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一种箱体组件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2.对于具有门体和箱体的箱体组件,在门体相对箱体打开时,门体可能会对箱体造成挤压,这样会导致箱体损坏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箱体组件及制冷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门体在打开过程中挤压箱体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箱体组件,其包括:
5.箱体,所述箱体用于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纳空间;
6.门体,所述门体用于封堵所述开口;
7.铰链组件,设置成在所述箱体的枢轴侧,枢转连接所述箱体和所述门体;
8.其中,所述门体在所述枢轴侧具有内棱边和外棱边,所述门体进一步设置有第一参考平面和第二参考平面,其中所述第一参考平面经过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的所述内棱边且与所述开口所在的平面平行,所述第二参考平面经过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的所述外棱边且与所述开口所在的平面垂直,所述第一参考平面和第二参考平面在所述门体相对所述箱体的打开过程中相对于所述箱体保持静止;
9.当所述门体在所述铰链组件作用下从关闭状态相对所述门体打开至第一打开角度的过程中,所述内棱边沿第一内棱边轨迹向所述第二参考平面朝向所述开口的一侧运动;所述第一内棱边轨迹的曲率半径不小于100t,且所述第一内棱边轨迹超出所述第一参考平面朝向所述开口一侧的距离不大于第二预定距离,t为所述门体的厚度,所述门体的厚度大于等于2厘米;
10.当所述门体在所述铰链作用下从所述第一打开角度相对箱体打开至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所述内棱边沿第二内棱边轨迹向所述第二参考平面朝向所述开口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一参考平面背离所述开口的一侧运动;所述第二内棱边轨迹的曲率半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内棱边轨迹的终点位于所述第一参考平面背离所述开口的一侧,且到所述第一参考平面的距离不小于0.3t;
11.当所述门体在所述铰链作用下从所述第二打开角度相对所述箱体打开至第三打开角度的过程中,所述内棱边沿第三内棱边轨迹向所述第一参考平面背离所述开口的一侧运动;所述第三内棱边轨迹为曲率半径为0.55t-0.67t的圆弧,所述第三内棱边的圆心位于所述门体内。
12.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箱体组件。
13.本技术箱体组件中门体与箱体由铰链组件枢转连接,可能会出现门体挤压箱体的
问题。因而本技术中限定了门体在铰链组件作用下由关闭状态相对箱体打开的过程中,挤压箱体的内棱边的运动轨迹。
14.具体的,为方便描述运动轨迹的特征,限定了门体的第一参考平面和第二参考平面,第一参考平面经过关闭状态时的内棱边且与箱体开口所在平面平行,第二参考平面则经过关闭状态时的外棱边且与箱体开口所在平面垂直。
15.为了减弱门体对箱体的挤压问题,本技术中内棱边的运动轨迹包括三段,其中,第一内棱边轨迹的曲率半径不小于100t,且其超出第一参考平面朝向开口一侧的距离不大于第二预定距离,t门体的厚度,门体的厚度大于等于2厘米;第一内棱边轨迹类似为直线,或弧度小的曲线,限定其超出第一参考平面的距离可减弱门体对箱体的挤压;随后沿第二内棱边轨迹运动的内棱边向着远离开口的方向运动,即避免了挤压箱体的问题,第二内棱边轨迹的曲率半径逐渐减小,且轨迹终点到第一参考平面的距离不小于0.3t;最后一段第三内棱边轨迹则为曲率半径为0.55t-0.67t的圆弧,第三内棱边的圆心位于门体内。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17.图1是本技术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现有箱体组件中门体相对箱体的运动关系示意图;
19.图3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棱边的运动轨迹示意图;
20.图4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打开角度与棱边运动轨迹的示意图;
21.图5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参考点的运动轨迹示意图;
22.图6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内参考点的选取范围示意图;
23.图7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外参考点的选取范围示意图;
24.图8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二实施例中门体运动瞬心的瞬心轨迹示意图;
25.图9是本技术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0是图9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铰链组件的铰链轴结构示意图;
27.图11是图9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铰链组件的铰链槽结构示意图;
28.图12是图9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处于关闭状态时铰链组件的状态示意图;
29.图13是图9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打开至第一打开角度时铰链组件的状态示意图;
30.图14是图9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打开至第二打开角度时铰链组件的状态示意图;
