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日常生活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片状布安装机构、簸箕和清扫组件。
背景技术:
2.日常生活中,家居清洁工作是家务中的重中之重。其中,拖布、扫把、抹布等,都是比较常用的清洁工具。而传统的扫把在清洁完之后需要人工手动清洗,一方面,其清洗过程中费时费力,另一方面,也难以将扫把上的污渍完全清理干净,而影响后续的清洁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想到采用一次性擦拭布的方式来进行清洁。在使用时,撕下一节擦拭布,套在扫把的清洁头上来进行清扫作业,在清扫完成后直接将擦拭布丢掉。但是这种方式中,用户安装擦拭布的操作比较繁琐,从而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片状布安装机构、簸箕和清扫组件,可以简单方便地安装片状布,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4.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片状布安装机构,所述片状布安装机构包括:承载结构、第一按压结构和第二按压结构;所述承载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按压结构与所述第二按压结构之间,所述承载结构能够与所述第一按压结构和所述第二按压结构接触,所述承载结构用于承载片状布;所述承载结构移动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按压结构和所述第二按压结构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按压结构和所述第二按压结构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时能够将所述片状布按压至贴近安装对象。
5.在本技术中,该片状布安装机构在使用之前,将片状布放置在第一按压结构和第二按压结构之间的空间,即放置在承载结构上。该片状布安装机构在使用时,先将安装对象放置到第一按压结构和第二按压结构之间的空间,即放置到承载结构所在的位置,然后通过安装对象对承载结构施力,使承载结构移动,承载结构移动后抵住第一按压结构和第二按压结构,使第一按压结构和第二按压结构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按压结构和第二按压结构之间的空间变小,就可将片状布按压至贴近安装对象,即将片状布安装到安装对象上。该安装过程简单方便,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在片状布安装到安装对象上后,第一按压结构和第二按压结构可以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按压结构和第二按压结构之间的空间变大,就可以从第一按压结构和第二按压结构之间的空间取出安装对象。取出安装对象后,可以对安装对象上安装的片状布进行使用。
6.可选地,所述承载结构包括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用于放置所述片状布;所述承载板能够与所述第一按压结构和所述第二按压结构接触,所述承载板在受到外力时抵住所述第一按压结构和所述第二按压结构,使所述第一按压结构和所述第二按压结构向靠近彼此的方向转动。
7.可选地,所述片状布安装机构还包括壳体,所述第一按压结构与所述壳体铰接;所
述承载板在受到外力时抵住所述第一按压结构,使所述第一按压结构向靠近所述第二按压结构的方向转动。
8.可选地,所述第一按压结构包括第一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的杆体与所述壳体铰接,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一端能够与所述承载板接触;所述承载板在受到外力时抵住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一端,使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二端向靠近所述第二按压结构的方向转动。
9.可选地,所述承载结构还包括第一承载件,所述第一承载件与所述承载板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二端向靠近所述第二按压结构的方向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承载件向靠近所述第二按压结构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承载件在所述承载板受到的外力撤销时向远离所述第二按压结构的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二端向远离所述第二按压结构的方向转动。
10.可选地,所述第一承载件为第一竖杆,所述第一竖杆能够贯穿所述片状布,以对所述片状布进行定位。
11.可选地,所述第一按压结构还包括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活动杆的杆体中靠近第二端的部位与所述第一横杆连接,所述第一横杆能够与所述第一竖杆接触;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二端向靠近所述第二按压结构的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横杆抵住所述第一竖杆,使所述第一竖杆向靠近所述第二按压结构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竖杆在所述承载板受到的外力撤销时向远离所述第二按压结构的方向移动时抵住所述第一横杆,使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二端向远离所述第二按压结构的方向转动。
