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清洗的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污水处理设备能有效处理农村的生活污水,避免污水及污染物直接流入水域,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在农村污水处理过程中,由于每家每户单体产生的生活污水体量较小,故而采取区域集中污水处理,在采用集中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过程中,常常采用过滤板将污水中的固定不溶物进行过滤,因此需要对过滤板进行定期清理,现有的污水处理装置基本采用拆卸法将过滤板进行拆卸清理,该方法费事费力,清洗效率较低,且拆卸安装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淤泥处理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清理装置不能长时间的保存淤泥,无法满足检测的需求;同时在淤泥的传送过程中容易造成堵塞,降低了工作效率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淤泥处理装置,包括: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侧壁铰接有开合门,所述箱体顶端设置有淤泥收集漏斗,所述淤泥收集漏斗下端安装有防止淤泥飞溅的挡泥装置,所述箱体内部由上至下依次安装有过滤机构、搅拌机构和传送机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粗过滤板和细过滤板,所述粗过滤板设置在细过滤板上方,所述粗过滤板和细过滤板一端通过弹簧与箱体内侧壁连接,所述粗过滤板和细过滤板另一端与振动电机输出端连接,所述振动电机固定安装在箱体外侧壁;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件和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安装在箱体外侧壁,所述搅拌件与驱动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传送机构设置在箱体底端,所述箱体底端靠近传送机构传送方向的侧壁设置有排出管。
7.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8.进一步地,所述挡泥装置包括一对限位板、密封板和伸缩弹簧,所述限位板间隔竖直设置在淤泥收集漏斗下端,所述密封板的固定端与淤泥收集漏斗内侧壁铰接,所述密封板的移动端与淤泥收集漏斗内侧壁通过伸缩弹簧连接固定,通过伸缩弹簧将密封板的移动端推动并抵靠在限位板上。
9.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板为上大下小的变径结构。
10.进一步地,所述粗过滤板上均匀分布有大小相等的粗过滤孔,所述细过滤板上均匀分布有大小相等的细过滤孔,所述粗过滤孔和细过滤孔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11.进一步地,所述搅拌件包括转轴,所述转轴上设置有对称分布的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呈一定角度的倾斜并朝向转轴的中心,所述搅拌叶片远离转轴的一端呈刀片状。
12.进一步地,所述传送机构包括主动轮、主动转轴、从动轮、从动转轴、传送带、传送电机、传送链条,所述主动转轴和从动转轴与箱体轴承连接,所述主动转轴和从动转轴上设
置有传送带,所述主动转轴一端穿出箱体与传送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分别固定安装在主动转轴和从动转轴上,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齿轮啮合有传送链条。
13.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底端靠近排出管的一侧竖直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位于传送带的下方,且分隔板的上端靠近传送带。
14.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内部位于过滤机构上方设置有清洗室,所述清洗室上方开设有加注孔,所述清洗室位于淤泥收集漏斗的两侧,所述清洗室下端等间距分布有多个喷嘴。
15.进一步地,所述排出管可拆卸连接有端盖。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7.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淤泥处理装置,通过双层过滤板对淤泥进行分层过滤,在滤除淤泥中的固体杂质的同时,通过振动电机的带动加过的过滤进程,当使用完成后,还能够通过开合门将固体杂质清除,并利用清洗室对过滤板进行清洗,保持过滤板的清洁。
18.通过搅拌叶片的对称分布以及搅拌叶片的刀片状结构,能够更好的对淤泥进行切割搅拌处理,使得混合更加均衡,混合效果更高。
