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线缆生产的放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5  111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用于线缆生产的放线机构。


背景技术:

2.电缆电线是传统的生产加工制造行业,随着现有技术的发展,电缆电线生产可供选择的机械设备越来越多,不仅可以适应生产电缆电线主体的需要,为了更好的、更高效的生产,对于线缆放线的方式、方法也逐渐受到重视。
3.在现有的技术中,针对电缆电线生产时进行放线,大多是在线缆的收拢上进行改进,确保收拢后的线缆可以自动停止,避免电力的浪费,但是依旧存在着缺点,例如:在放线时,最初端的线缆难以得到固定,需要人为的进行最初的固定,在稳定后才能祛除人力,这样一来不仅会增加工人的工作量,且占用人力,降低车间的工作效率,给工厂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4.综上所述,在针对现有技术中,最初端的线缆难以得到固定、需要人为的进行最初的固定,不仅会增加工人的工作量、占用人力,且会降低车间的工作效率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线缆生产的放线机构,线缆的端头处难以得到固定、需要人为的进行最初的固定,不仅会增加工人的工作量、占用人力,且会降低车间的工作效率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基架和转动安装在基架上的转动座,所述转动座两侧的外壁均设置驱动组件,所述转动座一侧的外壁与所述驱动组件之间设置有卡接组件,所述卡接组件被装配用于卡固位于所述转动座上的线缆端口;所述卡接组件包括连接块、滑杆和卡爪,所述连接块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杆活动安装在所述滑槽内,所述滑杆靠近所述转动座的一侧设置有延长块,所述转动座一侧的外壁设置有转动口,所述延长块延伸至所述转动口内。
7.作为优选,所述驱动组件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基架相对两侧的外壁,所述基架的顶端均设置有铰接座,所述转动座的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铰接座内,所述转动座的另一侧与所述连接块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块的一侧转动安装在所述铰接座内。
8.作为优选,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传动齿和齿轮,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基架一侧的外壁,所述传动齿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传动齿与所述齿轮啮合。
9.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块一侧的外壁设置有安装槽,齿轮的一侧延伸至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安装槽内转动安装有旋转盘,齿轮的一端与所述旋转盘固定连接,所述旋转盘的一侧与所述转动座一侧外壁的固定连接。
10.作为优选,所述卡接组件还包括顶簧、旋转杆、滑动座和驱动杆,所述滑槽的一端设置有滑动孔,所述顶簧活动安装在所述滑动孔内,所述顶簧套接在所述滑杆的外壁,所述
旋转杆转动安装在所述滑杆的外壁,所述滑动座套接在所述滑杆的外壁,所述驱动杆铰接在所述滑动座上,所述驱动杆与所述旋转杆铰接。
11.作为优选,所述卡接组件还包括拉簧,所述拉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动口和卡爪固定连接。
12.作为优选,所述转动座的外壁设置有弧形口。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在实际的使用中,通过驱动组件可以驱动转动座旋转,然后根据实际的需要,可以通过卡接组件中的滑杆与卡爪配合,使得卡爪卡固住线缆端头,电机在带动转动座时,即可带动线缆缠绕收线,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启动安装在基架两侧的电机,电机带动传动齿旋转,传动齿将带动齿轮旋转,齿轮分别延伸至铰接座一侧的外壁与转动座和铰接在安装槽内的旋转盘连接,齿轮的旋转将带动转动座旋转,然后推动位于滑槽内的滑杆,滑杆的顶端将卡接在旋转盘的凹槽内,然后套接在滑杆外壁的顶簧将在滑动孔内收缩,接着推动滑动座将可使得驱动杆向外延展,铰接在驱动杆上的旋转杆将随着向外延展,卡在滑动孔的内壁上,通过顶簧与旋转杆的配合,使得连接块与旋转盘同时保持转动,同时在滑杆向旋转盘内滑动时,位于滑杆上的延长块将经过转动口内,顶触位于卡爪上的顶触块,将卡爪带动翻转,卡固在线缆的外壁,且在转动座的外壁设置有弧形口,便于放线,这样便于将线缆的端头进行固定,以便于在进行线缆缠绕时,可以直接进行缠绕,省去人力,解除对线缆固定时,将滑动座向下滑动,抽拉滑杆,将滑杆的顶端抽离旋转盘的凹槽内,此时的拉簧将带动卡爪复位,即可使得线缆得到解固,以便使用。