12.可选地,所述承载结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承载板与所述第一承载件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进行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二端向靠近所述第二按压结构的方向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承载件克服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向靠近所述第二按压结构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承载件在所述承载板受到的外力撤销时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向远离所述第二按压结构的方向移动后复位,以带动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二端向远离所述第二按压结构的方向转动。
13.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一扭簧;所述承载板与所述第一承载件通过所述第一转轴铰接,所述第一扭簧的簧圈套在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一扭簧的第一末端固定于所述承载板,所述第一扭簧的第二末端抵靠于所述第一承载件。
14.可选地,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一端呈钩状。
15.可选地,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二端凸设有按压部;或者,所述第一按压结构还包括第一按压板,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按压板铰接或通过连接杆连接。
16.可选地,所述壳体的底部具有限位孔,所述承载结构还包括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与所述承载板连接,所述导向杆穿过所述限位孔;所述导向杆能够在所述限位孔内移动,以在所述承载板移动时进行导向。
17.可选地,所述壳体的侧壁具有第一滑动结构,所述承载结构还包括第二滑动结构;所述承载板与所述第二滑动结构连接;所述第二滑动结构与所述第一滑动结构滑动配合,以在所述承载板移动时进行导向。
18.可选地,所述片状布安装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在所述承载板的下方;所述承载板在受到外力时克服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力向下移动;所述承载板
在受到的外力撤销时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后复位。
19.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簸箕,所述簸箕包括簸箕斗和第一方面所述的片状布安装机构;所述簸箕斗的前端具有敞口,所述簸箕斗的后端具有容置腔,所述片状布安装机构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20.在本技术中,该簸箕在应用时,可以先使用该簸箕的簸箕斗的后端的容置腔内放置的片状布安装机构在扫把的清洁头上安装擦拭布,再使用扫把的清洁头上的擦拭布来进行清扫作业,然后将清扫出的垃圾收容到簸箕斗的前端的敞口中。之后,将扫把的清洁头上的擦拭布丢掉,再通过片状布安装机构在扫把的清洁头上安装新的擦拭布来继续进行清扫作业。如此,清扫所使用的擦拭布的更换和清扫出的垃圾的收容均可以通过该簸箕实现,从而使整个清扫过程变得简单方便,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21.可选地,所述簸箕斗包括壳体和翻盖,所述壳体的前端具有所述敞口,所述壳体的后端具有容置腔,所述翻盖活动连接在所述容置腔的开口处。
22.可选地,所述簸箕还包括簸箕杆,所述簸箕杆与所述簸箕斗连接。
23.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扫把的片状布安装机构,所述片状布安装机构为权利要求
‑ꢀ
任一所述的片状布安装机构,所述片状布安装机构用于将片状布安装至扫把的支撑板,所述扫把包括扫把杆和所述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板面与所述扫把杆的长度方向相一致。
24.在本技术中,用户可以通过抓握扫把杆来移动支撑板,使支撑板插入片状布安装机构的第一按压结构与第二按压结构之间的空间,以在支撑板上安装片状布来进行清扫作业,该安装过程简单方便,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25.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清扫组件,所述清扫组件包括扫把和第一方面所述的片状布安装机构,所述扫把包括扫把杆和所述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板面与所述扫把杆的长度方向相一致,所述片状布安装机构用于将片状布安装至所述支撑板。
26.在本技术中,用户可以通过抓握扫把杆来移动支撑板,使支撑板插入片状布安装机构的第一按压结构与第二按压结构之间的空间,以在支撑板上安装片状布来进行清扫作业,该安装过程简单方便,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片状布安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片状布安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片状布安装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簸箕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簸箕的爆炸示意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扫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
34.1:承载结构,11:承载板,12:第一承载件,13:第二承载件,14:第一弹性件,141:第一转轴,142:第一扭簧,15:导向杆,16:第三弹性件,161:第二转轴,162:第二扭簧,2:第一按压结构,21:第一活动杆,211:第一活动杆的第一端,212:第一活动杆的第二端, 213:第一活动杆的铰接部位,22:第一横杆,23:第一按压板,3:第二按压结构,31:第二活动杆,
