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水输送装置及钻孔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4  102



1.本技术涉及工程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泥水输送装置及钻孔设备。


背景技术:

2.工程钻孔设备通过钻杆的旋进,以进行钻孔。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钻孔过程中,钻杆将逐渐排出泥浆,而泥浆将堆积于孔口处,而过多的堆积泥浆将影响后续的换钻杆及钻孔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清除堆积的泥浆,本技术提供一种泥水输送装置及钻孔设备。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泥水输送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泥水输送装置,包括框体、排泥管,其中排泥管的一端与所述框体的中空处连通,且排泥管内设有沿排泥管轴向设置的绞龙,所述排泥管还设有用于带动所述绞龙转动的第一驱动结构。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将框体圈住钻孔处,此时钻孔所排出的泥浆将积聚于框体的中空处,然后通过绞龙的转动所产生驱动力,以将框体内的泥浆带入排泥管内,并迫使泥浆沿排泥管排出,从而减少泥浆的堆积,进而确保钻孔和换钻杆的正常进行;并且,框体对堆积泥浆还具有限位作用,以减少泥浆排出过程中飞溅至外部或工程设备上的情况发生。
8.可选的,所述框体的中空处设有用于搅碎泥块的搅拌组件。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拌组件用于搅碎泥块,从而减少因泥块体积过大而难以通过绞龙传输的情况发生,从而确保排泥的顺畅度;同时搅拌组件能够对泥浆混合物进行搅拌,以减少部分泥块沉积的情况发生,使得泥浆混合物始终保持混合状态,以便于排泥管将该混合状态的泥浆进行完全排出。
10.可选的,所述搅拌组件包括转动轴和用于驱动所述转动轴转动的第二驱动结构,所述转动轴位于所述框体的中空处,所述转动轴的外周面设有搅拌叶片。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驱动结构的驱动,转动轴带动搅拌叶片转动,搅拌叶片能够起到搅碎泥块和搅拌泥浆混合物的作用。
12.可选的,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沿靠近或远离所述排泥管的入口端方向设置,所述搅拌叶片相对所述转动轴的径向面倾斜设置。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倾斜设置的搅拌叶片在转动过程中对框体内的泥浆具有引导输送作用,以带动泥浆沿转动轴轴向移动至排泥管入口端附近,从而便于排泥管对该泥浆进行接收并排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泥浆排出的效率。
14.可选的,所述转动轴的轴线方向沿靠近或远离所述排泥管的入口端方向设置,所述转动轴的外周面设有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的螺旋轴线沿所述转动轴轴向设置。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旋叶片在转动过程中对框体内的泥浆具有引导输送作
用,以带动泥浆沿转动轴轴向移动至排泥管入口端附近,从而便于排泥管对该泥浆进行接收并排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泥浆排出的效率。
16.可选的,还包括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框体上下移动。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便于带动框体下移抵接于土体表面,以减少框体下边缘与土体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减少泥浆的外溢。
18.可选的,所述框体的中空处设有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用于将泥浆输送至排泥管的入口处。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送组件对框体内的泥浆具有引导输送作用,以带动泥浆沿转动轴轴向移动至排泥管入口端附近,从而便于排泥管对该泥浆进行接收并排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泥浆排出的效率。
