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旋弹簧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螺旋弹簧端面磨削装置。
背景技术:
2.螺旋弹簧是由弹簧钢丝绕制而成。为使螺旋弹簧工作时放置平稳、受力均匀,制造时会将弹簧两端磨平。目前在磨削作业时,操作人员预先通过固定夹具将螺旋弹簧固定,再通过砂轮机对螺旋弹簧的两端进行磨削作业时,由于在磨削过程中没有遮挡,磨削下来的碎渣到处飞溅,导致作业环境恶劣,且容易对人身造成危害,另一方面飞溅的碎渣不容易收集。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了一种螺旋弹簧端面磨削装置,螺旋弹簧在磨削过程中夹持稳定可靠,伸缩变形小,且能够阻止磨削产生的碎渣四处飞溅。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螺旋弹簧端面磨削装置,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螺旋弹簧固定组件和设置于底座上的磨削组件;所述螺旋弹簧固定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两端敞口的第一凹槽、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第一凹槽的内壁上的第一隔板、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两端敞口的第二凹槽、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第二凹槽的内壁上的第二隔板、设置于第一凹槽两端的第一防护结构以及设置于第二凹槽两端的第二防护结构;
5.所述第二凹槽相对于第一凹槽活动,并具有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两端敞口的固定腔室以及所述第一防护结构和第二防护结构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两端敞口的防护腔室;
6.所述磨削组件设置于螺旋弹簧固定组件的两端,包括磨片和驱动磨片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磨削组件相对于螺旋弹簧固定组件沿第一方向移动,并具有使磨片进入所述防护腔室的工作位置。
7.进一步的,所述螺旋弹簧固定组件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第一凹槽成型于第一主体上;所述第二凹槽成型于第二主体上。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主体铰接于第一主体上。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护结构上设有与防护腔室连通的贯穿孔;所述底座上位于贯穿孔的下方设有废渣收集盒。
10.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设有轨道;所述废渣收集盒与轨道滑动配合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磨削组件包括座体和用于驱动座体沿第一方向移动的直线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座体上。
12.进一步的,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相互交错布置;当所述
螺旋弹簧置于第一凹槽中且在第二凹槽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均位于螺旋弹簧的相邻两圈之间。
13.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配合使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固定腔室。螺旋弹簧在磨削作业时被限制在该固定腔室中,使得螺旋弹簧在径向上被夹持固定。通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配合使用,在磨削作业时,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均插接于螺旋弹簧的相邻两圈之间,从而限制螺旋弹簧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伸缩。上述方式的配合使用,使得螺旋弹簧在磨削过程中夹持稳定可靠,伸缩变形小,有效提高螺旋弹簧的加工质量。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防护结构和第二防护结构的配合使用,第一防护结构和第二防护结构之间相互配合形成防护腔室。磨削组件在该防护腔室中进行磨削作业,从而能够阻止磨削产生的碎渣四处飞溅,有效保护人身安全。此外碎渣飞溅的范围被限制在该防护腔室中,便于碎渣的收集。
附图说明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中的第二主体在关闭位置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3的主视图的剖视图;
21.图5为图4中的a处放大图;
22.图6为图1中放置螺旋弹簧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螺旋弹簧在磨削作业时的主视图剖视图
24.图8为图7中的b处放大图;
