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3  115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厨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智能烹饪设备的快速发展,智能烹饪设备对方便式食品的烹饪,以省时、省力等优点已经成功取代传统煮面方式,以满足用户对于速食产品的高效烹饪需求。
3.目前,现有的智能煮面机针对水预热通常采用罐式预热方式,即通过分别采取水路控制和水位控制两条控制线路完成水预热操作,但是,针对水路控制需要采用出口和排水汽分离方式作为输出端口,针对水位控制需要增加水位传感器方式实现水位控制,导致智能煮面机的结构复杂,两条单独的控制线路增大了智能煮面机的故障率,从而影响了智能煮面机的烹饪控制准确性及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设备,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智能煮面机的烹饪控制准确性、效率较差的问题。
5.依据本实用新型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
6.控制阀,所述控制阀包括第一入口端、第一出口端、排水汽端;
7.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控制阀进行通信连接;
8.容器,所述容器与所述第一入口端连通;
9.其中,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入口端与所述第一出口端连通、或所述第一入口端与所述排水汽端连通。
10.优选地,所述容器包括第二入口端以及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一入口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二入口端连通至水源。
11.优选地,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泵体,
12.所述泵体与所述控制器进行通信连接,并配置于所述第二入口端与所述水源之间,所述泵体包括第三入口端以及第三出口端,所述第三入口端连通至所述水源,所述第三出口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入口端。
13.优选地,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单向阀,
14.所述单向阀配置于所述第三入口端与所述水源之间。
15.优选地,所述控制阀包括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用于表征所述控制阀通电状态下所述第一入口端连通第一出口端,所述第二状态用于表征所述控制阀断电状态下所述第一入口端连通所述排水汽端,所述排水汽端连通至水源。
16.优选地,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流量检测设备,
17.所述流量检测设备与所述控制器进行通信连接,并配置于所述第一入口端与所述第二出口端之间,用于检测通过所述第二出口端进入所述第一入口端的液体流量。
18.优选地,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
19.加热模组,所述加热模组与所述控制器进行通信连接,用于执行所述控制器对食品进行烹饪控制的加热操作;
20.显示器,所述显示器与所述控制器进行通信连接,用于显示所述控制器执行烹饪控制的操作步骤;
21.扫描设备,所述扫描设备与所述控制器进行通信连接,用于扫描食品的标识码,以启动烹饪控制操作;
22.扬声器,所述扬声器与所述控制器进行通信连接,用于执行报警操作。
23.优选地,所述容器仅包括第二入口端及第二出口端两个端口;或者,所述容器还包括排余水端,所述容器仅包括第二入口端、第二出口端及排余水端三个端口。
24.优选地,所述第二出口端位于所述容器的顶部,并且还用于排出所述容器内因受热产生的水汽,所述第二入口端配置于所述容器的底部。
25.优选地,所述容器还包括加热单元、温控单元,所述加热单元与所述温控单元电连接。
26.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控制阀,所述控制阀包括第一入口端、第一出口端、排水汽端;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控制阀进行通信连接;容器,所述容器与所述第一入口端连通;其中,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入口端与所述第一出口端连通、或所述第一入口端与所述排水汽端连通,以控制阀简化的硬件结构,并实现不同控制路线的划分,大大降低了烹饪设备故障率,从而提高智能煮面机的烹饪控制准确性及效率。
28.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29.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30.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设备结构组成示意简图;
