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微泄漏无损密封测试仪。
背景技术:
2.包装袋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以及药品包装的各个领域,以其包装成本经济、易于加工、易于控制、易于生产等优势而成为目前市场上极为普遍的一种包装形式,包装袋的密封性能、封口强度是包装袋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关乎着包装内容物的产品质量、保质期,同时也是产品流通环节的必要保障。
3.而在包装袋生产过程中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封合时的漏封、压穿或材料本身的裂缝、微孔,而形成内外连通的小孔。这些都会对包装内容物产生很不利的影响,特别是食品、医药包装、日化等行业,密封性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因此针对包装的密封性市场中出现了用于检测食品以及药品包装密封性的测试仪,但市场中的大多数测试仪的测量组件采用管路接头的方式连接,由于在测试食品以及药品包装的过程中会产生压力,因此在长时间使用后接头位置容易发生松动,影响测试的结果。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微泄漏无损密封测试仪,以解决现有测量组件大多采用管路接头的方式连接,由于在测试食品以及药品包装的过程中会产生压力,因此在长时间使用后接头位置容易发生松动,影响测试的结果的问题。微泄漏无损密封测试仪,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部的下端设为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通过螺钉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安装有测量组件,所述测量组件的外侧面且围绕所述安装板的四周通过螺钉安装有护板,所述护板上表面一侧安装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外壳中触摸控制屏的后侧;
5.所述测量组件包括电磁阀组,所述电磁阀组安装在汇流阀座的一侧面,所述汇流阀座的另一侧面连接有差压传感器的一侧面,所述差压传感器的另一侧面连接有出口阀座的一侧面,所述差压传感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汇流阀座或出口阀座的连接处分别设有密封垫,所述汇流阀座的一端设有消声器,所述汇流阀座的另一端设有进气接口,所述进气接口的上方且位于所述汇流阀座的侧面安装有堵头;所述出口阀座中对应差压传感器的另一侧设有连接腔与出口座,所述出口阀座与所述连接腔或出口座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所述出口座的上表面通过螺纹连接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出口阀座、差压传感器与汇流阀座之间通过固定螺栓紧固连接,所述出口阀座的一端连接有流量计,所述流量计的上表面设有电磁阀。
6.所述外壳的前侧面设有触摸控制屏,所述外壳后侧面的一角设有双电源接口,所述外壳的后侧面且位于所述双电源接口的一侧依次设有485通讯口、r232 通讯口与usb通讯口,所述r232通讯口可连接至电脑接口,所述usb接口可连接移动存储设备,所述外壳的后侧面且位于所述r232通讯口的下方设有气源接口,所述气源接口为双路气源接口,可切
换正负压两种测试模式,所述气源接口与所述测量组件内部的进气接口相连接,所述外壳的上侧面设有打印机,所述外壳的一侧设有夹具连接口,所述夹具连接口与测量组件内部的出口座相连接。
7.所述双电源接口分为主电源接口与辅电源接口,所述辅电源接口作为供电端连接控制有外接的真空泵,所述真空泵通过气管与所述气源接口中的负压接口相连,所述气管中设有用来控制真空泵气体通断的两位三通阀,所述两位三通阀与电路板电连接。
8.所述电磁阀组采用四个电磁阀,靠近所述进气接口的电磁阀设为阀一,所述阀一的一侧且呈同一水平线的电磁阀依次设为阀二、阀三与阀四,所述阀一为总气路开关阀,所述阀二与阀三为汇流阀座和出口阀座之间两侧气路的支路开关阀,所述阀四为泄压阀,该泄压出口处设有用于减小泄压声音的消声器。
9.所述固定螺栓数量为四个以上,所述固定螺栓的一端穿过出口阀座与所述汇流阀座的内部螺纹连接。
10.所述电路板采用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测量组件、外接的真空泵和触摸控制屏电连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通过多个阀体,阀块组成,利用固定螺栓组合为整体式模块化结构,减少管路接头的设置,能够避免由于压力造成的接头松动问题,提高检测精准度与使用寿命。
13.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测量组件内部连接处设置密封垫与密封圈,通过固定螺栓的安装挤压,保证了整体气路的密封性。