19.设置在传送带下方的分隔板,结合传送带循环传送的特性,能够将传送带上附着的淤泥分离出,避免传送带上长期淤泥的长期积累,从而导致传送效率低下。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淤泥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传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部分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为:箱体10、开合门11、淤泥收集漏斗20、挡泥装置30、限位板31、密封板 32、伸缩弹簧33、清洗室40、加注孔41、喷嘴42、过滤机构50、粗过滤板51、细过滤板52、粗过滤孔53、细过滤孔54、连接弹簧55、振动电机56、搅拌机构60、搅拌件61、转轴 611、搅拌叶片612、驱动电机62、传送机构70、主动轮71、主动转轴72、从动轮73、从动转轴74、传送带75、传送电机76、传送链条77、排出管80、端盖81、分隔板90。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阐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工作原理,下面结合附图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淤泥处理装置,包括箱体10,所述箱体10顶端设置有淤泥收集漏斗20,所述淤泥收集漏斗20下端安装有防止淤泥飞溅的挡泥装置30,所述箱体10上方淤泥收集漏斗20两侧设置有清洗室40,所述箱体10内部由上至下依次安装有过滤机构50、搅拌机构60和传送机构70,所述箱体上方侧壁设置有便于清理过滤后固体杂质的开合门11,所述箱体10底端侧壁设置有排出管80,所述排出管80上可拆卸连接有端盖 81。
27.请参阅图1-2,所述淤泥收集漏斗20设置在箱体10上方,所述淤泥收集漏斗20上端
露出在箱体10外侧,结合其漏斗形状的结构,可以便于收集淤泥,防止淤泥污染箱体10,所述淤泥收集漏斗20下端伸入箱体10内部,在淤泥收集漏斗10下端设置的防止淤泥飞溅的挡泥装置30包括一对限位板31、密封板32和伸缩弹簧33,所述限位板31为上大下小的变径结构,所述限位板31间隔竖直设置在淤泥收集漏斗20下端,所述密封板32的固定端与淤泥收集漏斗20内侧壁铰接,所述密封板32的移动端与淤泥收集漏斗20内侧壁通过伸缩弹簧 33连接固定,通过伸缩弹簧33将密封板32的移动端推动并抵靠在限位板31上。可以理解为:当淤泥从淤泥收集漏斗20进入箱体10内部时,密封板32在淤泥的重力作用下,密封板 32的移动端远离限位板31,进而打开淤泥收集漏斗20与箱体10之间的通道,淤泥通过限位板31之间的间隙,以及密封板32与限位板31之间的通道进入箱体10,能够很好的阻隔淤泥的飞溅。
28.请参阅图2,所述箱体10内部上方设置有过滤机构50,所述过滤机构50包括粗过滤板 51和细过滤板52,所述粗过滤板51和细过滤板52大小相同,孔径不同,所述粗过滤板51 设置在细过滤板52上方,所述粗过滤板51上均匀分布有大小相等的粗过滤孔53,所述细过滤板52上均匀分布有大小相等的细过滤孔54,所述粗过滤孔53和细过滤孔54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交错分布,所述粗过滤板51和细过滤板52的同一端通过连接弹簧55与箱体10 内侧壁连接,所述粗过滤板51和细过滤板52另一端与振动电机5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振动电机56固定安装在箱体10外侧壁。可以理解为:通过双层过滤板对淤泥进行分层过滤,通过振动电机56的带动加过的过滤进程,提高过滤效果。
29.所述箱体10侧壁对应过滤机构50的上方铰接有开合门11,所述淤泥收集漏斗20位于箱体10部分的两侧均设置有清洗室40,所述清洗室40内加注有清洗液,所述清洗室40上方开设有加注孔41,所述清洗室40下端等间距分布有多个喷嘴42,所述喷嘴41对准粗过滤板51和细过滤板52。可以理解为:通过喷嘴42将清洗液喷洒至粗过滤板51和细过滤板52 上进行清洗,同时打开开合门11将过滤的固体杂质移出箱体10,保证了过滤机构50的清洁和过滤性能。
30.所述箱体10内部过滤机构50下方设置有搅拌机构60,所述搅拌机构60包括搅拌件61 和驱动电机62,所述驱动电机62固定安装在箱体10外侧壁,所述搅拌件61与驱动电机62 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所述搅拌件61包括转轴611,所述转轴611上设置有对称分布的搅拌叶片612,所述搅拌叶片612呈一定角度的倾斜并朝向转轴611的中心,所述搅拌叶片612远离转轴611的一端呈刀片状。可以理解为:由于搅拌叶片612呈一定角度的对称分布结构,以及搅拌叶片612的刀片状结构,都能够大大提高搅拌的速度和效率。
31.所述箱体10内部搅拌机构60下方设置有传送机构70,所述传送机构70包括主动轮71、主动转轴72、从动轮73、从动转轴74、传送带75、传送电机76、传送链条77,所述主动转轴72和从动转轴74与箱体10轴承连接,所述主动转轴72和从动转轴74上设置有传送带 75,所述主动转轴72一端穿出箱体10与传送电机76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主动轮71和从动轮73分别固定安装在主动转轴72和从动转轴74上,所述主动轮71和从动轮73之间齿轮啮合有传送链条77,箱体10底端靠近排出管80的一侧竖直设置有分隔板90,所述分隔板90 位于传送带75的下方,且分隔板90的上端靠近传送带75。可以理解为:搅拌均匀后的淤泥通过传送带75传送至排出管80处进行排除,当传送结束后,传送带75返回过程中,利用分隔板90将附着在传送带75上的淤泥分离出来,避免传送带75上淤泥的长期积累,从而导致传送效率低下。
3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33.首先将待处理的淤泥从箱体10顶端的淤泥收集漏斗20加注进去,然后通过挡泥装置30 减缓流速,防止飞溅,然后依次经过粗过滤板51和细过滤板52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淤泥通过搅拌件61进行持续搅拌,然后通过传送带75将搅拌均匀的淤泥传送至有排出管80排出备用。
34.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