31.图15是图9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打开至第三打开角度时铰链组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4.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5.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箱体组件100包括箱体11、门体12和铰链组件13。铰链组件13设置于箱体11的枢轴侧,并连接箱体11和门体12,箱体11左右两侧中设置铰链组件13的一侧为枢转侧,门体12即可在铰链组件13的作用下相对箱体11打开或关闭。
36.具体地,箱体11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纳空间,门体12用于封堵开口,铰链组件13设置成在箱体11的枢轴侧枢转连接箱体11和门体12。
37.实现门体和箱体相对转动的铰链组件有多种形式,铰链组件的设置决定了门体和箱体的相对运动关系。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箱体组件900,如图2所示,图2是现有箱体组件中门体相对箱体的运动关系示意图。其中,在门体92打开到一定角度时,一方面箱体91会受到剐蹭挤压,可能造成变形,受此约束,现有的箱体组件900一般都存在门封厚度大的问题,所以通常需要增加门体92与箱体91之间的间距,加厚门封,以防止门封过度变形。另一方面,门体92靠近箱体91的一侧会超出箱体组件900的侧面,箱体组件900侧面可能是箱体91的侧面或门体92关闭状态时的侧面,所以箱体组件900存在无法完全嵌入安装的问题,否则开关门过程中,门体92会碰撞到侧面的墙体。显然现有技术中的铰链组件93不能解决本技术的技术问题。
38.本技术中首先通过限定门体上内棱边的运动轨迹,来缓解门体挤压箱体问题。而基于相对运动的计算原理,可根据棱边的运动轨迹确定门体和箱体的相对运动关系,继而确定箱体或门体上固定点的运动轨迹,根据固定点的运动轨迹继而可反推设计出铰链组件。因而能够实现本技术中棱边运动轨迹的铰链组件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39.具体请参阅图3和图4,图3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棱边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打开角度与棱边运动轨迹的示意图。
40.本实施例门体12在枢轴侧(设置有铰链组件13的一侧)具有间隔设置内棱边122和外棱边121,在门体12相对箱体11处于关闭状态时,外棱边121位于门体12远离箱体11的一侧,内棱边122相较于外棱边121更靠近箱体11。本实施例中还定义有第一参考平面x,其中,第一参考平面x经过门体12处于关闭状态时(门体12打开角度为0度时)的内棱边122,且第
一参考平面x与箱体11的开口所在的平面平行,第一参考平面x的位置并不会随着门体12的开闭而随之移动,是固定的参考平面;本实施例还定义有第二参考平面y,第二参考平面y经过门体12处于关闭状态时(门体12打开角度为0度时)的外棱边121,且与开口所在的平面垂直,第二参考平面y的位置不会随着门体12的开闭而随之移动,第二参考平面y也是固定的参考平面。即,第二参考平面x始终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y。
41.门体12在铰链组件13作用下相对于箱体11从0度开启至第一打开角度时,内棱边122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向箱体11的开口侧运动,即内棱边122朝箱体11的开口的中间位置移动,并生成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而在门体12和箱体11枢转连接的关系下,门体12打开过程中,内棱边122相对第二参考平面y的最终运动方向必然是以上所述的方向,以使门体12不超箱也不挤压箱体11。
42.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为直线,内棱边122沿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运动的过程中挤压箱体11的距离为0,此种情况下,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的曲率半径为无穷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也可以为稍弯的弧线,只要使其曲率半径不小于100t,即第一内棱边运动轨迹a2b2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是100t,并且第一内棱边a2b2的轨迹超出第一参考平面x朝向箱体11的开口一侧的距离不大于第二预定距离d2,即门体12的内棱边122挤压箱体11的距离不大于第二预定距离d2,其中t表示门体的厚度,门体的厚度大于等于2厘米,比如门体的厚度可以为2厘米、3厘米或者5厘米等。
43.本实施例中限定了运动轨迹的曲率半径,以及运动轨迹能够超出参考平面的距离,保证各棱边能够平稳运动且不超出预定范围。其中,具体对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限定了其曲率半径的最小值,也就是说,在曲率半径选取该最小值时,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对箱体11造成较大的挤压。并且,当曲率半径选为无穷大时,轨迹为直线。
44.以上在限定曲率半径时,以门体厚度t为参考标准,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为100t,即其曲率半径不小于100t。这是因为门体厚度t决定了门体12相对箱体11打开时的运动程度,显然门体12越厚,运动轨迹的曲率半径越大。
45.第二预设距离d2的相关限定决定了内棱边122可以挤压箱体11的程度(内棱边122挤压箱体11的距离)。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允许内棱边122对箱体11有一定程度的挤压,在箱体11上设置有可变形的门封的情况下,门体12的内棱边122对箱体11一定程度的挤压是可以忽略的,轻微地挤压箱体11并不会造成箱体组件的损害,并不影响箱体组件的使用寿命。