311:第二活动杆的第一端,312:第二活动杆的第二端,313:第二活动杆的铰接部位,32:第二横杆,33:第二按压板,5:第二弹性件,6:簸箕斗,61:敞口,62:容置腔,63:壳体,64:翻盖,7:片状布安装机构,8:簸箕杆,9:扫把,91:扫把杆,92: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内”、“外”、“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设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8.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比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比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 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39.在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解释说明之前,先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予以说明。
4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片状布安装机构可以应用在需要将片状布安装到安装对象的场景中,可以简单方便地实现对片状布的安装,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41.例如,在日常家居清洁工作中,为了保证清洁效果,往往会采用一次性擦拭布的方式来进行清洁。在使用时,撕下一节擦拭布,套在扫把的清洁头上来进行清扫作业,在清扫完成后直接将擦拭布丢掉。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片状布安装机构来将擦拭布安装在扫把的清洁头上,安装过程简单方便。
42.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片状布安装机构予以说明。
4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片状布安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片状布安装机构包括:承载结构1、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承载结构1位于第一按压结构 2与第二按压结构3之间,承载结构1能够与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接触,承载结构1用于承载片状布。承载结构1移动时,能够带动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时能够将片状布按压至贴近安装对象。
44.承载结构1是用于承载片状布的结构。承载结构1位于第一按压结构2与第二按压
结构 3之间,且承载结构1在移动时能够抵住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使第一按压结构 2和第二按压结构3移动。可选地,承载结构1移动时,不仅可以带动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也可以带动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这种情况下,承载结构1向一个方向移动,带动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之后,承载结构1向相反方向移动,带动第一按压结构2 和第二按压结构3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
45.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是用于按压片状布的结构。片状布可以放置在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之间的空间,即放置在承载结构1上。如此,在第一按压结构2 和第二按压结构3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时,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之间的空间变小,就能够按压片状布的两侧,使片状布向内折叠,直至将片状布按压至贴近安装对象。片状布贴近安装对象时可被安装在安装对象上,比如,片状布和安装对象中的一个可以设有魔术贴毛面,另一个可以设有魔术贴勾面,片状布贴近安装对象时,该魔术贴毛面与该魔术贴勾面粘贴,就可将片状布固定在安装对象上。示例地,片状布可以是具备清洁功能的擦拭布,安装对象可以是扫把的清洁头,擦拭布被安装在扫把的清洁头上后就可以进行清扫作业。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多个片状布堆叠放置在承载结构1上。这种情况下,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每次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时就能将该多个片状布中位于最上方的片状布安装至安装对象。如此,通过该片状布安装机构可以实现对多个片状布的依次安装。比如,该多个片状布均可以是具备清洁功能的擦拭布,安装对象可以是扫把的清洁头。在用户想要进行清洁时,可以通过该片状布安装机构将一个擦拭布安装至扫把的清洁头上,然后用户可以使用扫把的清洁头上的这个擦拭布进行清扫作业,在清扫完成后直接将这个擦拭布丢掉,再通过该片状布安装机构将一个新的擦拭布安装至扫把的清洁头上来继续进行清扫作业。
47.具体地,该片状布安装机构在使用之前,将片状布放置在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之间的空间,即放置在承载结构1上。该片状布安装机构在使用时,先将安装对象放置到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之间的空间,即放置到承载结构1所在的位置,然后通过安装对象对承载结构1施力,使承载结构1移动,承载结构1移动后抵住第一按压结构2 和第二按压结构3,使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之间的空间变小,就可将片状布按压至贴近安装对象,即将片状布安装到安装对象上。该安装过程简单方便,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在片状布安装到安装对象上后,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可以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之间的空间变大,就可以从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之间的空间取出安装对象。取出安装对象后,可以对安装对象上安装的片状布进行使用。
