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安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3  149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安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动力电池是指为工具提供动力来源的电源,多指为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自行车、高尔夫球车等提供动力的蓄电池,主要区别于用于汽车发动机启动的启动电池。在进行不同规格的电池生产时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安全检测,才能确保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3.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研发出专利号为cn 210742458u的一种动力电池安全检测装置,包括圆柱形安全检测装置主体结构,所述安全检测装置主体结构由环保型阻燃材料制成,安全检测装置主体结构的下端设有圆柱形稳定防护隔热连接座,安全检测装置主体结构的上端设有圆周均匀分布的扇形电池检测放置稳定槽,安全检测装置主体结构的上端中心位置设有一个圆柱形中心检测装配连接柱,中心检测装配连接柱的外圆柱面与每个扇形电池检测放置稳定槽的内部相通。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检测主要包括电池的发热情况测定、输出电压电流的稳定性检测等,不同类型的电池特性相差较大,电池的性能复杂,导致在检测过程中容易发生电池短路,当发生电池短路时,一般的消防阻燃措施效果有限,处理不及时容易导致火灾。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消防阻燃效果好,安全防护性能高的动力电池安全检测装置。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动力电池安全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台,所述检测台具有用于容纳灭火液体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具有朝上开口的掉落口,所述检测台上安装有用于将动力电池承托在所述掉落口上方并能通过操控将动力电池释放到容纳腔中的控制组件。
7.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8.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一块以上承托板,所述承托板以上下摆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检测台上,所述承托板能向上摆动至承托动力电池的承托状态和向下摆动至将动力电池释放到所述容纳腔中的释放状态,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用于使所述承托板保持在承托状态的锁止机构。
9.所述承托板的一侧固设有转轴并通过所述转轴铰接安装在所述检测台上,所述锁止机构包括卡止件和设于所述检测台上的卡口,所述卡止件沿所述转轴轴向滑设在所述转轴的一端并能通过滑动卡入和脱出所述卡口,所述卡止件卡入所述卡口时所述卡口阻止所述卡止件转动,所述卡止件脱出所述卡口时能自由转动。
10.所述控制组件设有两块所述承托板,两块所述承托板以对开门形式铰接安装在所述检测台上,每块所述承托板均对应设有一个所述锁止机构。
11.所述检测台上还安装有用于将动力电池连接到检测线路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有检测线路连接接口。
12.所述检测台上安装有用于对动力电池进行搬运的辅助搬运组件,所述辅助搬运组件包括立杆、横杆、用于夹持动力电池的夹爪机构和用于配重的可调配重机构,所述横杆的中部铰接于所述立杆上,所述夹爪机构与所述可调配重机构分设于所述横杆的两端。
13.所述立杆的端部设置有铰接座,所述铰接座与所述立杆以可转动方式连接,所述横杆铰接于所述铰接座上。
14.所述夹爪机构连接有一子杆,所述子杆滑设于所述横杆上并能通过滑动调节与所述可调配重机构之间的间距。
15.所述夹爪机构包括基座和用于固定动力电池的多个固定爪,各所述固定爪分别通过独立的柔性连接链条连接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基座连接于所述子杆上。
16.所述可调配重机构包括托架和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所述托架上的多个配重块。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8.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安全检测装置通过在检测台上安装控制组件,将动力电池承托在掉落口上方,当检测台上进行安全电测的动力电池发生短路燃烧时,能够操控控制组件将动力电池释放到容纳有灭火液体的容纳腔中,利用灭火液体及时扑灭明火,提高了意外情况的处理速度,消防阻燃效果好,安全防护性能高。
附图说明
19.图1为动力电池安全检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动力电池安全检测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检测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辅助搬运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例说明:
24.1、检测台;11、容纳腔;12、连接板;2、承托板;3、锁止机构;31、卡止件;32、卡口;4、转轴;5、辅助搬运组件;51、立杆;52、横杆;53、夹爪机构;531、基座;532、固定爪;54、可调配重机构;541、托架;542、配重块;55、铰接座;56、子杆。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动力电池安全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台1,检测台1具有用于容纳灭火液体的容纳腔11,容纳腔11具有朝上开口的掉落口,检测台1上安装有用于将动力电池承托在掉落口上方并能通过操控将动力电池释放到容纳腔11中的控制组件。该动力电池安全检测装置通过在检测台1上安装控制组件,将动力电池承托在掉落口上方,当检测台1上进行安全电测的动力电池发生短路燃烧时,能够操控控制组件将动力电池释放到容纳有灭火液体的容纳腔11中,利用灭火液体及时扑灭明火,提高了意外情况的处理速度,消防阻燃效果好,安全防护性能高。
27.优选的,控制组件包括一块以上承托板2,承托板2以上下摆动的方式安装在检测台1上,承托板2能向上摆动至承托动力电池的承托状态和向下摆动至将动力电池释放到容
纳腔11中的释放状态,控制组件还包括用于使承托板2保持在承托状态的锁止机构3。该结构中将承托板2以上下摆动的方式安装在检测台1上,正常的动力电池检测过程中锁止机构3使承托板2保持在向上的承托状态,当动力电池发生短路等突发紧急情况时,可通过解除锁止机构3使承托板2在自身重力和动力电池的重力作用下向下摆动至释放状态,将动力电池释放到容纳腔11中灭火,该控制组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制作装配、操控方便、响应速度快的优点。
28.优选的,承托板2的一侧固设有转轴4并通过转轴4铰接安装在检测台1上,锁止机构3包括卡止件31和设于检测台1上的卡口32,卡止件31沿转轴4轴向滑设在转轴4的一端并能通过滑动卡入和脱出卡口32,卡止件31卡入卡口32时卡口32阻止卡止件31转动,卡止件31脱出卡口32时能自由转动。该结构中承托板2一侧固定连接有转轴4并通过转轴4铰接于检测台1上,使得承托板2的上下摆动方式通过转轴4的转动实现,即通过控制转轴4的卡止使承托板2保持在承托状态,转轴4的转动使承托板2向下摆动至释放状态,而锁止机构3采用卡止件31与卡口32配合的方式,卡止件31沿转轴4轴向滑设在转轴4一端,卡止件31卡入卡口32时,卡止件31无法转动则实现转轴4卡止,卡止件31脱出卡口32时,转轴4能够自由转动。该种锁止机构3的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制作、操控简便。
29.优选的,控制组件设有两块承托板2,两块承托板2以对开门形式铰接安装在检测台1上,每块承托板2均对应设有一个锁止机构3。该结构将承托板2以对开门形式安装,当需要进行动力电池释放时,动力电池从两块承托板2之间落入到容纳腔11中部位置,利于快速的释放动力电池,并使动力电池掉落到容纳腔11的中部,防止动力电池对检测台1的侧部造成冲击破坏,提高使用安全性。
30.优选的,检测台1上还安装有用于将动力电池连接到检测线路的连接板12,连接板12设置有检测线路连接接口。便于与动力电池连接进行检测。
31.优选的,检测台1上安装有用于对动力电池进行搬运的辅助搬运组件5,辅助搬运组件5包括立杆51、横杆52、用于夹持动力电池的夹爪机构53和用于配重的可调配重机构54,横杆52的中部铰接于立杆51上,夹爪机构53与可调配重机构54分设于横杆52的两端。该结构通过辅助搬运组件5的夹爪机构53对动力电池进行夹持,通过可调配重机构54进行配重,采用杠杆形式便于对动力电池进行抬升,降低搬运动力电池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提高动力电池的搬运效率。
32.优选的,立杆51的端部设置有铰接座55,铰接座55与立杆51以可转动方式连接,横杆52铰接于铰接座55上。该结构通过将铰接座55与立杆51可转动连接,使得铰接座55和铰接于其上的横杆52能够相对于立杆51转动,对抬升后的动力电池进行位置转移,提高动力电池的转移效率及搬运范围。
33.优选的,夹爪机构53连接有一子杆56,子杆56滑设于横杆52上并能通过滑动调节与可调配重机构54之间的间距。该结构通过子杆56在横杆52上的滑动动作调节与可调配重机构54之间的间距,当所需搬运的动力电池位于远处时,可将子杆56滑出横杆52便于夹爪机构53对远处的动力电池进行夹持;当所需搬运的动力电池位于近处时,可将子杆56滑入横杆52便于夹爪机构53对近处的动力电池进行夹持,调节方便,有利于扩大工作范围。同时,调节子杆56与可调配重机构54之间的间距,还便于使被夹持的动力电池和可调配重机构54达到平衡,便于搬运。
34.优选的,夹爪机构53包括基座531和用于固定动力电池的多个固定爪532,各固定爪532分别通过独立的柔性连接链条连接于基座531上,基座531连接于子杆56上。该结构一方面通过设置多个固定爪532能够对动力电池进行多个不同位置的夹持,提高夹持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独立的柔性连接链条将多个固定爪532连接在基座531上,能够自由调节固定爪532的延伸范围,便于对不同大小的动力电池进行夹持,适用范围更广。
35.优选的,可调配重机构54包括托架541和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托架541上的多个配重块542。该结构能够根据所需搬运的动力电池的重量不同,调节安装在托架541上配重块542的数量,相当于调节杠杆结构中动力臂的大小,调节过程方便快捷,有利于提高搬运效率。
3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构思前提下所得到的改进和变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