46.第二预定距离d2可以根据门封的厚度及材质情况进行选择设置,第二预定距离d2为0mm~2mm,若选0mm,则限定不会挤压箱体,本实施例中,第二预定距离d2可设置为1.5mm,即允许挤压的距离。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采用门体厚度来进行标量,限定第二预定距离d2为门体厚度的0~0.15倍,若选0倍,即限定门体12不挤压箱体11,还可选0.1倍,即允许超出门体厚度的0.1倍。
47.总体来说,本实施例中门体12在铰链组件13的带动下,相对箱体11由关闭状态(门体12相对于箱体11的打开角度为0
°
)到开启至第一打开角度的过程中,门体12的内棱边122沿着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进行运动,其中,内棱边122的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的曲率半径,以及其和第一参考平面x的距离关系均有一定的特征,门体12依据该轨迹运动,从而可以有效减弱甚至避免门体12对箱体11造成挤压。
48.进一步的,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具有终点b2,本实施例中,该终点b2位于第一参考平面x上,或者该终点b2位于第一参考平面x背离箱体11的开口的一侧,并且该终点b2到第一参考平面x的距离不大于0.058t,即终点b2到第一参考平面b2的最小值为0.058t,t表示门体厚度。
49.即门体12相对于箱体11从0
°
打开到第一打开角度后,门体12的内棱边122不会挤压箱体11,且不过度远离箱体11运动。使得门体12在打开时不会出现明显的移位问题,门体12的运动更为稳定。
50.在本实施例中,若门体12棱边沿着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运动至门体12打开90度,则会出现门体12无法继续打开的情况。
51.然而,为了满足日常使用需求,门体12相对于箱体11的最大打开角度一般需要大于90度,因而本实施例中门体12棱边沿着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运动至门体12打开小于90度后,采用其他运动轨迹,使得其之后能够打开大于90度。
52.如前所述,门体12可能在打开第一打开角度后,门体12继续沿着其他的轨迹进行运动。
5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门体12在铰链组件13作用下,相对于箱体11从第一打开角度打开至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内棱边122沿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向开口的一侧以及第一参考平面x背离开口的一侧运动。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为弧线,且该弧线的曲率半径逐渐减小,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具有终点c2,终点c2位于第一参考平面x背离开口的一侧,且到第一参考平面x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0.3t,即终点c2到第一参考平面x的距离的最小值为0.3t,使得门体12有空间打开更大的角度。
54.依据上述轨迹的特征,在门体12由第一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的打开过程中,门体12不会对箱体11产生挤压,也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组件侧面。
55.根据以上的轨迹特征分析,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还是延续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而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则是为了方便后续打开更大的角度,并且为了使开门更加顺滑而设置的曲率半径逐渐减小的弧线。
56.同理,综合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和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即将轨迹a2c2看作一个整体,本技术还有另一设计思路,即当门体12相对箱体11由第一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内棱边122沿第二内棱边轨迹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向开口的一侧以及第一参考平面x背离开口的一侧运动,第二内棱边轨迹的曲率半径逐渐减小。
57.这里的第一打开角度可以是关门角度,第二打开角度可以为任意角度。第二内棱边轨迹则可以是a2c2。其中内棱边122沿着第二内棱边轨迹的运动方向为远离箱体开口,可以避免门体12挤压箱体11。
58.另外,为了便于后续通过其他轨迹使门体打开更大角度,可限定第一打开角度和第二打开角度之间的差值为25度-60度。
59.基于以上两个设计思路,在铰链组件13的作用下,门体12还可以相对箱体11继续从第二打开角度打开至第三打开角度,在此过程中,内棱边122沿第三内棱边轨迹c2d2向第一参考平面x背离开口的一侧运动,该运动方向的轨迹也对应门体12更大的打开角度。
60.第三内棱边轨迹c2d2为圆弧,且第三内棱边轨迹c2d2的曲率半径为0.55t-0.67t,圆心位于门体12上。
61.在门体12的棱边沿着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为了实现更大的开门角度,也可直接沿着第三内棱边轨迹c2d2运动,从而解决挤压箱体11的问题。
62.但在依据第一轨迹加第三轨迹设计铰链组件13后,门体12通过铰链组件13实现转动时,容易在转动过程中出现晃动现象,为进一步优化,解决晃动问题,在第一轨迹和第三轨迹之间加入第二轨迹,使得门体12的运动过程更加的稳定顺畅。
63.具体来说,三段轨迹的设计,第一轨迹对应的第一打开角度可以是25
