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绕线结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3  112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绕线结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智能家居传感器产品日益盛行,为越来越多用户带来智能化生活服务;且产品形态更趋于低功耗、尺寸更小、功能多样化等特点。
3.传统线束直出固定方式多为塑胶压块打螺丝固定,塑胶压块直接作用于硅胶套,硅胶套包裹线束紧配固定。由此便多增加塑胶压块1件、硅胶套1件、螺丝2件等共至少4个零部件成本,并且产品尺寸相应加大,材料及装配工艺成本相应上升,且难以满足外观尺寸变小需求。传统线束固定还有点胶方式,但是点胶需要固化时间成本,点胶量产性较差,操作标准难统一,对线束及壳体有一定腐蚀作用,长时间会造成点胶处破皮金属线束外露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提供了一种绕线结构,其能够改善现有技术中绕线方式装配成本高,并且安全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能够改善现有技术中线束直出的绕线方式装配成本高,并且安全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绕线结构,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绕线结构包括壳体和绕线主体;
8.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过线孔;
9.所述绕线主体设置在所述壳体;所述绕线主体上开设有贯穿所述绕线主体的第一绕线槽和第二绕线槽,所述第一绕线槽和所述第二绕线槽相互交叉;所述第一绕线槽与所述过线孔连通。
10.可选地,所述第一绕线槽和所述第二绕线槽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线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11.在该绕线结构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电子设备中的导电线绕设在绕线主体上,且自过线孔引出电子设备。其中,导电线在绕线主体上的绕设方式为:部分导电线自过线孔和第一绕线槽穿过绕线主体,另一部分导电线绕设在绕线主体的外侧,还一部分自第二绕线槽的一侧穿入绕线主体,且在第一绕线槽和第二绕线槽连通的情况下使得第二绕线槽中的导电线压持在第一绕线槽中的导电线上,由此可以通过导电线相互交叉压持,以达到导电线自锁的目的。并且,该绕线方式可以减少螺钉或者粘胶的复杂工艺,因此可以提高装配效率,降低装配成本;同时可以提高导电线的安全性。
12.当然,在第一绕线槽和第二绕线槽相互不连通的情况下,围成第二绕线槽的周壁可以向第一绕线槽中的导电线提供压持作用,从而提高导电线的缠绕稳定性,便能提高电线的安全性。
13.可选地,所述第一绕线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过线孔的轴向方向相平行。
14.可选地,所述绕线主体上具有远离所述壳体的底壁的承载面,所述第一绕线槽和所述第二绕线槽均在所述承载面上形成开口。
15.可选地,所述过线孔靠近所述承载面设置,所述第一绕线槽的深度和/或所述第二绕线槽的深度大于所述过线孔的孔径。
16.另外,由于第一绕线槽的深度和/或第二绕线槽的深度大于过线孔的孔径,因此,在导电线在穿出过线孔之前,方便将导电线部分压入第一绕线槽靠近底壁的位置,使得导电线自身产生弯曲从而与过线孔的轴向形成错位,可以提高导电线的自锁力,由此提高导电线的稳定效果。
17.可选地,所述绕线主体包括第一侧板和多个第二侧板;
18.多个所述第二侧板均连接于所述壳体的一侧,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位于所述过线孔的两侧;多个所述第二侧板上均开设有凹槽,多个所述凹槽共同形成所述第二绕线槽;
19.所述第一侧板连接在多个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且所述第一侧板上开设有第一绕线槽。
20.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二侧板间隔设置。
21.可选地,所述第一侧板和多个所述第二侧板一体成型,和/或,所述壳体和多个所述第二侧板一体成型。
22.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导电线、主体和绕线结构;所述绕线结构包括壳体和绕线主体;
23.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过线孔;
24.所述绕线主体设置在所述壳体;所述绕线主体上开设有贯穿所述绕线主体的第一绕线槽和第二绕线槽,所述第一绕线槽和所述第二绕线槽相互交叉且连通;所述第一绕线槽与所述过线孔连通。所述主体内部开设有容置空间;
25.所述壳体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绕线主体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部;所述过线孔、所述第一绕线槽和所述第二绕线槽均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
26.所述导电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线段、第二线段和第三线段;所述第一线段自所述过线孔穿入且自所述第一绕线槽穿过所述绕线主体;所述第二线段绕设在所述绕线主体外侧且自所述第二绕线槽的一端穿入所述绕线主体;所述第三线段自所述第二绕线槽的另一端穿出所述绕线主体且伸入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第三线段压持于所述第一线段。
27.可选地,所述第一绕线槽和所述第二绕线槽相互连通,且所述第三线段压持于所述第一线段。
