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营养钵码垛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3  103



1.本实用新型涉及营养钵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营养钵码垛机。


背景技术:

2.营养钵是一种使用广泛的培养植物花卉的杯形塑料容器,营养钵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产品,可以运用到育苗、花卉等农作物的培育中。营养钵自动生产过程中,本身串状相连的营养钵在被分成单独个体后,由于营养钵本身质软且轻,码垛及其困难。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全自动营养钵码垛机,能够自动将营养钵半成品拉断、整形、计数和码垛,具有省工省力,降低加工成本的特点,全自动营养钵码垛机,能够自动将营养钵半成品拉断、整形、计数和码垛,具有省工省力,降低加工成本的特点,但该机的结构比较复杂,有些机构设计欠佳,尤其是分类收集输送、计数部分是因结构设计缺陷,因此故障率较高,因而影响工效,同时机械造价和维修成本也高。因此,急需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码垛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一直困扰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营养钵码垛机,针对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全自动营养钵码垛机存在分类收集输送、计数部分是因结构设计缺陷,因此故障率较高,因而影响工效等问题,通过优化分类收集辊组结构和计数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及结构,使得该营养钵码垛机具有结构布置合理、设计合理、故障率低等优点。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营养钵码垛机,包括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右端上侧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左侧为压爆压平输送带组,所述压爆压平输送带组右端为营养钵原料进口,压爆压平输送带组左端为营养钵原料出口,所述压爆压平输送带组左侧为快慢拉断辊组,所述快慢拉断辊组包括慢速辊组和快速辊组,所述快速辊组左侧为分类收集辊组;所述分类收集辊组由第一收集辊组、第二收集辊组、第三收集辊组、第四收集辊组、第五收集辊组、衔接辊组组成,所述第一收集辊组由第十一辊、第七辊、圆柱输送带组成,所述第二辊组由由第七辊、第十二辊、圆柱输送带组成,所述第三收集辊组由第八辊、第十二辊、第十五辊、圆柱输送带组成,所述第四收集辊组由第十六辊、第十三辊、圆柱输送带组成,所述第五收集辊组由第十七辊、第三辊、圆柱输送带组成,所述分类收集辊组还包括第一张紧辊、第二张紧辊、第五张紧辊、第六张紧辊、第十四张紧辊,所述衔接辊组由第十辊、第四辊、快速辊组、圆柱输送带组成;所述第十辊和第十一辊上侧为第一收集口,所述第十五辊和第十六辊上侧为第二收集口;所述第一收集口通过输送管道与第一收集篮连接管相连,所述第一收集篮连接管与第一收集篮入口相连,所述第一收集篮末端口通过风机管道与第一负压风机相连,所述第一收集篮末端口设有第一气动推杆;所述第二收集口通过输送管道与第二收集篮连接管相连,所述第二收集篮连接管与第二收集篮入口相连,所述第二收集篮末端口通过风机管道与第二负压风机相连,所述第二收集篮末端口设有第二气动推杆;所述分类收集辊
组左侧设有废料收集口,所述第一收集口下侧设有第一吹起管口,所述第二收集口下侧设有第二吹起管口;所述第七辊由三节辊件组成,所述三节辊件分别是中间辊件及两侧对称布置的外侧辊件;所述第一收集篮连接管和第二收集篮连接管采用相同的变径结构设计,第一收集篮连接管和第二收集篮连接管均在径向位置设有计数传感器安装孔,所述计数传感器安装孔内设有计数传感器。
