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散式抗浮锚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5  143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散式抗浮锚杆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下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多,地下室结构都向大而深的方向发展,地下结构往往埋于地下水位以下,从而使封闭地下结构产生较大的浮力,往往需要在地下结构基础底板下设置较多的抗浮措施。抗浮锚杆由于其造价低廉,施工简单,在抗浮工程中应用较多,尤其是在基底土较好的山区地基中得到广泛应用。山区地基由于基底土多为坚硬的岩石,结构可直接利用基底作天然地基,不用设抗压工程桩,但抗浮却无法满足,需要设置较多的抗浮桩,常规抗浮锚杆的锚固体与基底岩石的摩阻力较大,设于锚固体内的钢筋与锚固体的粘结力也较大,在钢筋受到较大的上拔力时,荷载沿钢筋向锚固体深部传递,但工程经验表明,由于两者的刚度都较大,上拔荷载无法一直向下传递,达到一定上拔力后,往往会出现近端钢筋与锚固浆体间发生应力集中而出现“粘脱”,然后荷载才会进一步向下传递,也就是说钢筋与锚固体有效粘结发挥作用的锚固段长度相对固定,一般为6-9m而无法进一步加长锚固作用段,所以传统的抗浮锚杆存在抗拔力的限值,实际提供的抗拔力与设计计算存在着较大的出入;另一方面,由于通过钢筋与锚固体的粘结力传递荷载,水泥锚固浆体处于受拉状态,与水泥浆体抗压力大,抗拉力小的材料特性不适应。另一方面由于上端钢筋杆体与锚固体易粘脱开裂,还存在钢筋与地下水接触发生锈蚀的问题。
3.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cn208733626u,公开日:20190412)公开了压力分散型锚杆结构,包括锚固段与自由段,所述锚固段与自由段固定连接,所述自由段包括多个单元首尾相连的锚具,上部的所述锚具的一端设有保护罩,所述保护罩的底端边沿设有呈中空结构的垫座,下部的所述锚具外壁上设有钻孔,所述锚固段包括注浆管,所述注浆管的一侧均匀排列有多个承载体,下部的所述承载体内固定有多对无粘结钢绞线。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锚固段与自由段,使得锚杆所受到的粘结力呈均匀分布状,并且每个承载体上钢绞线都是成对分布,钢绞线绕过承载体后穿出孔外。
4.但上述结构存在以下问题:钢绞线成对分布,需绕过承载体回穿出孔外,钢绞线刚度较大,承载体尺寸较小,回绕处易引起钢绞线较大的挤压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散式抗浮锚杆装置,通过设置多个承载头,后续在向上拉动钢绞线时,将工作荷载通过各个承载头分散作用在锚固体上,能有效提高抗拔力;另一方面,加强了杆体的防水防诱性能。
6.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施:
7.一种分散式抗浮锚杆装置,该装置包括钻孔、承载头、端部锁定装置和多根钢绞线,端部锁定装置设置在钻孔的外侧端,多根钢绞线的外侧端部均由端部锁定装置锚定,多
根钢绞线分成多组,组数与所述的承载头的数量相同,每组钢绞线分别与一个承载头相对应,钢绞线的外周穿设有套管并均延伸至钻孔内,在钢绞线下侧端部均设置有不穿套管的连接端头,各组钢绞线的连接端头分别和与之相对应的承载头相固定连接,后侧的承载头上的钢绞线均通过所述套管穿过前面的承载头连接至所述端部锁定装置;
8.作为优选,承载头包括设置在钻孔内的尾部承载头和至少一个中部承载头,所述尾部承载头包括第一承载板、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栓、架立杆和钢绞线定位板;第一固定栓设置在第一承载板、第一固定板之间,钢绞线的连接端头穿过第一承载板由第一固定栓固定,连接端头的尾端由设置在末端的钢绞线定位板定位,所述第一承载板、第一固定板和钢绞线定位板之间通过架立杆固定连接。
9.作为优选,所述中部承载头包括第二承载板、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栓和固定杆;第二固定栓设置在第二承载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第二承载板和第二固定板通过固定杆固定连接;该中部承载头对应的一组钢绞线的连接端头穿过第二承载板由第二固定栓固定,并在第二承载板和第二固定板上设置有供后侧承载头对应的各组钢绞线的套管穿过的贯穿口。