28.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电路板结构,所述电路板结构与所述第三线段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电路板结构设置在容置空间内部,且所述电路板结构压持于所述第二线段。
29.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多个支撑结构;多个所述支撑结构均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部,多个所述支撑结构抵持于所述电路板结构;部分所述支撑结构连接于所述绕线主体的外周,部分所述第二线段绕设于所述支撑结构。
30.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容置空间,且所述绕线主
体具有承载面,所述第二绕线槽在所述承载面形成开口,所述盖板压持于所述承载面且压持于部分所述第三线段。
3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采用了上述的绕线结构,且该电子设备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提供的绕线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绕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第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第二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电路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40.图标:10-电子设备;100-绕线结构;110-壳体;111-过线孔;120-绕线主体;121-第一绕线槽;122-第二绕线槽;1221-凹槽;123-第一侧板;124-第二侧板;200-主体;210-容置空间;211-支撑结构;212-导向柱;300-电路板结构;310-导向孔;400-盖板;410-配合孔;420-抵持柱;500-导电线;510-第一线段;520-第二线段;530-第三线段。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42.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5.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47.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0,该电子设备10可以是传感器、电话、电脑或者插座组件等用电设备。电子设备10中设置有多个配置成引导电流的导电线500,通过导电线500的导电作用,使得电流流动至电子设备10中指定的零部件,以使得电子设备10正常的运作。
48.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以电子设备10为传感器为例进行说明。其中,传感器可以位移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或者压力传感器等。
49.在现有技术中,传感器中线束直出固定方式大多采用塑胶压块和螺钉共同固定电源线的方式;或者,采用点胶的方式固定电源线。上述两种方式对于装配工艺要求较高,从而导致装配成本增加;并且,还可能对电源线造成损坏或者腐蚀,导致电源线出现安全问题。
50.为了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本技术的绕线结构100及电子设备10。其中,请参阅图2,绕线结构100包括壳体110和绕线主体120。绕线主体120设置在壳体110上,并且位于壳体110的其中一侧。壳体110上开设有过线孔111,该过线孔111贯穿壳体110,并且该过线孔111可以供导电线500穿过。另外,为了方便导电线500的绕线,绕线主体120上开设有贯穿绕线主体120的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相互交叉。第一绕线槽121与过线孔111连通。
51.在导电线500进行绕线的情况下,部分导电线500自过线孔111和第一绕线槽121穿过绕线主体120,另一部分导电线500绕设在绕线主体120的外侧,还一部分自第二绕线槽122的一侧穿入绕线主体120,在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相互连通的情况下,可以使得第二绕线槽122中的导电线500压持在第一绕线槽121中的导电线500上,由此可以通过不同位置的导电线500相互交叉压持,以达到导电线500自锁的目的,由此可以省去现有技术中通过螺钉或者点胶的方式实现导电线500的稳固,便能通过导电线500自身的自锁作用提高导电线500的稳定性,由此提高导电线500的安全性。
52.当然,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也存在相互不连通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可以将围成第二绕线槽122的周壁设置在围成第一绕线槽121的周壁的上方,并且在导电线500穿过第一绕线槽121且自过线孔111穿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围成第二绕线槽122的周壁相第一绕线槽121中的导电线500提供压持作用,由此提高导电线500的绕设稳定性,同样可以省去现有技术中通过螺钉或者点胶的方式实现导电线500的稳固,便能通过导电线500自身的自锁作用提高导电线500的稳定性,由此提高导电线500的安全性。
53.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导电线500在绕线主体120上的绕线便利性,在本技术的以下实施例中,以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相互连通为例进行说明。