20.可选的,所述排泥管设为复数个,一部分所述排泥管的一端与所述框体的一侧面连接,另一部分所述排泥管的一端与所述框体的另一相对侧面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双向的排泥管,以进一步提高排泥效率。
22.可选的,所述框体的下边缘设有用于插入土体的插入部。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减少泥浆从框体下边缘与土体表面之间的间隙外溢的情况发生;并且还能提高框体的位置稳定性,以确保排泥管的排泥稳定性。
2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钻孔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25.一种钻孔设备,包括架体、钻孔机主体、泥水输送装置,所述泥水输送装置与所述架体连接。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7.通过设置框体和排泥管,框体对钻孔所排出的泥浆进行限位将积聚于框体的中空处,然后通过绞龙的转动所产生驱动力,以将框体内的泥浆带入排泥管内,并迫使泥浆沿排泥管排出,从而减少泥浆的堆积,进而确保钻孔和换钻杆的正常进行;
28.通过搅拌组件,不仅能够搅碎泥块,以确保排泥的顺畅度,还能够对泥浆混合物进行搅拌,使得泥浆混合物始终保持混合状态,以便于排泥管将该混合状态的泥浆进行完全排出;
29.通过设置倾斜的搅拌叶片,利用搅拌叶片转动过程中产生引导输送的作用力,以带动泥浆沿转动轴轴向移动至排泥管入口端附近,从而便于排泥管对该泥浆进行接收并排出。
附图说明
30.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实施例1的泥水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实施例1的泥水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33.图4是实施例2的泥水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34.图5是实施例3的泥水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35.图6是实施例4的泥水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36.图7是实施例5的泥水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37.图8是实施例6的泥水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38.附图标记说明:1、框体;2、排泥结构;3、升降组件;4、搅拌组件;5、输送组件;10、架体;101、钻孔区;11、铰接座;12、插入部;20、钻孔机主体;21、排泥管;22、绞龙;23、第一驱动结构;30、泥水输送装置;41、转动轴;42、第二驱动结构;43、搅拌叶片;44、螺旋叶片;45、搅拌棒;51、转轴;52、螺旋片;53、第三驱动结构;54、第四驱动结构;55、v型推板。
具体实施方式
39.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钻孔设备。
41.实施例1:
42.如图1所示,一种钻孔设备包括架体10,架体10上设有钻孔机主体20和泥水输送装置30,架体10设有钻孔区101,钻孔区101用于避让开钻孔机主体20的钻杆,以便于钻孔机主体20的钻杆能经由钻孔区101钻入土体中,以进行钻孔;钻孔区101可以位于架体10的中部,钻孔区101也可以位于架体10的外侧,钻孔区101的具体位置根据架体10的实际结构布置。
43.钻杆在钻孔的过程中将逐渐排出泥浆,而泥浆将堆积于钻孔区101处,泥水输送装置30则用于将钻孔区101内堆积的泥浆排出,以减少因泥浆过多而影响钻孔的情况发生。
44.如图1所示,泥水输送装置30包括框体1和排泥组件,其中框体1为中空结构,框体1可以为方形、圆形、三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框体1与架体10连接设置,框体1用于圈定钻孔区101的位置,以将钻孔区101内的泥浆限制其中,从而减少钻孔区101内泥浆飞溅至外部或者架体10上的情况发生;排泥组件则用于将框体1内的积聚的泥浆排出,从而减少钻孔区101内的泥浆。
45.框体1与架体10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利用架体10自身的机动性,以改变框体1的位置,从而确保框体1能够稳定圈定住泥浆;同时,框体1与架体10还可以设置升降组件3,升降组件3可以为气缸、电缸、液压缸等直线驱动结构,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升降组件3包括复数个液压缸,液压缸的缸体与架体10固定连接,液压缸的活塞杆竖直向下设置,框体1的四角处固定有铰接座11,活塞杆的端部与所对应的铰接座11通过销轴进行连接。
