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塑料模具的顶出机构及塑料模具。
背景技术:
2.一套注塑模具的顶出方式可分为:圆顶针顶出、带托顶针顶出、扁顶针顶出、司筒针顶出、直顶(块)顶出、斜顶(块)顶出、推板顶出、气顶顶出、油缸顶出等几种形式。顶出形式也决定了这个产品、这套模具的加工、研配、设计难易程度以及塑料产品精密程度。
3.塑料模具的进胶方式一般分为盘形浇口、扇形浇口、环形浇口、点浇口、侧浇口以及潜伏进胶,其中潜伏式浇口又叫隧道式浇口,是由点浇口演变而来,它既克服了点浇口模具复杂的缺点,又保持了点浇口的优点。潜伏式浇口可设在动模一侧,也可设在定模一侧;它可以安置在塑件的内表面或侧面隐蔽处,也可安置在塑件的筋、柱上,还可安置在分型面上,而利用模具的顶出杆来设置浇口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办法,潜伏进胶的浇口呈倾斜状潜伏在分模面一方,在产品侧面或里面进胶脱模时可自动切断针点浇口,适用自动化生产,但是潜伏进胶的缺点也非常明显,使用普通的顶出机构时会出现,产品顶出来了而流道上的胶头卡在模具内无法取出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用于塑料模具的顶出机构及塑料模具。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出一种用于塑料模具的顶出机构包括:
6.定模板,所述定模板上可拆卸的设有模芯板,所述模芯板的上表面设有流道,所述流道沿其长度方向两端均设有型腔,所述流道与所述型腔连通;
7.一次顶出机构,其活动设置在所述模芯板的中间位置并处于所述流道的正下方,所述一次顶出机构上设有第一顶针杆;
8.二次顶出机构,其活动设置在所述型腔的底部,所述二次顶出机构上设有若干根第二顶针杆;
9.顶针推板,其设置在所述定模板的下方,所述第一顶针杆与第二顶针杆的底部均活动抵靠在所述顶针推板上。
10.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塑料模具的顶出机构,所述流道与所述型腔之间设有倾斜的圆台形进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与水平方向上的夹角为40
°
。
11.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塑料模具的顶出机构,所述进料通道的小端设置在所述型腔的侧壁上,所述小端的直径为0.8mm。
12.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塑料模具的顶出机构,所述一次顶出机构上设有脱料块,所述脱料块设置在所述定模板上,所述脱料块的中间位置设有通孔,所述第一顶针杆插设在所
述通孔内。
13.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塑料模具的顶出机构,所述脱料块底部设有弹簧。
1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还提出一种塑料模具,包括上述用于塑料模具的顶出机构。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模芯板的中间位置设置第一顶出机构,能够使料头与产品分离的同时,还能够将料头推出定模板,很好的解决了潜伏进料所带来的产品顶出来了而流道上的胶头卡在模具内无法取出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塑料模具的顶出机构及塑料模具的立体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塑料模具的顶出机构及塑料模具的剖视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塑料模具的顶出机构及塑料模具脱料块的剖视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塑料模具的顶出机构及塑料模具流道与进料通道的立体图;
20.图中,定模板1、一次顶出机构2、二次顶出机构3、顶针推板4、模芯板5、流道6、型腔7、第一顶针杆8、第二顶针杆9、进料通道10、夹角11、脱料块12、通孔13。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22.如图1至图4所示,本方案中,主要这对该顶出机构应用于注塑模具中的情况进行详述。
23.一种用于塑料模具的顶出机构及塑料模具,包括:定模板1、一次顶出机构2、二次顶出机构3以及顶针推板4。
24.定模板1上可拆卸的设有模芯板5,模芯板5的上表面设有流道6,流道6沿其长度方向两端均设有型腔7,流道6与型腔7连通;一次顶出机构2活动设置在模芯板5的中间位置并处于流道6的正下方,一次顶出机构2上设有第一顶针杆8;二次顶出机构3活动设置在型腔7的底部,二次顶出机构3上设有若干根第二顶针杆9;顶针推板4设置在定模板1的下方,第一顶针杆8与第二顶针杆9的底部均活动抵靠在顶针推板4上。
25.在模具一次注射动作完成且模具打开之后,顶针推板4推动第一顶针杆8与第二顶针杆9移动,第一顶针杆8移动时将附着在流道6上的料头推出定模板1,料头在被推出定模板1的同时与型腔7内的产品分离,此时第二顶针杆9再将产品顶出型腔7,本实用新型在模芯板5的中间位置设置第一顶出机构2,能够使料头与产品分离的同时,还能够将料头推出定模板1,很好的解决了潜伏进料所带来的产品顶出来了而流道上的胶头卡在模具内无法取出的问题。
26.流道6与型腔7之间设有倾斜的圆台形进料通道10,进料通道10与水平方向上的夹角11为40
°
27.目前,潜伏进胶在模具进胶系统应用的比例越来越高,潜伏式浇口在设计阶段其空间角度由设计师根据模具结构空间调整确定,在对模具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观测以及与生
产部门的沟通中发现,圆台形进料通道10与水平方向上的夹角,在产品脱模与后续产品毛刺的清理有很大的关系,经过多次的尝试发现夹角11在30
°
~50
°
之间最佳,根据本实施列当中的产品的大小确定出50
°
为本方案中的最佳角度。
28.同样的,在确定好圆台形通道10与水平方向上的夹角之后,其与型腔侧壁连通时小端的直径对产品的外观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本实施列当中的产品较小,经过多次尝试后发现,当圆台形通道10小端的直径为0.8mm时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29.一次顶出机构2上设有脱料块12,脱料块12设置在定模板1上,脱料块12的中间位置设有通孔13,第一顶针杆8插设在通孔13内。
30.第一顶针杆8的作用是将流道6的料头推出定模板1,在模具生产一段时间后,由于型腔内的温度升高第一顶针杆8上必定会残留一些废料,在第一顶针杆8复位的时候,第一顶针杆8上的废料在脱料块12的作用下脱离第一顶针杆8。
31.在第一顶针8顶出流道6上的料头时,如果料头与第一顶针杆8之间的抱紧力较大,在第一顶针杆8上会残留一些废料,当第一顶针杆8复位时,第一顶针杆8与脱料块12之间会因第一顶针杆8上的废料发生较为强烈的碰撞,时间一长会导致第一顶针杆8断裂或者加速第一顶针杆8与脱料块之间的磨损,此时在脱料块12底部设置弹簧13,能够在第一顶针杆8与脱料块12之间形成缓冲,对第一顶针杆8与脱料块12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32.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3.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一”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6.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定义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