25.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螺旋弹簧固定组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6.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磨削组件等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7.其中:1、底座;2、第一主体;21、第一凹槽;22、第一隔板;23、第一防护结构;231、贯穿孔;3、第二主体;31、第二凹槽;32、第二隔板;33、第二防护结构;4、固定腔室;5、防护腔室;6、座体;61、驱动机构;62、磨片;63、直线机构;7、废渣收集盒;8、螺旋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29.如图1-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螺旋弹簧端面磨削装置,包括底座1、安装于底座1上的螺旋弹簧固定组件和磨削组件。螺旋弹簧固定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两端敞口的第一凹槽21、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于第一凹槽21的内壁上的第一隔板22、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两端敞口的第二凹槽31、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于第二凹槽31的内壁上的第二隔板32、安装于第一凹槽21两端的第一防护结构23以及安装于第二凹槽31两端的第二防护结
构33。上述的第一方向为沿水平方向,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方向定义为沿左右方向。如图9所示,第一凹槽21成型于第一主体2的上表面上。第二凹槽31成型于第二主体3上。该第一主体2固定在底座1上。第一凹槽21的开口朝上布置。
30.其中,第二凹槽31相对于第一凹槽21活动,并具有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在关闭位置,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31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两端敞口的固定腔室4以及第一防护结构23和第二防护结构33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两端敞口的防护腔室5。该防护腔室5与固定腔室4相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31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使得两者相互配合所形成的固定腔室4的横截面为圆形。该固定腔室4与螺旋弹簧8的外径相适应。当将螺旋弹簧8置于第一凹槽21中时,通过移动第二凹槽31移动至第一凹槽21上,能够将螺旋弹簧8限位在该固定腔室4中。此外,该第一凹槽21以及第二凹槽31的长度与螺旋弹簧8相适配,当螺旋弹簧8位于该固定腔室4中时,螺旋弹簧8待磨削位置的两端外露于固定腔室4,并进入至防护腔室5中。
31.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板22之间的间距以及第二隔板32之间的间距依据螺旋弹簧8的螺距而确定。如图4、5所示,在前述的第二凹槽31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一隔板22和第二隔板32之间相互交错布置。如图7、8所示,当螺旋弹簧8置于第一凹槽21中且在第二凹槽31位于关闭位置时,第一隔板22和第二隔板32均插入螺旋弹簧8的相邻两圈之间,从而将螺旋弹簧8在长度方向限位。
32.本实施例中,第二主体2铰接于第一主体1上,从而使得第二凹槽31能够相对第一凹槽21活动,该第二主体2能够转动至第一主体1的上方,进而使得第二凹槽31能够移动至第一凹槽21的上方,并与第一凹槽21相配合。
33.为使得螺旋弹簧8能够更为稳定的限位在该固定腔室4中,可以在第一凹槽21的内周壁或者第二凹槽31的内周壁上安装一侧海绵垫或者橡胶垫。当螺旋弹簧8置于该固定腔室4中时,海绵垫或者橡胶垫与该螺旋弹簧8相抵接,从而更好的将螺旋弹簧8限位在该固定腔室4中。
34.前述的第一防护结构23和第二防护结构33分别为薄片状结构。该薄片状结构与第一主体2和第二主体3固定连接,并围合成半圆形腔室结构。两半圆形腔室相互组合后形成前述的防护腔室5.该防护腔室5的直径大于前述的固定腔室的直径。
35.如图1所示,前述的磨削组件安装于螺旋弹簧固定组件的两端,包括磨片62和驱动磨片62转动的驱动机构61。该驱动机构61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及与其连接的附属部件。该磨削组件相对于螺旋弹簧固定组件沿第一方向(前述的沿左右方向)移动,进而可以靠近或远离螺旋弹簧固定组件。当该磨削组件朝靠近螺旋弹簧固定组件的方向移动时,具有使磨片62进入防护腔室5的工作位置。在该工作位置,通过推动磨削组件继续移动,磨片62能够与螺旋弹簧8的端面相接触,并进行磨削作业。该磨片62优选为现有技术中的磨砂轮或磨砂片。
36.如图9所示,第一防护结构23上加工有与防护腔室5连通的贯穿孔231。该贯穿孔内231为长条状结构。底座1上位于贯穿孔231的下方放置有废渣收集盒7。磨片62在防护腔室5中进行磨削,产生的废渣被防护腔室5阻挡,并能够经由贯穿孔231中落入至废渣收集盒7中。其中,在底座1上安装有轨道。该轨道沿前后方向延伸,废渣收集盒7与轨道沿前后方向滑动配合连接,便于废渣收集盒7从第一防护结构33的下方抽拉出来。
37.如图10所示,前述的磨削组件包括座体6和用于驱动座体6沿第一方向移动的直线机构63。前述的驱动机构安装于座体6上。通过该直线机构63的驱动,使得座体6能够朝靠近或远离螺旋弹簧固定组件的方向移动,进而可以使得磨片62可以靠近或远离螺旋弹簧8的端面。该直线机构63优选为电动推杆。
38.磨削作业时,将螺旋弹簧8置于第一凹槽21中,并调整好螺旋弹簧8的左右位置(如图6所示),通过把手带动第二主体3转动,使得第二凹槽31移动至关闭位置,此时螺旋弹簧8被限位在固定腔室5中。启动直线机构63和驱动机构动作,直线机构63推动座体6朝靠近螺旋弹簧固定组件的方向移动,使得磨片62进入至防护腔室5中,并与螺旋弹簧8的端面相接触,进而进行螺旋弹簧8的端面磨削作业。磨削过程中的废渣被防护腔室5所阻挡,不会四处飞溅,且废渣通过贯穿孔231落入至废渣收集盒7中被收集。
39.本实施例中,螺旋弹簧8在磨削作业时被限制在该固定腔室4中,使得螺旋弹簧8在径向上被夹持固定,且能够限制螺旋弹簧8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伸缩,使得螺旋弹簧8在磨削过程中夹持稳定可靠,伸缩变形小,有效提高螺旋弹簧的加工质量。磨削组件在防护腔室5中进行磨削作业,从而能够阻止磨削产生的碎渣四处飞溅,有效保护人身安全。此外碎渣飞溅的范围被限制在该防护腔室5中,便于碎渣的收集。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