10.作为优选,端部锁定装置包括锚环夹具和钢垫板,多根钢绞线的外侧端部均通过锚环夹具固定在底板的外侧,且锚环夹具和底板之间设置钢垫板。
11.作为优选,底板下部设置钢套管,多根钢绞线的上部位于钢套管之内;钢套管的内部从上向下设置微型膨胀混凝土和防水油膏;所述的套管的顶端位于防水油膏中;多根钢绞线的顶端依次穿过防水油膏、微型膨胀混凝土和底板由端部锁定装置锚定。
12.作为优选,钢套管的外部从上向下依次设置止水钢板、底板防水油毡和素砼填层;止水钢板位于底板内,底板防水油毡和素砼填层位于底板下方。
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通过设置多个承载头,后续在向上拉动钢绞线时,将工作荷载通过各个承载头分散作用在锚固体上,能有效提高抗拔力,另一方面可有效提高钢绞线的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纵向的剖视图。
15.图2为第一承载头纵向的剖视图。
16.图3为第二承载头纵向的剖视图。
17.图4为锁定装置纵向的剖视图。
18.图5为第一承载板的横截面示意图。
19.图6为第二承载板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如图1所示,一种分散式抗浮锚杆装置,该装置包括钻孔、承载头、端部锁定装置3和多根钢绞线4,钻孔内填充设置有水泥锚固浆体,端部锁定装置3设置在钻孔的外侧端,多根钢绞线4的外侧端部均由端部锁定装置3锚定,多根钢绞线4分成多组,组数与承载头的数量相同,每组钢绞线4分别与一个承载头相对应,钢绞线4的内侧穿设有套管5并均延伸至钻孔内,在钢绞线4内侧端部均设置有不穿套管5的连接端头,各组钢绞线4的连接端头分别和
与之相对应的承载头相固定连接,后侧的承载头上的钢绞线4均通过套管5穿过前面的承载头连接至端部锁定装置3。承载头包括设置在钻孔内的尾部承载头1和至少一个中部承载头2。
21.如图2和图5所示,尾部承载头1包括第一承载板11、第一固定板12、第一固定栓13、架立杆14和钢绞线定位板15。第一固定栓13设置在第一承载板11、第一固定板12之间,钢绞线4的连接端头穿过第一承载板11由第一固定栓13固定,连接端头的尾端由设置在末端的钢绞线定位板15定位,第一承载板11、第一固定板12和钢绞线定位板15之间通过架立杆14固定连接。通过第一固定栓13将钢绞线4的连接端头固定在第一承载板11和第一固定板12之间,保证后续在向上拉动钢绞线4时,钢绞线4的连接端头不会脱离第一承载板11。
22.如图3和图6所示,中部承载头2包括第二承载板21、第二固定板22、第二固定栓23和固定杆24。第二固定栓23设置在第二承载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之间,第二承载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通过固定杆24固定连接。该中部承载头2对应的一组钢绞线4的连接端头穿过第二承载板21由第二固定栓23固定,并在第二承载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上设置有供后侧承载头对应的各组钢绞线4的套管5穿过的贯穿口。通过第二固定栓23将钢绞线4的连接端头固定在第二承载板21和第二固定板22之间,保证后续在向上拉动钢绞线4时,钢绞线4的连接端头不会脱离第二承载板21。
23.如图4所示,端部锁定装置3包括锚环夹具31和钢垫板32,多根钢绞线4的外侧端部均通过锚环夹具31固定在底板6的顶部,且锚环夹具31和底板6之间设置钢垫板32。底板6下部设置钢套管33,多根钢绞线4的上部位于钢套管33之内。钢套管33的内部从上向下设置微型膨胀混凝土34和防水油膏35。套管5的顶端位于防水油膏35中。多根钢绞线4的顶端依次穿过防水油膏35、微型膨胀混凝土34和底板6由端部锁定装置3锚定。钢套管33的外部从上向下依次设置止水钢板36、底板防水油毡37和素砼填层38。止水钢板36位于底板6内,底板防水油毡37和素砼填层38位于底板6下方。上述结构能显著提高防水性能。
24.在使用时,向上拉动多根钢绞线4,由于分段设置多个承载头,使得每个承载头都能获得向上的上拔力,从而第一承载板11和每个第二承载板21从下部顶压锚固浆体获得抗拔力,使锚固体处于受压状态,充分发挥了材料的特性。同时由于分段受力,且锚固体一直处于受压状态,不容易出现杆体与锚固体开裂,防止地下水渗入锈蚀。
2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承载头,后续在向上拉动钢绞线时,将工作荷载通过各个承载头分散作用在锚固体上,能有效提高抗拔力,进一步增加杆体的防水性能及耐久性。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