48.可选地,参见图1,承载结构1包括承载板11,承载板11用于放置片状布。承载板11 能够与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接触,承载板11在受到外力时抵住第一按压结构2 和第二按压结构3,使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向靠近彼此的方向转动。
49.承载板11是能够带动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向靠近彼此的方向转动的部件。这种情况下,该片状布安装机构在使用时,先将安装对象放置到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之间的空间,即放置到承载板11所在的位置,然后通过安装对象对承载板11施
力,承载板11在受到外力时移动,承载板11移动后抵住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使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向靠近彼此的方向转动。
50.进一步地,参见图2或图3,图3是图2所示的片状布安装机构的爆炸示意图,该片状布安装机构还包括壳体4。壳体4是具有支撑作用,可限制承载结构1、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的位置的部件。
51.壳体4可采用多种结构形式。比如,壳体4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可以具有底部和侧壁,壳体4的底部和侧壁围成一个腔室,承载结构1、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可放置在这个腔室内来使用。或者,壳体4可以是分体式结构,可以具有底板和竖板,此时该底板可以称为是壳体4的底部,该竖板可以称为是壳体4的侧壁。当然,壳体4也可采用其他结构形式,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52.承载板11在受到外力时向靠近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承载板11向靠近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后抵住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使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 向靠近彼此的方向转动。
53.可选地,参见图1、图2和图3,第一按压结构2与壳体4铰接。承载板11在受到外力时抵住第一按压结构2,使第一按压结构2向靠近第二按压结构3的方向转动。第二按压结构3与壳体4铰接。承载板11在受到外力时抵住第二按压结构3,使第二按压结构3向靠近第一按压结构2的方向转动。
54.第一按压结构2与壳体4铰接后,第一按压结构2可以以铰接部位为中心进行转动。同理,第二按压结构3与壳体4铰接后,第二按压机构3也可以以铰接部位为中心进行转动。如此,承载板11在受到外力时向靠近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时,承载板11会抵住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使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分别以各自的铰接部位为中心向内侧转动,也即,向靠近彼此的方向转动。
55.可选地,参见图1、图2和图3,第一按压结构2包括第一活动杆21。第一活动杆21的杆体与壳体4铰接,第一活动杆21的第一端211能够与承载板11接触;承载板11在受到外力时抵住第一活动杆21的第一端211,使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212向靠近第二按压结构3 的方向转动。
56.第一活动杆21的杆体与壳体4铰接后,第一活动杆21可以以铰接部位213为中心进行转动。示例地,第一活动杆21的杆体可以与壳体4的侧壁铰接,或者,第一活动杆21的杆体可以通过连接件与壳体4的底部铰接,当然,第一活动杆21的杆体也可以以其他方式与壳体4铰接,只要第一活动杆21的杆体与壳体4铰接后第一活动杆21能够以铰接部位213为中心进行转动即可。
57.这种情况下,承载板11在受到外力时向靠近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承载板11向靠近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后抵住第一活动杆21的第一端211,使第一活动杆21的第一端 211移动,继而使第一活动杆21向内侧转动,第一活动杆21向内侧转动时,第一活动杆21 的第二端212向靠近第二按压结构3的方向转动。
58.第一活动杆21的第一端211用于实现与承载板11的抵接,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212 用于实现对片状布的按压。第一活动杆21的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2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形式。
59.示例地,参见图1,第一活动杆21的第一端211可以呈钩状,如此,承载板11在受到
