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导光板结构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2  114



1.本实用新型属于导光板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复合导光板结构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2.随着液晶产品的日益普及,用户对产品越来越挑剔,对产品的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希望产品轻、薄、大屏幕且成本不变(或者是降低成本),还有大体结构不变,性能不可降低。现有的背光模组中的整体结构设计已难以应付日益严苛的用户需求,在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组装流程是在整机厂,将分离的背板、反射层、导光板、增光膜、扩散膜依次叠放在一起后再盖上胶框形成背光模组,现有的这种采用多张膜片加导光板架构制造和安装均非常不方便,工艺繁琐,容易造成脏污,成本较高,若是能在导光板出厂前就将导光板与反射层、增光膜、扩散膜等固定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则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但若是采用整面胶层将反射层、导光板、增光膜、扩散膜依次粘贴固定,由于胶层折射率问题,导光板存在光线都集中在入光侧的堵光现象,不能满足要求,因此,现在市面上还没有将反射层、导光板、增光膜、扩散膜等固定在一起的复合导光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导光板结构及背光模组用以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复合导光板结构,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反射层、第一胶层、导光板、第二胶层和光学膜层,导光板的网点面朝下设置,出光面朝上设置,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均为框型结构,第一胶层设置在反射层上表面的边缘与导光板的网点面的边缘之间而将反射层与导光板固定粘接在一起,第二胶层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面的边缘与光学膜层下表面的边缘之间而将光学膜层与导光板固定粘接在一起。
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胶层的厚度≤0.05mm,第二胶层的厚度≤0.05mm。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胶层的框边的宽度≤1.2mm,第二胶层的框边的宽度≤1.2mm。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为双面胶、uv胶或热熔胶。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的颜色为黑色。
9.进一步的,所述光学膜层为复合膜层。
10.更进一步的,所述复合膜层的各个膜层依次通过框型的胶层粘接固定。
11.更进一步的,所述复合膜层包括第一增亮膜、第三胶层、第二增亮膜、第四胶层和扩散膜,第三胶层和第四胶层均为框型结构,第三胶层设置在第一增亮膜上表面的边缘与第二增亮膜下表面的边缘之间而将第一增亮膜与第二增亮膜固定粘接在一起,第四胶层设置在第二增亮膜上表面的边缘与扩散膜下表面的边缘之间而将第二增亮膜与扩散膜固定粘接在一起。
12.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胶层的厚度和第四胶层的厚度均≤0.05mm,第三胶层的框
边的宽度和第四胶层的框边的宽度≤均1.2mm。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上述的复合导光板结构。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15.本实用新型实现将反射层、导光板和光学膜层固定组成一体结构而不会影响其光学性能,到整机厂可直接装机,不需要再次组装反射层、导光板和光学膜层,为整机厂减少工艺流程,提高组装效率,节省人工成本,降低组装不良率;且由于导光板的上下表面分别有光学膜层和反射层保护,不需要再覆盖保护膜进行保护,减少导光板的刮伤不良。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另一视角结构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分解图;
21.图5为现有的复合膜层的结构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24.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26.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7.实施例一
28.如图1-4所示,一种复合导光板结构,包括从下到上(以图1为方向基准)依次设置的反射层1、第一胶层2、导光板3、第二胶层4和光学膜层5,导光板3的网点面朝下设置,出光面朝上设置,导光板3的入光面在侧面。本具体实施例中,导光板3为矩形结构,但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板3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
29.导光板3可以采用现有的各种导光板构造,如平板、楔形板等结构,可以是射出成形、裁切成形等方式成型,可以采用亚克力板材、pc(聚碳酸酯)板材等材料制成。