14.3.本实用新型测量组件通过固定螺栓进行组合连接,结构简单,提高了安装和维修便利性。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部主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双电源接口位置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壳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测量组件结构示意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测量组件立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20.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测试原理结构示意图。
21.图中:
22.1-外壳,11-底板,12-安装板,13-测量组件,131-电磁阀组,132-汇流阀座,133-差压传感器,134-出口阀座,135-消声器,136-进气接口,137-堵头, 138-连接腔,139-出口座,1310-压力传感器,1311-固定螺栓,1312-流量计,1313-电磁阀,14-护板,15-电路板,2-触摸控制屏,3-双电源接口,4-485通讯口,5-r232通讯口,6-usb通讯口,7-气源接口,8-打印机,9-夹具连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
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
25.微泄漏无损密封测试仪,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部的下端设为底板11,所述底板11的上端通过螺钉安装有安装板12,所述安装板12的上表面安装有测量组件13,所述测量组件13的外侧面且围绕所述安装板12的四周通过螺钉安装有护板14,所述护板14上表面一侧安装有电路板15,所述电路板15位于所述外壳1中触摸控制屏2的后侧;
26.所述测量组件13包括电磁阀组131,所述电磁阀组131安装在汇流阀座132 的一侧面,所述汇流阀座132的另一侧面连接有差压传感器133的一侧面,所述差压传感器133的另一侧面连接有出口阀座134的一侧面,所述汇流阀座132 的一端设有消声器135,所述汇流阀座132的另一端设有进气接口136,所述进气接口136的上方且位于所述汇流阀座132的侧面安装有堵头137;所述出口阀座134中对应差压传感器133的另一侧设有连接腔138与出口座139,所述出口座139的上表面通过螺纹连接有压力传感器1310,所述出口阀座134、差压传感器133与汇流阀座132之间通过固定螺栓1311紧固连接,所述出口阀座134 的一端连接有流量计1312,所述流量计1312的上表面设有电磁阀1313。
27.所述外壳1的前侧面设有触摸控制屏2,所述外壳1后侧面的一角设有双电源接口3,所述外壳1的后侧面且位于所述双电源接口3的一侧依次设有485通讯口4、r232通讯口5与usb通讯口6,所述r2325通讯口可连接至电脑接口,所述usb接口6可连接移动存储设备,所述外壳1的后侧面且位于所述r232通讯口的下方设有气源接口7,所述气源接口7为双路气源接口,可切换正负压两种测试模式,所述气源接口与7所述测量组件13内部的进气接口136相连接,所述外壳1的上侧面设有打印机8,所述外壳1的一侧设有夹具连接口9,所述夹具连接口9与测量组件13内部的出口座139相连接。
28.所述双电源接口3分为主电源接口与辅电源接口,所述辅电源接口作为供电端连接控制有外接的真空泵,所述真空泵通过气管与所述气源接口7中的负压接口相连,所述气管中设有用来控制真空泵气体通断的两位三通阀,所述两位三通阀与电路板15电连接。
29.所述电磁阀组131采用四个电磁阀,靠近所述进气接口136的电磁阀设为阀一,所述阀一的一侧且呈同一水平线的电磁阀依次设为阀二、阀三与阀四,所述阀一为总气路开关阀,所述阀二与阀三为汇流阀座132和出口阀座134之间两侧气路的支路开关阀,所述阀四为泄压阀,该泄压出口处设有用于减小泄压声音的消声器135。
30.所述固定螺栓1311数量为四个以上,所述固定螺栓1311的一端穿过出口阀座134与所述汇流阀座132的内部螺纹连接。
31.所述电路板15采用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所述电路板15与所述测量组件 13、外接的真空泵和触摸控制屏2电连接。
32.测试之前将设备连接电源,根据正负压测试类型,本技术方案以负压举例,将气源接口7连接至外接真空泵,真空泵通过设备中双电源接口3供电控制;在将夹着测试腔的连接夹具通过夹具连接口9连接至设备主体中。
33.测试阶段包括升压,稳压,保压,泄压四个阶段;
34.升压时,位于真空泵与气源接口之间的电磁阀与主气路接通,电磁阀组131 内的
阀一、阀二、阀三打开,阀四与电磁阀1313保持关闭,此时腔内气体被真空泵抽出,升压时间一般在5秒以内。
35.当达到设定压力时,进入稳压阶段,稳压阶段是为了让所有管路内的气体充分平衡,为差压传感器133提供一个良好的检测环境。
36.保压阶段是将阀二和阀三关闭,连接腔138和测试腔成为两个独立的空间,分别与差压传感器133的两个测试端口联通,连接腔是完全封闭,不存在泄漏的,差压传感器133所体现的压力变化即为测试腔内的压力变化。
37.泄压阶段是将阀四打开,通过汇流阀座132内部的气孔将模块内的压力完全卸除,泄压出口处设有用于减小泄压声音的消声器135。
38.电磁阀1313是针对流量校准设置的,即保证连接腔138和测试腔都不存在泄漏时,仅仅通过打开电磁阀1313和流量计1312,可以校准流量与差压传感器 133之间的关系(内置流量校准或集成流量校准)。
39.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