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压爆压平输送带组由压爆压平上侧组件和压爆压平下侧组件组成,所述压爆压平上侧组件和压爆压平下侧组件均由驱动电机、主动辊、从动辊、第一压合辊、第二压合辊、输送带组成,所述主动辊和从动辊布置在压爆压平组件的两端并通过输送带相连,所述第一压合辊、第二压合辊间隔布置在输送带中间并压接输送带使压爆压平上侧组件和压爆压平下侧组件中的输送带形成对压结构,所述压爆压平上侧组件和压爆压平下侧组件中主动辊均由驱动电机驱动;所述压爆压平输送带组左端出口位置设有上下相对应的两个第一辅助辊。
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快慢拉断辊组由慢速辊组和快速辊组,所述慢速辊组位于压爆压平输送带组左侧,慢速辊组的原料出口位置设有上下相对应的两个第二辅助辊,所述慢速辊组左侧为快速辊组,所述慢速辊组与快速辊组由上下两个辊组成。
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中间辊件与外侧辊件通过轴承安装在同一支撑轴上,所述中间辊件与外侧辊件可实现同时反向转动。
9.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七辊的中间辊件与第十一辊、圆柱输送带组成第一收集辊组;所述第七辊的外侧辊件与第十二辊两端带槽、圆柱输送带组成第二收集辊组,所述第十二辊剩余中间带槽与第八辊、第十五辊、圆柱输送带组成第三收集辊组。
1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收集口和第二收集口均采用下侧扁平椭圆孔逐渐过渡到上侧正圆口的结构设计。
11.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张紧辊、第二张紧辊、第五张紧辊、第六张紧辊、第十四张紧辊与第三辊、第四辊、第七辊、第八辊、第十辊、第十一辊、第十二辊、第十三辊、第十五辊、第十六辊、第十七辊均设有相同尺寸且等间距的圆柱输送带槽。
1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收集篮与第二收集篮均设有下平行布置的两组营养钵通道。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该营养钵码垛机在使用时,为全自动化作业,所述营养钵半成品为两个对扣着的营养钵体与废料段相连成串的待拉断分离的结构,两个对扣着营养钵体的杯口与废料段均有薄弱的连接区域,所述营养钵半成品通过进料口进入到压爆压平输送带组,所述压爆压平上侧组件和压爆压平下侧组件均由驱动电机、主动辊、从动辊、第一压合辊、第二压合辊、输送带组成,所述驱动电机通过主动辊、从动辊驱动压爆压平上侧组件和压爆压平下侧组件中的输送带转动,所述第一压合辊、第二压合辊间隔布置在输送带中间并压接输送带使压爆压平上侧组件和压爆压平下侧组件中的输送带形成对压结构,营养钵半成品通过爆压平上侧组件和压爆压平下侧组件中第一压合辊、第二压合辊位置的输送带压合后达到内部空气被挤压排除、压平的状态;
15.紧接着营养钵半成品从压爆压平输送带组左端左端出口进入到快慢拉断辊组,首先进入的是慢速辊组,然后再进入快速辊组,营养钵半成品在此时由快速辊组和慢速辊组
形成一个拉力作用,两个对扣着的营养钵体与废料段被拉断分离,成为一个一个独立的单元,分别为最前端的营养钵底部在前的第一营养钵、中间的营养钵口部在前的第二营养钵、废料段。然后,营养钵底部在前的第一营养钵、营养钵口部在前的第二营养钵、废料段依次进入到分类收集辊组,当营养钵底部在前的第一营养钵到达第一收集口下侧时,第一激光传感器检测到第一营养钵到位信号,所述第一吹起管口便会向上吹起使得第一营养钵底部翘起,进而在第一收集口负压吸附的作用下进入到下一工序,即第一营养钵第底部向前进入到第一收集口内,剩余的营养钵口部在前的第二营养钵、废料段依旧在分类收集辊组中继续向左运动,当第二营养钵到达第二收集口下侧时,第二激光传感器检测到第二营养钵到位信号,所述第二吹起管口便会向上吹起使得第二营养钵底部翘起,进而在第二收集口负压吸附的作用下进入到下一工序,即第二营养钵底部向前进入到第二收集口内,剩余的废料段依旧在分类收集辊组中继续向左运动,最后废料段进入废料收集口进行收集;在此过程中,所述第七辊的中间辊件与第十一辊、圆柱输送带组成第一收集辊组;所述第七辊的外侧辊件与第十二辊两端带槽、圆柱输送带组成第二收集辊组,所述第十二辊剩余中间带槽与第八辊、第十五辊、圆柱输送带组成第三收集辊组,所述第一收集辊组用于将第一营养钵输送至第一收集口,所述第二收集辊组与第三收集辊组用于将第二营养钵输送至第二收集口,所述第七辊由三节辊件组成,所述三节辊件分别是中间辊件及两侧对称布置的外侧辊件可有效简化分类收集辊组的整体结构且有利于第一营养钵和第二营养钵输送机收集工作;
