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4  106



1.本公开涉及通讯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2.对于用户日常使用的通讯工具,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来说,经常会面临没有拿稳导致跌落到地面上的意外情况。所以,在通讯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防震设计是必须要考虑的,跌落测试也是通讯工具的生产测试中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以确保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抗冲击的性能。
3.现有技术目前主要是通过增加壳体的整体强度,以及加大避让空间的方式来确保手机可以满足上述目的,但是由于受到材料和空间的限制,现有的方式难以达到满意的防震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
5.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前壳和与所述前壳卡接的后壳,所述后壳的边缘朝向所述前壳的方向翻折形成围边,并且所述前壳的边缘和所述围边之间形成有空隙;
6.所述空隙处设置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围边上的第一缓冲磁性件和设置在所述前壳的边缘上的第二缓冲磁性件,所述第一缓冲磁性件和第二缓冲磁性件之间具有间隙且同极相对设置。
7.可选的,所述围边上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缓冲磁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部;
8.和/或,所述前壳的边缘上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缓冲磁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部。
9.可选的,所述第一缓冲磁性件的朝向所述第二缓冲磁性件的一面和/或所述第二缓冲磁性件的朝向所述第一缓冲磁性件的一面上覆设有柔性层。
10.可选的,所述第一缓冲磁性件上覆设有柔性层时,所述柔性层与所述第二缓冲磁性件不接触;
11.所述第二缓冲磁性件上覆设有柔性层时,所述柔性层与所述第一缓冲磁性件不接触。
12.可选的,所述第一缓冲磁性件上覆设有柔性层时,所述柔性层与所述第一缓冲磁性件之间粘接;
13.所述第二缓冲磁性件上覆设有柔性层时,所述柔性层与所述第二缓冲磁性件之间粘接。
14.可选的,所述空隙为沿所述前壳的周向设置的环形空隙,所述缓冲组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缓冲组件沿所述环形空隙的周向间隔排布。
15.可选的,所述环形空隙的四个端角处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缓冲组件。
16.可选的,所述缓冲组件为与所述前壳的形状相匹配的弧形结构。
17.可选的,所述前壳的两个相对的侧边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缓冲组件,且所述缓冲组件在所述前壳的两个相对的侧边上呈对称式设置。
18.可选的,所述第一缓冲磁性件与所述围边之间粘接;所述第二缓冲磁性件与所述前壳的边缘之间粘接。
19.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20.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利用了终端结构的前壳和后壳的边部之间形成的空隙空间,在此处设置缓冲组件,缓冲组件进一步包括两个缓冲磁性件,两个缓冲磁性件分别形成在空隙的两侧,并且为同极相对设置,而同极相对的设置方式,可以使两个缓冲磁性件之间形成相互抵抗的作用力,当边部受到冲击时,冲击的作用力能够有至少一部分被磁场的作用力所抵消,即将外部冲击的作用力转换成了磁场的势能,极大地减缓了冲击的作用力,进而有效保障了移动终端的使用安全,进一步提高了结构的使用可靠性。
附图说明
21.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移动终端的前壳上的第二缓冲磁性件的布设示意图;
25.图3为图1中移动终端的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26.图4为图3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7.图5为图1中移动终端的沿b-b方向的剖切示意图;
