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移动接触网立柱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4  106



1.本实用新型属于移动接触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接触网中的杠杆型立柱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铁路货运装卸站需要采用龙门吊吊装货物,为了避免在装卸过程中触碰到移动接触网,现有的技术有采用将直接将立柱倾倒的方式,但目前这样的方式存在如下不足:
3.1、在倾倒或者抬升的过程中,立柱的重心是变化的,即立柱从竖直到倾倒放平的过程中,重量是逐渐增加的;可以想象若是整段移动接触网中若干的立柱同时倾倒,需要通过外界的推动或者拉动使其倾倒或者竖直,这里作用力不好控制;
4.2、现有公开的在立柱底部作用在一个铰接轴上,长久的作动安全稳定没法保障。
5.3、立柱倾倒或竖立过程中重心的突变对外界的推拉装置造成过大的工作负荷。
6.4、现有公开的在立柱底部作用在一个铰接轴上,导向性不好,运行过程中,立柱容易偏移,出现歪斜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7.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隐藏式移动接触网立柱结构,通过立柱本身机械结构形态的调整,减小立柱倾倒或竖立过程中重心的突变对推拉装置造成的工作负荷。最终达成的效果是,用较小的外部驱动力就可以让立柱倾倒或竖直。如此可有效的提升移动接触网运行的稳定性,增加安全保障。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隐藏式移动接触网立柱结构,所述隐藏式移动接触网立柱结构应用于移动接触网领域;其包括转动支撑件、转动支点结构以及导电体;其中
9.所述导电体间接的安装在所述转动支撑件上,所述转动支撑件能够通过转动支点结构处于倾倒或者竖直状态;所述转动支撑件倾倒或者竖直带动所述导电体高度变化。
10.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支撑件倾倒或者竖直带动所述导电体降低或者升高。
11.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支撑件具有第一本体部分,当所述转动支撑件具有第一本体部分时,所述转动支撑件与转动支点结构活动链接;或者
12.所述转动支点结构设置在转动支撑件的任意本体位置,所述转动支点结构两侧的转动支撑件具有第一本体部分和第二本体部分。所述第一本体部分、所述转动支点结构中的支点以及所述第二本体部分构成杠杆结构。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和所述第二本体部分一体成型;或者,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和所述第二本体部分直接或者间接的连接为一体。
14.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支点结构中包括转动件,所述转动支撑件通过所述转动件处于倾倒或者竖直状态。
15.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基座,所述转动支撑件通过转动支点结构与所述支撑基座活动链接。
16.进一步的,还包括配重结构,所述配重结构直接或者间接设置在转动支撑件的第二本体部分。
17.进一步的,所述配重结构与转动支撑件的第二本体部分一体成型。
18.进一步的,所述配重结构与转动支撑件的第二本体部分可拆卸连接。
19.进一步的,所述配重结构包括若干配重块,所述配重结构中能够增加或者减少所述配重块。
20.进一步的,还包括配重结构,所述配重结构通过拉绳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连接。
21.进一步的,还包括阻挡件,所述阻挡件用于阻挡所述转动支撑件进一步转动,使得所述转动支撑件位于竖直状态。
22.进一步的,还包括腕臂支持结构,所述导电体包括接触线和/或承力索,所述接触线包括柔性接触线或者刚性接触线;
23.所述导电体直接或者间接设置在所述腕臂支持结构上,所述腕臂支持结构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转动支撑件上。
24.进一步的,还配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转动支撑件倾倒或者竖直;从而带动所述导电体降低或者升高。
25.本实用新型中将转动支撑件设置成杠杆型结构,将转动支点结构设置在转动支撑件的任意本体位置,所述转动支撑件具有第一本体部分和第二本体部分;所述第一本体部分、所述转动支点结构中的支点以及所述第二本体部分构成杠杆结构。同时通过设置配重结构,利用配重结构和杠杆结构的共同作用,使得转动支撑件在倾倒过程中或者竖直过程中立柱的重心相对较为恒定,能够平稳的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网抬高或者下降;另外外界的驱动力装置不再过多的承担转动支撑件本身重力的变化,减少了工作负荷,只需要较少的作用力即可驱动转动支撑件位于倾倒状态或者竖直状态或者在该两个状态切换,降低了系统控制的难度,提升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为货物装卸提供了安全保障。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隐藏式移动接触网立柱结构处于倾倒状态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隐藏式移动接触网立柱结构处于竖直状态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杠杆型立柱结构带有腕臂支持结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配重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转动支撑件;11、第一本体部分;12、第二本体部分;2、转动支点结构;3、导电体;31、接触线;32、承力索;4、支撑基座;5、配重结构;6、阻挡件;7、腕臂支持结构;8、驱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32.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33.如图1和图2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隐藏式移动接触网立柱结构,所述隐藏式移动接触网立柱结构应用于移动接触网领域;其包括转动支撑件1、转动支点结构2以及导电体;其中
