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物流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对物流运输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物流运输系统不能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在物流运输系统布置于不同场景时,需要对物流运输系统针对不同场景进行工程量庞大的系统改造,改造成本高,时间耗费长。亟需一种新的物流运输系统,能够较为容易的配适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提高对所在场景的空间利用率。
3.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物流运输系统,该物流运输系统能够较为容易的配适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提高对所在场景的空间利用率。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物流运输系统,包括:
6.第一承载部,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固定部和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固定部,两个第二固定部分设于第一固定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第一固定部用于将物流运输系统固定于预设位置,第二固定部相对第一固定部固定设置,第二固定部设置有连接端子;
7.第二承载部,连接于连接端子,第二承载部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
8.第一转运带,位于第二承载部背离第一承载部的一侧,第一转运带挂设于第二承载部,第一转运带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
9.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流运输系统,第二固定部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固定孔,以使第二固定部通过固定孔连接于预设位置。
1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流运输系统,连接端子包括:
11.底板,连接于第二固定部背离第一固部的端面;
12.第一环绕部,连接于底板背离第二固定部的表面,第一环绕部的两端连接于底板并与底板围合形成套设空间,第二承载部套设于套设空间。
1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流运输系统,连接端子还包括:
14.加强筋,设置于底板背离第一环绕部的一侧,加强筋连接底板和第二固定部,或两个加强筋分设于第二固定部的两侧。
1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流运输系统,还包括:
16.第一连接机构,连接于第二承载部和转运带之间,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机构的之间连接有第一托架,第一托架用于承托第一转运带。
1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流运输系统,第一连接机构靠近第二承载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环绕部,第二环绕部套设于第二承载部。
1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流运输系统,第一连接机构还设置有缓冲组
件,缓冲组件位于第二环绕部和转运带之间,缓冲组件用于缓冲在第二方向上的作用力。
19.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流运输系统,还包括:
20.第二转运带,挂设于第一连接机构的第一托架,第一转运带和第二转运带在第二方向上并排设置。
2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流运输系统,还包括:
22.第二连接机构,连接于第一托架和第二转运带之间,
23.第一转运带和第二转运带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机构,第二连接机构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第二连接机构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托架,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连接机构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第二托架,第二托架用于承托第二转运带。
2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流运输系统,还包括:
25.第三连接机构,第三连接机构的一端连接于预设位置,另一端连接第二托架,第三连接机构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第三连接机构在第三方向上间隔设置。
2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流运输系统包括第一承载部、第二承载部和第一转运带。第一承载部通过第一固定部固定于预设位置,并通过第二固定部与第二承载部建立连接,通过改变第二固定部和第一固定部的设置可以配适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使得第二承载部在其延伸方向上的位置相对统一,挂设于第二承载部的第一转运带平整度高,稳定性好,能够较为容易的配适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提高对所在场景的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27.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流运输系统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固定部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连接机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物流运输系统-10;
33.第一承载部-100;第一固定部-110;第二固定部-120;固定孔-121;连接端子-130;底板-131;第一环绕部-132;套设空间-133;加强筋-134;
34.第二承载部-200;
35.第一连接机构-300;第一托架-310;第二环绕部-320;缓冲组件-330;
36.第二连接机构-400;
37.第三连接机构-500;
38.第一转运带-600;
39.第二转运带-700。
40.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实用新型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
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41.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4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具有同样命名的部件、特征、要素可能具有相同含义,也可能具有不同含义,其具体含义需以其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的解释或者进一步结合该具体实施例中上下文进行确定。
43.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文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文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
……
时"或"当
……
时"或"响应于确定"。再者,如同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有相反的指示。应当进一步理解,术语“包含”、“包括”表明存在所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的存在、出现或添加。此处使用的术语“或”和“和/或”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意味着任一个或任何组合。因此,“a、b或c”或者“a、b和/或c”意味着“以下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仅当元件、功能、步骤或操作的组合在某些方式下内在地互相排斥时,才会出现该定义的例外。
44.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者“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实用新型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者“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45.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6.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流运输系统进行详细描述。
4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流运输系统10结构示意图。
4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流运输系统10包括第一承载部100、第二承载部200和第一转运带600。第一承载部100,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固定部110和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固定部120,两个第二固定部120分设于第一固定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第二固定部120设置有连接端子130。第二承载部200,连接于连接端子130,第二承载部200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第一转运带600,位于第二承载部200背离第一承载部
100的一侧,第一转运带600挂设于第二承载部200,第一转运带600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第一固定部110和第二固定部120固定设置。
49.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10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固定部120之间提高了第一承载部100的稳定性。第一固定部110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固定部120之间用于强化第一承载部100的稳定性,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二固定部120下方的两个连接端子130连接于连接端子130具有较为统一的水平高度,以为第二承载部200提供较为统一的水平高度,由此第一转运带600带体的水平高度可以大致相同,实现较好的运输能力。第二固定部120用于将物流运输系统10固定于预设位置,能够较为容易的配适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提高对所在场景的空间利用率。