28.图6为图5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9.其中,1、移动终端;11、前壳;12、后壳;13、围边;14、空隙;15、缓冲组件;151、第一缓冲磁性件;152、第二缓冲磁性件;16、第二凹槽;17、背胶层;18、柔性层。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2.在使用手机等通讯设备时,因为用户拿取不稳导致设备意外掉落或磕碰的情况非常普遍,而如若手机的缓震效果或抗冲击的性能不好,就会由于磕碰而导致屏幕碎裂或者内部零件的损坏,想继续使用就需要进行零件的更换,对于使用的用户来说也是不小的损
失。因此,在通讯工具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设备厂商也会考虑如何提高通讯设备的整体强度,来保证使用时的可靠性。防震设计是必须要考虑的,跌落测试也是通讯工具的生产测试中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
33.现有技术目前主要是通过增加壳体的整体强度,以及加大避让空间的方式来确保手机可以满足上述目的,但是由于受到材料和空间的限制,现有的方式难以达到满意的防震效果。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其通过利用两磁铁间同极相斥的原理,在终端边部内的空隙中形成缓冲区域,用来面对会造成的冲击或磕碰,不仅不需要营造更大的空间来形成缓冲,也不需要增加成本来对结构强度进行提升。
34.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1,其包括前壳11和与前壳11卡接的后壳12,后壳12的边缘朝向前壳11的方向翻折形成围边13,并且前壳11的边缘和围边13之间形成有空隙14;空隙14处设置有缓冲组件15,缓冲组件15包括设置在围边13上的第一缓冲磁性件151和设置在前壳11的边缘上的第二缓冲磁性件152,第一缓冲磁性件151和第二缓冲磁性件152之间具有间隙且同极相对设置。
35.本公开的移动终端1利用了终端结构的前壳11和后壳12的边部之间形成的空隙14空间,在此处设置缓冲组件15,缓冲组件15进一步包括两个缓冲磁性件,两个缓冲磁性件分别形成在空隙14的两侧,并且为同极相对设置,而同极相对的设置方式,可以使两个缓冲磁性件之间形成相互抵抗的作用力,当边部受到冲击时,冲击的作用力能够有至少一部分被磁场的作用力所抵消,即将外部冲击的作用力转换成了磁场的势能,极大地减缓了冲击的作用力,进而有效保障了移动终端1的使用安全,进一步提高了结构的使用可靠性。
36.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终端1具体针对手机结构来进行阐述,且附图中也以手机结构来进行说明,但并非限定本公开的移动终端1的类型只有手机结构,对于组装结构大致相同的其他通讯工具,类似平板电脑、游戏机等,上述的缓冲组件15均可以应用在其外壳结构上。而对于壳体的结构组装和本实施例的组装方式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对壳体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的方式来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缓冲组件15。
37.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后壳12,其整体为长方形结构,围边13是沿着长方形的四边部朝向长方形的一侧正表面延伸,并且围边13垂直于后壳12的长方形正表面,围边13上还设置有卡扣结构,用于和前壳11边缘的卡扣结构进行卡接。本实施例中的前壳11,其和后壳12的围边13围绕后所形成的区域的形状相同,对于基本的手机结构来说,前壳11为尺寸略小于后壳12,且与后壳12的形状相匹配的相同的长方形结构,相对应的,前壳11边部设置有用于和围边13卡接的卡扣结构,前壳11和后壳12卡接固定后,其内部形成的区域容置有手机结构的各个零部件,如屏幕组件、摄像头组件等。
38.对于前壳11的边缘和后壳12的围边13之间形成的空隙14,其基本呈环形,为环形空隙14,但不排除在环形空隙14的某些位置会存在其他手机的零部件结构,例如麦克风、音量控制组件等。
39.具体针对于上述内容中提到的移动终端1结构的内部设置,其均为现有技术,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40.在环形空隙14中,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缓冲组件15的设置方式为在环形空隙14内设置多个缓冲组件15,使该多个缓冲组件15沿着环形空隙14的周向间隔排布,以起到全方位的保护效果。进一步地,可在环形空隙14的四个端角处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缓冲组件15,这是