14.应当理解,前面的一般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仅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本公开。
15.本技术文件提供本公开中描述的技术的各种实现或示例的概述,并不是所公开技术的全部范围或所有特征的全面公开。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组件连接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卡接组件连接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卡接组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转动座;2、连接块;3、驱动组件;4、旋转盘;5、卡接组件;6、卡爪;7、拉簧;8、基架;11、弧形口;21、安装槽;22、滑槽;23、滑动孔; 31、电机;32、传动齿;33、齿轮;51、滑杆;52、顶簧;53、旋转杆;54、滑动座;55、驱动杆;81、铰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25.如图1-5所示,一种用于线缆生产的放线机构,包括基架8和转动安装在基架8上的转动座1,转动座1两侧的外壁均设置驱动组件3,转动座1一侧的外壁与驱动组件3之间设置有卡接组件5,卡接组件5被装配用于卡固位于转动座1上的线缆端口;卡接组件5包括连接块2、滑杆51和卡爪6,连接块2上设置有滑槽22,滑杆51活动安装在滑槽22内,滑杆51靠近转动座1的一侧设置有延长块,转动座1一侧的外壁设置有转动口,延长块延伸至转动口内;首先启动安装在基架8两侧的电机31,电机31带动传动齿32旋转,传动齿32将带动齿轮33旋转,齿轮33分别延伸至铰接座81一侧的外壁与转动座1和铰接在安装槽21内的旋转盘4连接,齿轮33的旋转将带动转动座1旋转,然后推动位于滑槽22内的滑杆51,滑杆51的顶端将卡接在旋转盘4的凹槽内,然后套接在滑杆51外壁的顶簧52将在滑动孔23内收缩,接着推动滑动座54将可使得驱动杆55向外延展,铰接在驱动杆55上的旋转杆53将随着向外延展,卡在滑动孔23的内壁上,通过顶簧52与旋转杆53的配合,使得连接块2与旋转盘4 同时保持转动,同时在滑杆51向旋转盘4内滑动时,位于滑杆51上的延长块将经过转动口内,顶触位于卡爪6上的顶触块,将卡爪6带动翻转,卡固在线缆的外壁,且在转动座1的外壁设置有弧形口11,便于放线,这样便于将线缆的端头进行固定,以便于在进行线缆缠绕时,可以直接进行缠绕,省去人力,解除对线缆固定时,将滑动座54向下滑动,抽拉滑杆51,将滑杆51的顶端抽离旋转盘4的凹槽内,此时的拉簧7将带动卡爪6复位,即可使得线缆得到解固,以便使用。
2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实际的使用中,通过驱动组件3可以驱动转动座1旋转,然后根据实际的需要,可以通过卡接组件5中的滑杆51与卡爪6配合,使得卡爪6卡固住线缆端头,电机31在带动转动座1时,即可带动线缆缠绕收线,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启动安装在基架8两侧的电机31,电机31带动传动齿32旋转,传动齿32将带动齿轮33旋转,齿轮33分别延伸至铰接座81一侧的外壁与转动座1和铰接在安装槽21内的旋转盘4连接,齿轮33的旋转将带动转动座1旋转,然后推动位于滑槽22内的滑杆51,滑杆51的顶端将卡接在旋转盘4的凹槽内,然后套接在滑杆51外壁的顶簧52将在滑动孔23内收缩,接着推动滑动座54将可使得驱动杆55向外延展,铰接在驱动杆55上的旋转杆 53将随着向外延展,卡在滑动孔23的内壁上,通过顶簧52与旋转杆53的配合,使得连接块2与旋转盘4同时保持转动,同时在滑杆51向旋转盘4内滑动时,位于滑杆51上的延长块将经过转动口内,顶触位于卡爪6上的顶触块,将卡爪 6带动翻转,卡固在线缆的外壁,且在转动座1的外壁设置有弧形口11,便于放线,这样便于将线缆的端头进行固定,以便于在进行线缆缠绕时,可以直接进行缠绕,省去人力,解除对线缆固定时,将滑动座54向下滑动,抽拉滑杆51,将滑杆51的顶端抽离旋转盘4的凹槽内,此时的拉簧7将带动卡爪6复位,即可使得线缆得到解固,以便使用。
27.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