54.值得说明的是,导电线500在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中交叉的方式还可以是导电线500在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交叉处打结,以使得导电线500捆绑于绕线结构100上。
55.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可选地,绕线主体120具有承载面(图未标)、底面(图未标)和
多个侧面(图未标);多个侧面中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面和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呈夹角设置。在绕线主体120设置于壳体110上的情况下,其中一个第一侧面贴合在壳体110上,底面为绕线主体120上靠近壳体110的底壁的一面,相对应的,承载面则为绕线主体120上远离壳体110的底壁的一面。在该情况下,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的开设方式可以看作:第一绕线槽121贯穿两个第一侧面,且与壳体110上的过线孔111连通;第二绕线槽122贯穿两个第二侧面,并且使得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相互交叉且相互连通。
56.另外,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在承载面上均形成开口。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在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相互连通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导电线500绕设的便利性,便使得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均在承载面上形成开口。导电线500可以自开口伸入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可以简化导电线500绕设在绕线主体120的装配工艺,从而降低导电线500的绕线难度,提高装配效率,降低装配成本。当然,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相互不连通的情况下,可以仅第二绕线槽122在承载面上形成开口。
57.值得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第一绕线槽121的深度可以表示为,在以承载面为基准的情况下,第一绕线槽121开设的深度;第二绕线槽122的深度可以表示为,在以承载面为基准的情况下,第二绕线槽122开设的深度。
58.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取消承载面上开口的设置,换言之,可以将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分别看作是贯穿绕线主体120的通孔;换言之,第一绕线槽121为贯穿两个第一侧面的通孔,第二绕线槽122为贯穿两个第二侧面的通孔。在该情况下,导电线500可以自过线孔111穿入至第一绕线槽121,且自第一绕线槽121远离过线孔111的一端穿出;然后自第二绕线槽122的一端穿入且自第二绕线槽122的另一侧穿出,此时部分导电线500同样绕设在绕线主体120外侧,并且由于第二绕线槽122内部的部分导电线500压持于第一绕线槽121内部的导电线500,同样可以实现导电线500的自锁,从而确保导电线500的绕线稳定。
59.另外,过线孔111靠近承载面设置,换言之,在第二绕线槽122的深度方向,过线孔111远离围成第二绕线槽122的底壁设置,即,过线孔111设置在绕线主体120的侧面上靠近承载面的一侧。第一绕线槽121的深度和/或第二绕线槽122的深度大于过线孔111的孔径;需要说明的是,“和/或”表示,可以仅第一绕线槽121的深度大于过线孔111的孔径,也可以仅第二绕线槽122的深度大于过线孔111的孔径,也可以第一绕线槽121的深度和第二绕线槽122的深度均大于过线孔111的孔径。其中,由于过线孔111的直径与导电线500的直径大致相同,以防止导电线500和过线孔111的周壁之间形成过大的间隙造成导电线500的不稳定,因此,在第一绕线槽121的深度和/第二绕线槽122的深度大于过线孔111的深度的情况下,则可以表示第一绕线槽121的深度和/或第二绕线槽122的深度大于导电线500的直径;由此可以方便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容纳导电线500以确保导电线500的稳定性。并且,在导电线500在穿出过线孔111之前,方便将导电线部分压入第一绕线槽靠近底壁的位置,使得导电线自身产生弯曲从而与过线孔111的轴向形成错位,可以提高导电线500的自锁力,由此提高导电线500的稳定效果。
60.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导电线500的绕线,第一绕线槽121的
延伸方向与过线孔111的轴向方向相平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绕线槽121的延伸方向可以看作是第一绕线槽121的开设方向,换言之,第一绕线槽121的延伸方向可以看作是自其中一个第一侧面至另一个第一侧面所表示的方向。
61.另外,由于第一绕线槽121与过线孔111连通,因此,也可以看作过线孔111的延伸方向和第一绕线槽121的延伸方向共线。由此,在导电线500穿过第一绕线槽121且从过线孔111中穿出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导电线500弯折,从而方便导电线500穿出壳体110外侧,可以降低装配的难度。
62.当然,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也可以沿曲线路径延伸,例如,第一绕线槽121的延伸路径呈弧形,并且该弧形路径与过线孔111的轴线相切,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导电线500弯折过度,也能方便导电线500穿出壳体110外侧。