因为在跌落情况下,移动终端1结构的四个端角处是最容易受到撞击,且撞击后造成的损坏程度可能会最大的部位,因此在四个端角处设置缓冲组件15,保证壳体结构的端角部位以及其内部的零部件,在此基础上,形成缓冲组件15的第一缓冲磁性件151和第二缓冲磁性件152设计成与后壳12和前壳11的端部弧度相匹配,即与环形空隙14在端角处的走向相匹配的弧形结构,以保证缓冲组件15和前壳11以及后壳12的贴合牢靠,避免发生脱落,或者影响缓冲效果的情况。而为了起到更好的缓震效果,本实施例还在前壳11的两个相对的侧边上也均设置至少一个缓冲组件15,并使该两个缓冲组件15呈对称式排布,这样针对边部发生磕碰的情况,也能够很好地保证缓震效果,本实施例中采用较长的两侧边上各设置两个,并且避开边部的其他零部件;较短的两侧边上各设置一个,如图2所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布设方式,只要能够保证对该终端结构的较好的缓震效果即可。
41.本实施例中,前壳11的边缘上形成有凹槽,第二缓冲磁性件152设置在凹槽的内部,以达到不占用空隙14所形成的缓冲空间的效果,第一缓冲磁性件151可以直接设置在围边13的表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只在后壳12的围边13内侧形成有第一凹槽,将第一缓冲磁性件151置于第一凹槽的内部,与其相对应的,前壳11的边缘上如若也保留凹槽,则将其称为第二凹槽16进行区分,总之,在设计凹槽时,可以根据移动终端1内部的可设置空间来做调整,同一个移动终端1的设备中可采用不同的凹槽设置方式,例如图4中对应的设置方式为在前壳11上设置第二凹槽16;图6中对应的设置方式为没有凹槽,直接固定在表面。
42.对于缓冲组件15结构来说,由于空隙14内形成的空间较小,所以第一缓冲磁性件151和第二缓冲磁性件152可以设置为较小的贴片形状,置于前壳11的边缘和后壳12的围边13上,例如小型的带有磁性的片状金属。另外,磁性件的磁性选择只要保证相对的第一缓冲磁性件151和第二缓冲磁性件152相对的磁性相同即可,例如相向的都为n极,或者都为s极,并且,处于环形空隙14不同位置处的磁性件,其相向的磁极尽量都保持一致,从而使环形空隙14各个位置处所受的作用力相同,且相邻的缓冲组件15之间不会相互影响。
43.进一步地,将第一缓冲磁性件151与围边13之间粘接连接,第二缓冲磁性件152与前壳11的边缘之间粘接连接,以保证缓冲组件15的固定可靠。粘接方式通过在第一缓冲磁性件151的面向围边13的表面涂抹背胶层17、第二缓冲磁性件152的面向前壳11边缘的表面涂抹背胶层17来实现,具体地,背胶层17使用在通讯设备外壳组装中经常使用的聚氨酯热熔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的固定方式,例如卡接固定等,背胶也可使用其他类型的胶,如丙烯酸胶粘剂等。
44.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缓冲组件15的缓震效果,使其能够实现在极端条件下的二次缓冲作用,可在第一缓冲磁性件151的朝向第二缓冲磁性件152的一面或者第二缓冲磁性件152的朝向第一缓冲磁性件151的一面上再覆设一柔性层18。柔性层18的设置使第一缓冲磁性件151和第二缓冲磁性件152之间在发生距离变化时具有更进一步的能够吸收变形程度的结构,发生较大变形时,柔性件也能够起到将作用力进行吸收的效果,从而起到保护边部结构的作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设置方式是仅在前壳11这一侧的第二缓冲磁性件152上设置柔性层18,如图4和图6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第一缓冲磁性件151上设置,或者两侧均进行设置。而在此基础上,柔性层18的设置要满足不会与对侧的第一缓冲磁性件151的表面接触,或者第一缓冲磁性件151和第二缓冲磁性件152的表面均有设置柔性
层18时,两个柔性层18的相对的表面不会接触,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保留环形空隙14所提供的缓冲空间的作用,也不会加大装配难度。
45.柔性层18可使用橡胶,或者其他具有弹性作用的材质或结构,柔性层18的形状与第二缓冲磁性件152的表面形状相匹配。进一步地,柔性层18和第二缓冲磁性件152的表面粘接,保证固定牢靠。
4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7.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