外力移动时可以抵住第一活动杆21的呈钩状的一端。当然,第一活动杆21的第一端211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60.示例地,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212凸设有按压部,如此,在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 212向靠近第二按压结构3的方向转动时,该按压部可以对片状布进行按压。或者,参见图1,第一按压结构2还包括第一按压板23,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212与第一按压板23铰接或通过连接杆连接,如此,在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212向靠近第二按压结构3的方向转动时,第一按压板23可以对片状布进行按压。当然,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212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61.值得注意的是,实际应用中,第一按压结构2可以包括多个第一活动杆21。这多个第一活动杆21中每个第一活动杆21的杆体均与壳体4铰接,这多个第一活动杆21中每个第一活动杆21的第一端211均能够与承载板11接触;承载板11在受到外力时抵住这多个第一活动杆21中每个第一活动杆21的第一端211,使这多个第一活动杆21中每个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212向靠近第二按压结构3的方向转动,如此,这多个第一活动杆21中每个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212均能够对片状布进行按压,如此,可以增加对片状布的按压力度,提高片状布的安装效率和安装效果。
62.可选地,参见图1、图2和图3,第二按压结构3包括第二活动杆31。第二活动杆31的杆体与壳体4铰接,第二活动杆31的第一端311能够与承载板11接触;承载板11在受到外力时抵住第二活动杆31的第一端311,使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向靠近第一按压结构2 的方向转动。
63.第二活动杆31的杆体与壳体4铰接后,第二活动杆31可以以铰接部位313为中心进行转动。示例地,第二活动杆31的杆体可以与壳体4的侧壁铰接,或者,第二活动杆31的杆体可以通过连接件与壳体4的底部铰接,当然,第二活动杆31的杆体也可以以其他方式与壳体4铰接,只要第二活动杆31的杆体与壳体4铰接后第二活动杆31能够以铰接部位313为中心进行转动即可。
64.这种情况下,承载板11在受到外力时向靠近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承载板11向靠近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后抵住第二活动杆31的第一端311,使第二活动杆31的第一端 311移动,继而使第二活动杆31向内侧转动,第二活动杆31向内侧转动时,第二活动杆31 的第二端312向靠近第一按压结构2的方向转动。
65.第二活动杆31的第一端311用于实现与承载板11的抵接,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 用于实现对片状布的按压。第二活动杆31的第一端311和第二端312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形式。
66.示例地,参见图1,第二活动杆31的第一端311可以呈钩状,如此,承载板11在受到外力移动时可以抵住第二活动杆31的呈钩状的一端。当然,第二活动杆31的第一端311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67.示例地,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凸设有按压部,如此,在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 312向靠近第一按压结构2的方向转动时,该按压部可以对片状布进行按压。或者,参见图1,第二按压结构3还包括第二按压板33,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与第二按压板33铰接或通过连接杆连接,如此,在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向靠近第一按压结构2的方向转动时,第二按压板33可以对片状布进行按压。当然,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也可以采用其
他结构形式,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68.值得注意的是,实际应用中,第二按压结构3可以包括多个第二活动杆31。这多个第二活动杆31中每个第二活动杆31的杆体均与壳体4铰接,这多个第二活动杆31中每个第二活动杆31的第一端311均能够与承载板11接触;承载板11在受到外力时抵住这多个第二活动杆31中每个第二活动杆31的第一端311,使这多个第二活动杆31中每个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向靠近第一按压结构2的方向转动,如此,这多个第二活动杆31中每个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均能够对片状布进行按压,如此,可以增加对片状布的按压力度,提高片状布的安装效率和安装效果。
69.可选地,参见图1,承载结构1还包括第一承载件12和第二承载件13,第一承载件12 和第二承载件13均与承载板11活动连接。第一承载件12和第二承载件13是能够带动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转动的部件。
70.第一承载件12能够带动第一按压结构2向远离第二按压结构3的方向转动。具体地,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212向靠近第二按压结构3的方向转动时,带动第一承载件12向靠近第二按压结构3的方向移动;第一承载件12在承载板11受到的外力撤销时向远离第二按压结构3的方向移动,以带动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212向远离第二按压结构3的方向转动。
71.第二承载件13能够带动第二按压结构3向远离第一按压结构2的方向转动。具体地,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向靠近第一按压结构2的方向转动时,带动第二承载件13向靠近第一按压结构2的方向移动;第二承载件13在承载板11受到的外力撤销时向远离第一按压结构2的方向移动,以带动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向远离第一按压结构2的方向转动。