30.第一胶层2和第二胶层4均为框型结构,相应地,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胶层2和第二胶层4为矩形框结构。第一胶层2和第二胶层4均优选为闭合的连续框结构,提高密封性和粘接力,且工艺简单,但并不限于此。
31.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胶层2和第二胶层4可以是双面胶、uv胶、热熔胶等。
32.第一胶层2设置在反射层1上表面的边缘与导光板3的网点面的边缘之间而将反射层1与导光板3固定粘接在一起,且由于第一胶层2为框型结构,反射层1与导光板3的中间部分没有胶层,不会因为胶层的折射率问题而影响光学性能。
33.第二胶层4设置在导光板3的出光面的边缘与光学膜层5下表面的边缘之间而将光学膜层5与导光板3固定粘接在一起,且由于第二胶层4为框型结构,光学膜层5与导光板3的中间部分没有胶层,不会因为胶层的折射率问题而影响光学性能。
34.优选的,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胶层2的厚度≤0.05mm,第二胶层4的厚度≤0.05mm,既保证了粘接性能,又不会导致厚度太大,但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胶层2和第二胶层4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厚度。
35.优选的,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胶层2的框边的宽度d1≤1.2mm,第二胶层4的框边的宽度d2≤1.2mm,既保证了粘接性能,又不会导致胶层框边的宽度太大而超出胶框范围,造成黑边,但并不以此为限。
36.优选的,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胶层2和第二胶层4的颜色为黑色。光线不会透过胶层再到光学膜层5表面而造成亮边等不良现象,可以节省在光学膜层5上表面印黑边,减少工艺,降低成本,但并不限于此。
37.反射层1可以采用现有的各种反射层,如在pet基材上镀金属反射膜的反射层等,具体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此不再细说。
38.光学膜层5可以采用现有的各种光学膜层,如单层膜或复合膜层,优选的,为了提高出光亮度和均匀性,光学膜层5可以采用复合膜层,图5示出了现有的一种增亮效果较好的复合膜层,包括第一增亮膜100、第二增亮膜200和扩散膜300,第一增亮膜100和第二增亮膜200分别设有第一微棱镜结构101和第二微棱镜结构201,第一微棱镜结构101和第二微棱镜结构201的棱峰高低交错排布,第一增亮膜100通过第一微棱镜结构101的高棱峰与第二增亮膜200粘接固定,第二增亮膜200通过第二微棱镜结构201的高棱峰与扩散膜300粘接固定,具体结构请参照图5,但并不限于此。
39.实施例二
40.如图6-8所示,本具体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具体实施例的光学膜层5为复合膜层,复合膜层的各个膜层依次通过框型的胶层粘接固定,胶层分别设置在各个膜层的边缘之间,采用该复合膜层,提高增亮效果,且结构结构,易于实现,成本低。
41.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复合膜层5包括第一增亮膜51、第三胶层52、第二增亮膜53、第四胶层54和扩散层55,第三胶层52和第四胶层54均为矩形框结构,第二胶层4设置在导光板3的出光面的边缘与第一增亮膜51下表面的边缘之间而将第一增亮膜51与导光板3固定粘接在一起,第三胶层设置在第一增亮膜51上表面的边缘与第二增亮膜53下表面的边缘之间而将第一增亮膜51与第二增亮膜53固定粘接在一起,第四胶层54设置在第二增亮膜53上表面的边缘与扩散膜55下表面的边缘之间而将第二增亮膜53与扩散膜55固定粘接在一起。采用该复合膜层5,相对于图5所示的复合膜层,增亮效果更好,且结构较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
42.优选的,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三胶层52的厚度≤0.05mm,第四胶层54的厚度≤0.05mm,既保证了粘接性能,又不会导致厚度太大,但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胶层52和第四胶层54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厚度。
43.优选的,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三胶层52的框边的宽度d3≤1.2mm,第四胶层54的框边的宽度d4≤1.2mm,既保证了粘接性能,又不会导致胶层框边的宽度太大而超出胶框范围,造成黑边,但并不以此为限。
44.优选的,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三胶层52和第四胶层54的颜色为黑色。光线不会透过胶层再到光学膜层5表面而造成亮边等不良现象,可以节省在光学膜层5上表面印黑边,减少工艺,降低成本,但并不限于此。
45.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复合膜层的膜层数量也可以少于3层或多于3层。
4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上述的复合导光板结构。
47.本实用新型实现将反射层1、导光板3和光学膜层5固定组成一体结构而不会影响其光学性能,到整机厂可直接装机,不需要再次组装反射层、导光板和光学膜层,为整机厂减少工艺流程,提高组装效率,节省人工成本,降低组装不良率;且由于导光板的上下表面分别有光学膜层和反射层,不需要再覆盖保护膜进行保护,减少导光板的刮伤不良。
48.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