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石炉内部零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石炉电极壳。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模具冲压的电极壳和电石炉的实际尺寸都可能存在误差,组装时可能出现电极壳与电石炉不匹配的问题,电极壳的组装质量直接影响电石炉的生产效率,因此需要一种可调节组装尺寸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石炉电极壳,旨在解决电石炉电极壳在组装过程中尺寸不可调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石炉电极壳,包括:电极壳组件,所述电极壳组件包括四个围合于电石炉外周的电极壳以及两个连接件,所述电极壳沿着电石炉的外周延伸方向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其中任一一个所述电极壳的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相邻的所述电极壳的所述第一连接端螺纹连接,该电极壳的所述第二连接端通过其中一个所述连接件与相邻的另一个所述电极壳的所述第二连接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连接件铰接设置,所述连接件上设有螺纹孔;以及
5.调节组件,设有两组,各组所述调节组件分别与各所述连接件一一对应,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与对应的所述连接件上的螺纹孔螺旋传动的螺杆以及抵接块,所述螺杆的一端临近电石炉,所述螺杆的另一端远离电石炉,所述抵接块转动设置于所述螺杆临近电石炉的一端;
6.通过旋转所述螺杆,使所述抵接块抵紧电石炉,以使所述电极壳裹紧电石炉。
7.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铰接部以及用于连接两所述铰接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端铰接设置于所述铰接部上,所述螺纹孔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上。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端设有通孔,所述电石炉电极壳还包括螺栓以及与所述螺栓螺纹连接的螺母,所述螺栓穿过所述通孔后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以紧固两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端。
9.进一步地,所述抵接块设有与电石炉适配的弧形面。
10.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壳包括与电石炉适配的弧形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弧形板两端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为所述电极壳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沿电石炉径向设置。
12.进一步地,所述螺杆临近电石炉的一端固设有旋转柱头,所述旋转柱头的外缘沿所述螺杆的径向凸出于所述螺杆,所述抵接块上设有与所述旋转柱头适配的容置槽,所述旋转柱头转动设置于所述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壁靠近所述螺杆的一侧设有防止所述旋转
柱头离开所述容置槽的圆环挡体。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石炉电极壳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石炉电极壳通过设置四个围绕电石炉设置的电极壳、用于铰接各电极壳的连接件和用于调整电极壳收紧的调节组件,通过旋转调节组件中的螺杆,使调节组件中的抵接块抵紧电石炉,以使电极壳裹紧电石炉,从而解决了现有的电极壳组装过程中尺寸不可调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石炉电极壳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石炉电极壳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石炉电极壳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石炉电极壳中抵接块和螺杆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0、电极壳;11、第一连接端;12、第二连接端;20、连接件;21、铰接部;22、连接部;30、调节组件;31、抵接块;311、容置槽;32、螺杆;321、旋转柱头;40、圆环挡体。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1.需要说明的是,术语“长度”、“宽度”、“高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4.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石炉电极壳进行说明。所述电石
炉电极壳,包括电极壳组件以及调节组件30。电极壳组件包括四个合围在电石炉外周的电极壳10以及两个连接件20,电极壳10沿着电石炉的外周延伸方向具有第一连接端11和第二连接端12,其中任意一个电极壳10的第一连接端11和相邻的电极壳10的第一连接端11螺纹连接,该电极壳10的第二连接端12通过其中一个连接件20和相邻的另一个电极壳10的第二连接端12相连,第二连接端12和连接件20铰接设置,连接件20上设有螺纹孔。当然,四个电极壳10并非简单地围绕着电石炉顺次环绕设置,而是其中任意一个电极壳10的第一连接端11与相邻的电极壳10的第一连接端11临近设置,而该电极壳10的第二连接端12则与相邻的另一个电极壳10的第二连接端12临近设置,这样,四个电极壳10最终围合形成一个对称结构。由于第二连接端12和连接件20铰接设置,一个连接件20上铰接两个电极壳10之间的张开角度可以进行调整,以适应尺寸有误差的电石炉。
25.调节组件30设有两组,各组调节组件30分别和各个连接件20一一对应,调节组件30包括螺杆32以及抵接块31,螺杆32和对应连接件20上的螺纹孔螺旋传动,螺杆32的一端临近电石炉,螺杆32的另一端远离电石炉,抵接块31转动设置在螺杆32临近电石炉的一端。这样在电石炉制造有误差或者因为温度、长期使用等因素造成电极壳组件包裹电石炉不够张紧(紧密)时,操作者可以通过旋紧两个螺杆32,使对应的两个抵接块31分别抵接紧电石炉,同时电石炉会对抵接块31一个反作用力,即两个连接件20均有远离电石炉的趋势,这样会导致铰接在连接件20上的电极壳10有向电石炉方向的收紧趋势,以此来调整电极壳组件裹紧电石炉。
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石炉电极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石炉电极壳通过设置四个围绕电石炉设置的电极壳、用于铰接各电极壳的连接件和用于调整电极壳收紧的调节组件,通过旋转调节组件中的螺杆,使调节组件中的抵接块抵紧电石炉,以使电极壳裹紧电石炉,从而解决了现有的电极壳组装过程中尺寸不可调的技术问题。
27.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两组调节组件30间隔180
°
设置。
28.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石炉电极壳的连接件20包括铰接部21以及连接部22,两个铰接部21间隔设置,连接部22用于连接两铰接部21,整个连接件20呈凵字形,电极壳10的第二连接端12铰接设置在连接件20的铰接部21上,螺纹孔设置在连接部22上。螺杆32与连接部22的螺纹孔螺旋传动。螺杆32带动抵接块31沿电石炉的径向移动,从而使抵接块31抵紧电石炉。
29.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石炉电极壳10还包括螺栓以及螺母,螺母和螺栓螺纹连接。电极壳10的第一连接端11设有通孔,螺栓穿过通孔和螺母螺纹连接从而紧固两相邻的第一连接端11。两相邻的电极壳10的第一连接端11通过螺栓螺母紧固连接,操作方便。
30.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抵接块31设有弧形面,弧形面和电石炉外形的弧形适配。在组装过程中,抵接块31与电极壳10共同作用将电石炉裹紧。
31.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极壳10包括弧形板、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电极壳10的弧形板和电石炉适配,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连接在弧形板的两端,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分别为电极壳10的第一连接端11和第二连接端12。
32.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电极壳10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分别沿
电石炉的径向设置。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分别沿电石炉的径向设置便于相邻两电极壳10紧固在一起。
33.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垂直设置。
34.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螺杆32临近电石炉的一端固设有旋转柱头321,旋转柱头321的外缘沿着螺杆32的径向凸出螺杆32,抵接块31上容置槽311,容置槽311和旋转柱头321适配,旋转柱头321转动设置在容置槽311内,容置槽311内壁设有圆环挡体40,圆环挡体40设置在靠近螺杆32一侧,圆环挡体40防止旋转柱头321离开容置槽311。组装时,可以将螺杆32的旋转柱头321放置在抵接块31的容置槽311内之后再将圆环挡体40与抵接块31焊接。旋转柱头321和容置槽311配合,旋紧两个螺杆32,使对应的两个抵接块31分别抵接紧电石炉。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