°
~31
°
,第二轨迹对应的第二打开角度是57度~60度,第三轨迹对应的第三打开角度是122度~132度。
64.进一步的,本技术还限定了门体12的外棱边121的运动轨迹,以缓解门体12超出箱体组件侧面的问题。
65.具体地,门体12在铰链组件13作用下,相对箱体11从关闭状态(门体12相对箱体11的打开角度为0度)开启至第一打开角度的过程中,门体12的外棱边121则沿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向第一参考平面x移动。显然,门体12在相对于箱体11打开的过程中,外棱边121相对第一参考平面x的最终运动方向必然是以上所述的方向。
66.门体12相对于箱体11从0度开启到第一打开角度时,外棱边121将产生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的曲率半径大于或者等于5t,且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超出第二参考平面y背离开口一侧的距离不大于第一预定距离d1。其中,当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的曲率半径为无穷大时,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为直线。
67.第一预设距离d1的相关限定决定了外棱边121可以超出箱体组件100侧面的程度,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允许外棱边121超出箱体组件100侧面一定程度,在具体的使用场景中,对于箱体组件的嵌入式使用,箱体11与其所嵌入的墙体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则允许外棱边121超出箱体组件100侧面一定程度。第一预定距离d1为0mm~4mm,若选0,即限定门体12不超过箱体组件100的侧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预定距离d1为3mm,即允许超出的距离。在其他实施例中,采用门体厚度来进行标量,限定第一预定距离d1为门体厚度的0~0.15倍,若选0倍,即限定门体12不超出箱体组件100的侧面,具体还可选0.1倍,即允许超出门体厚度的0.1倍。
68.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和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配合能够减弱门体12挤压箱体11,以及使门体12不超出箱体组件侧面的问题。但两轨迹的曲率半径都选为无穷大时,对应于两轨迹均为直线的情况,门体12相对箱体11最大可打开到90度。
69.外棱边121沿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运动,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具有终点b1,终点b1位于第二参考平面y上,或者终点b1位于第二参考平面y朝向开口的一侧且到第二参考平面y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0.135t。
70.即门体12从0度打开至第一打开角度的过程中,外棱边121不超出箱体组件100侧面,且不过度的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向开口的一侧运动。
71.在门体12打开小于90度的情况下,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的长度短于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的长度,且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的长度与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的长度的比例为3.5-4.5。
72.进一步地,对应于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门体12由第一打开角度打开至第二打开角度时,外棱边121沿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运动,并逐渐靠近第一参考平面x,在这个过程中,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依据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的设计,其曲率半径不小于5t,第二外棱
边轨迹b1c1超出第二参考平面y背离开口一侧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距离d1。
73.显然,外棱边121在第二轨迹的阶段,也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组件的侧面。
74.对应于内棱边122的第三内棱边轨迹c2d2,当门体12相对于箱体11由第二打开角度开启至第三打开角度时,外棱边121沿第三外棱边轨迹c1d1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向开口的一侧运动,其中,第三外棱边轨迹c1d1的曲率半径的范围是0.45t~0.55t,且第三外棱边轨迹c1d1与第三内棱边轨迹c2d2为同心设置。
75.并且考虑到铰链组件13的设计,第三内棱边轨迹c2d2的曲率半径与第三外棱边轨迹c1d1的曲率半径的比值为1.22,能够防止铰链组件13上对应第三轨迹的结构出现干涉问题。
76.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的长度是0.465t,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的长度是0.115t。
77.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的长度为0.2285t,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设置为使得外棱边121在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上的运动距离与门体12相对箱体11的转动角度满足以下公式:
