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电路板负压测量治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4  10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柔性电路板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柔性电路板负压测量治具。


背景技术:

2.目前对柔性电路板的安装精度的要求较高,当柔性电路板表面的平整度较差时,柔性电路板难以进行安装,所以柔性电路板在生产后需要对平整度进行检测。目前虽然能够使用平面度测量仪进行检测,但现有的平面度测量仪检测时需要将柔性电路板移动至平面度测量仪下方,且检测过程中需要避免柔性电路板移动,若采用人工夹持的方式移动柔性电路板和对柔性电路板进行定位,则容易使柔性电路板发生变形或者抖动,导致检测的误差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检测更准确的柔性电路板负压测量治具。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柔性电路板负压测量治具,包括下盖和承载主体,承载主体按压在下盖上,承载主体与下盖之间设有负压腔,负压腔连通有真空气管;承载主体顶部设有开口朝上的检测槽,检测槽的底部设有若干与负压腔连通的负压孔。
5.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6.1.本方案中的治具使用时,将柔性电路板的底部粘贴蓝膜,并以蓝膜朝下的状态放置在承载主体上并与负压腔相对,当负压腔内形成负压后,由于负压孔与负压腔连通,故检测槽内也形成负压,从而自动将柔性电路板和蓝膜向下吸入检测槽内,在检测时自动对柔性电路板进行定位,有效提高检测精度。而且与通过夹持进行定位相比,本方案中的柔性电路板不会发生弯曲变形,故检测精度也更高。
7.2.由于柔性电路板在负压作用下被吸入检测槽内,与通过手指或者镊子等物品将柔性电路板向下按压入检测槽内相比,本方案中的柔性电路板受到的向下的作用力更为均匀,进一步避免柔性电路板发生弯曲变形或者受到损伤。
8.进一步,检测槽为沿横向贯穿承载主体两相对竖直侧壁的通槽。
9.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当需要取出柔性电路板时,在负压腔中不再形成负压后,横向滑动柔性电路板即可将柔性电路板从检测槽中取出,而不需要将柔性电路板向上提起,取出更为方便。而且由于柔性电路板在检测时会在底部覆盖蓝膜,所以滑动柔性电路板时,蓝膜可将柔性电路板与检测槽的底部起到分隔的作用,避免柔性电路板与检测槽直接接触导致出现磨损,进一步避免柔性电路板损坏。
10.进一步,检测槽的底部包括负压区和放置区,负压孔位于负压区内。
11.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覆盖在柔性电路板底部的蓝膜的长度可大于柔性电路板的长度,提高对柔性电路板的遮挡效果,在滑出柔性电路板时,蓝膜多余的部分可避免柔性电路板的端部与检测槽的竖向侧壁接触。
12.进一步,放置区设有两个,且两个放置区分别位于负压区的两侧。
13.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蓝膜两端均可长于柔性电路板,从而对柔性电路板的两端进行保护。
14.进一步,下盖的底部设有开口朝下的避空槽。
15.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平面度测量仪通常设有承载台,本方案中的避空槽能够容纳承载台,即通过避空槽与承载台的配合能够对下盖进行定位,避免下盖和承载主体发生偏移导致柔性电路板无法与平面度测量仪对齐。
16.进一步,下盖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固定孔,承载主体上设有数量与第一固定孔相同的第二固定孔,第一固定孔与第二固定孔一一对应。
17.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对齐的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能够将下盖和承载主体固定,避免二者出现相对移动,导致柔性电路板偏移或者导致外界的气体从下盖和承载主体之间的缝隙进入负压腔内,导致负压腔中无法形成负压,无法对柔性电路板进行定位。
18.进一步,下盖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孔,承载主体上设有数量与第一定位孔相同的第二定位孔,第二定位孔与第一定位孔一一对应,且第一定位孔的孔径小于等于第二定位孔的孔径。