63.为了方便导电线500的自锁,可选地,过线孔111靠近承载面设置。换言之,过线孔111靠近第一绕线槽121的开口处设置。在导电线500绕设在绕线主体120上的情况下,容置于第一绕线槽121中的部分可以向第一绕线槽121的底壁下沉,不仅可以方便容置于第二绕线槽122的导电线500压持容置于第一绕线槽121中的导电线500,还能使得导电线500在过线孔111处形成限位,由此增强导电线500的自锁效果。
6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绕线主体120可以包括第一侧板123和多个第二侧板124。多个第二侧板124均连接于壳体110的一侧,并且多个第二侧板124并行设置。其中,至少两个第二侧板124位于过线孔111的两侧,换言之,过线孔111至少位于其中两个第二侧板124之间。多个第二侧板124上均开设有凹槽1221,多个凹槽1221共同形成第二绕线槽122。另外,第一侧板123连接在多个第二侧板124远离壳体110的一侧,并且第一侧板123上开设有第一绕线槽121。换言之,在该实施方式中,绕线主体120由多个平板结构组合形成,由此,导电线500可以通过穿过平板结构上的槽即可完成绕设,降低了导电线500的绕设难度;同时还降低了绕线结构100的制作成本。
65.需要说明的是,在绕线主体120由第一侧板123和多个第二侧板124组合形成的情况下,第一侧板123、壳体110和多个第二侧板124之间共同形成空腔,过线孔111通过该空腔与第一绕线槽121间接的连通,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通过该空腔间接的连通。
66.可选地,多个第二侧板124间隔设置,通过多个第二侧板124的间隔设置,可以在较低成本的情况下,将绕线主体120的整体尺寸增大,从而提高对于导电线500的稳固作用。同时也使得第二侧板124之间的第一绕线槽121具有足够的宽度,以方便导电线500通过。
67.另外,在以图2为例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绕线主体120包括一个第一侧板123和四个第二侧板124,四个第二侧板124等间距的设置在壳体110上,并且四个第二侧板124均大致垂直于壳体110;第一侧板123则设置在四个第二侧板124远离壳体110的一侧。另外,过线孔111位于中间的两个第二侧板124之间,且过线孔111对应于第一侧板123的中部,相对应的,第一绕线槽121开设在第一侧板123的中部。当然,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板124的设置数量也可以是2、3、5或者6等;当然,第一侧板123也可以设置为多个,部分第一侧板123与第二侧板124交叉设置即可。
68.可选地,第一侧板123和多个第二侧板124一体成型;和/或,壳体110和多个第二侧板124一体成型。其中,和/或表示:可以仅第一侧板123和多个第二侧板124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成型;或者,也可以仅壳体110和多个第二侧板124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成型;
又或者,也可以壳体110、第一侧板123和多个第二侧板124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成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仅第一侧板123和多个第二侧板124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成型的情况下,多个第二侧板124可以通过卡接、焊接或者粘接等方式设置在壳体110上;同理,在仅壳体110和多个第二侧板124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成型的情况下,第一侧板123可以采用卡接、焊接或者粘接等方式设置在多个第二侧板124上。
69.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绕线主体120还可以大致呈方块状,在该情况下,绕线主体120的一侧贴合在壳体110上;在绕线主体120上开设贯穿绕线主体120的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即可。
70.以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绕线结构100在应用于电子设备10中的情况下,电子设备10中的导电线500绕设在绕线主体120上,且自过线孔111引出电子设备10。其中,导电线500在绕线主体120上的绕设方式为:部分导电线500自过线孔111和第一绕线槽121穿过绕线主体120,另一部分导电线500绕设在绕线主体120的外侧,还一部分自第二绕线槽122的一侧穿入绕线主体120且压持在第一绕线槽121中的导电线500上,由此可以通过导电线500相互交叉压持,以达到导电线500自锁的目的。另外,由于第一绕线槽121的深度和第二绕线槽122的深度均大于过线孔111的孔径,因此,在导电线500在穿出过线孔111之前,可以与过线孔111的轴向形成错位,从而提高导电线500的自锁力,由此提高导电线500的稳定效果。并且,该绕线方式可以减少螺钉或者粘胶的复杂工艺,因此可以提高装配效率,降低装配成本;同时可以提高导电线500的安全性。
71.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0,该电子设备10采用了上述的绕线结构100。另外,电子设备10还可以包括导电线500和主体200。其中,主体200内部开设有容置空间210,该容置空间210可以配置成容置电子设备10的一些电子零件,例如检测模块、声光报警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等。