[0078][0079]
其中,θ1为转动角度,θ为100度-113度的预设角度,t1为运动距离。
[0080]
第三内棱边轨迹c2d2的圆心位于门体12内,且其曲率半径是0.61t,第三外棱边轨迹c1d1的曲率半径是0.5t。第三内棱边轨迹c2d2和第三外棱边轨迹c1d1的圆心位于门体12内,且曲率半径是0.5t,圆心到第一参考平面x的距离为0.6t,且圆心到第二参考平面y的距离为0.5t。
[0081]
在进行实际设计时,考虑到安装变形等问题,可以选取参考点进行轨迹设计,从而为门体12上的棱边预留公差,保证避免门体12挤压箱体11,以及超出箱体组件100侧面。
[0082]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图5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参考点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图6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内参考点的选取范围示意图,图7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一实施例中外参考点的选取范围示意图。
[0083]
本实施例中设置内参考点r2和外参考点r1,内参考点r2与内棱边122相邻设置,外参考点r1与外棱边121相邻设置。首先定义第三参考平面z,第三参考平面z与第一参考平面x平行,且其经过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外棱边121。
[0084]
具体来说,内参考点r2到第一参考平面x的垂直距离不大于0.1t,且到第二参考平面y的垂直距离不大于0.1t,即内参考点r2的选取范围为以内棱边122为中心,边长0.2t的矩形区域。
[0085]
同样,外参考点r1到第二参考平面y的垂直距离不大于0.1t,到第三参考平面z的垂直距离不大于0.1t,即外参考点r1的选取范围为以外棱边121为中心,边长0.2t的矩形区域。
[0086]
内参考点r2可以选取在内棱边122上,外参考点r1可以选取在外棱边121。
[0087]
内参考点r2和外参考点r1的轨迹设计思路也是依据以上内棱边122和外棱边121的轨迹设计思路,当门体12在铰链组件13作用下从关闭状态相对箱体11打开至第一打开角度的过程中,内参考点r2沿第一内参考点轨迹e2f2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向开口的一侧运动,外参考点r1沿第一外参考点轨迹e1f1向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
[0088]
第一内参考点轨迹e2f2可能的特征与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均类似,第一外参考点
轨迹e1f1可能的特征与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均类似,具体不再赘述。
[0089]
为方便设计,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参考点轨迹e2f2和第一外参考点轨迹e1f1均为直线。基于内参考点r2的选取位置,第一内参考点轨迹e2f2可以沿着第一参考平面x或平行于第一参考平面x;而基于外参考点r1的选取位置,第一外参考点轨迹沿着第二参考平面y或平行于第二参考平面y。
[0090]
进一步的,第一内参考点轨迹e2f2的长度大于第一外参考点轨迹e1f1的长度,且第一内参考点轨迹e2f2的长度与第一外参考点轨迹e1f1的长度的比值为3.5~4.5。
[0091]
同样的,对应于内棱边122和外棱边121,内参考点r2和外参考点r1均可能出现第二轨迹和第三轨迹。其中,第二内参考点轨迹f2g2可能的特征与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类似,第二外参考点轨迹f1g1可能的特征与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类似;第三内参考点轨迹g2h2可能的特征与第三内棱边轨迹c2d2类似,第三外参考点轨迹g1h1可能的特征与第三外棱边轨迹c1d1类似。
[0092]
当门体12在铰链组件13作用下从第一打开角度相对箱体11打开至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内参考点r2沿第二内参考点轨迹f2g2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向开口的一侧以及第一参考平面x背离开口的一侧运动,外参考点r1沿第二外参考点轨迹f1g1向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
[0093]
其中,为方便设计,第二外参考点轨迹f1g1为直线,沿第二参考平面y设置,或者平行于第二参考平面y设置。第二内参考点轨迹f2g2设置成使得外参考点在第二外参考点轨迹上的运动距离与门体12的转动角度满足以下公式:
[0094][0095]
其中,θ1为转动角度,θ为100度-113度的预设角度,t1为运动距离。
[0096]
进一步的,本技术还通过限定门体上棱边的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来缓解门体挤压箱体和超出箱体组件侧面的问题。门体和箱体的相对运动从运动本质上可转换为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的运动,通过设计棱边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运动轨迹,可限定门体和箱体的相对运动关系,即可限定门体不过度挤压门缝以及门体不过度超出箱体组件的侧面。继而可根据棱边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运动轨迹确定箱体或门体上固定点的运动轨迹,根据固定点的运动轨迹继而可反推设计出铰链组件。因而能够实现本技术中棱边运动轨迹的铰链组件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97]