16.所述第一收集管口通过输送管道与第一收集篮连接管相连,所述第一收集篮连接管与第一收集篮入口相连,所述第一收集篮末端口通过风机管道与第一负压风机相连,所述第一负压风机使得第一收集篮、第一收集篮连接管、输送管道、第一收集管口内部产生负压,便于第一营养钵在负压作用下依次沿第一收集管口、输送管道、第一收集篮连接管最终进入第一收集篮;同样,所述第二收集管口通过输送管道与第二收集篮连接管相连,所述第二收集篮连接管与第二收集篮入口相连,所述第二收集篮末端口通过风机管道与第二负压风机相连,所述第二负压风机使得第二收集篮、第二收集篮连接管、输送管道、第二收集口内部产生负压,便于第二营养钵在负压作用下依次沿第二收集口、输送管道、第二收集篮连接管最终进入第二收集篮;所述第一收集口和第二收集口均采用下侧扁平椭圆孔逐渐过渡到上侧正圆口的结构设计,其目的是保证第一收集口和第二收集口的高负压效应保证第一营养钵和第二营养钵顺利进入输送管道;
17.所述第一收集篮连接管和第二收集篮连接管采用相同的变径结构设计,第一收集篮连接管和第二收集篮连接管均在径向位置设有计数传感器安装孔,所述计数传感器安装孔内设有计数传感器,将计数传感器设置在第一收集篮和第二收集篮入口位置,便于准确计算第一收集篮和第二收集篮已收集的营养钵数量,市场上现有设有将计数传感器设置在第一收集口和第二收集口的位置,这样就会导致,当计数传感器计算完成需要切换第一收集篮或第二收集篮的下平行布置的两组营养钵通道时,会将正在输送管道中的营养钵卡在第一收集篮、第一收集篮连接管或第二收集篮、第二收集篮连接管接头的位置,从而造成停机影响效率的情况,该营养钵码垛机的计数传感器放置在输送路径的末端位置,当计数完成后实施切换第一收集篮或第二收集篮的下平行布置的两组营养钵通道,保证不被营养钵不被卡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营养钵收集数量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营养钵码垛机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营养钵码垛机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输送部件轴测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七辊轴测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喇叭口轴测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收集篮连接管轴测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营养钵半成品结构示意图。
25.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6.1、进料口;2、压爆压平输送带组;3、快慢拉断辊组;4、分类收集辊组;5、第一收集口;6、第二收集口;7、废料收集口;8、第一收集篮连接管;9、第二收集篮;10、第一收集篮;11、第一负压风机;12、第二负压风机;13、机架;14、第一气动推杆;15、第二气动推杆;16、第二收集篮连接管;17、第一吹起管口;18、第二吹起管口;21、压爆压平下侧组件;22、从动辊;23、第一压合辊;24、输送带;25、第二压合辊;26、主动辊;27、第一辅助辊;31、慢速辊组;32、快速辊组;33、第二辅助辊;41、第一张紧辊;42、第二张紧辊;43、第三辊;44、第四辊;45、第五张紧辊;46、第六张紧辊;47、第七辊;48、第八辊;410、第十辊;411、第十一辊;412、第十二辊;413、第十三辊;414、第十四张紧辊;415、第十五辊;416、第十六辊;417、第十七辊;418、圆柱输送带;471、支撑轴;472、中间辊件;473、外侧辊件;81、计数传感器安装孔;191、废料段;192、第一营养钵;193、第二营养钵。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28.