72.这种情况下,该片状布安装机构在使用时,通过安装对象对承载板11施力,承载板11 在受到外力时向靠近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承载板11向靠近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后抵住第一活动杆21的第一端211和第二活动杆31的第一端311,使第一活动杆21和第二活动杆31向内侧转动,此时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212和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向靠近彼此的方向转动,第一活动杆21和第二活动杆31之间的空间变小,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 212和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就可将片状布按压至贴近安装对象,即将片状布安装到安装对象上。同时,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212和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向靠近彼此的方向转动时,带动第一承载件12和第二承载件13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在片状布安装到安装对象上后,不再通过安装对象向承载板11施力。第一承载件12和第二承载件13在承载板11受到的外力撤销时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以带动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212和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转动,即第一活动杆21和第二活动杆31向外侧转动,此时第一活动杆21和第二活动杆31之间的空间变大,就可取出安装对象。
73.第一承载件12和第二承载件13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形式。示例地,参见图1,第一承载件12可以为第一竖杆,第一竖杆能够贯穿片状布,以对片状布进行定位,如此,可以有效避免片状布从承载板11上脱离。示例地,参见图1,第二承载件13可以为第二竖杆,第二竖杆能够贯穿片状布,以对片状布进行定位,如此,可以有效避免片状布从承载板11上脱离。当然,第一承载件12和第二承载件13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74.在第一承载件12为第一竖杆的情况下,参见图1,第一按压结构2还可以包括第一
11施力。第一承载件12和第二承载件13在承载板11受到的外力撤销时分别在第一弹性件14和第三弹性件16的作用下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以带动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212和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转动,即第一活动杆21和第二活动杆31向外侧转动,此时第一活动杆21和第二活动杆31之间的空间变大,就可取出安装对象。
85.为了避免承载板11在移动过程中晃动,该片状布安装机构还包括导向结构,下面对两种可能的导向结构进行说明:
86.第一种可能的导向结构,参见图1,承载结构1还包括导向杆15,壳体4的底部具有限位孔。导向杆15与承载板11连接,导向杆15穿过该限位孔;导向杆15能够在该限位孔内移动,以在承载板11移动时进行导向。
87.该限位孔可以是盲孔,也可以是通孔,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该限位孔是盲孔的情况下,导向杆15的一端连接在承载板11,导向杆15的另一端的直径小于该限位孔的孔径,导向杆15的另一端位于该限位孔内,导向杆15的杆体的直径小于该限位孔的孔径,以便导向杆15能够在该限位孔内移动。在该限位孔是通孔的情况下,导向杆15的一端连接在承载板11,导向杆15的另一端的直径大于该限位孔的孔径,导向杆15的另一端穿过该限位孔后卡在壳体4外部,导向杆15的杆体的直径小于该限位孔的孔径,以便导向杆15能够在该限位孔内移动。
88.这种情况下,承载板11在向靠近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时,由于承载板11所连接的导向杆15穿过壳体4的底部的该限位孔,所以导向杆15会沿着该限位孔移动,也就使承载板11沿着该限位孔的轴向向靠近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同理,承载板11在向远离壳体 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时,由于承载板11所连接的导向杆15穿过壳体4的底部的该限位孔,所以导向杆15会沿着该限位孔移动,也就使承载板11沿着该限位孔的轴向向远离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如此,通过导向杆15,可以使承载板11在移动时一直是沿着该限位孔的轴向移动,不会晃动,从而起到了在承载板11移动时的导向作用。
89.第二种可能的导向结构,壳体4的侧壁具有第一滑动结构,承载结构1还包括第二滑动结构。承载板11与第二滑动结构连接,第二滑动结构与第一滑动结构滑动配合,以在承载板 11移动时进行导向。
90.第二滑动结构与第一滑动结构是能够实现滑动配合的两个部件。如此,第二滑动结构移动时,是沿着第一滑动结构滑动,也就使第二滑动结构所连接的承载板11沿着第一滑动结构的轴向滑动。