31.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烹饪设备结构组成示意简图;
32.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美食机结构组成示意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3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如图1所示,该烹饪设备包括:
35.控制阀11,所述控制阀11包括第一入口端1101、第一出口端1102、排水汽端1103;
36.控制器12,所述控制器11与所述控制阀12进行通信连接;
37.容器13,所述容器13与所述第一入口端1101连通;
38.其中,所述控制器11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入口端1101与所述第一出口端1102连通、或所述第一入口端1101与所述排水汽端1103连通。
39.其中,控制阀11、控制器12、容器13置于烹饪设备的壳体内,控制阀11为具有通电控制通路功能的电磁阀,第一入口端1101作为控制阀11的公共端与容器13连接,当控制器12通信连接控制阀11后,基于控制器12的指令,控制阀11可以选择性切换第一入口端1101连通至第一出口端1102,或者第一入口端1101连通至排水汽端1103。具体的,由于容器13中盛装有待进行烹饪操作的液体,如水、汤等,容器13连通至第一入口端1101,当控制阀11中的第一入口端1101连通至第一出口端1102时,容器13中的液体通过第一入口端1101流至第二出口端1102,实现烹饪设备的出水操作;当控制阀11中的第一入口端1101连通至排水汽端1103时,容器13中的液体通过第一入口端11流至排水汽端1103,实现烹饪设备的排水汽。优选的,排水汽端1103连通至水源14处,其中,水源为向容器13提供待加热液体的盛装设备,例如水桶等。
4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烹饪设备中还配置有盛装液体的水源14,所述容器13包括第二入口端1301以及第二出口端1302,所述第一入口端1101连接于所述第二出口端1302,所述第二入口端1301连通至水源14。
41.其中,由于容器为盛装待烹饪操作的液体,容器13中的第二出口端1302连通至第一入口端1101,以使容器13中的液体从第二出口端1302流出,并流至第一入口端1101,实现烹饪操作中的注水操作。容器13中的第二入口端1301连接至水源,以通过将水源14处的水驱动流入容器13中,进行加热、保温等控制操作。通过配置有一个出口端、一个入口端的容器,并使出口端连接至控制阀的公共端,进一步实现烹饪设备的硬件简化,并统一了出水操作的控制线路。
4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泵体15,所述泵体15与所述控制器12进行通信连接,并配置于所述第二入口端1301与所述水源14之间,所述泵体15包括第三入口端1501以及第三出口端1502,所述第三入口端1501连通至所述水源14,所述第三出口端1502连接于所述第二入口端1301。
43.其中,为了实现将水源14中的液体驱动流入至容器13中,烹饪设备中配置有泵体15,通过通信连接的控制器12控制泵体15的启动。泵体15可以为具有驱动液体流通的任意水泵,通过容器13的第二入口端1301与泵体15连接,使得泵体15驱动水源14处的液体流至容器中。进一步地,泵体15的第三入口端通过连通至水源14处,使得启动泵体15后将水源14处的液体抽出,并结合泵体15的第三出口端1502连接至容器13的第二入口端1301,使得从水源14处抽出的液体流至容器中,完成向容器13的注水操作。
44.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阀11的第一入口端1101与容器13的第二出口端1302连通,在通过控制器12触发控制阀11切换至当前连通状态以执行烹饪设备执行出水操作目的时,控制器12同时驱动泵体15,使得泵体15驱动水源14处的液体流至容器13内,从而通过液压使容器13内的液体从第二出口端1302流出,进入控制阀11的第一入口端1101,实现出水。
4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单向阀16,所述单向阀
16配置于所述第三入口端1501与所述水源14之间。
46.具体的,为了避免容器13中的液体倒流,在水源14以及泵体15的第三入口端1501之间配置有单向阀16,从而确保水源14出的液体以水源14向泵体15方向单向流动。
4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容器13还包括加热单元1303、温控单元1304,加热单元1303与温控单元1304电连接,容器13与控制器12进行通信连接,控制器12对容器中的加热单元1303、温控单元1304进行加热、保温控制。
48.因此,当控制器12在控制第一入口端1101与第一出口端连通的同时,通过控制泵体15启动使得水源14处的液体进入容器13中。一般的,水源14处的液体为未加热的,此时,可以同时通过控制器12启动加热单元1303、温控单元1304,从而对进入的液体进行加热,实现烹饪设备中待烹饪注水加热的实现。