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机架13、进料口1、压爆压平输送带组2、快慢拉断辊组3、分类收集辊组4、第一收集口5、第一收集篮连接管8、第一收集篮10、第一负压风机11、第一气动推杆14、第二收集口6、第二收集篮连接管16、第二收集篮9、第二负压风机12、第二气动推杆15、废料收集口7、第一吹起管口17、第二吹起管口18;机架13右端上侧固定安装进料口1,进料口1用于营养钵半成品开始端,进料口1左侧为压爆压平输送带组2,压爆压平输送带组2右端为营养钵原料进口与进料口1相配合,压爆压平输送带组2左端为营养钵原料出口,压爆压平输送带组2由压爆压平上侧组件和压爆压平下侧组件21组成,压爆压平上侧组件和压爆压平下侧组件21均由驱动电机、主动辊26、从动辊22、第一压合辊23、第二压合辊25、输送带24组成,主动辊26和从动辊22布置在压爆压平组件2的两端并通过输送带24相连,第一压合辊23、第二压合辊25间隔布置在输送带24中间并压接输送带24使压爆压平上侧组件和压爆压平下侧组件21中的输送带24形成对压结构,压爆压平上侧组件和压爆压平下侧组件21中主动辊26均由驱动电机及同步带传递系统驱动;压爆压平输送带组2左端出口位置设有上下相对应的两个第一辅助辊27,压爆压平输送带组2左侧为快慢拉断辊组3;快慢拉断辊组3由慢速辊组31和快速辊组32,慢速辊组31位于压爆压平输送带组2左侧,慢速辊组31的原料出口位置设有上下相对应的两个第二辅助辊33,慢速辊组31左侧为快速辊组32,慢速辊组31与快速辊组32均由上下两个辊组成,慢速辊组31与压爆压平输送带组2同用一个驱动电机;快速辊组32左侧为分类收集辊组4,分类收集辊组4
由第一收集辊组、第二收集辊组、第三收集辊组、第四收集辊组、第五收集辊组、衔接辊组组成,第一收集辊组由第十一辊411、第七辊47、圆柱输送带418组成,第二辊组由由第七辊47、第十二辊412、圆柱输送带418组成,第三收集辊组由第八辊48、第十二辊412、第十五辊415、圆柱输送带418组成,第四收集辊组由第十六辊416、第十三辊413、圆柱输送带418组成,第五收集辊组由第十七辊417、第三辊43、圆柱输送带418组成,分类收集辊组还包括第一张紧辊41、第二张紧辊42、第五张紧辊45、第六张紧辊46、第十四张紧辊414,衔接辊组由第十辊410、第四辊44、快速辊组32、圆柱输送带418组成;第一张紧辊41、第二张紧辊42、第五张紧辊45、第六张紧辊46、第十四张紧辊414与第三辊43、第四辊44、第七辊47、第八辊48、第十辊410、第十一辊411、第十二辊412、第十三辊413、第十五辊415、第十六辊416、第十七辊417均设有相同尺寸且等间距的圆柱输送带槽。
29.第十辊410和第十一辊411上侧为第一收集口5,第十五辊415和第十六辊416上侧为第二收集口6;第一收集口5通过输送管道与第一收集篮连接管8相连,第一收集篮连接管8与第一收集篮入口相连,第一收集篮10末端口通过风机管道与第一负压风机11相连,第一收集篮10末端口设有第一气动推杆14;第二收集口6通过输送管道与第二收集篮连接管16相连,第二收集篮连接管16与第二收集篮入口相连,第二收集篮9末端口通过风机管道与第二负压风机12相连,第二收集篮9末端口设有第二气动推杆15;分类收集辊组4左侧设有废料收集口7,第一收集口5下侧设有第一吹起管口17,第二收集口6下侧设有第二吹起管口18;第七辊47由三节辊件组成,三节辊件分别是中间辊件472及两侧对称布置的外侧辊件473,中间辊件472与外侧辊件473通过轴承安装在支撑轴471上,中间辊件472与外侧辊件473可实现同时反向转动;第七辊47的中间辊件472与第十一辊411、圆柱输送带418组成第一收集辊组;第七辊47的外侧辊件473与第十二辊412两端带槽、圆柱输送带418组成第二收集辊组,第十二辊412剩余中间带槽与第八辊48、第十五辊415、圆柱输送带418组成第三收集辊组。
30.第一收集篮连接管8和第二收集篮连接管16采用相同的变径结构设计,第一收集篮连接管8和第二收集篮连接管16均在径向位置设有计数传感器安装孔81,计数传感器安装孔81内设有计数传感器。
31.该营养钵码垛机在使用时,为全自动化作业,营养钵半成品为两个对扣着的营养钵体与废料段191相连成串的待拉断分离的结构,两个对扣着营养钵体的杯口与废料段191均有薄弱的连接区域,营养钵半成品通过进料口1进入到压爆压平输送带组2,压爆压平上侧组件和压爆压平下侧组件21均由驱动电机、主动辊26、从动辊22、第一压合辊23、第二压合辊25、输送带24组成,驱动电机通过主动辊26、从动辊22驱动压爆压平上侧组件和压爆压平下侧组件21中的输送带24转动,第一压合辊23、第二压合辊25间隔布置在输送带24中间并压接输送带24使压爆压平上侧组件和压爆压平下侧组件21中的输送带24形成对压结构,营养钵半成品通过爆压平上侧组件和压爆压平下侧组件中第一压合辊23、第二压合辊25位置的输送带24压合后达到内部空气被挤压排除、压平的状态;