91.第一滑动结构和第二滑动结构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形式。比如,第一滑动结构可以为条形槽,第二滑动结构可以为滑块,该滑块与该条形槽滑动配合。这种情况下,该条形槽还可以在槽的深度方向上对该滑块进行限位,以避免该滑块从该条形槽内脱出,如该条形槽和该滑块均可以呈t型。或者,第一滑动结构可以为条形凸起,第二滑动结构可以为滑槽,该滑槽与该条形凸起滑动配合。这种情况下,该滑槽还可以在槽的深度方向上对该条形凸起进行限位,以避免该条形凸起从该滑槽内脱出,如该条形凸起和该滑槽均可以呈t型。当然,第一滑动结构和第二滑动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92.这种情况下,承载板11在向靠近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时,由于承载板11所连接的第二滑动结构与壳体4的侧壁上的第一滑动结构滑动配合,所以第二滑动结构会沿着第一滑动结构滑动,也就使承载板11沿着第一滑动结构的轴向向靠近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滑
动。同理,承载板11在向远离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时,由于承载板11所连接的第二滑动结构与壳体4的侧壁上的第一滑动结构滑动配合,所以第二滑动结构会沿着第一滑动结构滑动,也就使承载板11沿着第一滑动结构的轴向向远离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滑动。如此,通过第二滑动结构,可以使承载板11在移动时一直是沿着第一滑动结构的轴向滑动,不会晃动,从而起到了在承载板11移动时的导向作用。
93.可选地,参见图1,该片状布安装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件5,第二弹性件5连接在承载结构1的下方,即连接在承载结构1与壳体4的底部之间。第二弹性件5是具有弹性,可使承载板11具有复位趋势的部件。这种情况下,第二弹性件5可以连接在承载板11的下方。具体地,第二弹性件5可以连接在承载板11与壳体4的底部之间,或者,第二弹性件5可以连接在承载板11在承载结构1中所连接的部件与壳体4的底部之间。
94.第二弹性件5可采用多种结构形式。比如,如图1所示,第二弹性件5可以为弹簧,弹簧的一端可以连接在承载结构1,弹簧的另一端可以连接在壳体4的底部。或者,第二弹性件5可以为弹性片,如金属(铜等)弹片,弹性片的一端可以连接在承载结构1,弹性片的另一端可以连接在壳体4的底部。或者,第二弹性件5可以为转轴和扭簧的组合机构,转轴连接在壳体4,扭簧的簧圈套在转轴上,扭簧的两个自由端中的一个自由端搭接在承载结构1,另一个自由端搭接在壳体4的底部。当然,第二弹性件5也可采用其他结构形式,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95.示例地,在上述第一种可能的导向结构中,参见图1,在第二弹性件5为弹簧的情况下,该弹簧的直径可以大于导向杆15的直径且大于该限位孔的孔径,该弹簧可以套在导向杆15 的杆体中位于承载板11与该限位孔之间的部位,此时该弹簧的一端与承载板11抵接,该弹簧的另一端与壳体4的底部抵接,以使与该弹簧的一端抵接的承载板11具有复位趋势。
96.示例地,在上述第二种可能的导向结构中,第二弹性件5可以不连接在承载板11与壳体 4的底部之间,而是连接在第二滑动结构与壳体4的底部之间,如此,可以使与第二滑动结构连接的承载板11具有复位趋势。
97.这种情况下,该片状布安装机构在使用时,通过安装对象对承载板11施力,承载板11 在受到外力时克服第二弹性件5的弹力向下(即向靠近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承载板 11向靠近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后抵住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使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向靠近彼此的方向转动,此时第一按压结构2和第二按压结构3之间的空间变小,就可将片状布按压至贴近安装对象,即将片状布安装到安装对象上。在片状布安装到安装对象上后,不再通过安装对象向承载板11施力。承载板11在受到的外力撤销时在第二弹性件5的作用下向上(即向远离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后复位。
98.下面以图1、图2和图3所示的片状布安装机构为例,对该片状布安装机构的整体使用过程进行举例说明。
99.该片状布安装机构在使用之前,将片状布放置到第一活动杆21、第一横杆22、第二活动杆31和第二横杆32之间的空间,即放置到第一竖杆与第二竖杆之间的空间,也就是放置到承载板11上。该片状布安装机构在使用时,先将安装对象放置到第一活动杆21、第一横杆 22、第二活动杆31和第二横杆32之间的空间,即放置到第一竖杆与第二竖杆之间的空间,也就是放置到承载板11所在的位置。之后,通过安装对象对承载板11施力,承载板11在受到外力时克服第二弹性件5的弹力,沿着壳体4的底部的限位孔的轴向(即在该限位孔的
导向下)向靠近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承载板11向靠近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后抵住第一活动杆21的第一端211和第二活动杆31的第一端311,使第一活动杆21和第二活动杆31 向内侧转动,此时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212和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向靠近彼此的方向转动,第一活动杆21和第二活动杆31之间的空间变小,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212铰接的第一按压板23和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铰接的第二按压板33就可将片状布按压至贴近安装对象,即将片状布安装到安装对象上。同时,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212和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向靠近彼此的方向转动时,第一横杆22和第二横杆32也向靠近彼此的方向转动,第一横杆22和第二横杆32向靠近彼此的方向转动时分别抵住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使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分别克服第一弹性件14和第三弹性件16的弹力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