19.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将定位杆沿竖向穿过对齐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即可对下盖和承载主体进行定位,进一步避免下盖和承载主体发生横向的偏移。
20.进一步,第二定位孔上端设有开口朝上的定位槽,定位槽的直径大于第二定位孔的孔径。
21.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当使用的定位杆的纵截面为t形时,定位杆上形成肩台,当定位杆直径较小的一端穿过第一定位孔后,肩台部位能够将定位槽向下按压,从而将承载主体和下盖按压在平面度测量仪上的承载台上,避免下盖和承载主体发生竖向的抖动,便于检测。
22.进一步,承载主体的底部设有开口朝下的负压槽,负压槽侧壁与下盖的顶部形成负压腔,负压槽的侧壁设有密封圈。
23.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中的密封圈能够对下盖与承载主体之间进行密封,进一步避免下盖与承载主体之间形成缝隙。
24.进一步,密封圈包括内径逐渐减小的多个弹性圈,每个弹性圈均与负压槽的侧壁可拆卸连接并与负压区相对。
25.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在对尺寸较小的柔性电路板进行检测时,尺寸较小的柔性电路板仅能够与靠近负压区中心部位的负压孔相对。此时可更换为内径更小的弹性圈,此时弹性圈能够对负压区的边缘部位进行遮挡,使得仅靠近负压区中心部位的负压孔能够与负压腔连通,避免外界的空气从位于负压区最边缘部位的负压孔进入负压腔中导致负压腔中的负压作用减弱,导致对柔性电路板的吸附效果减弱,进一步避免柔性电流板发生偏移。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图;
27.图2为图1的仰视立体图;
28.图3为图2中承载主体的仰视图;
29.图4为图3的a-a向剖视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密封圈的局部剖视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密封圈的局部剖视图;
3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第二弹性圈的局部剖视图;
33.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第三弹性圈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35.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承载主体1、检测槽11、负压孔12、负压槽13、第二固定孔14、第二定位孔2、定位槽21、下盖3、凹槽31、真空气管32、第一固定孔33、第一定位孔34、避空槽35、密封圈4、安装凸块5、杆部51、定位部52、第二弹性圈6、第三弹性圈7。
36.实施例1
37.一种柔性电路板负压测量治具,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下盖3和承载主体1,下盖3的底部设有避空槽35,本实施例中的避空槽35为横向贯穿下盖3前后侧壁的通槽。承载主体1位于盖体的上方,下盖3的顶部设有开口朝上的凹槽31,承载主体1的底部设有开口朝下的负压槽13,当承载主体1向下滑动并按压在下盖3上后,凹槽31和负压槽13形成负压腔。负压槽13的长度和宽度分别大于凹槽31的长度和宽度,如图3所示,负压槽13的底部设有橡胶材质的密封圈4,密封圈4的外壁与负压槽13的竖直侧壁相贴,当下盖3与承载主体1相抵后,密封圈4的底部与下盖3的顶部相贴,此时密封圈4可避免下盖3与承载主体1之间形成缝隙。再如图1所示,下盖3的后端胶接有真空气管32,真空气管32贯穿凹槽31的后侧壁并与凹槽31连通。
38.承载主体1的顶部设有开口朝上的检测槽11,本实施例中的检测槽11为横向贯穿承载主体1前后侧壁的通槽。检测槽11的底部包括负压区和两个放置区,两个放置区分别位于负压区的左右两侧,且负压区沿竖向的投影位于负压槽13和凹槽31内,负压区设有若干负压孔12。
39.下盖3上设有四个第一固定孔33,且四个第一固定孔33分别位于下盖3的四个顶角位置;承载主体1上设有四个第二固定孔14,第一固定孔33与第二固定孔14一一对应,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固定孔33为螺纹孔,采用内六角螺丝穿过对齐的第二固定孔14并旋入第一固定孔33内即可将下盖3和承载主体1固定。