72.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壳体110连接于主体200,并且绕线主体120位于容置空间210内部,以使得过线孔111、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均与容置空间210连通。导电线500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线段510、第二线段520和第三线段53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段510、第二线段520和第三线段530可以看作是导电线500上划分出的依次设置的三段,当然,导电线500还可以包括另外的线段。其中,第一线段510自过线孔111穿入且自第一绕线槽121穿过绕线主体120;第二线段520绕设在绕线主体120的外侧,并且第二线段520自第二绕线槽122的其中一端穿入绕线主体120内部;第三线段530则位于第二绕线槽122中,第三线段530自第二绕线槽122的另一端穿出绕线主体120且伸入至容置空间210中;并且第三线段530压持于第一线段510。
73.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10可以是主体200的一部分,换言之,壳体110和主体200一体成型。例如,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0可以看作是主体200的一部分,壳体110和主体200共同围成容置空间210;换言之,壳体110和主体200均可以看作是容置空间210的周壁。当然,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0也可以采用可拆卸地方式安装在主体200上。
74.换言之,第一线段510、第二线段520和第三线段530共同形成的导电线500依次穿过过线孔111、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且该导电线500的部分绕设在绕线主体120的外侧,同时,还通过第三线段530压持于第一线段510实现导电线500的自锁,确保导电线
500的稳定性。应当理解,第三线段530压持于第一线段510还可以表示:第三线段530和第一线段510交叉打结,由此实现第三线段530压持第一线段510的目的。
75.另外,第一线段510位于第一绕线槽121中的部分可以朝向第一绕线槽121底壁的方向下沉,由此使得部分第一线段510抵持在壳体110上,从而可以通过壳体110向导电线500提供限位作用,在第三线段530压持于第一线段510的基础上,可以提升导电线500的自锁效果,确保导电线500能稳定地绕设在绕线主体120上。
76.请结合参阅图1、图5和图6,电子设备10还可以包括电路板结构300,该电路板结构300可以被设置为pcba板。电路板结构300与第三线段530的另一端电连接,换言之,第三线段530从绕线主体120中穿出至伸入容置空间210中,且第三线段530的端部接入电路板结构300中,以方便向电路板结构300提供电能。另外,电路板结构300设置在容置空间210内部,为了提高导电线500绕设在绕线主体120上的稳定性,电路板结构300压持于第二线段520。需要说明的是,电路板结构300装入容置空间210的情况下,电路板结构300压持于第二线段520绕设在绕线主体120外侧的部分,由此可以防止第二线段520脱离绕线主体120,便能提高导电线500绕设在绕线主体120上的稳定性。
77.可选地,为了确保电路板结构300能有效地压持第二线段520,以向第二线段520提供有效的限位作用,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还包括多个支撑结构211,多个支撑结构211均设置在容置空间210内部,多个支撑结构211抵持于电路板结构300。换言之,在电路板结构300装入容置空间210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多个支撑结构211向电路板结构300提供定位作用和限位作用,可以确保电路板结构300装入至容置空间210中指定的位置,并且还能防止电路板结构300移动对其他零件造成损害。
7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多个支撑结构211能稳定地支撑电路板结构300,多个支撑结构211分别设置在容置空间210内部多个内侧壁上,换言之,容置空间210内部至少具有两组相对设置的内侧壁,即四个内侧壁,每个内侧壁上均设置有支撑结构211,由此可以向电路板结构300的各个位置提供支撑作用,确保电路板结构300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部分支撑结构211可以设置在绕线主体120的外周,并且部分第二线段520则绕设在支撑结构211上,以使得导电线500可以绕过支撑结构211从而伸入第二绕线槽122中。其中,在支撑结构211支撑于电路板结构300的情况下,第二线段520同时接触于电路板结构300,因此可以通过电路板结构300向第二线段520提供限位作用,以防止第二线段520脱离绕线主体120;同时还可以防止电路板结构300压持于第二线段520的作用力过大造成第二线段520的损坏,同时向第二线段520提供保护作用,提高导电线500的安全性。
79.当然,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支撑结构211也可以与绕线主体120间隔设置,在此基础上,第二线段520则仅绕设在绕线主体120上;并且,在多个支撑结构211均支撑于电路板结构300的情况下,电路板结构300同样可以压持于第二线段520,以向第二线段520提供限位作用。
80.可选地,支撑结构211可以是设置在容置空间210内侧壁的支撑筋,该支撑筋大致呈片状,并且支撑筋竖直地设置在容置空间210内部,并且该支撑筋的端部与容置空间21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阶梯形,从而方便支撑电路板结构300。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结构211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例如圆柱形、棱柱形或者凸块型等。
81.为了方便电路板结构300快速地安装,在容置空间210中还设置有多个导向柱212,
多个导向柱212间隔地设置在容置空间210内部。相对应的,在电路板结构300上开设有与多个导向柱212相适配的多个导向孔310,在电路板结构300装入容置空间210的过程中,多个导向柱212分别穿入多个导向孔310中,且电路板结构300沿导向柱212滑动。通过导向柱212和导向孔310的滑动配合,可以精确地将电路板结构300安装预设的安装路径安装到指定的位置,可以提高电路板结构300的安装精度,并且可以快速地完成电路板结构300的安装,提高电路板结构300的安装效率。