进一步的,本技术还通过限定门体运动瞬心的运动轨迹,来缓解门体挤压箱体和超出箱体组件侧面的问题。门体和箱体的相对运动从运动本质上可转换为门体瞬心的运动,通过设计瞬心的运动轨迹,可限定门体和箱体的相对运动关系,即可限定门体不过度挤压门缝以及门体不过度超出箱体组件的侧面。而在设计瞬心的运动轨迹后,继而可根据运动瞬心的运动轨迹确定箱体或门体上固定点的运动轨迹,根据固定点的运动轨迹继而可反推设计出铰链组件。因而能够实现本技术中运动瞬心运动轨迹及棱边运动轨迹的铰链组件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98]
本第二实施例相较于第一实施例仅从另外的角度
‑‑
门体运动瞬心的运动轨迹—来进行设计,因此继续沿用第一实施例中的附图和标号。具体请参阅图8,图8是图1所示箱体组件第二实施例中门体运动瞬心的瞬心轨迹示意图。
[0099]
本实施例中限定了门体12的运动瞬心的运动轨迹,具体地,运动瞬心以外棱边121为起点沿第一瞬心轨迹a3b3向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并同时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开口一侧运动。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对箱体11造成较大的挤压,以及门体12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
[0100]
门体12的运动瞬心的运动轨迹的相关限定决定了内棱边122可以挤压箱体11的程度,以及外棱边121可以超出箱体组件侧面的程度,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允许内棱边122对箱体11有一定程度的挤压,若箱体11上若设置有可变形的门封,内棱边122对箱体11一定程度的挤压是可以忽略的;同样的,可以允许外棱边超出箱体组件100侧面一定程度,例如对于箱体组件的嵌入式使用,箱体11与其所嵌入的墙体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则允许外棱边121超出箱体组件100侧面一定程度。
[0101]
需要说明的是,在刚体平面运动中,只要刚体上任一平行于某固定平面的截面图形s(或其延伸)在任何瞬时的角速度ω不为零,就必有速度为零的一点p',称为速度瞬心。在该瞬时,就速度分布而言,截面图形(或其延伸)好像只是在绕固定平面上重合于p'的一点p而转动,点p称为转动瞬心。本实施例中的运动瞬心可以是门体12的转动瞬心或速度瞬心。
[0102]
进一步的,运动瞬心和内棱边122的垂直连线与第一参考平面x之间的夹角介于85-95度之间。在此范围内,保证内棱边122的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开口一侧运动,且不会对箱体11造成过度挤压。其中,具体限定了开门过程中运动瞬心和内棱边122的垂直连线与第一参考平面x之间的夹角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为95度或85度时,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对箱体11造成较大的挤压。
[0103]
同样的,运动瞬心和外棱边121的垂直连线与第二参考平面y之间的夹角介于85-95度之间。在此范围内,保证外棱边121的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向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且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其中,具体限定了开门过程中运动瞬心和外棱边121的垂直连线与第二参考平面y之间的夹角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为95度或85度时,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
[0104]
在一实施例中,运动瞬心和内棱边122的垂直连线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x,在门体12打开至第一角度的过程中,内棱边122的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呈直线,且平行于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瞬心和外棱边121的垂直连线垂直于第二参考平面y,在门体12打开至第一角度的过程中,外棱边121的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呈直线,且平行于第二参考平面y。本实施例通过限定运动瞬心与内棱边122和外棱边121的位置关系,保证棱边能够平稳运动,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挤压箱体11,以及门体12不会超出箱体11侧面。
[0105]
在一实施例中,在门体12打开至第一角度的过程中,门体12的运动瞬心的第一瞬心轨迹a3b3为圆弧,圆弧的圆心位于内棱边122和外棱边121的垂直连线的中点,圆弧的直径为内棱边122和外棱边121之间的垂直距离。当门体12的运动瞬心沿第一瞬心轨迹a3b3移动的过程中,内棱边122的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呈直线,且平行于第一参考平面x,外棱边121的第一外棱边轨迹a1b1呈直线,且平行于第二参考平面y。本实施例通过限定运动瞬心的第一瞬心运动轨迹,保证棱边能够平稳运动,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挤压箱体11,以及门体12不会超出箱体11侧面。
[0106]
进一步的,运动瞬心和圆心的连线与圆心和第一瞬心轨迹a3b3的起始点的连线之
间的夹角等于门体12相对于箱体11的实际打开角度。运动瞬心的移动与门体12的第一打开角度呈规律性变化,门体12整体在打开至第一打开角度的过程中运动顺畅,避免出现滑动卡顿的情况,并且保证门体12不会挤压箱体11,以及门体12不会超出箱体11侧面。具体的,第一打开角度介于25度至31度之间,例如第一打开角度可以为25度、28度、30度或者31度等。在第一打开角度内,可保证门体12不会挤压箱体11,以及门体12不会超出箱体11侧面。