49.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温控单元1304包括第一温控器130401,第一温控器130401、加热单元1303和电源130402串联连接形成加热回路;第一温控器130401用于根据所述容器13内液体的温度断开加热回路或闭合加热回路。
50.另外,如图3所示,温控单元1304还包括第二温控器130403,第二温控器130403串联连接于加热回路中;加热单元1303位于容器13的底端;第二温控器130403的位置与加热单元1303的位置相对应,第二温控器130403用于根据加热单元1303的加热情况断开所加热回路或闭合加热回路;其中,第二温控器130403为手动复位型温控器。
5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11包括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用于表征所述控制阀11通电状态下所述第一入口端1101连通第一出口端1102,所述第二状态用于表征所述控制阀11断电状态下所述第一入口端1101连通所述排水汽端1103,所述排水汽端1103连通至水源14。
52.具体的,由于控制器12与控制阀11进行通信连接,为了实现基于控制阀11完成注水以及排水汽的目的,控制器12通过发送通信指令触发控制阀11的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从而基于不同状态切换至对应的端口。其中,可以在默认初始化烹饪设备的状态下,设定控制阀11默认处于第二状态,即控制阀11断电。此时,控制器12启动泵体15将水源14处的液体驱动至容器13中,直至注满,并同时控制容器13中的加热单元1303、温控单元1304进行加热、保温。并且,在默认的第二状态下进行加热的同时,加热所产生的水汽通过容器13的第一出口端1301流出至控制阀11的第一入口端1101,进一步地通过第二状态下连通的第一入口端1101与排水汽端1103,水汽排出,使得烹饪设备处于注水加热的状态。排水汽端连通至水源,以使水汽进入水源14处,进行重新利用。
53.用户触发出水操作后,控制器12向控制阀11发送通信指令,以使控制阀11进行通电,切换至第一入口端1101连通第一出口端1102。此时,控制阀11同时启动泵体将水源14处的液体注入容器13中,通过液压使得已加热好的液体从容器13的第二出口端1301流至控制阀11的第一入口端1101,实现从第一出口端1102进行出水。
5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容器13可以仅包括第二入口端1301及第二出口端1302两个端口。
55.具体的,第二入口端1301设置于容器13的底部或下部,第二出口端1302还用于排出所述容器内因受热产生的水汽,设置于容器13的顶部或上部,即容器13中的液体通孔仅包括第二入口端1301及第二出口端1302,从而实现液体从而第二入口端1301进入,从第二
出口端1302流出。
56.第二入口端1301可以设置于容器13的底部或下部,第二出口端1302可以设置于容器13的顶部或上部;容器13的液体通孔仅包括第二入口端1301和第二出口端1302。
57.具体的,第二入口端1301设置于容器13的底部,当通过第二入口端1301向容器13中输入冷水时,以液体流动方式将容器13内部上方的热水通过第二出口端1302挤压出容器13,从而实现热水的供应。通过进入冷水挤压热水的方式,使得容器内部始终充满了水,既减少专门抽水单元硬件的配置,如水位检测设备,同时也避免了出现干烧情况,实现容器设备配置的简易性。
58.上述实施例中,容器13中的液体通孔可以仅设置第二入口端1301和第二出口端1302,从而保证储水加热设备的结构简单性,以及减少容器上漏水的风险点,而且,通过将第二入口端1301设置在容器13的底部或下部,第二出口端1302可以设置于容器13的顶部或上部,以便采用泵体等将外部冷水通过第二入口端1301泵入容器13内底部,从而使得容器13内上部的热水可以通过第二出口端1302流出,同时,也便于加热产生的蒸汽从第二出口端1302排出。
59.上述实施例中,容器13上的液体通孔仅设置第二入口端1301和第二出口端1302时,第二入口端1301和第二出口端1302在容器13上的设置位置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二入口端1301设置在容器13的底部,第二出口端1302设置在容器13的顶部;或者,第二入口端1301设置在容器13的底部,第二出口端1302在容器13的上部;或者,第二入口端1301设置在容器13的下部,第二出口端1302设置在容器13的顶部;或者,第二入口端1301设置在容器13的下部,第二出口端1302设置在容器13的上部,在实施时,可以根据该容器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选择。
6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口端1302位于所述容器13的顶部,并且还用于排出所述容器13内因受热产生的水汽。
