止因为压力不足影响除磷效果,角度和压力适当,既充分利用水资源,又保证理想的除磷效果,保证中间坯的质量稳定性。
3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安装好过后,板坯经过粗轧机的工艺过程如下:第一次向右轧制,首先对板坯进行对中调整,再把对中调整完成后的板坯输送到立辊轧机,完成第一道次轧制,随后辊缝调整到130mm,进行第二次向左轧制,在同样对板坯进行对中调整后,通过辊道输送进行轧制,再将辊缝调整到90mm,重复上述步骤,进行第三次向右轧制,再将辊缝调整到60mm,同样进行第四次向左轧制,再将辊缝调整到35mm,进行第五次向右轧制,完毕后的中间坯送到精轧机组。在第二、四次向左轧制时,下过渡梁边缘延伸至辊道表面,避免中间坯撞击辊道表面,板坯的头部平直地通过各种设备,中间坯通过时除磷装置喷射,不通过时停喷,下过渡梁不再遮挡高压水向上的喷射路径,不影响中间坯下表面氧化铁皮的冲刷去除。
3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将第一辊道侧的下过渡梁延伸到辊道表面,减小接触过渡的坡度,下过渡梁边缘表面与水平面夹角从16
°
变为0
°
,中间坯即使下扣,也可减缓对辊道进行冲击,延长了辊道的使用寿命;将除鳞下集管设置于两辊道中间,使下过渡梁得以延伸,避免除鳞水被下过渡梁遮挡;两辊道中间设置有过渡桥架,为避免过渡桥架对除鳞水遮挡,对过渡桥架结构重新设计,避免遮挡除鳞水路径,除鳞下集管由原始的单排水嘴改进为双排错位布置水嘴,提升除鳞效果。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