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特别是一种叠合板制作模具。
背景技术:
2.叠合楼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楼板整体性好,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
3.现有技术中的叠合板模具浇筑出来的预制底板上部的阳角经常会在运输中损坏,并且在装配过程中无法与现浇叠合层较好的结合。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叠合板模具。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叠合板模具,包括四个挡边,分别为两个挡边一和两个挡边二,所述挡边一与挡边二围城间隔连接围城矩形,所述挡边一包括底板一,所述底板一上连接有弯板一,所述弯板一包括竖直板一和倒角板一,所述竖直板一与倒角板一之间的角度为135
°
,所述竖直板一竖直连接在底板一前端,所述弯板一上开有若干钢筋槽一,所述钢筋槽的开口位于弯板一的上边缘;所述挡边二包括底板二,所述底板二上连接有弯板二,所述弯板二包括竖直板二和倒角板二,所述竖直板二与倒角板二之间的角度为135
°
,所述竖直板二竖直连接在底板二前端,所述弯板二上开有若干钢筋槽二,所述钢筋槽的开口位于弯板二的上边缘。
7.进一步的,所述弯板二的侧面轮廓与弯板一的正面轮廓相匹配。
8.进一步的,所述两弯板一之间的距离大于挡边二的总长。
9.进一步的,所述两弯板一之间的距离与挡边二总长度的差为3mm。
10.进一步的,所述挡边二的两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与底板二的上表面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前端与所述竖直板二的背面连接,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与竖直板二的上表面齐平。
11.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上开有通孔一,所述竖直板一上开有两个与通孔一匹配的通孔二。
12.进一步的,所述挡边一与挡边二通过穿过通孔一与通孔二的螺栓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一上还设置有若干筋板一,所述筋板一的下表面与底板一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筋板一的前端轮廓与弯板一的背面轮廓相匹配,所述筋板一的前端与弯板一的背面连接,所述筋板一的上边缘与弯板一的上边缘齐平,所述筋板一的后边缘与底板一的后边缘齐平;所述底板二上还设置有若干筋板二,所述筋板二的下表面与底板二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筋板二的前端轮廓与弯板二的背面轮廓相匹配,所述筋板二的前端与弯板二的背面连接,所述筋板二的上边缘与弯板二的上边缘齐平,所述筋板二的后边缘与底板二的后边缘齐平。
14.进一步的,所述筋板一上开有通孔三;所述筋板二上开有通孔四。
15.进一步的,所述筋板一与筋板二等间距布置。
16.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7.1、弯板使得浇筑出的板边带倒角,减少运输和吊装过程中将其周边的阳角损坏的几率。
18.2、板边的倒角能够增大与现浇混凝土的接触面,增加结构稳定性。
19.3、筋板能够避免挡边弯板因为受力发生变形,保证产品的良品率。
20.4、左挡边和右挡边的长度比上挡边和下挡边的距离短3mm,能够避免涨模,保证产品的良品率。
21.5、筋板开孔有便于吊装,方便手工搬运,减重等优点。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斜视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挡边一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挡边二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挡边二的后视图。
27.1-挡边一 11-底板一 12-竖直板一 121-通孔二 13-倒角板一 131-钢筋槽一 14-筋板一 141-通孔三 2-挡边二 21-底板二 22-竖直板二 23-倒角板二 231-钢筋槽二 24-筋板二 241-通孔四 25-固定板 251-通孔一。
具体实施方式
28.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本实用新型利用结构示意图等进行详细描述,示意图只是实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
29.请参阅图1-图4,一种叠合板模具,包括四个挡边,分别为两个挡边一1和两个挡边二2,所述挡边一1与挡边二2围城间隔连接围城矩形,所述挡边一1包括底板一11,所述底板一11上连接有弯板一,所述弯板一包括竖直板一12和倒角板一13,所述竖直板一12与倒角板一13之间的角度为135
°
,所述竖直板一12竖直连接在底板一11前端,所述弯板一上开有若干钢筋槽一131,所述钢筋槽的开口位于弯板一的上边缘;所述挡边二2包括底板二21,所述底板二21上连接有弯板二,所述弯板二包括竖直板二22和倒角板二23,所述竖直板二22与倒角板二23之间的角度为135
°
,所述竖直板二22竖直连接在底板二21前端,所述弯板二上开有若干钢筋槽二231,所述钢筋槽的开口位于弯板二的上边缘。倒角板使得浇筑出的板边带倒角,减少运输和吊装过程中将其周边的阳角损坏的几率。45
°
的倒角易于制造。板边的倒角能够增大与现浇混凝土的接触面,增加结构稳定性。
30.请参阅图4,弯板二的侧面轮廓与弯板一的正面轮廓相匹配。
31.请参阅图1,两弯板一之间的距离与挡边二2总长度的差为3mm,留下3mm的缝隙能够避免涨模,保证良品率。
32.请参阅图3,挡边二2的两端设置有固定板25,所述固定板25的下表面与底板二21的上表面连接,所述固定板25的前端与所述竖直板二22的背面连接,所述固定板25的上表面与竖直板二22的上表面齐平。固定板25上开有通孔一251,所述竖直板一12上开有两个与通孔一251匹配的通孔二121。
33.请参阅图1-图3,挡边一1与挡边二2通过穿过通孔一251与通孔二121的螺栓连接。
34.请参阅图2,底板一11上还设置有若干筋板一14,所述筋板一14的下表面与底板一11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筋板一14的前端轮廓与弯板一的背面轮廓相匹配,所述筋板一14的前端与弯板一的背面连接,所述筋板一14的上边缘与弯板一的上边缘齐平,所述筋板一14的后边缘与底板一11的后边缘齐平;所述底板二21上还设置有若干筋板二24,所述筋板二24的下表面与底板二21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筋板二24的前端轮廓与弯板二的背面轮廓相匹配,所述筋板二24的前端与弯板二的背面连接,所述筋板二24的上边缘与弯板二的上边缘齐平,所述筋板二24的后边缘与底板二21的后边缘齐平。
35.请参阅图2和图3,筋板一14上开有通孔三141;所述筋板二24上开有通孔四241。筋板一14与筋板二24等间距布置。筋板能够避免挡边弯板因为受力发生变形,保证产品的良品率。通孔三141与通孔四241使得筋板便于吊装,方便手工搬运,降低模具重量。
36.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