61.具体的,为了实现控制阀11在不同端口切换时,有效的与容器13进行配合,根据第二出口端1302作为排出容器13内因受热产生的水汽的端口,当控制阀11处于第一入口端1101与排水汽端1103连通时,需要位于容器13顶部的第二出口端1302与之连通,从而实现容器13中的水汽经过水汽出口端进入排水汽端1103排出至水源14处。其中,由于第二出口端1302作为具有排出容器13内热水以及水汽的共同端口,减少了容器13中的端口配置,使得容器13中的结构简单,硬件性能更加可靠,大大减少了由于端口过多代理的泄漏风险,并实现将水汽的排出端与热水的排出端合一为的目的,通过与控制阀配合,实现出水和出水汽的可控切换。
6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容器13还包括排余水端1305,所述容器13仅包括第二入口端1301、第二出口端1302及排余水端1305三个端口。
63.具体的,排余水端1305为排废水的端口,设置于容器13的底部,即容器13中的液体通孔仅包括第二入口端1301、第二出口端1302和排余水端1305,从而实现废弃液体从排余水端流出。其中,第二出口端1302为还用于排出容器内因受热产生的水汽。
64.上述实施例中,排余水端1305用于排出容器13内的废水残渣,以便清理容器13,避免容器13被污染。而且,容器13上的液体通孔仅设置第二入口端1301、第二出口端1302和排余水端1305时,第二入口端1301、第二出口端1302和排余水端1305在容器13上的设置位置
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二入口端1301设置在容器13的底部,第二出口端1302设置在容器13的顶部,排余水端1305设置在容器13的底部;或者,第二入口端1301设置在容器13的底部,第二出口端1302设置在容器13的上部,排余水端1305设置在容器13的底部;或者,第二入口端1301设置在容器13的下部,第二出口端1302设置在容器13的顶部,排余水端1305设置在容器13的底部;或者,第二入口端1301设置在容器13的下部,第二出口端1302设置在容器13的上部,排余水端1305设置在容器13的底部,在实施时,可以根据该储水加热设备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选择。
65.需要说明的是,烹饪设备中配置的容器13可以作为一种美食机用储水加热设备,因此,容器本体进行存储液体,容器本体上连接配置的加热单元1303、温控单元1304对容器本体中的液体进行加热保温。
6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流量检测设备17,所述流量检测设备17与所述控制器12进行通信连接,并配置于所述第一入口端1101与所述第二出口端1302之间,用于检测通过所述第二出口端1302进入所述第一入口端1101的液体流量。
67.为了准确对注入的液体进行限量,以避免过多的液体溢至烹饪设备中而导致设备损坏,并且有效提高食品的烹饪效果,控制器12通过记录流量检测设备17记录的液体流量来判断是否停止泵体15的驱动,从而使得水源14处的液体不在进入容器13中,实现停止出水。
6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
69.加热模组18,所述加热模组18与所述控制器12进行通信连接,用于执行所述控制器12对食品进行烹饪控制的加热操作;
70.显示器19,所述显示器19与所述控制器12进行通信连接,用于显示所述控制器12执行烹饪控制的操作步骤;
71.扫描设备20,所述扫描设备20与所述控制器12进行通信连接,用于扫描食品的标识码,以启动烹饪控制操作;
72.扬声器21,所述扬声器21与所述控制12器进行通信连接,用于执行报警操作。
73.具体的,为了实现食品的完整烹饪操作,烹饪设备中配置有加热模组18、显示器19、扫描设备20、扬声器21,别分与控制器12进行通信联系,其中,扫描设备20扫描到食品包装上的标识码后,控制器12根据通信连接的服务器识别有效的标识码进行启动烹饪控制操作,例如,通过显示器19显示反馈的识别成功等信息,其中,还可以通过扬声器21播报提示音以指示用户触发注水操作。在完成出水后,控制器12控制加热模组18对盛装待烹饪食品的纸碗进行加热,即加热模组18优选为电磁加热设备,如电磁炉,进一步地,电磁加热设备上配置有风扇,以进行散热。并且,容器13上还可以配置有温度检测设备22,以便进行温度检测。
74.上述实施例中,各个设备之间若进行液体流动的,均是通过实体管道进行连接,例如,控制阀11的第一入口端1101与容器13的第二出口端1302之间的实体管道连接,包括但不限于pcv管等材质,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7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控制阀,所述控制阀包括第一入口端、第一出口端、排水汽端;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
控制阀进行通信连接;容器,所述容器与所述第一入口端连通;其中,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入口端与所述第一出口端连通、或所述第一入口端与所述排水汽端连通,以控制阀简化的硬件结构,并实现不同控制路线的划分,大大降低了烹饪设备故障率,从而提高智能煮面机的烹饪控制准确性及效率。
7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7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