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出风带的柔性送风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4  106



1.本技术涉及风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出风带的柔性送风管。


背景技术:

2.目前,柔性保温风管为一种应用于空调系统的送风管道,因其具有模块化、质轻、布局灵活、保温性能良好等优势,近年来已在众多的空调送风项目中广泛应用。
3.相关技术中,柔性保温风管系统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该柔性保温风管可分为传输管与分布管,当作为传输管使用时,管壁为封闭状态,气流在管道内传输;但用作分布管时,则通常在管身加装喷嘴或者通过连接现有的散流器的方式,实现向外送风。然而,在管身加装喷嘴或者连接散流器的方式,不仅增加了风管系统的成本,还延长的安装时间。因此,在其他使用中,还有通过直接在管身开设小孔的方法,来实现管壁直接向外送风。
4.但是,由于柔性保温风管具有一定壁厚,且通常为10mm以上厚度,同时,橡塑材料在受到高温时容易碳化,因此,无法使用激光切割的方法直接对柔性保温风管进行切割加工,而需要使用刀头工具进行切割加工,导致加工成型的孔直径均较大,进而无法实现某些使用场景,如养殖厂房或加工厂房内的微风感送风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出风带的柔性送风管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无法实现某些使用场景的微风感送风要求的问题。
6.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出风带的柔性送风管,其包括:
7.管状本体,其管壁设有至少一条出风带,上述出风带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孔;
8.上述出风带的厚度小于上述管状本体的厚度。
9.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出风带平行于上述管状本体轴线设置,且出风带的长度小于或等于上述管状本体的轴向长度。
10.一些实施例中,当上述出风带的长度等于上述管状本体的轴向长度时,上述出风带的两端贯穿上述管状本体;
11.当上述出风带设有一条时,上述出风带与管状本体合围形成上述柔性送风管;
12.当上述出风带多于一条时,多条出风带将上述管状本体分割为多个拼接件,且管状本体分割后的拼接件数量与出风带的数量相同,多个出风带与管状本体分割后的多个拼接件交替拼接,并合围形成上述柔性送风管。
13.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管状本体包括外风管层、橡塑保温层和内风管层;
14.上述外风管层位于橡塑保温层的外部,上述内风管层位于橡塑保温层的内部。
15.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管状本体包括保护层和橡塑保温层。
16.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管状本体与出风带之间通过粘接、缝制或第一拉链固定连接。
17.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出风带采用柔性薄层材料制成。
18.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出风带采用纤维织物布料、玻纤布或塑料制成。
19.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出风孔的直径为1-50mm。
20.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2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出风带的柔性送风管,由于管状本体的管壁设有至少一条出风带,且出风带的厚度小于管状本体的厚度,相较于在管状本体上进行开孔得到的孔径较大的孔,直接在出风带上进行开孔,不仅操作更容易,且可以得到孔径更小的出风孔;因此,通过对柔性送风管进行特殊化设计,可使具有一定厚度的柔性送风管实现开设微孔以均匀输出微风的效果,以满足部分特殊使用场景的微小送风感的需求。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柔性送风管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柔性送风管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柔性送风管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柔性送风管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图4的侧视图;
2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柔性送风管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图6的侧视图;
3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柔性送风管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31.图9为图8的侧视图。
32.附图标记:
33.1、拼接件;2、出风带;21、出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出风带的柔性送风管,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无法实现某些使用场景的微风感送风要求的问题。
36.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送风管包括管状本体,该管状本体的管壁设有至少一条出风带2,上述出风带2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孔21。
37.本实施例中,上述出风带2的厚度小于上述管状本体的厚度。
38.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送风管,由于管状本体的管壁设有至少一条出风带,且出风带的厚度小于管状本体的厚度,相较于在管状本体上进行开孔得到的孔径较大的孔,直接在出风带上进行开孔,不仅操作更容易,且可以得到孔径更小的出风孔;因此,通过对柔性送风管进行特殊化设计,可使具有一定厚度的柔性送风管实现开设微孔以均匀输出微风的
效果,以满足部分特殊使用场景的微小送风感的需求。
39.优选地,上述出风带2平行于上述管状本体的轴线设置,且出风带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上述管状本体的轴向长度。
4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当上述出风带2平行于上述管状本体的轴线设置,且出风带2的长度小于上述管状本体的轴向长度时,上述出风带2两端分别与邻近的管状本体端面之间的距离相同。即出风带2一端与其邻近的管状本体端面之间距离a,和出风带2另一端与其邻近的管状本体端面之间距离b相同。