34.所述导电体直接或者间接的安装在所述转动支撑件1上,所述转动支撑件1能够通过转动支点结构2处于倾倒或者竖直状态;所述转动支撑件倾倒或者竖直带动所述导电体高度变化。
35.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支撑件倾倒或者竖直带动所述导电体降低或者升高。
36.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支撑件具有第一本体部分,当所述转动支撑件具有第一本体部分时,所述转动支撑件与转动支点结构活动链接;或者
37.所述转动支点结构设置在转动支撑件的任意本体位置,所述转动支点结构两侧的转动支撑件具有第一本体部分和第二本体部分。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支撑件1与转动支点结构2构成杠杆结构。
38.如图1所示,所述转动支点结构2设置在转动支撑件1的任意本体位置,所述转动支撑件1具有第一本体部分11和第二本体部分12;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1、所述转动支点结构2中的支点以及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构成杠杆结构。
39.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和所述第二本体部分一体成型;或者,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和所述第二本体部分直接或者间接的连接为一体。当然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可以不需要第二本体部分,主要是通过杠杆原理来克服第一本体部分倾倒过程或者上升过程重量的突变。
40.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支点结构2中包括转动件,所述转动支撑件1通过所述转动件处于倾倒或者竖直状态。还包括支撑基座4,所述转动支撑件1通过转动支点结构2与所述支撑基座4活动链接。
41.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配重结构5,所述配重结构5直接或者间接设置在转动支撑件1的第二本体部分12;所述导电体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转动支撑件1的第一本体部分11。需要对标号补充说明的是,标号12的第二本体部分是转动支撑件1的一部分,可以理解为转动支撑件1的短臂。标号5指的是配重结构,是指第二本体部分的重量可以为做配重结构来使用,当然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优选的,所述配重结构5与转动支撑件1的第二本体部分12一体成型。优选的,所述配重结构5与转动支撑件1的第二本体部分12可拆卸连接。优选的,所述配重结构5包括若干配重块,所述配重结构5中能够增加或者减少所述配重块。
42.如图4所示,当然,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配重结构5可以分体设置,通过拉绳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连接。
4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阻挡件6用于阻挡所述转动支撑件1进一步转动,使得所述转动支撑件1位于竖直状态。
44.如图3所示,还包括腕臂支持结构7,所述导电体3包括接触线31和/或承力索32,所
述接触线包括柔性接触线或者刚性接触线;所述导电体直接或者间接设置在所述腕臂支持结构7上,所述腕臂支持结构7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转动支撑件1上。本实施例中腕臂支持结构7通过旋转结构安装在转动支撑件1上。
45.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还配置有驱动机构8,所述驱动机构8用于驱动所述转动支撑件1倾倒或者竖直;从而带动所述导电体降低或者升高。本实施例驱动机构8采用电动推杆、液压推杆或者气动推杆中任一种;或者驱动机构8采用推杆(如图3所示),所述推杆采用电动、液压或者气动任一种提供动力驱动推杆移动带动转动支撑件1倾倒或者竖直。比如图3中,推杆的一端与立柱铰接,推杆的另一端能够左右来回的移动,当推动向右移动时拉动转动支撑件1倾倒(这里的向右移动可以定义为推杆的另一端往远离支撑基座的方向移动);当推杆的另一端向左移动时(这里的向左移动可以定义为推杆的另一端往靠近支撑基座的方向移动),推动转动支撑件1竖直。
46.本实用新型中将转动支撑件1设置成杠杆型结构,将转动支点结构2设置在转动支撑件1的任意本体位置,所述转动支撑件1具有第一本体部分11和第二本体部分12;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1、所述转动支点结构2中的支点以及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构成杠杆结构。同时通过设置配重结构5,利用配重结构5和杠杆结构的共同作用,使得转动支撑件1在倾倒过程中或者竖直过程中立柱的重心相对较为恒定,能够平稳的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网抬高或者下降;另外外界的驱动力装置不再过多的承担转动支撑件1本身重力的变化,减少了工作负荷,只需要较少的作用力即可驱动转动支撑件1位于倾倒状态或者竖直状态或者在该两个状态切换,降低了系统控制的难度,提升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为货物装卸提供了安全保障。
47.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包括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