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全性强的高温烟气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2.高温烟气换热装置是将烟气中的热量通过换热传递至换热介质,使得换热介质升温,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一种设备,换热介质可为低温流体,如冷却水、冷风等,通过换热得到高温流体及低温烟气,高温流体能够用于日常生产生活,低温烟气能够满足排放需求,实现热量的回收利用,产生的热水、蒸汽等能够满足生活用水、取暖、蒸汽发电、食品、材料烘干等方面,应用广泛。
3.由于换热装置中同时流动着至少两种介质,介质出口和进口均设置在换热装置的顶盖上,顶盖会由于受热不均而导致变形,严重时还会开裂,严重影响换热工作的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强的高温烟气换热装置,能够降低本体在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侧顶盖开裂的几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使用安全,实用性强。
5.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安全性强的高温烟气换热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部设有若干平行且具有一定间隙的换热片,所述本体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端部分别设有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所述本体包括设置在第二方向上的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所述本体包括第一顶盖、第二顶盖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顶盖及第二顶盖之间的活动盖板,所述活动盖板相对于所述本体可拆卸,所述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通过遮挡部相邻设置在所述第一顶盖上,单个所述换热片在靠近所述第一顶盖的一侧设有两组单头丝,所述第一顶盖上设有与所述两组单头丝配合的第一通孔,所述两组单头丝穿过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所述遮挡部内。
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本体上设置第一顶盖和第二顶盖,将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相邻设置在第一顶盖上,换热片上设有与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相对应的两组单头丝,单头丝穿设在第一顶盖上,通过两组相邻设置的单头丝,能够将第一顶盖卡紧,提升第一顶盖的稳固性,间距较小的两组单头丝能够保证第一顶盖的强度,降低变形开裂风险,保证本体的质量。
7.优选的,所述换热片在靠近所述第二顶盖的一侧设有稳固块,所述稳固块的高度小于所述单头丝的高度,所述稳固块远离所述换热片的一侧端部与所述第二顶盖抵接。通过稳固块与第二顶盖抵接,换热片两侧分别通过单头丝和稳固块与第一顶盖和第二顶盖配合,保证换热片的安装质量,提升稳定性,进而确保换热工作稳定持续进行。
8.优选的,所述第二顶盖靠近所述换热片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稳固块配合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不贯穿所述第二顶盖,所述限位槽的外周尺寸大于所述稳固块的外周尺寸。稳固块的一侧端部设置在限位槽内,保证第二顶盖与稳固块的抵接更加稳定,确保换热片的
安装质量,限位槽的尺寸设置,减少稳固块与限位槽的由于应力变形导致的碰撞现象,降低第二顶盖的开裂风险。
9.优选的,所述第一顶盖上设有垫板,所述垫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两组单头丝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通过在第一顶盖上增设垫板,能够提升第一顶盖在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侧的强度,降低开裂几率,第一顶盖的强度更好。
10.优选的,所述本体在第二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顶盖的一侧设有集污腔,所述集污腔包括排污口。便于对本体内的换热片进行清洁时的排污,操作方便,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正视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换热片及第一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单个换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1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二顶盖与换热片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16.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换热片中换热介质的流动路径示意图。
17.图中:
18.100-本体;1001-第一顶盖;1002-第二顶盖;1003-活动盖板;1004-垫板;1005-限位槽;101-烟气进口;102-烟气出口;103-介质进口;104-介质出口;105-集污腔;106-排污口;107-遮挡部;200-换热片;201-单头丝;202-稳固块。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20.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安全性强的高温烟气换热装置包括本体100,本体100内平行设置有若干平行间隔设置的换热片200,换热片200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以形成供高温烟气通过的外部通道,为便于描述,在本说明书中,定义沿x轴方向为第一方向,定义沿y轴方向为第二方向,本体100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端部分别设有烟气进口101和烟气出口102,待换热处理的高温烟气经过烟气进口101进入本体100内,经过换热片200的换热降温后由烟气出口102排出,本体100在第二方向上分别设有介质进口103、介质出口104以及集污腔105,介质进口103和介质出口104设置在本体100的同一侧且相邻设置,低温的换热介质经过介质进口103进入本体100内,在本体100内吸收高温烟气所含的热量后升温,由介质出口104排出,集污腔105设置在介质进口103和/或介质出口104的相对侧,即设置在本体100的底部,集污腔105包括排污口106,由于高温烟气中往往还有杂质粉尘,这些杂质会附着在换热片200上,在对本体100内的换热片200进行清洗时,混合着杂质的清洗水由于重力作用收集在集污腔105内,经由排污口106排出。
21.如附图3及附图4所示,换热片200在靠近介质进口103和/或介质出口104一侧上设有两组单头丝201,两组单头丝201相邻设置,且分别与介质进口103及介质出口104的位置
对应配合,结合附图1,本体100在靠近介质进口103和/或介质出口104的一侧设有第一顶盖1001、第二顶盖1002以及活动盖板1003,第一顶盖1001和第二顶盖1002分别设置在本体100的两侧,活动盖板1003设置在第一顶盖1001和第二顶盖1002之间,活动盖板1003相对于本体100可进行拆卸,操作人员通过拆卸活动盖板1003,可对本体100内部的换热片200进行清洁和拆装,再配合集污腔105收集和排出污水,第一顶盖1001上设有与换热片200的两组单头丝201配合的第一通孔,在安装换热片200时,两组单头丝201穿过第一顶盖1001上的第一通孔,通过第一顶盖1001与单头丝201的配合,保证换热片200之间的间距稳定,减少换热工作的过程中换热片200由于受到换热介质的冲击而产生的晃动,确保换热效率。
22.如附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第一顶盖1001的强度,顶盖1001在与换热片200的单头丝201配合的位置处设置有垫板1004,垫板1004上设有与第一通孔配合的第二通孔,当垫板1004设置在第一顶盖1001上时,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连通,单头丝201同时贯穿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保证换热片200的安装效率。
23.介质进口103和介质出口104分别通过遮挡部107设置在垫板1004上方,遮挡部107为一侧开口的腔体,其开口处与第一顶盖1001配合设置,将遮挡部107设置在第一顶盖1001上,遮挡部107远离开口的一侧与介质进口103和介质出口104连通,来自介质进口103的换热介质通过单头丝201进入换热片200内,可以理解的,由于单个换热片200上设有相邻的两组单头丝201,第一顶盖1001上设有与两组单头丝201配合的两组第一通孔,垫板1004设置为两个。
24.由于介质进口103和介质出口104相邻设置,且共同位于第一顶盖1001上,介质进口103处的温度较低,第一顶盖1001会受冷收缩,相邻侧的介质出口104处换热介质经过换热升温,温度较高,第一顶盖1001会受热膨胀,第一顶盖1001在介质进口103和介质出口104处均穿设有单头丝201,两组相邻设置的单头丝201使得第一顶盖1001与换热片200的连接更加稳定,同时,使得第一顶盖1001的刚性更强,不易形变,第一顶盖1001上的垫板1004增加了第一顶盖1001的强度,减少变形,进一步保证了第一顶盖1001的质量,安全性更强。
25.在另一实施例中,如附图3及附图4所示,换热片200在远离单头丝201的一侧设有稳固块202,稳固块202与单头丝201均位于换热片200靠近第一顶盖1001的一侧,稳固块202的位置与第二顶盖1002配合设置,稳固块202远离换热片200的一侧端部与第二顶盖1002抵接,如附图5所示,第二顶盖1002在靠近换热片200的一侧设有限位槽1005,限位槽1005不贯穿第二顶盖1002,限位槽1005的外周尺寸大于稳固块202的外周尺寸,当换热片200因受到热胀冷缩的应力变形进而导致稳固块202偏移时,稳固块202能够在限位槽1005内小范围的活动,减少稳固块202与限位槽1005的碰撞,在限位槽1005能够对稳固块202进行限位的同时,也能防止稳固块202受到应力导致变形,防止第二顶盖1002开裂,保证本体100的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同时,限位槽1005的设置,使得换热片200的设置更加稳定,提升换热效率。可以理解的,稳固块202的高度小于单头丝201的高度。
26.如附图6所示,换热介质在换热片200中的流动路径如箭头方向所示,换热介质由介质进口13进入换热片200内部,在换热片200内部先沿第二方向进入换热片200中,再沿第一方向在换热片200内换向流动,最终由介质出口104流出本体100,高温烟气由烟气进口102沿第一方向进入本体100内,在换热片200之间沿第一方向流动至烟气出口102,在高温烟气在换热片200之间流动时,通过换热片200与其内部的换热介质进行热量交换,进而实
现换热。
27.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