41.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距离a和距离b也可不同,出风带2的具体安装位置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
42.本实施例中,管状本体的管壁上开设有安装出风带2的通孔,且通孔的数量与出风带2的数量相同。本实施例中,管状本体与出风带2之间通过粘接、缝制或第一拉链固定连接。
43.如图2所示,当管状本体上开设有两个通孔时,上述出风带2设有两个。
44.如图3所示,当管状本体上开设有三个通孔时,上述出风带2设有三个。
45.可选地,上述管状本体上设有用于打开或闭合该管状本体的第二拉链,且该第二拉链沿该管状本体纵向设置,当该第二拉链拉合,管状本体呈环状;当该第二拉链打开,管状本体呈板状。
46.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当上述出风带2平行于上述管状本体的轴线设置,且出风带2的长度等于上述管状本体的轴向长度时,上述出风带2的两端贯穿管状本体。
47.其中,当上述出风带2设有一条时,上述出风带2与管状本体合围形成上述柔性送风管。
48.当上述出风带2多于一条时,多个出风带2将上述管状本体分割为多个拼接件1,且管状本体分割后的拼接件数量与出风带2的数量相同,多个出风带2与管状本体分割后的多个拼接件1交替拼接,并合围形成上述柔性送风管。
49.在其他实施例中,出风带2也可不平行于管状本体的轴线设置。
50.本实施例中,上述管状本体包括外风管层、橡塑保温层和内风管层。当出风带2与管状本体连接形成上述柔性送风管时,上述外风管层位于橡塑保温层的外部,上述内风管层位于橡塑保温层的内部,即橡塑保温层位于外风管层和内风管层之间,管状本体由内至外分别为内风管层、橡塑保温层和外风管层。
51.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管状本体包括两层,分别为保护层和橡塑保温层。
52.可选地,该保护层为外风管层,即上述管状本体与出风带2连接形成上述柔性送风管时,该保护层位于橡塑保温层的外部。上述出风带2可与该外风管层固定连接,也可与橡塑保温层固定连接。
53.可选地,该保护层为内风管层,即上述管状本体与出风带2连接形成上述柔性送风管时,该保护层位于橡塑保温层的内部。上述出风带2可与该内风管层固定连接,也可与橡塑保温层固定连接。
54.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管状本体仅包括一橡塑保温层,此时,出风带2与该橡塑保温层固定连接。
55.本实施例中,出风带2采用柔性薄层材料制成,该柔性薄层材料包括纤维织物、玻
纤布或塑料等。
56.优选地,上述出风带2采用纤维织物、玻纤布或塑料一类的柔性薄层材料制成。通过纤维织物、玻纤布或塑料一类的柔性薄层材料制成的出风带2更容易开设微小的出风孔21,以实现微感送风效果。
57.本实施例中,上述管状本体的厚度大于或等于出风带2厚度的三倍。由于管状本体本身的作用是实现柔性及保温效果,因此其厚度较大,而出风带2的作用是实现可以开设小孔,以实现微小送风感,因此,管状本体的厚度可远大于出风带2的厚度。
58.优选地,管状本体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mm,出风带2的厚度在小于或等于5mm。
59.本实施例中,管状本体的厚度为10mm,出风带2的厚度为2mm。
60.本实施例中,以管状本体和出风带2沿柔性送风管周向的方向为管状本体和出风带2的宽度方向,以管状本体和出风带2沿柔性送风管轴向的方向为管状本体和出风带2的长度方向。
61.可选地,管状本体周向的宽度即为管状本体的宽度,上述管状本体的宽度大于或等于上述出风带2的宽度的五倍。
62.为了尽可能减少出风带2处的温度损失,上述出风带2沿柔性送风管周向的宽度需尽可能窄,即上述出风带2的宽度尽可能窄,管状本体的宽度远远大于出风带2的宽度,以减少能量损失。
63.如图6和图7所示,当上述出风带2为两条时,两条出风带2将上述管状本体分为两个拼接件1,两个拼接件1和两个出风带2交替拼接,并合围形成上述柔性送风管。上述拼接件1的宽度大于或等于上述出风带2的宽度的十倍。
64.如图8和图9所示,当上述出风带2为三条时,三条出风带2将上述管状本体分为三个拼接件1,三个拼接件1和三个出风带2交替拼接,并合围形成上述柔性送风管。上述拼接件1的宽度大于或等于上述出风带2的宽度的五倍。
65.优选地,三个拼接件1的宽度可不同,且具体宽度根据所需柔性送风管的直径以及出风孔21所需位置确定。
66.本实施例中,上述管状本体的长度与上述出风带2的长度相同,以便于当管状本体与出风带2连接后,形成长度一致的柔性送风管。
67.本实施例中,上述管状本体与出风带2通过粘接固定连接。其中,出风带2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通过密封胶与管状本体粘接固定。
68.可选地,出风带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管状本体的外风管层粘接固定。
69.可选地,出风带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还可分别与管状本体的橡塑保温层粘接固定。
70.可选地,出风带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还可分别与管状本体的内风管层粘接固定。
71.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管状本体与上述出风带2通过缝制连接。
72.可选地,出风带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管状本体的外风管层缝制连接。
73.可选地,出风带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还可分别与管状本体的橡塑保温层缝制连接。
74.可选地,出风带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还可分别与管状本体的内风管层缝制连接。
75.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管状本体与出风带2通过第一拉链连接。其中,出风带2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缝制有第一拉链的公链,拼接件1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缝制有第一拉链的母链,通过拉合第一拉链,使拼接件1与出风带2连接,合围形成柔性送风管。
76.本实施例中,上述出风孔21的直径为1-50mm。通过出风带2上的出风孔21实现微感送风效果。
77.优选地,为了进一步实现微感送风的效果,上述出风孔21的直径为1-10mm。
78.本实施例的柔性送风管,通过上述特殊化设计,使具有一定厚度的柔性送风管实现通过该出风孔达到沿程均匀送微风的效果,满足部分使用场景的微小送风感的需求。
7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8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81.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