[0107]
总体来说,在铰链组件13的作用下,本实施例中门体12相对箱体11从关闭状态打开至第一打开角度的过程中,门体12的运动瞬心以外棱边121为起点,沿第一瞬心轨迹a3b3向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并同时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开口一侧运动。其中,第一瞬心轨迹a3b3具有一定的特征,门体12依据第一瞬心轨迹a3b3运动,从而可减弱甚至避免门体12对箱体11造成挤压,以及门体12超出箱体11侧面。
[0108]
即门体12打开至第一打开角度过程中,门体12的内棱边122不会挤压箱体11,且不过度远离箱体11运动;外棱边121则不超出箱体组件100侧面,且不过度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开口一侧运动。使得门体12在打开时不会出现明显的移位问题,门体12的运动更为稳定。
[0109]
在本实施例中,若门体12的运动瞬心沿着第一运动瞬心轨迹运动至门体12打开90度,则会出现门体12无法继续打开的情况,而门体12的最大打开角度一般需要大于90度,因而门体12运动瞬心沿着第一内瞬心轨迹运动至门体12打开小于90度后,采用其他瞬心轨迹运动,使得其之后能够打开大于90度。
[0110]
如前所述,门体12可能在打开第一打开角度后,沿着另外的轨迹运动。本实施例中在铰链组件13作用下,门体12相对箱体11从第一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运动瞬心沿第二瞬心轨迹b3c3朝向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第二瞬心轨迹b3c3的切线方向与第一参考平面x的夹角介于85度至95度之间。
[0111]
依据上述轨迹的特征,在门体12由第一打开角度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门体12不会对箱体11产生挤压,也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使得门体12有空间打开更大的角度。
[0112]
其中,运动瞬心沿第二瞬心轨迹b3c3朝向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且第二瞬心轨迹b3c3的切线方向与第一参考平面x的夹角介于85度至95度之间。在此范围内,由于运动瞬心始终位于外棱边121背离第二参考平面y一侧,保证外棱边121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由于运动瞬心始终位于内棱边122背离第一参考平面x一侧,保证内棱边122的第一内棱边轨迹a2b2向第二参考平面y朝开口一侧运动,且不会对箱体11造成过度挤压。
[0113]
进一步的,第二瞬心轨迹b3c3为直线且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x设置,在门体12由第一打开角度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外棱边121的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呈直线,且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平行于第二参考平面y设置,能够保证外棱边121不会过多超出箱体11侧面;内棱边122远离第一参考平面x移动,保证门体12不会过度挤压箱体11。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的终点c2位于第一参考平面x背离开口的一侧,使得门体12有空间打开更大的角度。并且,运动瞬心的第二瞬心轨迹b3c3与门体12的第二打开角度呈规律性变化,门体12整体在由第一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运动顺畅,避免出现滑动卡顿的情况。
[0114]
进一步的,在门体12从第一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运动瞬心和外棱边121的垂直连线与第二参考平面y之间的夹角介于85度至95度之间。在此范围内,保证外棱边122的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朝第一参考平面x运动,且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
面。其中,具体限定了开门过程中运动瞬心和外棱边121的垂直连线与第二参考平面y之间的夹角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为95度或85度时,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而当运动瞬心和外棱边121的垂直连线垂直于第二参考平面y时,即运动瞬心和外棱边121的垂直连接于第二参考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0度时,门体12的运动瞬心沿第二瞬心轨迹b3c3移动的过程中,外棱边121的第二外棱边轨迹b1c1呈直线,且垂直于第一参考平面x,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超出箱体11侧面。
[0115]
与此同时,在门体12从第一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内棱边122到运动瞬心的垂直距离逐渐减小,从而内棱边122的第二内棱边轨迹b2c2的曲率半径逐渐减小,其终点c2位于第一参考平面x背离开口的一侧,使得门体12有空间打开更大的角度,并能够保证门体12不会对箱体产生挤压。
[0116]
依据上述轨迹的特征,在门体12由第一打开角度到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门体12不会对箱体11产生挤压,也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
[0117]