32.紧接着营养钵半成品从压爆压平输送带组2左端出口进入到快慢拉断辊组3,首先进入的是慢速辊组31,然后再进入快速辊组32,营养钵半成品在此时由快速辊组32和慢速辊组31形成一个拉力作用,两个对扣着的营养钵体与废料段191被拉断分离,成为一个一个独立的单元,分别为最前端的营养钵底部在前的第一营养钵192、中间的营养钵口部在前的
第二营养钵193、废料段191。然后,营养钵底部在前的第一营养钵192、营养钵口部在前的第二营养钵193、废料段191依次进入到分类收集辊组4,当营养钵底部在前的第一营养钵192到达第一收集口5下侧时,第一激光传感器检测到第一营养钵192到位信号,第一吹起管口17便会向上吹起使得第一营养钵192底部翘起,进而在第一收集口5负压吸附的作用下进入到下一工序,即第一营养钵192底部超前进入到第一收集口5内,剩余的营养钵口部在前的第二营养钵193、废料段191依旧在分类收集辊组4中继续向左运动,当第二营养钵193到达第二收集口6下侧时,第二激光传感器检测到第二营养钵193到位信号,所述第二吹起管口18便会向上吹起使得第二营养钵193底部翘起,进而在第二收集口6负压吸附的作用下进入到下一工序,即第二营养钵193底部向前进入到第二收集口6内,剩余的废料段191依旧在分类收集辊组4中继续向左运动,最后废料段191进入废料收集口7进行收集;
33.在此过程中,第七辊47的中间辊件472与第十一辊411、圆柱输送带418组成第一收集辊组;第七辊47的外侧辊件473与第十二辊412两端带槽、圆柱输送带418组成第二收集辊组,第十二辊412剩余中间带槽与第八辊48、第十五辊415、圆柱输送带418组成第三收集辊组,第一收集辊组用于将第一营养钵192输送至第一收集口5,第二收集辊组与第三收集辊组用于将第二营养钵193输送至第二收集口6,第七辊47由三节辊件组成,三节辊件分别是中间辊件472及两侧对称布置的外侧辊件473可有效简化分类收集辊组的整体结构且有利于第一营养钵192和第二营养钵193输送机收集工作;
34.第一收集口5通过输送管道与第一收集篮连接管8相连,第一收集篮连接管8与第一收集篮入口相连,第一收集篮10末端口通过风机管道与第一负压风机11相连,第一负压风机11使得第一收集篮10、第一收集篮连接管8、输送管道、第一收集口5内部产生负压,便于第一营养钵192在负压作用下依次沿第一收集口5、输送管道、第一收集篮连接管8最终进入第一收集篮10;同样,第二收集口6通过输送管道与第二收集篮连接管16相连,第二收集篮连接管16与第二收集篮入口相连,第二收集篮9末端口通过风机管道与第二负压风机12相连,第二负压风机12使得第二收集篮9、第二收集篮连接管16、输送管道、第二收集口6内部产生负压,便于第二营养钵193在负压作用下依次沿第二收集口6、输送管道、第二收集篮连接管16最终进入第二收集篮9;第一收集口5和第二收集口6均采用下侧扁平椭圆孔逐渐过渡到上侧正圆口的结构设计,其目的是保证第一收集口5和第二收集口6的高负压效应保证第一营养钵192和第二营养钵193顺利进入输送管道;
35.第一收集篮连接管8和第二收集篮连接管16采用相同的变径结构设计,第一收集篮连接管8和第二收集篮连接管16均在径向位置设有计数传感器安装孔81,计数传感器安装孔81内设有计数传感器,将计数传感器设置在第一收集篮10和第二收集篮9入口位置,便于准确计算第一收集篮10和第二收集篮9已收集的营养钵数量,市场上现有设有将计数传感器设置在第一收集口5和第二收集口6的位置,这样就会导致,当计数传感器计算完成需要切换第一收集篮10或第二收集篮9的下平行布置的两组营养钵通道时,会将正在输送管道中的营养钵卡在第一收集篮10、第一收集篮连接管8或第二收集篮9、第二收集篮连接管16接头的位置,从而造成停机影响效率的情况,该营养钵码垛机的计数传感器放置在输送路径的末端位置,当计数完成后实施切换第一收集篮10或第二收集篮9的下平行布置的两组营养钵通道,保证不被营养钵不被卡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营养钵收集数量的准确性。
36.本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构思和实现的一个说明,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在本实
用新型构思下,未经实质变换的技术方案仍然在保护范围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