40.下盖3上设有四个第一定位孔34,其中两个第一定位孔34位于下盖3的左端,另外两个第一定位孔34位于下盖3的右端。承载主体1上设有四个第二定位孔2,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定位孔34与第二定位孔2一一对应,第一定位孔34和第二定位孔2的横截面均为条形,且第一定位孔34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与第二定位孔2的长度和宽度相等。如图4所示,第二定位孔2的上方设有开口朝上的定位槽21,定位槽21的长度和宽度分别大于第二定位孔2的长度和宽度。
41.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42.如图1所示,检测前,内六角螺丝将下盖3和承载主体1固定,然后将下盖3放置在平面度测量仪的承载台上,此时承载台的上表面位于避空槽35内,对下盖3进行定位,避免下盖3和承载主体1发生横向的偏移。将纵截面为t形的定位杆沿竖向穿过第一定位孔34和第
二定位孔2,并通过定位槽21将承载主体1和下盖3按压在平面度测量仪的承载台上,对下盖3和承载主体1进行定位。
43.检测时,先将真空气管32与外界如气泵等能够形成负压的设备连通,然后人工将底部粘贴有蓝膜的柔性电路板放置在检测槽11上。然后启动与真空气管32连通的设备,将负压腔内的气体排出,使负压腔中形成负压,由于负压孔12与负压腔连通,故检测槽11内形成负压,将柔性电路板向下吸入检测槽11内并与检测槽11的底部相贴,对柔性电路板进行定位。
44.检测完成后,关闭与真空气管32连通的设备,柔性电路板不再受到负压作用,横向滑动柔性电路板即可将柔性电路板从检测槽11中滑出,完成一个柔性电路板的检测。
45.实施例2
46.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圈4的厚度大于负压槽13的厚度,故在自然状态下,密封圈4的下端位于负压槽13的下方,当承载主体1安装后,密封圈4按压在下盖3上并发生弹性形变,进一步避免承载主体1和下盖3之间出现缝隙,提高密封圈4的密封效果。
47.实施例3
48.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6所示,负压槽13与开口相对的侧壁间隙分布有若干安装凸块5,安装凸块5包括一体成型的杆部51和定位部52,定位部52的直径大于杆部51的直径,且杆部51上端与负压槽13的侧壁焊接,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圈4的顶部设有若干卡槽,且卡槽与安装凸块5一一对应,安装密封圈4时,安装凸块5卡入卡槽内,此时定位部52能够对密封圈4进行定位,避免密封圈4从承载主体1上掉落。
49.实施例4
50.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圈4包括多个弹性圈,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圈为三个,分别为第一弹性圈、第二弹性圈6和第三弹性圈7,第一弹性圈、第二弹性圈6和第三弹性圈7的结构均与实施例3中的密封圈4的结构相同。
51.本实施例中的负压槽13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与凹槽31的长度和宽度相等,第一弹性圈、第二弹性圈6和第三弹性圈7的厚度大于负压槽13和凹槽31的深度之和,当承载主体1与下盖3相抵后,安装的第一弹性圈、第二弹性圈6或第三弹性圈7底部与凹槽31的底部相抵并发生弹性形变。
52.第一弹性圈、第二弹性圈6和第三弹性圈7的内径逐渐减小,第一弹性圈、第二弹性圈6和第三弹性圈7能够安装在负压槽13内,且位于负压区最边缘部位的负压孔12沿竖向的投影位于第二弹性圈6上。
53.对长度较大的柔性电路板进行检测时,安装第一弹性圈,而第一弹性圈的内径较大,不会对负压孔12进行遮挡,此时所有的负压孔12处均形成负压,对柔性电路板的吸附面积较大。对长度较小的柔性电路板进行检测时,安装第二弹性圈6,而第二弹性圈6的内径小于第一弹性圈,能够遮挡最靠近负压区最边缘部位的负压孔12,避免外界的空气从最边缘部位的负压孔12进入负压腔而导致负压腔中的负压效果减弱。对长度进一步减小的柔性电路板进行检测时,安装第三弹性圈7,增加能够遮挡的负压孔12的数量,从而避免负压腔中的负压作用减弱。
54.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
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