具体的,第二打开角度介于57度至60度之间,第一打开角度可以为57度、58度、59度或者60度等。在第二打开角度内,可保证门体12不会挤压箱体11,以及门体12不会超出箱体11侧面。
[0118]
在铰链组件13的作用下,门体12还可以相对箱体11继续从第二打开角度打开至第三打开角度,在此过程中,运动瞬心可保持不变,门体12整体绕运动瞬心转动,该运动方向的轨迹也对应门体12更大的打开角度。
[0119]
如前所述,在门体12相对箱体11由第二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三打开角度的过程中,运动瞬心以第二运动瞬心的终点保持不变,内棱边122的第三内棱边轨迹c2d2和外棱边121的第三外棱边轨迹c1d1具体为同心设置的圆弧。
[0120]
依据上述轨迹的特征,在门体12由第二打开角度到第三打开角度的过程中,门体12不会对箱体11产生挤压,也不会过多的超出箱体11侧面。
[0121]
在门体12的运动瞬心沿着第一瞬心轨迹a3b3运动后,为了实现更大的开门角度,也可直接以第一瞬心轨迹a3b3的终点为第三瞬心轨迹c3d3实现门体12的转动,从而解决挤压箱体11和超出箱体11侧面的问题。
[0122]
但在依据第一瞬心轨迹a3b3加第三瞬心轨迹设计铰链组件13后,门体12通过铰链组件13实现转动时,容易在转动过程中出现晃动现象,为进一步优化,解决晃动问题,在第一瞬心轨迹a3b3和第三瞬心轨迹之间加入第二瞬心轨迹b3c3,使得门体12的运动过程更加的稳定顺畅。
[0123]
从门体12棱边的轨迹设计出发,基于相对运动的设计原理,可设计多种铰链组件结构。具体地,如图9-11所示,图9是本技术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铰链组件的铰链轴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9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铰链组件的铰链槽结构示意图。
[0124]
本第三实施例相较于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仅具体化了铰链组件的结构,因此标号继续沿用第一实施例中的标号。本实施例箱体组件100中铰链组件13的设计是将门体12棱边的运动轨迹转化为门体12或箱体11上两个固定点的运动轨迹,然后基于两个固定点的运动轨迹,设计相应的机械结构,铰链组件13包括第一导向机构135和第二导向机构136,分别实现两个固定点的运动轨迹,即两导向机构配合可以使得门体12棱边沿着预设轨迹运动。
[0125]
在图9-11中导向机构为槽柱配合结构。显然,基于轨迹设计出的导向机构还可以是连杆结构,槽柱+连杆结构等。
[0126]
本实施例中的铰链组件13为双轴双槽,且双槽设置在门体12上,双轴设置在箱体11上。同理,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双槽设置在箱体11上,双轴设置在门体12上;或者门体12上设置一轴一槽,对应箱体11也设置一轴一槽;或者如前所述,可将门体12和箱体11上的轴槽结构转化连杆结构,或轴+轨道滑动结构等。
[0127]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铰链组件13包括设置在箱体11上的第一铰链轴131和第二铰链轴132,以及设置在门体12上的第一铰链槽133和第二铰链槽134。其中,第一铰链轴131在第一铰链槽133内运动,二者构成第一导向机构135;第二铰链轴132在第二铰链槽134内运动,二者构成第二导向机构136;实现如图3所示门体棱边的运动轨迹,继而解决门体12对箱体11的挤压问题,以及超出箱体组件100侧面的问题。
[0128]
门体12打开过程中,铰链组件13的运动状态如图12-15,图12是图9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处于关闭状态时铰链组件的状态示意图,图13是图9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打开至第一打开角度时铰链组件的状态示意图,图14是图9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打开至第二打开角度时铰链组件的状态示意图,图15是图9所示箱体组件第三实施例中门体相对箱体打开至第三打开角度时铰链组件的状态示意图。
[0129]
本实施例中第一铰链槽133包括第一槽段1331、第二槽段1332和第三槽段1333,第二铰链槽134则包括第四槽段1341和第五槽段1342。
[0130]
门体12相对箱体11由关闭状态打开至第一打开角度,第一铰链轴131沿第一槽段1331运动,第二铰链轴132沿第四槽段1341运动,对应实现图3中的第一轨迹。
[0131]
门体12相对箱体11由第一打开角度打开至第二打开角度,第一铰链轴131沿第二槽段1332运动,第二铰链轴132沿第五槽段1342运动,对应实现图3中的第二轨迹。
[0132]
门体12相对箱体11由第二打开角度打开至第三打开角度,第一铰链轴131沿第三槽段1333运动,第二铰链轴132在第五槽段1342的底端不发生位置变动,对应实现图3中的第三轨迹。
[0133]
其中,第一铰链槽133与第二铰链槽134,在朝着第一参考平面的方向上有彼此分离的趋势。第一槽段1331相较于第四槽段1341背离第二参考平面y的一侧,且向第一参考平面x和第二参考平面y延伸,第一槽段1331的切线方向与第一参考平面x的夹角大于第四槽段1341的切线方向与第一参考平面x的夹角。
[0134]
本实施例中铰链组件13的设计使得门体12可稳定顺畅的相对箱体11打开,并且不会对箱体11造成挤压,也不会超出箱体组件100的侧边,便于嵌入式使用。
[0135]
综上,对于本技术来说,对应于门体棱边的不同的运动轨迹,可对应设计不同的铰链组件,均可减弱门体打开时挤压箱体及超出箱体组件侧面的问题。以上箱体组件的设计可应用于具有门体,且存在挤压箱体问题和超出箱体组件时干涉问题的情况,箱体组件可以是冰箱、柜子等产品。
[0136]
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中包括上述箱体组件,即采用上述门体、箱体以及门体和箱体之间的铰链组件。制冷设备可以是冰箱、冷柜、酒柜、生鲜柜等。
[0137]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
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