82.可选地,多个导向柱212在容置空间210中围成多边形,相对应的,电路板结构300上的多个导向孔310围成相适应的多边形。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向柱212的数量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数值,例如,两个、一个或者三个等。
83.另外,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7,电子设备10还包括盖板400,盖板400盖设于容置空间210,并且盖板400压持于绕线主体120的承载面上,与此同时,盖板400压持于第三线段530;换言之,盖板400不仅可以向电路板结构300提供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盖板400分别第一绕线槽121和第二绕线槽122在承载面上的开口,由此向第三线段530提供限位作用,防止第三线段530从第二绕线槽122的开口处脱出,从而提高第三线段530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可以确保第三线段530稳定地压持第一线段510,便可以使得导电线500的自锁稳定性提高,确保导电线500的绕线稳定性。
84.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线段520位于电路板结构300的下方,因此,在第二线段520穿入第二绕线槽122之后,为了方便第三线段530连接于电路板结构300上方的接线口,将第三线段530朝向远离第二绕线槽122底壁的方向上弯折,以使第三线段530高于电路板结构300。在此基础上,在盖板400盖设于容置空间210且盖设在电路板结构300上方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盖板400压持部分第三线段530,从而提高导电线500的稳定性。
85.另外,为了方便盖板400向电路板结构300以及导电线500提供有效的压持作用,盖板400上开设有多个配合孔410,多个配合孔410分别与多个导向柱212配合,由此,可以避免导向柱212影响盖板400的安装,方便盖板400对导电线500和电路板结构300提供有效的压持作用和限位作用。
86.可选地,盖板400上还设置有多个抵持柱420,多个抵持柱420分别抵持在电路板结构300上,以提高电路板结构300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多个抵持柱420可以分别靠近多个配合孔410设置,从而可以向电路板结构300的多个位置提供抵持作用,确保抵持作用力均匀地分布在电路板结构300的各个位置,提高电路板结构300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抵持柱420的设置数量可以与配合孔410的设置数量相同。当然,抵持柱420的设置数量也可以小于配合孔410的数量,例如,如图7,配合孔410的数量为四个,抵持柱420的数量为三个等。
87.为了使得盖板400可以稳定地安装在主体200上,在容置空间21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扣结构(图未标),相对应的,在盖板400上设置有与第一卡扣结构相适配的第二卡扣结构(图未标),在盖板400装配于主体200上的情况下,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可拆卸地配合。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卡扣结构和第二卡扣结构可以采用两个卡块相互配合的方式,或者,采用一个卡块和一个卡孔相互配合的方式等。当然,为了提高盖板400安装在主体200上的稳定性,盖板400上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卡扣结构;相对应的,容置空间210内部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一卡扣结构。
88.在第一卡扣结构和第二卡扣结构相互配合的情况下,盖板400压持在承载面上,与此同时,盖板400压持于第三线段530。另外,多个配合孔410分别于多个导向柱212配合,并且,多个抵持柱420分别抵持在电路板结构300上。电路板结构300上的多个导向孔310分别与多个导向柱212配合,并且多个支撑结构211支撑于电路板结构300的下方;与此同时,电路板结构300压持于第二线段520上。
89.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绕线结构100及电子设备10可以通过第一线段510穿过第一绕线槽121,使得第二线段520绕设在绕线主体120的外侧,第二线段520穿入第二绕线槽122中,以使第三线段530设置在第二绕线槽122内部且压持在第一线段510上,由此实现导电线500的自锁,提高导电线500绕设在绕线主体120上的稳定性,并且,该绕线方式较为简单,可以快速地完成,由此可以方便提高导电线500的绕线效率,提高电子设备10的装配效率,降低装配成本。另外,还可以通过电路板结构300和盖板400分别对第二线段520和第三线段530提供压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导电线500的稳定性。并且,由于节省了螺钉固定以及点胶等工艺,可以避免对导电线500造成腐蚀或者压损的情况;与此同时,还通过电路板结构300和盖板400向导电线500提供保护作用,由此提高导电线500的安全性。因此,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绕线结构100和电子设备10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线束直出的绕线方式装配成本高,并且安全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9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