5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物流运输系统10,包括第一承载部100、第二承载部200和第一转运带600。第一承载部100,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固定部110和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固定部120,两个第二固定部120分设于第一固定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第一固定部110用于将物流运输系统10固定于预设位置,第二固定部120相对第一固定部110在第二方向上可移动设置,第二固定部120设置有连接端子130。第二承载部200,连接于连接端子130,第二承载部200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第一转运带600,位于第二承载部200背离第一承载部100的一侧,第一转运带600挂设于第二承载部200,第一转运带600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
51.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10用于将物流运输系统10固定于预设位置,起到承载物流运输系统10的作用。第二固定部120相对于第一固定部110可移动设置,使得第二固定部120可以调整第二承载部200相对于预设位置的距离。当多个预设位置的水平高度不一致时,通过第二固定部120相对于第一固定部110的相对位置进行补偿,为第二承载部200提供较为统一的水平高度,由此第一转运带600带体的水平高度可以大致相同,实现较好的运输能力。本实施例提供的物流运输系统10,通过相对可移动设置的第一固定部110和第二固定部120,使得物流运输系统10可以配适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通过改变第一固定部110和第二固定部120的相对位置,在不同预设位置水平高度不一致时,也可以快速便捷的建立物流运输系统10,具有较高的空间利用率。
5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固定部120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固定孔121,以使第二固定部120通过固定孔121连接于预设位置。
53.本实施例中,多个间隔设置的固定孔121用于固定第一承载部100并调整第一承载部100相对于预设位置的距离以使物流运输系统10可以配适水平高度不一致的多个预设位置,能够较为容易的配适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提高对所在场景的空间利用率。
5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物流运输系统10还包括第一转运带700。第一转运带700挂设于第一连接机构300的第一托架310,第一转运带600和第一转运带700在第二方向上并排设置。
55.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运带700的设置可以提高物流运输系统10的运输能力,提高物流运输体统的工作效率以及对运输系统对其应用场景的空间利用率。第一转运带700挂设于第一连接机构300的设置简单易操作,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的实际情况方便快捷的对物流运输系统10的具体设置进行调整,物流运输系统10能够较为容易的配适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提高对所在场景的空间利用率。
5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物流运输系统10还包括第三连接机构500。第三连接机构500,第三连接机构500的一端连接于预设位置,另一端连接第二托架,第三连接机构500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第三连接机构500在第三方向上间隔设置。
57.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机构500可以同时或分别连接于第一转运带600或第一转运带700。第三连接机构500用于固定第一转运带600或第一转运带700。转运带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与其运动方向向背的反作用力,第三连接机构500一方面可以克服这些反作用力,另一方面可以在第二方向上对转运带进一步的承托,提高物流运输系统10的可靠性。
5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物流运输系统10还包括第二连接机构400。第二连接机构400连接于第一托架310和第一转运带700之间,第二连接机构400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第二连接机构40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托架310,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连接机构400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第二托架,第二托架用于承托第一转运带700。
59.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机构400用于承托第一转运带700,第二连接机构400和第一连接机构300相对于第一托架310向背设置有利于提高物流运输系统10的空间利用率。第二连接机构400挂设于第一托架310的设置简单易操作,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的实际情况方便快捷的对物流运输系统10的具体设置进行调整,物流运输系统10能够较为容易的配适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提高对所在场景的空间利用率。
6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固定部120结构示意图。
61.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端子130包括底板131和第一环绕部132。底板131,连接于第二固定部120背离第一固部的端面。第一环绕部132,连接于底板131背离第二固定部120的表面,第一环绕部132的两端连接于底板131并与底板131围合形成套设空间133,第二承载部200套设于套设空间133。
62.本实施例中,第一环绕部132绕底板131合围成套设空间133,用于固定第二承载部200,且第二承载部200相对于连接端子130在套设空间133内可移动设置,方便第二承载部200和第一承载部100的连接。在第二承载部200移动至指定位置后,可以通过加紧在底板131上和第一环绕部132向背设置的紧固件实现第一承载部100和第二承载部200的固定,能够较为容易的配适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提高对所在场景的空间利用率。
6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环绕部132和第二承载部200的形状相匹配设置,第一环绕部132所形成的套设空间133和第二承载部200可以为圆形、u形、矩形等形状。对于套设空间133和第二承载部200形状的描述此处仅作为一个示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并不意味着对本实用新型的显示。
6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端子130还包括加强筋134。加强筋134设置于底板131背离第一环绕部132的一侧,加强筋134连接底板131和第二固定部120,或两个加强筋134分设于第二固定部120的两侧。
65.本实施例中,加强筋134用于进一步的提高第二固定部120和底板131的连接稳定性。加强筋134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多个。
6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连接机构300结构示意图。
67.如图3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物流运输系统10还包括第一连接机构300。第一连接机构300,连接于第二承载部200和转运带之间,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机构300的之间连接有第一托架310,第一托架310用于承托第一转运带600。
68.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机构300吊设于第二承载部200,并通过设置于第一连接机构300背离第二承载部200一侧的第一托架310承托第一转运带600。吊设的第一连接机构300可以减少第一连接机构300对物流运输系统10所在场景的固定需求,使得物流运输系统10能够较为容易的配适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提高对所在场景的空间利用率。
6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机构300靠近第二承载部20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环绕部320,第二环绕部320套设于第二承载部200。
70.本实施例中,第二环绕部320和第一环绕部132均连接至第二承载部200。第一环绕部132和第二环绕部320在第二承载部20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二环绕部320和第一环绕部132的结构相近,两者相对于第二承载部200向背设置。第二环绕部320、第一环绕部132、第二承载部200的形状相匹配设置,以使第二承载部200可以同时相对于第一环绕部132和第二环绕部320可移动和固定设置,方便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第一连接机构300的数量及位置,使得物流运输系统10能够较为容易的配适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提高对所在场景的空间利用率。
7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机构300还设置有缓冲组件330,缓冲组件330位于第二环绕部320和转运带之间,缓冲组件330用于缓冲在第二方向上的作用力。
72.本实施例中,缓冲组件330起到对物流运输系统10的保护作用,由于物流运输系统10所运输的物品的重量大小可能并不相同,在物品从一个转运带转运至另一个转运带时,缓冲组件330可以吸收转运带承重变化所产生的震动,使得物流运输系统10的多个部件柔性连接。
73.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