100.在片状布安装到安装对象上后,不再通过安装对象向承载板11施力。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在承载板11受到的外力撤销时在第一弹性件14和第三弹性件16的作用下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时分别抵住第一横杆22和第二横杆32,使第一横杆22和第二横杆32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转动,从而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212和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也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转动,即第一活动杆21和第二活动杆31向外侧转动,此时第一活动杆21、第一横杆22、第二活动杆31和第二横杆32之间的空间,即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之间的空间变大,就可以取出安装对象。取出安装对象后,可以对安装对象上安装的片状布进行使用。另外,第一活动杆21的第二端212和第二活动杆31的第二端312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转动时,第一活动杆21的第一端211和第二活动杆31的第一端311 抵住承载板11,使承载板11沿着壳体4的底部的限位孔的轴向(即在该限位孔的导向下) 向远离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同时,承载板11在受到的外力撤销时在第二弹性件5的作用下也会沿着该限位孔的轴向向远离壳体4的底部的方向移动后复位。
101.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簸箕予以说明。
10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簸箕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簸箕的爆炸示意图。参见图4和图5,该簸箕包括簸箕斗6和上述图1-图3任一所示的片状布安装机构7。簸箕斗6的前端具有敞口61,簸箕斗6的后端具有容置腔62,片状布安装机构7位于容置腔 62内。
103.该簸箕是用于收容垃圾的一种清洁工具,可以与扫把配合使用。扫把清扫出的垃圾可以收容在该簸箕中,具体可以收容在该簸箕的簸箕斗6的前端的敞口61中。簸箕斗6的后端的容置腔62用于放置片状布安装机构7,片状布安装机构7可以用于在扫把的清洁头上安装擦拭布。
104.该簸箕在应用时,可以先使用该簸箕的簸箕斗6的后端的容置腔62内放置的片状布安装机构7在扫把的清洁头上安装擦拭布,再使用扫把的清洁头上的擦拭布来进行清扫作业,然后将清扫出的垃圾收容到簸箕斗6的前端的敞口61中。之后,将扫把的清洁头上的擦拭布丢掉,再通过片状布安装机构7在扫把的清洁头上安装新的擦拭布来继续进行清扫作业。如此,清扫所使用的擦拭布的更换和清扫出的垃圾的收容均可以通过该簸箕实现,从而使整个清扫过程变得简单方便,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105.可选地,参见图4和图5,簸箕斗6包括壳体63和翻盖64,壳体63的前端具有敞口61,壳体63的后端具有容置腔62,翻盖64活动连接在容置腔62的开口处。如此,在需要在扫把的
清洁头上安装擦拭布时,可以打开翻盖64,将扫把的清洁头伸入容置腔62,使用片状布安装机构7在扫把的清洁头上安装擦拭布。在不需要在扫把的清洁头上安装擦拭布时,可以闭合翻盖64,以封闭容置腔62,从而不仅可以提高该簸箕的美观度,还可以避免片状布安装机构7暴露于外部环境中被损坏,可以提高片状布安装机构7的使用寿命。
106.可选地,参见图4和图5,该簸箕还包括簸箕杆8,簸箕杆8与簸箕斗6连接。簸箕杆8 是长度较长的杆状部件,簸箕杆8的最上端可以具有便于用户抓握的手柄。用户在使用该簸箕时可以通过抓握簸箕杆8来移动该簸箕,从而可以方便用户使用。
10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扫把的片状布安装机构。参见图6,该片状布安装机构是上述图1-图3任一所示的片状布安装机构7,片状布安装机构7用于将片状布安装至扫把9 的支撑板91,扫把9包括扫把杆92和支撑板91,支撑板91的板面与扫把杆92的长度方向相一致。
108.支撑板91即是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安装对象,具体是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扫把的清洁头。支撑板91的板面与扫把杆92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即支撑板91的板面相对片状布安装机构7来说是竖向的,如此,可以便于用户将支撑板91插入片状布安装机构7的第一按压结构 2与第二按压结构3之间的空间,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109.扫把杆92是长度较长的杆状部件,扫把杆92的最上端可以具有便于用户抓握的手柄。用户在使用扫把9时可以通过抓握扫把杆92来移动扫把9,从而可以方便用户使用。比如,用户可以通过抓握扫把杆92来移动支撑板91,使支撑板91插入片状布安装机构7的第一按压结构2与第二按压结构3之间的空间,以在支撑板91上安装片状布来进行清扫作业,该安装过程简单方便,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11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清扫组件。参见图6,清扫组件包括扫把9和图1-图3任一所示的片状布安装机构7,扫把9包括扫把杆92和支撑板91,支撑板91的板面与扫把杆92 的长度方向相一致,片状布安装机构7用于将片状布安装至支撑板91。
111.该清扫组件在使用时,用户通过抓握扫把杆92来移动支撑板91,使支撑板91插入片状布安装机构7的第一按压结构2与第二按压结构3之间的空间,以在支撑板91上安装片状布来进行清扫作业,该安装过程简单方便,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11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