46.升降组件3用于带动框体1上下移动,以便于带动框体1下移抵接于土体表面,以减少框体1下边缘与土体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减少泥浆从该间隙处外溢的情况发生;并且框体1的下边缘处设有插入部12,插入部12可以为沿框体1周向设置的环形片状结构,插入部12也可以为框体1下边缘处的多个插杆,插入部12用于使框体1与土体进行连接,以提高框体1的位置稳定性。
47.如图2所示,排泥组件包括排泥管21、第一驱动结构23和绞龙22,其中排泥管21的一端与框体1固定连接,且排泥管21的入口端与框体1中空处连通,排泥管21的另一端设有排出口;绞龙22位于排泥管21内部,且绞龙22沿排泥管21轴向设置,绞龙22与排泥管21沿自身轴线转动连接设置;第一驱动结构23可以为电机、液压马达等转动驱动结构,第一驱动结构23用于驱动绞龙22转动,然后通过绞龙22的转动所产生驱动力,以将框体1内的泥浆带入排泥管21内,并迫使泥浆沿排泥管21排出。
48.并且,绞龙22的一端还可以延伸至框体1的中空处,以提高绞龙22对于框体1内泥浆的带动效果。
49.为了提高排泥的稳定性和效率,做出如下设置,如图2、图3所示,框体1的中空处设
有搅拌组件4,搅拌组件4能够对泥浆混合物进行搅拌,使得泥浆混合物始终保持混合状态,以便于排泥管21将该混合状态的泥浆进行完全排出;同时搅拌组件4还能起到搅碎泥块的作用,从而减少因泥块体积过大而难以通过绞龙22传输的情况发生。
50.如图3所示,搅拌组件4包括转动轴41和第二驱动结构42,转动轴41与框体1转动连接设置,转动轴41可以为单根,也可以为复数根,转动轴41的具体根数根据框体1的实际尺寸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的转动轴41设为两根,转动轴41与排泥管21平行设置,且两根转动轴41以排泥管21为中心对称设置;转动轴41的外周面固定有搅拌叶片43,搅拌叶片43设为复数个,搅拌叶片43相对转动轴41的径向面倾斜设置;第二驱动结构42可以为电机、液压马达等转动驱动结构,第二驱动结构42用于驱动转动轴41转动。
51.通过第二驱动结构42驱动转动轴41转动,以带动搅拌叶片43转动,搅拌叶片43能够搅碎泥块和搅拌泥浆混合物,而倾斜设置的搅拌叶片43在转动过程中对框体1内的泥浆具有引导输送作用,以带动泥浆沿转动轴41轴向移动至排泥管21入口端附近,从而便于排泥管21对该泥浆进行接收并排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泥浆排出的效率。
52.实施例2:
53.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转动轴41的外周面还固定有螺旋叶片44,螺旋叶片44的螺旋轴线沿转动轴41轴向设置,且螺旋叶片44与搅拌叶片43间隔排布设置。
54.螺旋叶片44在转动过程中对框体1内的泥浆起到引导输送作用,以便于排泥管21对该泥浆进行接收并排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泥浆排出的效率。
55.实施例3:
56.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搅拌组件4包括转动轴41和第二驱动结构42,转动轴41与框体1转动连接,第二驱动结构42用于驱动转动轴41转动,转动轴41的外周面固定设有复数根搅拌棒45。
57.实施例4:
58.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泥水输送装置30还包括输送组件5,输送组件5可以配合搅拌组件4一起使用,输送组件5也可以单独设置;输送组件5包括转轴51和第三驱动结构53,其中转轴51与排泥管21平行设置,转轴51与框体1转动连接,转轴51的外周面固定有螺旋片52,螺旋片52的螺旋轴线沿转轴51的轴向设置。
59.第三驱动结构53则用于驱动转轴51转动,以带动螺旋片52转动,转动的螺旋片52能够引导输送框体1内的泥浆至排泥管21的入口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泥浆排出的效率。
60.实施例5:
61.如图7所示,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输送组件5包括v型推板55和第四驱动结构54,其中v型推板55的开口朝向排泥管21设置。
62.第四驱动结构54可以为气缸、电缸、液压缸等直线驱动结构,第四驱动结构54的输出端与v型推板55固定连接,第四驱动结构54用于驱动v型推板55直线往复运动,以将框体1内的泥浆推至排泥管21的入口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泥浆排出的效率。
63.实施例6:
64.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排泥管21设为复数根,本实施例中的排泥管21设为两根,两根排泥管21的端部分别与框体1的相对两侧面连接,即通过设置复数个排泥管21,以进一步提高排泥效率。
6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